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韵

来源 :躬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a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应该是有生命的,不然那小溪在山谷飞溅的浪花无法奏响一路的欢歌。我想小草也是有生命的,不然怎么会绿了又枯,枯了又绿。树木不会说话,可缠绕的年轮,让我们惊艳它生命的鲜活和力求长大的蓬勃力量。
  小时候躺在冬日枯草的土坡,看着天空南飞的雁阵,听不懂大雁的叫声,也无法懂得它们不远万里的征程意义。也许有一只受了伤,它也只能留下来自生自灭,没有人去关心考虑这些,其余能幸存下来的依旧在来年的春天路过这里,向着西北的某一个地方排成人字形的方阵翩翩而去。
  那些堆满路旁和公园怒放簇拥的花朵,带给我们更多春天盎然的气息,也更多展示了生命之美,让我们悯生了对生命更多的热爱。
  我们无法理解一只母螳螂为何要杀死它的配偶,无法解释那些忙忙碌碌的工蜂工蚁们,乐此不疲,天天快乐地采蜜、站岗放哨,时刻准备与外族入侵者决一死战。也许,生命本身就是无法解读的谜。
  生命的智慧是镶嵌在基因里的魔法,植物那甜美的果实,是早已设定的阴谋。桑树无法行走,却让鸟儿传播着可以孕育生命的种子。蒲公英是无法用甜美来诱惑小鸟的,那一团团毛茸茸的种子却能在风里飞遍山岗河畔。生命也就是这样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诠释着一个又一个的传奇。
  在生活里,那些看似柔弱的母亲,当她们的孩子面临危险时,总是勇敢得像一头母狮。生命里的母爱总能演绎无数可歌可泣的温情故事,有了“为母则刚”“虎毒不食子”这些隽语箴言,生命中的母愛又让我们产生一种莫名的敬畏。
  大自然孕育了生命,却没有明确告诉我们每一个生命的意义。直到有一天,我游走在山林之间,看到悬崖峭壁上那株顽强的小草,我在想,小草为什么要活着?它和那些生长在公园草坪和花盆里的香草相比,似乎没有任何存在的理由,小草也似乎从来都没有这么认真地去思考过,就这么生长着,任凭风吹雨打,依然伴随着春夏秋冬,走过岁岁年年。
  世界因生命的存在而绚丽多彩,也因生命的交汇重叠而生机勃勃。
  我想,生命的存在,无论你见与不见,生命都会默无声息或在不断拼搏里完成一个又一个壮举,存在的本身就是意义,生命因为存在才拥有了所有的意义。无论是美丽的,还是丑陋的,无论是高大的,还是卑微的,生命总让我们感念,让我们拥有一段过往的美好。
  我们用生命去热爱另一个生命,也包括我们自己,这便是生命的使命吧。生命之韵,犹如那永不停歇的溪流,从我们的心头一路蜿蜒欢歌!
其他文献
壁虎  窗帘右侧有轻微响动。窗是关了的,无风。  帘布又微微动了一下。这回我可以准确判断声息来自某一个具体的点。设若我迅速伸出手,是否会触摸到帘后某一类隐藏的事物呢?它的皮肤会是什么感觉?柔软潮湿,还是坚硬干燥?或许是一场正在进行时的追猎捕杀?我没掀开帘子,也不敢去触摸。我常常因自己的无知而对不了解的事物心存疑虑,回避到一定距离之外。  我见过它的。一只小壁虎,与我同处一室有些时日了。孩童时听村里
期刊
暮晚  蒲公英在空中飞舞的暮晚  我们两个坐在蓬勃的大树下  谈论着远方的灯火,两个  离家很久的人谈着谈着就沉默了  沉默又有什么用,心头的尘土  被风吹起又悄悄落下  我们不是两棵挨得很近的树  不是两块石头,不是两股炊烟  我们在异乡的暮晚,是两小节  开出了轨道的小火车。仿佛  有一瞬间,我们听见了  自己的乳名在叫,寂静融化了一切  只有时间嘀嗒,像星星炸裂在旷野  童年  我喜欢羊群舌
期刊
收到徐道胜寄来的散文集《一个人的风景》,我很高兴。对徐道胜而言,这是一份迟来的收获。多年来,我一直在催道胜出版作品集,但他总是腼腆地笑笑,用南阳那句有点色彩的口头禅发出感叹。在阅读这本散文集时我找到了答案,一开始不出是因为个人经济原因,后来不出是因为他看破了出书的神圣,其实就像农民种庄稼是“自产自销”,这确实有伤文学的尊严。  我关注徐道胜的创作,不仅仅只是因为我俩都有相似的命运,更多的还是因为徐
期刊
渠江黑茶的前世今生  一  作为资氺的一条主要支流,两千三百年前的渠江流水,一定是直接见证过安化黑茶从农家土屋到皇室宫廷的全过程的。  1971年,长沙马王堆汉墓被发掘,众多的帛书、帛画、竹简、服装、漆器、乐器等汉代珍贵文物的出土固然令人惊喜和惊叹,那个已然沉睡了两千一百多年的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的妻子出土如新的惊世奇迹更加震撼全球。而紧随这种奇观出现在考古学家眼前的,却还有两个最不起眼也最
期刊
李建军是当代文学批评家中少有的“另类”,其敢于说真话,观点十分地有见地,不附和或人云亦云的姿态令人钦敬。他评中国文学也好,论外国文学也罢,远到古代,近至当代,都说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说文学少不了要说作家和批评家,作家和批评家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文学,其实这种态度已蕴蓄在其作品中了。作家和批评家相互辉映,彼此烛照,二者俨如一个共同体,密不可分。“说真话的批评,可以给作者提供一面自我认知的镜像;
期刊
去年春暖花开的日子,作家李天岑的小说《人精》的主人公原型、内乡企业家陈书法,邀请我们一帮文友去到内乡西北边陲,游历了他正在夜以继日开发的“二龙山景区”。这位功成名就的陈先生,依然不甘寂寞,奋发有为。我原本对这个名不见经传,连内乡老地图上都找不到的景点不抱兴致,完全是碍于情面而游览;谁料到此一游却打不住了,随后又“私自”重游好几次,觉得二龙山是一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佳丽,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便小
期刊
看雪。在寂静的夜晚,在校园的操场上,看晶莹的雪花,在天空天女散花般盛开;看寂寞的夜色,在雪中悄无声息地凋零。  雪花竞相开放。惊艳的梦,如此真切。  这是北方的雪。一片片雪花从天空落下,时而轻盈若妙龄女子的温柔,滋润着我的干旱和粗糙;时而若恋人冰凉的泪花,一片一片皆是嫦娥心中的忧伤。我不是后羿,不会用箭射中伊人的芳心,却幻想伊人能借着雪花的羽毛,在这个寂寞的雪夜,飞到我的身旁。  雪花覆盖了我的头
期刊
那一年九月九,慢慢走过季节的边沿,蓦然看见你青春的容颜——不只是匆匆的一眼,更是前世的缘。你站在山坡上看風景,手中有一花纸伞。我站在窗前看你,你是最靓的一道风景线,是我的知己,我的红颜。微风散漫了你的秀发,吹动了你的纸伞,拨动了你的心弦。只只那回眸的一瞬间,风雨交加了雷电。伞飞梦中,只留了手中的线,一圈一圈,把梦做圆……雨中有两个背景,雨中有一个背景,雨中只有伞的背景……  这雨,你就下吧!不要停
期刊
在路上  农历六月,事物都在持续升温  张家老太死了,就是不愿闭上眼睛  就是不愿离开这具尸体  她僵硬地躺着,等待回家的儿女  她的尸体发臭了,儿女们还在路上  尸体上有苍蝇飞舞,儿女们还在路上  尸体像冰棍一样开始融化了  儿女们还在路上,尸水从衣服里浸出来  缓缓滴落在地上,儿女们还在路上  村里人只好把儿女们的照片  放在她睁开的眼睛上,草草地埋了  父亲在电话里说这件事的时候  我在异乡
期刊
在洱海边,寂静是一部无言的书  我无法将一个湖藏在心里  心是最隐秘的地方  爱,是人生最美的诉求  湖中,鹅卵石安静  风,掀起湖水清浅的皱纹  一只熟悉洱海水性的鱼鹰  轻松入水,湖水微澜  水在搅动在颤栗,你听不到尖叫  这儿贴心最近,离自然最近  洱海中的小岛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远方,只能鸿雁传书  一场未知的遷徙,跨越了纬度  其实,故人已经从湖中走远  只留下一阵风,与曲折的水路  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