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无限好

来源 :新作文·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nmt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自画@
  戴守正,字有恒,来自浙江省新昌县七星中学初三年级。是一个喜欢对历史与社会进行思考的男孩,喜欢对生活中一些细微的事与物追寻其本源,从自己身边的一些平凡小事中去发现与感悟,并把它们记录在纸间,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形成文字,变成报刊上的一行行铅字与人分享。
  南方的落日,虽然没有了塞外“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那种在荒凉沙漠中升起的特有的壮观风景,但似乎是多了几分柔情和浪漫,在平凡中闪烁着自己的光辉,在城市夜间的繁华即将到来之际,给人们忙碌的生活添几丝宁静和惬意。
  习惯于在看到日光变成鲜艳的橙红色时停下手头的工作,把目光移向西边的地平线。不远处丘陵连绵起伏,向远方伸展,近处的山上可以看见一座白塔矗立于山巅,山的周围在明亮的晚霞中逐渐暗淡下来,但总能隐约见到些绿色,这些绿在晚风中摇曳着。再向远望去,是没有被车水马龙的繁忙街道包围的小山,它们连成一片,模糊轮廓静谧地浮现在天与地相接的地方。而在更远处,一轮红日逐渐地向地平线沉下去,在一日的最后时刻悄悄隐退,不经意间将半边的天空染成辉煌的橙红,而这种颜色也逐渐蔓延开来,把晚间深蓝的天空变为浅紫色,柔和而唯美。
  夕阳的光辉在一天里面算是十分柔和的了,就像人到老年,没有了那么旺盛的精力与工作热情,也没有必要把精力放到自己的事业上了,从此开始向往岁月静好的日子,开始收敛,并慢慢地整理自己过去的思想和情感。温和的夕阳笼罩着这个江南小城,不远处的高楼,在夕阳中变成了清晰的浅红色,屹立在楼宇中,仿佛在静静欣赏西边那抹艳丽的光彩;街道被包裹在霞光里,若是抬头望,可见那浅紫色的清爽天空,看到那在夕阳下镀上了鲜艳色彩的在天空流浪的云朵,那喧闹着寻找归宿的鸟儿和半空中升起的袅袅炊烟,在晚霞中若隐若现,那时光仿佛是回到了童年,回到岁月中的那个安静而惬意的角落里,发现了过去未曾注意的美好风景。
  我似乎没有站多久,天便要暗下來了,再看看那西方的天空,最后几丝余晖也消失了,回归到日落后的黑暗之中,心里感叹又度过了一个白天,又将看到城市陷入夜的黑暗和那些日落后的灯火辉煌。或许即使在那险远之地,奇伟瑰怪的景色也难以长久存在的吧,世间之美似乎总是突然到来,又突然消失,似乎是在一瞬间走过了它所有的生命,像那无忧无虑的美好童年,如今只剩下的几点回忆。而我们正处在青春的美好中,在回忆过往,也在创造未来,那就更需要去珍惜这人生中一瞬间的美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指导老师:姜见知)
  ※ 创作感悟 ※
  无论身在何处,都应该懂得欣赏。傍晚站在窗口,看日落西山的景象让我内心十分平静,亦会引起人的万般思绪。当人们在感叹夕阳的壮丽时,就更能体会到世上的美好往往不是长久的,它们可能不久便在眼前消逝,应该去欣赏、去感悟、去品味那一份美,要懂得珍惜美好的事物。珍惜当下的美好,积极去追寻来日的幸福,心中充满对来日美好的一份期盼。
其他文献
曾邂逅过那份感动。去河南旅游,谁料发了大水,虽不那么危急,但也有些路道被淹,半人高的水。也怪吓人的,这种天气,谁愿意出去?却在这时被叫出房门,被拉到饭店门口。诧异地,在那河一般的路上,我看到那抹黄色,他高高地举着外卖,双眼紧紧扒着手机屏幕,额头上沁出了汗,密密麻麻的,很艰难地走着,跋山涉水,乘风破浪般,只为那素不相识的人。普普通通一个人,却莫名地像有道光洒下来,他也成了金粉中的人。  夕阳艳若一颗
期刊
★编前语:  新时代,“互联网+”的发展和改革浪潮务工人员大迁徙,直接打破了我国的地域限制,想买某地特产,或是想尝某地的著名小吃、特色菜不再是奢望,学生的课外书、学习资料、学习用具,甚至国外的网红产品,只要坐在家里动动手指头在手机上点一点,你想要的东西就会由专人亲自送上门。我们称他们为“快递小哥”。有了他們,这个世界上便没有你网购不到只有你想不到的东西。
期刊
快递小哥们总是穿着蓝色或黄色的工作服,在一个固定区域里奔波。从前我以为,他们也就是负责送送货嘛,还不用走路,也挺舒服的。可是后来,我改变了看法。  在我们家还没有习惯网上购物的时候,在电视上看见过一次关于他们的采访。电视里,被采访的快递小哥穿着工作服,戴着一顶鸭舌帽,看起来年纪不大。这位快递小哥笑的时候很有感染力,无形中传递着一种正能量。他说:“送快递其实不像大家想的那样简单,我们需要先熟悉自己所
期刊
大海上翻起一朵白浪,蔚蓝的海水中反射着太阳的光。海、海,满眼全是海,海里有什么?海里还是海。  我是一只海豚,生活在大洋中。每天都只能看到一样的东西,做一样的事。我厌倦了海。直到有一天,一切都变了。  一艘船开到了我的家门口,这是我头一回看到船,于是我连忙趁着浪从海面探出脑袋,想仔细地观察这“天外来物”。一阵耀眼的光猛然刺痛我的双眼,我听到了呼喊声,接着一张巨大的网向我扑来。我连忙躲闪,却被绳索死
期刊
知识  一场疫情,给了“为什么要读书”一个最好的答案。在这场“战斗”中,谁才是我们希望的曙光呢?  他们不是大明星,他们是67岁抗击非典、84岁逆行战场的钟南山院士;从赤脚医生一路苦读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学专家的李兰娟院士;敢说真话,办实事,先后在香港和美国进修,成为博士后的医学学霸,上海医疗救治专家张文宏主任。  他们名字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个核心:知识。我想,那些有知识有担当的人,在过去你们
期刊
腊月二十八,在回老家的路上,关于疫情的新闻忽然开始大量推送,形式一下子紧张起来,口罩已经买不到了,储备好了食物,我们开始了长达半个月的自我隔离。  头几日,我们谢绝了亲戚的走访和邀请,开始了“三饭三觉”的生活模式。睡了几天,终于半夜都睡不着了,我们终于有时间坐下来聊聊天,陪伴彼此。  弟弟开始喜欢和爸爸坐下来聊聊工作、生活、新闻。作为“中国式父子”的典型,这二十多年,两代男人的理念有了越来越多的代
期刊
浮世纷杂,有人倾心于西湖的淡妆浓抹,有人惊叹于泰山的神秀之姿,有人向往煌煌京城的繁华盛况。而我,却钟情于我的故乡——长洛,或是应了“吾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吧。  吾乡予我闲适。  小时候,不懂何为人情事故,更不懂何为尔虞我诈,我只知,我有一颗小小的心,心里装着一个小小的世界,名曰:家乡。  若说在家乡有什么是我最爱的,那一定是云,没错,就是云!儿时我常与伙伴们手拉手绕着古树轉圈儿,转累了,就兀自往
期刊
2003年非典的时候,我刚好五年级,那是我第一次经历一场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记忆中,对非典的印象就是每天要去村委会领消毒液,每天在家里喷,然后喝了很长一段时间板蓝根(后来被证明是无效的),还有就是村口用原木拦着,不让外来的车子进入。那时候根本没有这次这么严峻,大家也根本不懂得什么戴口罩,也没有不让出门,只是限制地域间的流动。那时候觉得非典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可是几个月也就过去了。  我们知道非典一
期刊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在对话的语境中,“有人说”,就是“有人回答”“有人说话”的意思。如:  “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人群里有人说。  “没错儿,将军家的!”人群里有人说。  但“有人说”这三个字是十分好玩的,它有不少的“用法”。  语文教师会让学生学用“有人说……有人说”的句式:仿照下面的句式,再写两个关于“语文”的比喻句:有人说,语文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微型百科全
期刊
这是初春的一个夜晚,寒风呼啸,冷雨侵袭,扫过那已枯干的树枝,继续咆哮着。  或许风不知道,在那早已枯瘠的枝干里,积蓄着一股不知名的力量。这股力量是如此固执,不论狂风,还是暴雨,它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终于,在细微的“砰”的一声后,一簇嫩芽绽开了,嫩嫩的、绿绿的。不多时,满树都是脆生生的嫩芽,似乎是在告诉人们——春天到了!  藏青色的小巷深处,我站在那扇沉重的木门前。抬手轻抚那细微的刻纹,耳边响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