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配合康复疗法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的临床疗效

来源 :医食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lyx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针灸配合康复疗法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的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10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对照组中的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采取常规的康复训练治疗,对治疗组中的患者采取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以及日常活动改善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及BI评分均有改善,且相对于对照组,治疗组中的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的FMA评分及BI评分改善情况更为明显,p<0.05。 结论:对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采取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情况,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针灸;康复疗法;脑血管意外后偏瘫
  中图分类号:R742.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8-049-01
  脑血管意外后偏瘫作为脑血管疾病常见的后遗症,其较为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健康,在对患者进行疾病治疗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而采取针灸配合康复疗法进行疾病治疗有较好的临床意义。本文就此对针灸配合康复疗法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的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100例,所选患者均经诊断确诊,且患者存在一定的肢体功能障碍。对照组中有50例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患者的年龄段在46岁至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3±20.1)岁,平均病程为(25.4±4.1)d,男26例,女24例。治疗组中有50例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患者的年龄段在43岁至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1±20.3)岁,平均病程为(25.1±4.0)d,男27例,女23例。两组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疾病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所选的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进行相应的疾病治疗,对对照组中的患者采取常规的康复训练治疗,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疾病情况采取控制关键点、反射抑制模式、易化下肢分离运动、促进平衡反应、触觉和本体感的刺激以及行走训练等。
  1.3评价指标
  对两组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以及日常活动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其中通过采取简化Fugl-Meyer评价法(即FMA)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评分小于50分为严重运动障碍,评分在50分至84分之间为明显运动障碍,评分在85分至95分之间为中度运动障碍,评分在96分至99分间为轻度运动障碍;采取balthel指数(即BI)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进行评价,患者的得分越高,自理能力则越强,评分在40分至60分间为中度缺损,60分以上为轻度缺损,40分以下为重度缺损。
  1.3数据处理
  采取SPSS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数据采取均数±标准差(±S)及例数(n、%)表示,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及χ?检验。p<0.05,差异有意义。
  2.结果
  由表1中的所得数据可知,在对所选的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进行相关治疗后,其FMA评分以及BI评分等均有改善,且相对于对照组,治疗组中的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的FMA评分以及BI评分的改善情况更为明显,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脑血管意外即中风,疾病的死亡率、致残率较高,而偏瘫作为脑血管疾病较为常见的后遗症,是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随着现今医学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对脑血管意外患者进行疾病诊断以及抢救时,死亡率大幅下降,但致残率却有一定的上升。脑血管意外患者易出现某些大脑功能障碍情况,主要包括知觉与认识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以及心理或情感障碍等,其中最为常见的为运动障碍偏瘫[1]。
  患者早期偏瘫是由于患者的病侧锥体系损害导致的。而患者的病灶部位以及病灶大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偏瘫情况的严重程度。而由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而导致的肢体偏瘫一般为痉挛性偏瘫;周围神经瘫痪的主要表现为松弛性的瘫痪[2]。患者偏瘫所表现的肌张力过高以及运动模式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功能恢复造成影响。脑血管意外患者在经抢救且病情稳定后的1个月至3个月间,其身体情况的恢复达到了最大极限,在进行治疗3个月后患者由于出现各种继发性的障碍,出现恢复减慢的情况。因此在对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进行疾病治疗时,应给予一定的重视[3]。
  在对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进行疾病治疗时通常采取康复训练,有较好的临床意义。而由康复医学理论可知,患者的脑卒中后的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以及功能上有可塑性或者中心组织能力,条件适宜时可寻找神经元进行再生。对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可通过输入较为正常的运动功能模式影响所得到的输出结果,最终影响患者的正常功能。在患者脑血管意外早期,康复训练可利用偏瘫患者的低位中枢控制联合反应以及共同运动,从而加强患者的健侧收缩使得患者的肌张力提高,最终加快患者的疾病康复[4]。
  由本次试验所得相关数据可知,相对于对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进行康复训练,采取针灸联合康复训练能够使得患者的运动功能以及日常活动情况有较好的改善,值得推广。对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采取针灸治疗,是根据中医中的“治瘘独取阳明”的理论,以患者的手足阳明经穴作为主要的针刺区域行针,从而疾病治疗。其中针刺大椎穴能够激发患者全身的阳气,致使患者气血运行旺盛,改善患者的颈椎神经刺激以及受压情况,有效调节患者的机体免疫系统[5]。
  4.小结
  在对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进行疾病治疗时,采取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以及日常活动情况,有较好的临床意义,值得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 邱建文.针刺配合康复疗法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3,(4):648.
  [2] 张辽.针灸加康复训练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8):728-729.
  [3] 张津玮.浅析针灸结合康复整体治疗脑卒中[J].国医论坛,2011,26(3):48-49.
  [4] 张章,刘波,芮薇等.针刺配合康复疗法对中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45-46.
  [5] 房慧岭,唐巍,张正龙等.针刺合现代康复手段改善早期脑卒中运动功能探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4):350-352.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探讨生物免疫治疗对口腔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间,我院收治口腔癌患者中有30例接受了生物治疗,从口腔癌患者的外周血采取单核细胞,在符合国家标准的实验室进行体外培养、诱导和刺激肿瘤的相关抗原,并通过打点滴的形式注入患者体内。结果 30例口腔癌患者在生物免疫治疗的过程中,副作用少,痛苦小,癌体逐渐变小。结论 肿瘤生物免疫治疗在口腔癌的治疗上疗效显著,具有广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双侧会阴阻滞麻醉加会阴按摩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进行阴道分娩的产妇纳入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给予双侧会阴阻滞麻醉加会阴按摩的观察组和仅给予双侧会阴阻滞麻醉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会阴情况、分娩情况及剖宫产情况。结果:(1)观察组患者的会阴完整例数、会阴侧切例数、中转剖宫产例数、第二产程持续时间、产后2 h内出血量、产后疼痛评分以及产褥期感染例数均少于
期刊
摘要:目的: 观察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就诊的146例小儿感染后咳嗽患儿随机均分为两组,常规组采用孟鲁司特纳等常规治疗,雾化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雾化吸入技术,对比两组患儿疗效。结果: 雾化组治疗一个疗程后和停药7d后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雾化吸入技术治疗小儿感染后咳嗽,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
期刊
摘要:目的 检测M-CSF(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1,25二羟基胆钙化醇(1,25(OH)2D3)诱导形成的破骨样细胞噬骨能力的影响。 方法 加入M-CSF及1,25二羟基胆钙化醇(1,25(OH)2D3)诱导该大鼠骨髓单核细胞生成破骨样细胞,对照组只加1,25二羟基胆钙化醇诱导该大鼠骨髓单核细胞生成破骨样细胞。用甲苯胺兰染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一次性颅骨修补及脑室腹腔分流联合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术后颅骨缺损并脑积水中的作用。方法:抽取本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86例重型颅脑外伤术后颅骨缺损并脑积水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3例。采用先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待脑膨出消失后再行颅骨修补术为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与早期颅骨修补术一次性完成为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患者常见感染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5月-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84例心脑血管内科患者,研究患者发生感染的原因,并分析处理措施。结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常见的感染因素有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泌尿系统、胃肠道、皮肤软组织,感染比例为44.05%、22.62%、14.29%、11.89%、7.15%。讨论: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措施可有效降低其感染
期刊
摘要:目的:对口腔颌面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治疗中游离组织皮瓣移植的修复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口腔颌面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患者36例,所有患者均行游离组织皮瓣移植手术,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与手术治疗效果。结果:36例患者接受手术修复后,修复成功率为97.22%;术后有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经相应对症治疗后,所有患者不良反应均得到有效缓解,术后进行6-12个月随访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X线表现及其特点。方法 对我院2012年7月-2013年8月收治的82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对患儿的X线资料进行分析,82例患儿胸片表现为肺间质浸润性病变的有25例,肺段实质浸润性病变的7例,小叶实质浸润性病变的有49例,胸膜炎有13例。结论 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X线表现较复杂多样,在诊断时要结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在临床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和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200例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图结果,脑电图异常率为97%。其中轻度异常为78%,中度异常为13%,重度异常为6%。意识障碍患者异常率为100%,深昏迷者100%为重度异常,癫痫型患者67%有痫性放电。 结论 脑电图是一种无创的辅助检查手段,在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方面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 脑电图  中
期刊
摘 要: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康复率,本文就颅内静脉窦血栓临床诊断、治疗方式及效果进行了浅显的研究和探讨。方法:对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36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和总结。结果:头痛、呕吐、癫痫发作、肢体瘫痪等是颅内静脉窦血栓的常见临床表现,本组患者在接受对症治疗后,共有26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彻底消除,剩余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