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调查农村与城市生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应用心理卫生自评量表(SCL-90),采取整群抽样法,对1010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和比较。结果:农村生源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市生源大学生,在抑郁、其他项因子方面农村生源的大学生与城市生源的大学生在P<.05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偏执这五个方面农村生源的大学生与城市生源的大学生在P<.01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农村与城市生源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有差别,在实际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区分不同的学生群体,根据农村与城市不同生源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切实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心理健康 生源 比较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8-054-01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差距仍然客观存在,对于大多数农村学生而言,他们的家庭的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特别是同自己周围来自城市的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一比较,在潜移默化之间,自卑感、抑郁情绪等可能就会应运而生,心态的失衡是出现心理问题的前奏,从而可能由于家庭的经济状况不佳而导致精神卫生出现问题。特别是农村学生早期生活环境在农村,上大学之后,生活环境有了根本的变化,使他们很容易出现环境适应和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在交往中,不少学生出现交往障碍,如沟通不良、人际冲突、社会恐惧、孤独、缺乏社会技能等心理问题,这些情况往往会进一步引发自卑、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影响到学生的精神卫生。城市学生同样面临着适应环境变化的问题,但相对农村学生而言,他们生活环境的变化并不大,由环境适应引发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也不如农村学生明显。
因此,从生源角度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否具有差异,对有针对性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4所高校大学生约1010人,女生615人,占63.5%,男生354人,占36.5%。其中农村生源大学生410人,占总人数的42.3%,其中男生189人,占农村生源的46.1%,女生221人,占农村生源的53.9%;城市生源大学生559人,占总人数的57.7%,其中男人165人,占城市生源的29.5%,女生394人,占城市生源的70.5%;大学一年级331人,占34.2%,大学二年级201人,占20.7%,大学三年级244人,占25.2%,大学四年级193人,占19.9%。
2、研究工具:SCL-90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
3、研究方法:采用测验法
4、数据分析: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录入和处理所得数据,对4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做描述统计,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t检验。
二、结果与分析
根据检验分析在心理健康各维度和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农村生源的大学生得分平均数均高于城市生源的大学生。
假设检验结果表明,在抑郁、其他项因子方面农村生源的大学生与城市生源的大学生在P<.05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偏执这五个方面农村生源的大学生与城市生源的大学生在P<.01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农村生源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总体水平上比城市生源的大学生要低。农村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在出现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上,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之间,还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这种特点及其差异性,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探求:
一是生活环境的变化。农村学生的早期生活环境在农村,上大学之后,生活环境有了根本的变化,使他们很容易出现环境适应和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在交往中,不少学生出现交往障碍,如沟通不良、人际冲突、社会恐惧、孤独、缺乏社会技能等心理问题,这些情况往往会进一步引发自卑、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影响到学生的精神卫生。城市学生同样面临着适应环境变化的问题,但相对农村学生而言,他们生活环境的变化并不大,由环境适应引发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也不如农村学生明显。二是家庭的经济状况。在现阶段,城乡差距仍然客观存在,对于大多数农村学生而言,他们的家庭的经济状况是相对不太好的。特别是同自己周围来自城市的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一比较,在潜移默化之间,自卑感、抑郁情绪等可能就会应运而生,心态的失衡是出现心理问题的前奏,从而可能由于家庭的经济状况不佳而导致精神卫生出现问题。三是社会的变革。随着高校招生和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包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择业的转换,引发大学生把这些社会问题以心理问题的形式反映出来。大学生对于社会的变革没有良好地适应,从而出现种种困惑和苦恼。抑郁和精神病性项目得分的偏高,大学生在这些方面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似乎就是对此的直接反映。
参考文献:
[1]宋德如.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J].中国校医,2001,15(2)
[2]邢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3
[3]赵虎,马光瑜,张强.大学生心身障碍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1)
[4]曾琳娜,蓝小萌,陈振业.不同心理健康状况大学生个性对照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1999,20(3)
关键词:心理健康 生源 比较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8-054-01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差距仍然客观存在,对于大多数农村学生而言,他们的家庭的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特别是同自己周围来自城市的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一比较,在潜移默化之间,自卑感、抑郁情绪等可能就会应运而生,心态的失衡是出现心理问题的前奏,从而可能由于家庭的经济状况不佳而导致精神卫生出现问题。特别是农村学生早期生活环境在农村,上大学之后,生活环境有了根本的变化,使他们很容易出现环境适应和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在交往中,不少学生出现交往障碍,如沟通不良、人际冲突、社会恐惧、孤独、缺乏社会技能等心理问题,这些情况往往会进一步引发自卑、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影响到学生的精神卫生。城市学生同样面临着适应环境变化的问题,但相对农村学生而言,他们生活环境的变化并不大,由环境适应引发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也不如农村学生明显。
因此,从生源角度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否具有差异,对有针对性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4所高校大学生约1010人,女生615人,占63.5%,男生354人,占36.5%。其中农村生源大学生410人,占总人数的42.3%,其中男生189人,占农村生源的46.1%,女生221人,占农村生源的53.9%;城市生源大学生559人,占总人数的57.7%,其中男人165人,占城市生源的29.5%,女生394人,占城市生源的70.5%;大学一年级331人,占34.2%,大学二年级201人,占20.7%,大学三年级244人,占25.2%,大学四年级193人,占19.9%。
2、研究工具:SCL-90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
3、研究方法:采用测验法
4、数据分析: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录入和处理所得数据,对4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做描述统计,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t检验。
二、结果与分析
根据检验分析在心理健康各维度和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农村生源的大学生得分平均数均高于城市生源的大学生。
假设检验结果表明,在抑郁、其他项因子方面农村生源的大学生与城市生源的大学生在P<.05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偏执这五个方面农村生源的大学生与城市生源的大学生在P<.01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农村生源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总体水平上比城市生源的大学生要低。农村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在出现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上,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之间,还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这种特点及其差异性,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探求:
一是生活环境的变化。农村学生的早期生活环境在农村,上大学之后,生活环境有了根本的变化,使他们很容易出现环境适应和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在交往中,不少学生出现交往障碍,如沟通不良、人际冲突、社会恐惧、孤独、缺乏社会技能等心理问题,这些情况往往会进一步引发自卑、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影响到学生的精神卫生。城市学生同样面临着适应环境变化的问题,但相对农村学生而言,他们生活环境的变化并不大,由环境适应引发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也不如农村学生明显。二是家庭的经济状况。在现阶段,城乡差距仍然客观存在,对于大多数农村学生而言,他们的家庭的经济状况是相对不太好的。特别是同自己周围来自城市的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一比较,在潜移默化之间,自卑感、抑郁情绪等可能就会应运而生,心态的失衡是出现心理问题的前奏,从而可能由于家庭的经济状况不佳而导致精神卫生出现问题。三是社会的变革。随着高校招生和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包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择业的转换,引发大学生把这些社会问题以心理问题的形式反映出来。大学生对于社会的变革没有良好地适应,从而出现种种困惑和苦恼。抑郁和精神病性项目得分的偏高,大学生在这些方面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似乎就是对此的直接反映。
参考文献:
[1]宋德如.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J].中国校医,2001,15(2)
[2]邢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3
[3]赵虎,马光瑜,张强.大学生心身障碍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1)
[4]曾琳娜,蓝小萌,陈振业.不同心理健康状况大学生个性对照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199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