如何搞好课堂教学

来源 :成长·读写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xtersky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育活动、人才培养在学校中最终要落实到教学方式上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教学,是老师滔滔地讲,学生静静的听的被动接受式。这种方式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把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参与式教学,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竭力提倡探究性学习。
  什么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自己提出答案。实施探究性学习,就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进一步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课题,自己开始探索。这需要时间。许多教师往往觉得哪来那么多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其实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可以少講一些,少布置一些练习性的作业,把时间腾出来让学生去思考问题。
  二、课堂改革重在小组合作
  当今世界各国的课堂正在发生静悄悄的变化。在新的课堂里,二十多个学生围坐在几堆课桌前,展开合作学习。教学不再是整齐划一的同步教学了,而是以主题为中心,组织探究性的单元学习。
  在课堂里,教科书不过是资料的一种而已。在教学中,尽管也有教师向全班学生进行讲解的场面,但更多的是学生围坐在一起展开“探究式学习”的居多对教师来说,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和头脑中的表象都相互碰撞、呼应起来的“交响乐”本省,乃是教学的最大妙处之所在。通过“交响乐团”式的教学,每个学生之间富有内涵的相互学习是否能够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别差异,是否能够洞察其差异之间相互学习的可能性是分不开的。
  在课堂中,倘若局限于“同步教学或是个别学习”的二元对立的图式,课堂改革是难以充分地推进的。在课堂改革中,最重要的课题不在于“同步教学或是个别教学”,而在于小组的“合作学习”
  三、从“传递中心”走向“对话中心”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记忆性教学文化”。在这种教学文化中,教师的作用是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的作用是接受、存贮信息,并且按照这些信息行动;教师的教的活动替代了学生的学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是统治者、操纵者,学生是被统治者、被操纵者。这样的课堂近乎于没有生命力和灵性的“心智屠宰场”。我们再也不能被被束缚于教学活动的僵化、机械和被动的运作了。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改造灌输式的“反对话文化”,倡导“对话文化”。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就是要引导学生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并且通过对话,形成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方式,即形成“认知性实践、社会性实践、伦理性实践”“三维一体”的学习过程。这种课堂教学过程超越了二元论:它强调知识的主观与客观、知识的接受与发现、知识的解构与建构、知识的抽象性与具体性、知识的明确与默会等诸多关系的统一。我们要共同寻求课程教学的这种革命性的转变----从“传递中心”的教学转变为“对话中心”的教学:从“记忆型教学文化”转变为“思维型教学文化”。
  四、摒弃捆绑式的课堂教学文化
  我们的课堂要有过去长期以来以教为主的课堂根本转变,但现在这种转变过程中还没有最终实现,这一点可以在课堂里听课时可以感到。应该承认,新的学习方式在现在广大中小学的课堂里非常普遍了,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活动的成分也已经大大的增加了,但总感觉到还有很顽强的一股力量在制约着课改。
  我认为,这是在课堂中习惯性的、捆绑式的教学习惯,还在顽强发挥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捆绑式的课堂教文化,也还没有彻底根除。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师还是习惯于为学生设计好一切——即使让学生参与到探究讨论中,我感觉也不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而是通过启发把学生对问题思考影响教师设计好的标准框架,最后指向标准化。
  启发的方向出现问题,这源自于我们对课堂的过度设计和掌控,形成了习惯性的力量。就像我们习惯了捆绑须、学生,牵着学生走。什么时候当教师真正不再捆绑学生的思维,我们课堂就有希望。
  五、教学过程正在被学习过程替代
  课堂教学究竟走向哪里?我归纳为四个走向:
  第一,坚持以学为核心,让课堂教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第二,坚持基于学科本质的叫学,让课堂教学发生深度的变革。第三,坚持以现代信息技术变革课堂,让课堂呈现更开放、现代的教学与学习方式。
  大家都在研究以学为核心,究竟为什么医学为核心?我以为,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没有真正实现以学为核心,大部分还是以教为主。
  以学为核心,究竟要不要?联合国有个报告说:教学过程正在被学习过程所替代。教师的教不能回到老路。教师的教可能是一个点拨、引导、提升、点评,是不教之教的过程。如果教师不在这个问题上有新的认识,课堂教学改革还会在旧路上行走。
  作者简介:唐度茂(1972-),大山深处的乡里娃,得山之厚重,秉性忠实,率真随和。有多年中学语文教学经验,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上颇有见地。
其他文献
班级作为一个“学生社会”,是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获得初步社会化的良好场所和“实验基地”,因此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了集体荣誉感,学生就热爱集体并发挥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从而使班集体更具凝聚力和竞争力。相反,如果学生对自己的班级缺乏荣誉感,班集体就会失去教育功能。集体荣誉感是建设良好班集体,把学生培养成才的巨大的引力场,它能使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自觉自愿地为争取和维护集体荣
期刊
【摘 要】本文根据新课改理念分析了当前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教学方式陈旧、学生主体地位匮乏、创新思维发展受限。基于此,笔者认为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体可如下操作: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创新意识;创设温馨和谐的氛围,培养创新思维;设定创新目标,改变教学方法。  【关键词】新课标;历史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当前我国初中各学科都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历史
期刊
【摘 要】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要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语文素养;提高策略  有人说,语文素养就是风花雪月时就有浅吟低唱的冲动,月上柳梢头时就有约人黄昏后的欲望;有人说,语文素养就是闻弦歌而知雅意,听国歌而肃然起敬……其实语文素养就是一种语言运用能力,一种审美情趣,一种文化品位。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不仅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也是学生塑造完美人格的
期刊
【摘 要】本研究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具体策略,笔者认为可创设情境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在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语言感悟力:培养策略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各学科正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小学语文也不例外。新课标强调:“小学语文教师应彻底抛却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创设
期刊
【摘 要】高效课堂,是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思维过程,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小学语文教学通过激发兴趣、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效评价、优化阅读和识字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高效课堂;激发兴趣;自主合作;有效评价;优化教学  高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
期刊
【摘 要】没有师爱就没有教育,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善待学生,关爱学生,师爱如同母爱,也要把握一定的度,要严爱结合,只有这样你才能获得学生的喜爱和尊重,你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你的教育才能走向成功。  【关键词】师生关系;赏识;严爱结合;善待学生;宽容  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有的班级的学生给班主任取绰号,有调皮的学生做了错事,老师批评他,他还顶撞老师
期刊
【摘 要】本文根据新课改理念分析了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三条构建策略:以备课为重点,提升教学过程的严密性;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策略  当前我国初中各学科正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语文学科也不例外。最新颁布的初中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师必须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
期刊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语文学习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因此教师需要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让课堂充满活力,真正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活力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构建活力课堂成为重要的话题,构建语文活力课堂是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在地理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地理素养,还要增强他们团结协作、自主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然而案例教学法主要以提升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为前提,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活化了课程知识,为地理学科教学注入了活力,从而推动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中地理;应用  在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背景下,案例教学法得到了广大地理教师的认
期刊
【摘 要】高中英语生态化课堂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增长和学生自身的成长。本文主要是针对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优化教学方式,构建英语生态课堂的思路,旨在改革当前高中英语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升高中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方式;英语;生态课堂  为了让课堂成学学生个性发展的主阵地,我校经过几番探索,构建了以“自主互动”为灵魂,以“合作探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