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认同机制的理论构建与管理启示

来源 :大学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20051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存在与发展的根基,也是文化传承的主干通衢。古今中外,各国都把教育的发展列为民族发展之本。中国的教育更是源远流长,具有数千年的历史。两千年前的孔子周游列国传播治学道理和教育理论,门下弟子三千,成名者72位。孔子也因为教育理念和成就而被后人尊位“至圣先师”,得到全世界人们的学习借鉴和膜拜!如今进入了21世纪,科学技术和经济蓬勃发展,教育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新月异,也对教育内容和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社会,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经济文化之间的竞争,说到底还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需要时刻把握时代的发展变化调整教育内容和方向。中国的高等教育近年来发展极为迅速,且出现了制度上和方向性的变革。在2000年之前,高等教育基本上由国家调控,学生的工作也由国家安排,端的是国家的“铁饭碗”;2000年之后,高等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子们被推入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和发展。此举虽然解除了人才的定位桎梏,却也增加了青年人的就业压力。而且,高校也纷纷扩招,最大可能地招揽人才,高校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神圣殿堂,大部分年轻人都有机会享受高等教育。这也给高等教育的教育机制增添了压力,尤其是教师队伍建设更是重中之重。时代的发展,对高校教师的文化素养、职业素养以及社会认同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于高校教师的研究也出现了很多层面的认识和见解。通常的高校教师研究一般从教师技能、知识、素养等各方面入手,而张宁俊等却从教师职业认同和自主认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编著为《教师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理论和实证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关于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业界研究得并不深入,实证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张宁俊等三位老师的研究便更显得弥足珍贵。该著对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和成果,形成了自己理论体系和理论机制,并阐释了研究成果对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与指导意义。这也是本著的突出特征,即选择新的研究角度研究高校教师,论证和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并用理论来指导实际工作。
  首先,关于理论研究和理论体系构建。这是本著的重点优势表现。作者用了很大部分内容来阐释理论研究和构建的过程。前文说过,高校的职业认同和组织方面研究涉及较少,所能参考的理论基础也比较少,因此其理论体系的构建难度较大。作者是在精心研究、多方论证基础上来阐释的。论证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对于这样一个比较生僻的领域,上来就直奔主题,会增加理解的难度,因此作者用了不少的内容先论述了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的相关理论,社会认同和社会交换方面的理论,因为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都是在社会认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然后再阐释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最后提出了关于高校的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这样循序渐进,读者的思路便一步步跟着作者的叙述进入了研究的主体,也更加容易理解所阐述的内容。其二,在形成高校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理论体系时,作者采用事实论断和假设相结合的方式来阐释。我们知道很多科学理论都是先提出合理假设,然后进行论证,以事实验证其理论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作者先把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的主体认识、职业性质、环境因素及关系模型等各方面的事实展示,来推论自己研究假设的合理性,从而层层论述,完整地构建了作者关于高校教师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的理论体系。这种阐释模式是读者由原来的迷茫和存疑状态,逐渐地拨开云雾,柳暗花明,方便读者的理解,增加了学术专著的可读性。其三,用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实证来最后检验自己理论体系的正确性和科学合理性。作者从全国各地高校搜集调研相关研究目标,进行纵横统计整理,并通过大量数学计算得出了精确的数字结论作为论据,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对比,得出合理的结论,从来论证自己的研究理论。这是非常庞大、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可以看出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值得业界尊重和学习。
  其次,关于结论和启示。通过严格地理论论证和分析,读者不但了解关于高校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相关理论,也更加明白了高校教育的重要性。理论研究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通过职业和组织理论,高校教师更加明确自己担负的责任和义务,把握时代的潮流,进一步加强各方面的素养,以适应新时期社会人才需求。同时,教师也应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加强职业素养的基础上,参与到时代的发展大潮中,全方位贡献自己的力量。其二,通过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的论证,也使人们对教师的职业有了更加深层次的了解,可以说是质的认识,从而更加明白教师在高等教育中所起的作用。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是在社会认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本著的阐释,也增加教师的社会认同,使教师身上多了一种时代气息,不再是仅在课堂、办公室和实验室徘徊的教书匠和知识分子形象,他们身上承担着更大的社会责任和时代责任。这种特质也使高校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明白应该如何培养出时代和社会需要的人才。其三,通过两方面的阐释,也给社会和学校组织机构提出了要求,应加强教师职业管理和组织关怀,推进各项激励机制,使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社会责任。
  总之,在新世纪,高等教育的责任更加重大,高校教师肩负起重任是其关键因素。不管是社会、高校组织机构,还是教师本人,都要清楚各自所承擔的时代责任,共同培养优秀的大学生,使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无限蓬勃的发展态势。
其他文献
实践教学是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信息时代大环境的到来,传统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
期刊
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信息流通的重要渠道,并对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甚至价值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正确利用网络媒体的传播功能,对于在大学校园传播先进思想、弘扬优秀文化、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新的要求,并将其提升到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同时对社会主义核
期刊
一般来说,翻译中的源语和目的语往往属于语系不同、风格迥异、文化基础悬殊的语言体系。因此,在语言的应用和翻译转换过程中,常常会受到语言的符号体系、句法结构规则、语义表达方式、语言应用的环境以及文化规制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容易造成一些失误,从而影响到交际的效度。文化缺省是容易影响翻译效果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主要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忽视了原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而且在向读者表达时刻意省略了这部分内容。
期刊
民族民间舞蹈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出现,并且还是每个氏族成员必备的技能之一。从最初的宗教舞蹈到后来的习俗舞蹈、礼仪舞蹈和祭祀舞蹈,我国的民间舞蹈一直存在于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并不断发展和进步。现在,民间舞蹈不仅越来越专业,也成为了一个地区和民族民俗民风以及社会文化的体现。民间舞蹈与人民群众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都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渗透进了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里。特别是新疆地区的
期刊
现代美术作品与传统的中国画不同,它十分注重技巧性、组合性和独特性以及线条、色彩的明暗处理。因此对于美术初学者而言,掌握最基础的绘画技巧是创作优秀美术作品的前提和保证。只有将绘画技巧的理论理解透彻,再加以实践练习,方能强化技巧的灵活性,创作出带有自己风格的美术作品。对初学者的绘画技巧,西班牙派拉蒙专业团队进行了深入研究,成果颇丰,现已出版了《油画入门表现技法》、《101个绘画创作技法》、《水彩画入门
期刊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享受。旅游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优良的心灵栖息地和一种相对健康的生活方式。近年来,中国的旅游人数一直稳步攀升,促进了区域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旅游业繁荣发展的背后,旅游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观光浏览,而对旅游的形式寄予了更高的期望,这便催生了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大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这种旅游模式发展的时间不长,但是,它仍然成为
期刊
大众旅游存在的负面影响,加上绿色文明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催生了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遵循可持续发展观,满足人们的绿色旅游需求。生态旅游体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践行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原则,受到了全世界各个旅游组织的青睐。目前,国内外旅游专业的相关专家和学者围绕着生态旅游进行了大量的创新研究和积极探索。世界各地也以生态旅游理论为指导,竞相开展着各种形式的生态旅游活动。但是,无论
期刊
新媒体时代既拓宽了大学生的学习视野,为大学生成为综合性人才提供了较大的帮助,也为高校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提供了新渠道。然而,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新媒体在给高校与学生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潜藏着巨大的挑战。新媒体环境的最大特点便是虚拟,“虚拟”使得大学生的生活充满了无限遐想,也充满着无限的誘惑。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悄然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也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自我体现更
期刊
伴随着文化的不断融合和交流,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同时,西方的文学和思想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中国人一直在不断地研究和探索着与中国文学截然不同的西方文学,其中对西方文学中的人文精神的探索最为广泛。纵观历史发展的轨迹,文学作品的最后归宿始终是对于人的探讨以及对思维意识的认知,各个学派、各种学说百家争鸣。在文学的领域中,截止到目前为止形成了两大主要的文学体系,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对
期刊
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文化和运动方面的国粹,逐渐受到国家的重视并被引入高校体育教学模块中。但事实上,学界对于高校传统武术教学的现状和创新方面的研究似乎很少涉猎,更谈不上有深入系统的研究,致使一些传统武术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处于迷茫的状态。2014年,佟秀春著的《我国传统武术教学与创新发展研究》一书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正式出版。这部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传统武术教学的课程设置、传统武术套路教学理论、传统武术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