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契机将德育教育渗透入化学课堂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xhn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是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教学中有诸多德育素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也是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方面。作者针对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了多处文字与图表之间的转化,以学生阅读、整理资料、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展示成果为主线,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关注与化学有关的某些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关键词:德育教育;化学学科;课程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8)11-0060-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8.11.020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相信化学必将为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做出重大的贡献。”在此过程中,学生要“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在面临和处理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思考和判断。”在初中化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初中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中蕴含的德育素材,有机地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以达到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无旁贷的责任。本文以“碳的世界”复习课的设计为例,谈侧重化学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一、在“碳的世界”复习课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价值
  1.学科价值
  第八章“碳的世界”是从单一物质的研究到一类物质研究的过渡,体现了从碳元素的角度研究其单质和化合物,除典型代表物性质和用途的学习外,更突显了含碳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并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密切联系。
  2.德育价值
  二氧化碳气体是碳元素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在世界各国均越来越重视解决由二氧化碳而引起的生態问题的今天,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碳的循环;了解温室效应的根本成因、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以及世界各国处理此问题的先进理论和技术;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3.适应学生发展需要
  本文作者在准备北京版教材“碳的世界”的复习课时,布置了课前作业:画本章内容的思维导图。同学们上交了三大种类的思维导图,第一种(见图1):按照教科书分三课题内容进行总结,知识点非常全面。第二种(见图2),思维导图呈现精致美观,但内容和第一种图没有本质区别。第三种(见图3),按照物质的分类——碳单质、碳的化合物进行总结。可以看出:经过本章的学习,学生都能关注到典型物质各自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法和用途,但是都忽略了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我意识到含碳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将是本节复习课的重点目标之一。由于碳循环的相关文章专业性过强,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于复杂难于理解,所以根据授课学生的水平,自己编写了一篇关于碳循环的科普文章,将含碳物质之间的转化融合在内,并加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碳平衡对于地球环境的重要影响以及意义。
  4.适应阅读能力发展的需要
  常规“碳的世界”复习课中,教师都更加重视学生对知识点的复述、理解和掌握情况,然后就是进行一些习题的练习将所学进行巩固。课程结构单一,内容又是学生学习过的,学生普遍反映比较枯燥无趣。所以就要求教师在准备复习课时,跳出常规的模式结构,创设课程模式,突出阅读能力培养,使学生掌握含碳物质间的转化关系的同时,给予学生文字与物质间转化的关系,更有意义地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二、设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通过科普文章与已学化学知识的关联、整合,得出以碳循环为主线的转化图,完成本章复习。
  (2)感受碳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对于人类的生活、生命、环境的重要作用以及影响,感受化学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3)通过研究碳的循环,感受解决温室效应的紧迫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到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给人类一个美好的未来。
  2.教学重难点
  根据科普阅读绘制碳循环转化图,构建含碳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三、设计教学环节
  1.本课重难点碳循环转化图的推导过程
  (1)第一阶段
  将科普文章转换为文字信息。
  (2)第二阶段
  根据科普文章将五大碳库中的主要含碳物质写出(写出化学式),从而将文字信息转换为物质。
  (3)第三阶段
  将学习过的化学反应写出其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补充一些学生没有学过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化学方程式拓展知识面,完成了由物质到化学方程式的转化,同时复习了含碳物质之间的转化原理。
  (4)第四阶段
  引导学生从化学方程式提炼出关键物质和反应条件,最终就得到含碳物质之间的转化图,非常清晰明了。
  3.利用碳循环设计本章复习课的具体教学过程
  四、本课融入德育教育的反思
  1.在新情景中渗透德育教育
  通过课前学生绘制的“第八章碳的世界”思维导图,可见学生多从物质的分类角度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绝大部分学生归纳完整、知识脉络清晰,说明其对本章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较好。所以本章的复习课就不再采用传统的知识罗列或是物质分类的角度去进行复习,而是更多地从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去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从培养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之间转化的角度来认识“碳的世界”。
  2.在问题中渗透德育教育
  本课从始至终都在让学生体会“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知识以及情感的角度感受化学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全课以学生阅读、整理、解决问题、展示成果为主线,教师只引导并适当总结,充分给予学生学习的自由,调动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锻炼学生从不同途径查阅资料、整理资料、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并和所学知识相关联的能力。
  3.在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认识到大气圈库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是碳元素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了解碳的循环;了解温室效应的根本成因、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以及世界各国处理此问题的先进理论和技术;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李海龙.阅读教学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2
  [3] 李希贵.制订《学科德育纲要》[J].中小学管理,2014(9):42
其他文献
一支乐曲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只有奥地利,因为他们有施特劳斯,他们是音乐之国。    任何国家都有一个或几个象征物。除去国旗、国徽、首都,这象征可能是一个建筑、一个纪念、一个文化符号,或者一种动物或植物。愈是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象征物愈多。比如中国的长城、天安门、阴阳八卦、龙和瓷器等等。这象征必是这个国家独自拥有、众所皆知、深具魅力、广泛认同的,那么奥地利的象征是什么?  它的斯蒂芬教堂虽然古老
小城几乎没有动过什么追赶时光的心思。而今,连接起城市各处的街道依然保持着中世纪的低调。  日光醺然,我几乎昏昏欲睡地度过从布鲁塞尔机场到布鲁日近一个小时的路程。临行前热切地希望扑入这座小城怀抱的愿望暂时变得松散,脑海中不断浮现的,是柯林·法瑞尔在《杀手没有假期》中茫然无措的表情。那是个残酷的故事,导演偏偏选了这座仿佛童话般的城市,纯美的、超脱于时光的镜头之下,是隐忍的暗流汹涌的迷茫和绝望。冬天里的
10月南半球进入春季,澳大利亚著名的文化和自然双遗产乌鲁鲁(艾尔斯岩)的昼夜温差变小,适宜的温度更方便观看这块红色的巨型岩石。无论是经济型的背包客,还是奢华型的享乐者;无论是独自旅行,还是与家人朋友一起,乌鲁鲁艾尔斯岩附近都有适合的酒店可供选择。  原住民文化酒店  213间客房,其中16间豪华客房设有温水按摩池星空晚宴:罩身于现景平台之上,伴着沙丘日落享用四道菜的晚餐及优质澳大利亚葡萄酒  酒店
摘要:利用酸、碱溶液反应的颜色变化和沉淀现象设计化学“魔术”,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搭建合作展示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提高总复习效果。  关键词:魔术;情境;合作;展示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8-0071-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8.026  一、背景分析  中
面对如此迷人的仪容,谁又能说古物僵死、没有灵魂?僵死的只是那些无法被它们感动的人心。  我们思接千载,见证当年的人们活生生的衣食、歌舞、建筑;古代中国的生活世界在一个个洞窟中得到了忠实生动的再现。    敦煌莫高窟犹如一块时间的琥珀,其中封存了完整一千年的中国形象。  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字记载虽多,但是实物较少;尤其是地表建筑,唐宋年间存留下来的已经屈指可数。莫高窟的开凿工作始于前秦建元二年(公
桑给巴尔城中荒废的古波斯浴场,金黄色的余晖从半片墙头的遗迹上探过来,盈盈地落在小巷中,满满地镶在窗框里;狭窄崎岖的石阶、高大乌黑的木门、坐在门前晒太阳的妇女、身旁嬉笑打闹的孩童,仿佛都凝在晶莹的琥珀中,染着淡淡的辉煌,像一张老旧的艺术照,影影绰绰地看不出本来模样……不仅仅是这里,桑给巴尔的一切都如同一张老照片,模模糊糊,却引人无限遐想。  关于桑给巴尔,Lonely Planet是这样描述的:“桑
摘要:在暖宝宝发热原理探析的校本实践中,通过推测猜想→方案设计→实验探究→数据分析→结果讨论,得出暖宝宝发生铁的吸氧腐蚀而放热的结论,加强了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培养了学生“实验探究、创新意识及模型建构”的化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校本课程;暖宝宝;实验探究;核心素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8)11-008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
摘要:化学方程式是简洁且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专用符号。作为表示化学反应的工具,化学方程式是九年级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内容适时地开展专题复习,通过引导学生从宏观变化、微观本质和符号表征三个方面进行深度学习,帮助理解和形成“三重表征”的思想方法,变化学用语的“死记硬背”为“活学活用”。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化学方程式;三重表征  文章编号:1008-0546
在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中,秦岭被称为终南山,它包括今日的昆仑山,并延伸到今天中国和巴基斯坦边境线上的乔戈里峰,长达3500公里。远古的中国人把终南山视为天神和地祇的家,认为太阳和月亮住在昆仑—终南这座山脉中,那里是人们接近日月神德和力量源泉的地方。在这座山的北麓,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西魏、隋、唐等13个朝代建立都城,似乎在遥遥回应这个古老的传说。  君山龙脉  公元前202年,刘
北京,东城,沙滩北街。沿着窄窄的街口向北,走过斑驳的门楼、虚掩的店铺门、靠墙的扫帚、慵懒的大猫……这些再平实不过的胡同景观,在这条350米长的市井小街尽头,便是嵩祝寺的山门。  位于北京城市中轴线近旁的嵩祝寺,清代时声名煊赫,后来经过诸多变迁,民国时变为大杂院,新中国成立后又成了国有电视机厂(牡丹牌黑白电视机)的车间。5年前,几个对北京古建颇有热忱的投资人偶然发现了这座已经残破不堪的古寺,将其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