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针灸配合康复疗法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的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10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对照组中的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采取常规的康复训练治疗,对治疗组中的患者采取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以及日常活动改善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及BI评分均有改善,且相对于对照组,治疗组中的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的FMA评分及BI评分改善情况更为明显,p<0.05。 结论:对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采取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情况,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针灸;康复疗法;脑血管意外后偏瘫
中图分类号:R742.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8-049-01
脑血管意外后偏瘫作为脑血管疾病常见的后遗症,其较为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健康,在对患者进行疾病治疗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而采取针灸配合康复疗法进行疾病治疗有较好的临床意义。本文就此对针灸配合康复疗法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的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100例,所选患者均经诊断确诊,且患者存在一定的肢体功能障碍。对照组中有50例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患者的年龄段在46岁至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3±20.1)岁,平均病程为(25.4±4.1)d,男26例,女24例。治疗组中有50例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患者的年龄段在43岁至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1±20.3)岁,平均病程为(25.1±4.0)d,男27例,女23例。两组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疾病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所选的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进行相应的疾病治疗,对对照组中的患者采取常规的康复训练治疗,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疾病情况采取控制关键点、反射抑制模式、易化下肢分离运动、促进平衡反应、触觉和本体感的刺激以及行走训练等。
1.3评价指标
对两组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以及日常活动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其中通过采取简化Fugl-Meyer评价法(即FMA)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评分小于50分为严重运动障碍,评分在50分至84分之间为明显运动障碍,评分在85分至95分之间为中度运动障碍,评分在96分至99分间为轻度运动障碍;采取balthel指数(即BI)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进行评价,患者的得分越高,自理能力则越强,评分在40分至60分间为中度缺损,60分以上为轻度缺损,40分以下为重度缺损。
1.3数据处理
采取SPSS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数据采取均数±标准差(±S)及例数(n、%)表示,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及χ?检验。p<0.05,差异有意义。
2.结果
由表1中的所得数据可知,在对所选的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进行相关治疗后,其FMA评分以及BI评分等均有改善,且相对于对照组,治疗组中的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的FMA评分以及BI评分的改善情况更为明显,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脑血管意外即中风,疾病的死亡率、致残率较高,而偏瘫作为脑血管疾病较为常见的后遗症,是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随着现今医学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对脑血管意外患者进行疾病诊断以及抢救时,死亡率大幅下降,但致残率却有一定的上升。脑血管意外患者易出现某些大脑功能障碍情况,主要包括知觉与认识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以及心理或情感障碍等,其中最为常见的为运动障碍偏瘫[1]。
患者早期偏瘫是由于患者的病侧锥体系损害导致的。而患者的病灶部位以及病灶大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偏瘫情况的严重程度。而由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而导致的肢体偏瘫一般为痉挛性偏瘫;周围神经瘫痪的主要表现为松弛性的瘫痪[2]。患者偏瘫所表现的肌张力过高以及运动模式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功能恢复造成影响。脑血管意外患者在经抢救且病情稳定后的1个月至3个月间,其身体情况的恢复达到了最大极限,在进行治疗3个月后患者由于出现各种继发性的障碍,出现恢复减慢的情况。因此在对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进行疾病治疗时,应给予一定的重视[3]。
在对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进行疾病治疗时通常采取康复训练,有较好的临床意义。而由康复医学理论可知,患者的脑卒中后的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以及功能上有可塑性或者中心组织能力,条件适宜时可寻找神经元进行再生。对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可通过输入较为正常的运动功能模式影响所得到的输出结果,最终影响患者的正常功能。在患者脑血管意外早期,康复训练可利用偏瘫患者的低位中枢控制联合反应以及共同运动,从而加强患者的健侧收缩使得患者的肌张力提高,最终加快患者的疾病康复[4]。
由本次试验所得相关数据可知,相对于对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进行康复训练,采取针灸联合康复训练能够使得患者的运动功能以及日常活动情况有较好的改善,值得推广。对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采取针灸治疗,是根据中医中的“治瘘独取阳明”的理论,以患者的手足阳明经穴作为主要的针刺区域行针,从而疾病治疗。其中针刺大椎穴能够激发患者全身的阳气,致使患者气血运行旺盛,改善患者的颈椎神经刺激以及受压情况,有效调节患者的机体免疫系统[5]。
4.小结
在对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进行疾病治疗时,采取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以及日常活动情况,有较好的临床意义,值得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 邱建文.针刺配合康复疗法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3,(4):648.
[2] 张辽.针灸加康复训练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8):728-729.
[3] 张津玮.浅析针灸结合康复整体治疗脑卒中[J].国医论坛,2011,26(3):48-49.
[4] 张章,刘波,芮薇等.针刺配合康复疗法对中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45-46.
[5] 房慧岭,唐巍,张正龙等.针刺合现代康复手段改善早期脑卒中运动功能探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4):350-352.
关键词:针灸;康复疗法;脑血管意外后偏瘫
中图分类号:R742.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8-049-01
脑血管意外后偏瘫作为脑血管疾病常见的后遗症,其较为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健康,在对患者进行疾病治疗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而采取针灸配合康复疗法进行疾病治疗有较好的临床意义。本文就此对针灸配合康复疗法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的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100例,所选患者均经诊断确诊,且患者存在一定的肢体功能障碍。对照组中有50例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患者的年龄段在46岁至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3±20.1)岁,平均病程为(25.4±4.1)d,男26例,女24例。治疗组中有50例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患者的年龄段在43岁至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1±20.3)岁,平均病程为(25.1±4.0)d,男27例,女23例。两组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疾病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所选的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进行相应的疾病治疗,对对照组中的患者采取常规的康复训练治疗,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疾病情况采取控制关键点、反射抑制模式、易化下肢分离运动、促进平衡反应、触觉和本体感的刺激以及行走训练等。
1.3评价指标
对两组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以及日常活动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其中通过采取简化Fugl-Meyer评价法(即FMA)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评分小于50分为严重运动障碍,评分在50分至84分之间为明显运动障碍,评分在85分至95分之间为中度运动障碍,评分在96分至99分间为轻度运动障碍;采取balthel指数(即BI)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进行评价,患者的得分越高,自理能力则越强,评分在40分至60分间为中度缺损,60分以上为轻度缺损,40分以下为重度缺损。
1.3数据处理
采取SPSS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数据采取均数±标准差(±S)及例数(n、%)表示,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及χ?检验。p<0.05,差异有意义。
2.结果
由表1中的所得数据可知,在对所选的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进行相关治疗后,其FMA评分以及BI评分等均有改善,且相对于对照组,治疗组中的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的FMA评分以及BI评分的改善情况更为明显,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脑血管意外即中风,疾病的死亡率、致残率较高,而偏瘫作为脑血管疾病较为常见的后遗症,是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随着现今医学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对脑血管意外患者进行疾病诊断以及抢救时,死亡率大幅下降,但致残率却有一定的上升。脑血管意外患者易出现某些大脑功能障碍情况,主要包括知觉与认识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以及心理或情感障碍等,其中最为常见的为运动障碍偏瘫[1]。
患者早期偏瘫是由于患者的病侧锥体系损害导致的。而患者的病灶部位以及病灶大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偏瘫情况的严重程度。而由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而导致的肢体偏瘫一般为痉挛性偏瘫;周围神经瘫痪的主要表现为松弛性的瘫痪[2]。患者偏瘫所表现的肌张力过高以及运动模式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功能恢复造成影响。脑血管意外患者在经抢救且病情稳定后的1个月至3个月间,其身体情况的恢复达到了最大极限,在进行治疗3个月后患者由于出现各种继发性的障碍,出现恢复减慢的情况。因此在对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进行疾病治疗时,应给予一定的重视[3]。
在对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进行疾病治疗时通常采取康复训练,有较好的临床意义。而由康复医学理论可知,患者的脑卒中后的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以及功能上有可塑性或者中心组织能力,条件适宜时可寻找神经元进行再生。对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可通过输入较为正常的运动功能模式影响所得到的输出结果,最终影响患者的正常功能。在患者脑血管意外早期,康复训练可利用偏瘫患者的低位中枢控制联合反应以及共同运动,从而加强患者的健侧收缩使得患者的肌张力提高,最终加快患者的疾病康复[4]。
由本次试验所得相关数据可知,相对于对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进行康复训练,采取针灸联合康复训练能够使得患者的运动功能以及日常活动情况有较好的改善,值得推广。对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采取针灸治疗,是根据中医中的“治瘘独取阳明”的理论,以患者的手足阳明经穴作为主要的针刺区域行针,从而疾病治疗。其中针刺大椎穴能够激发患者全身的阳气,致使患者气血运行旺盛,改善患者的颈椎神经刺激以及受压情况,有效调节患者的机体免疫系统[5]。
4.小结
在对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进行疾病治疗时,采取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以及日常活动情况,有较好的临床意义,值得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 邱建文.针刺配合康复疗法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3,(4):648.
[2] 张辽.针灸加康复训练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8):728-729.
[3] 张津玮.浅析针灸结合康复整体治疗脑卒中[J].国医论坛,2011,26(3):48-49.
[4] 张章,刘波,芮薇等.针刺配合康复疗法对中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45-46.
[5] 房慧岭,唐巍,张正龙等.针刺合现代康复手段改善早期脑卒中运动功能探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4):35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