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利用引探法优化化学课堂教学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l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优化课堂教学,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方法,帮助学生会学。引探法这种教学方法就是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能力效果比较显著。本文以铁的性质的教学设计,从引发疑问、感知探究、归纳小结、来说明引探法在教学中是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的。
  关键词:引导探究:引发疑问:感知探究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11-0037-02 中图分类号:C632.41 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0.11.020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学习非常努力,但学习成绩却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往往是与学生是否会学有直接关系。教学实际中出现的许多现象,如学习焦虑、厌学、逃学等,也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学生会不会学习有关。学生是否学会学习,与教学的效率、效果关系很大。正如《学记》中对为学之道作的论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所以,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教学生“会学”的问题,陶行知先生也指出:教师应教给学生以“点石成金的指头”。在今天,教会学生学习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就要求教师改进传统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不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既要学会。又要会学。
  通过翻阅大量与教学有关的文章和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引探法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对于培养能力效果较显著。现以铁的性质的教学设计为例,谈一谈如何用引探法贯穿于教学之中,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一、紧贴目标,引发疑问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铁是学生首次学习的金属单质,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在生活中学生也会经常接触到铁制品,教师抓住铁的这个特点,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与本课有联系的,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如在铁的物理性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到自己带来的铁丝的色泽并通过弯折铁丝感觉到铁的硬度,而铁的其它物理性质却不能直接观察到。这时我们可以设置如下问题:铁可以拉成铁丝,这说明铁具有哪些物理性质?铁可以打成菜刀,这说明铁具有哪些物理性质?炒菜的铁锅上为什么常常要安装木柄?这说明铁具有哪些物理性质?铁丝可以作电线,这又说明铁具有哪些物理性质?提出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既明确了探究方向,又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顺利的得出铁的物理性质。
  
  二、针对目标,感知探究
  
  感知探究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共同探讨问题的过程,是引发疑问这一过程的后续和发展,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实施这一过程的手段有阅读探究、实验探究、和讨论探究等。结合本节课的特点,在铁的化学性质的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实验探讨问题的方法,即实验探究,它是引探法重要的实施手段。在实施这一手段前,教师先提供预先精心设计的具有诱惑性的问题材料。如在讲铁生锈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亲自感悟到铁生锈的条件,可先引发疑问:人们在生活中使用铁制品时最令人烦恼的是什么?铁在什么条件下会生锈?铁生锈的现象学生非常熟悉,但不太清楚生锈的具体原因,这样使学生在欲答不能,又不忍放弃的状态下产生企盼可知的心理。思维开始激活。此时教师及时指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经过学生激烈的讨论得出三个假设,铁生锈可能是:铁与水作用的结果铁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的结果可能是与水、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指导学生根据这三个假设设计出如何证明铁生锈条件的实验设计,此时让几个学生代表拿出一星期前用小药瓶作的铁生锈的三个家庭实验,让大家观察,当学生看到自己设计的实验后,非常兴奋,再一次激发起学习兴趣,经过讨论分析很快得出铁生锈的条件。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分析防止铁生锈的方法,使学生建立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结果有很大影响的观点。这样教师真正地让学生动脑筋思考和探索他们认为正确的结论。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仅使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不惟师,不惟书”的创新能力。再如,由于本节课的重点是铁的化学性质,所以应注意学生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的理解。为突破这一难点,在铁与酸反应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过某些金属与盐酸和稀硫酸的反应,可先让学生观察铁与盐酸反应的现象,使学生知道铁也可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然后引发疑问:实验室制取氢气。常用锌粒与稀酸反应,也可用铁或镁等金属来代替锌,但为什么常用锌?用铜可以制出氢气吗?为什么说铁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吗?用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生讨论后得出设想,跟着教师引导学生将铁、锌、镁、铜分别与稀硫酸反应,引导学生观察,积极思考。在此,教师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让他们去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然后在教师的进一步启发和指导下。分组展开讨论:除了观察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还有什么其它方法可以证明铁比较活泼?在讨论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对各种问题能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多个方向、多种可能去考虑、分析,如学生会想到镁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而铁却不能,铁却比铜易生锈等。最后达成共识,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学生突如其来的一些奇思怪想,教师切不可“一棍子打死”,而是要加以正确的引导。这样使他们在观察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最后归纳出“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的结论,同时学生观察到几种金属与酸产生氢气的剧烈程度不同,比较出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不同,为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作好铺垫,同时又为以后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作充分的准备。
  
  三、归纳小结,升华知识
  
  这个环节是感知探究的延续和发展。教师根据学生在感知探究过程中得到的结论或观点,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以便所学知识能更牢固地纳入学生的自身的知识结构之中。更加系列化、网络化和规律化,是学生认识上一次的升华。如在归纳铁的物理性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在学习铁单质的物理性质时要按照色泽、硬度、延展性等顺序思考和记忆,当学习其他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时。往往也是按照这一程序进行的,这样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规律,为日后学习其他金属奠定了基础。再如,对铁的化学性质这部分的整体归纳中,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完善,教师此时要引导学生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结果有很大影响的观点,以培养学生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注重的是学生活动,它有易于学生的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在这种模式的训练下,会自然地领悟到研究物质的方法。并自觉应用到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达到“行虽微,而旨甚远”的目的,这就教会了学生如何学。引探法虽好,但对于化学上一些远离生活实际、比较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我们还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不能把它当成一个框子来生搬硬套,这就要求教师要对科学知识和技能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而且还要求教师在课下精心研究与设计教学过程,在课上以便能更多地关注学生和教学进展情况,驾驭课堂。只有这样,才能将引探法与其它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相结合,灵活运用到教学之中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徐承波,吴俊明,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
其他文献
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中,有二氧化硫溶解性实验、氯气性质实验、氯水漂白实验、氯水置换溴化钠和碘化钠实验,往往需要在实验室预先制备好二氧化硫、氯气、氯水,在制取、收集或验满过程中,有毒气体大量溢出,对人体和环境造成较大危害。笔者通过反复实验研究,制成本文所述的定量取气装置,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一、存在难题  如果为防止泄漏,采用制备、收集和尾气处理都在密闭条件下进行,还会存在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程教学应该坚持理论结合实际,强化实践教学。本文介绍了实践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总结。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12-0029-01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2009年底世界环境大会在哥本哈根顺利召开,“保护环境、保证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是这次大会的主题,也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保护越来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温室气体的排放逐年递增。产生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温逐年升高,冰川融化,厄尔尼
充分利用现代大规模集成电路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结合FPGA和DSP芯片的结构特点,详细介绍了运用DSP和FPGA来构成通用数字信号处理平台的一种设计方法。运用该平台进行信号处理系
无线环境监测系统主要是由单片机、无线收发器和传感器构成的一套无线环境监测模拟装置,对周边温度和光照信息进行探测和显示。其中,监测终端主要由无线收发系统和单片机及显示模块构成;探测节点主要由传感器模块、单片机和无线收发系统构成。这一设计实现了自动探测、无线收发、自动显示及节点转发功能,结构简单,功耗低,探测距离可达到50CM以上且时延少于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