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语文教学不仅仅要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把正确高尚的思想内容灌输给学生。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最为重要的平台,也是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的关键性的载体。
关键词:初中语文;师生关系;教学方法
所谓导入,就是在一堂课开始时,教师根据讲授内容的具体特点,本着一定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的一小段(三至五分钟不等)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引。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讲课导入好,就能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思维活动就能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状态,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重视教学伊始的导入艺术。
一、情感导入法
散文、诗歌的教学可用这种方法。教师一上课就用炽热的情感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比如讲《春》一课时,教师一开始便满怀激情地说:“春天,你展现出明媚的阳光,缠绵的丝柳,黄鹂啼婉,繁花争艳……”抒情语调的吟诵配着明快的音乐使学生沉寂在春光明媚的气氛之中。
二、时代背景导入法
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这是说,阅读诗文,应该了解诗文的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社会状态,“知人论世”。所有诗、文,无不反映了作者彼时彼地的社会生活,又因时因地因事而发,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若要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写作动机和时代背景是十分必要,这有助于学生学习课文,也利于学生理解课文,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
比如教唐弢先生的《琐忆》时我们可以这样来导入新课:
作者唐弢,原名唐瑞毅,我国著名的文艺评论家,研究鲁迅的专家。他1913年出身于浙江镇海县一个农民家庭,靠亲友资助求学,只学习到初二就被迫辍学。他16岁考入上海邮局任职,后参加工人运动,担任文艺宣传工作,组织读书会。1923年在鲁迅的影响和帮助下从事散文和杂文的创作,1959年任文学研究员至今。
本文写于1961年,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80周年,他怀着深厚的景仰之情,写了这篇文章。关于本文的写作动机,他说:“回想建国以来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大多强调鲁迅先生战斗性的一面,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一句阐发得比较充分,但是关于他对同志、对青年的爱就强调得很不够。三十年代我作为一个青年,曾经和鲁迅先生有过一些接触,亲身感受过他对青年的关心爱护,因此,想从后一方面多说一些,这就是我写《琐忆》时的指导思想。”那么,鲁迅先生是怎样关怀爱护青年的呢?学习课文后,你对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有哪些新的理解呢?
这样导入,将作者介绍、写作动机、时代背景熔于一炉,既加深了学生对鲁迅的了解,又提高了他们学习课文的自觉性,同时还能从作者的生平中汲取勤奋学习的养份。
三、图画欣赏导入法
通过图画导入新课,可以增强直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登泰山记》一课,可事先画一幅“登泰山”图,教学时以图作为“向导”,指导学生看书,对号入座,也可让学生自己画,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又如,在讲授《三峡》时,可以挂出绘有三峡地图,贴有三峡彩色的小黑板后,举着地图说三峡的情况,在指着三峡的照片介绍。也可借用课文中的插图,如《包身工》、《装在套子里的人》、《守财奴》等。
四、诗词、格言导入法
学生一般喜欢诗词、格言、警句等,有的学生还专门备有笔记本,广泛收集。诗词、格言、警句,语言精练,含义丰富,表现力强,富有深刻的哲理,对学生学习语文不无启迪意义,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所以,由诗词、格言、警句导入新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创造与之相应的课堂气氛,使他们对新课产生兴趣。开放的教学法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它可以将情境教学、目标教学、探究教学、合作研讨教学、互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创新教育思想优化组合起来,做到一法为主,多法并用。通过课堂教学的开放,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强烈的内心需求,一种持久的参与意识,最后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总是不遗余力地努力创设一种“活”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参与的学习空间,在民主和谐的状态下,让学生思想感情的潮水尽情奔涌。
五、选择录音导入法激发创新
激发创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和学习目的,提出创新性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创新具体操作有以下五种方法,一是设疑激活,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学生能够质疑,说明他们能够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洞察其内在本质,同时质疑能反馈学习信息。五是创新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创新成绩应作出中肯的评价,一方面为学生提出正确的创新方法,另一方面激励学生继续创新。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进步,多媒体教学的日趋完善,这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勇于突破旧的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大胆地让唱片、录音和录像进入我们的课堂,用以辅助我们的语文教学,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感性。如,在设计《琵琶行》导语时可事先选播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和《十面埋伏》,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充分领略古诗中乐曲旋律的变化,徐徐流畅——逐渐沉喑——间歇停顿——激越雄壮,然而再进入对古诗内容的讲解。有这样的导言作铺垫,能比授课人强拉硬拽,听课人生吞活剥要好得多。
总之,新课的导入犹如发动机,直接影响着整台机器的正常有效运转,它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创作。“万事开头难”,为了把课上好,教师要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好的导入,出神入化,婀娜多姿,富有艺术魅力,对学生学习课文确实起着促进作用。方法贵在灵活自如,不拘一格,每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精心导入,以期达到陶冶学生审美感受、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之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师生关系;教学方法
所谓导入,就是在一堂课开始时,教师根据讲授内容的具体特点,本着一定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的一小段(三至五分钟不等)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引。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讲课导入好,就能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思维活动就能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状态,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重视教学伊始的导入艺术。
一、情感导入法
散文、诗歌的教学可用这种方法。教师一上课就用炽热的情感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比如讲《春》一课时,教师一开始便满怀激情地说:“春天,你展现出明媚的阳光,缠绵的丝柳,黄鹂啼婉,繁花争艳……”抒情语调的吟诵配着明快的音乐使学生沉寂在春光明媚的气氛之中。
二、时代背景导入法
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这是说,阅读诗文,应该了解诗文的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社会状态,“知人论世”。所有诗、文,无不反映了作者彼时彼地的社会生活,又因时因地因事而发,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若要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写作动机和时代背景是十分必要,这有助于学生学习课文,也利于学生理解课文,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
比如教唐弢先生的《琐忆》时我们可以这样来导入新课:
作者唐弢,原名唐瑞毅,我国著名的文艺评论家,研究鲁迅的专家。他1913年出身于浙江镇海县一个农民家庭,靠亲友资助求学,只学习到初二就被迫辍学。他16岁考入上海邮局任职,后参加工人运动,担任文艺宣传工作,组织读书会。1923年在鲁迅的影响和帮助下从事散文和杂文的创作,1959年任文学研究员至今。
本文写于1961年,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80周年,他怀着深厚的景仰之情,写了这篇文章。关于本文的写作动机,他说:“回想建国以来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大多强调鲁迅先生战斗性的一面,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一句阐发得比较充分,但是关于他对同志、对青年的爱就强调得很不够。三十年代我作为一个青年,曾经和鲁迅先生有过一些接触,亲身感受过他对青年的关心爱护,因此,想从后一方面多说一些,这就是我写《琐忆》时的指导思想。”那么,鲁迅先生是怎样关怀爱护青年的呢?学习课文后,你对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有哪些新的理解呢?
这样导入,将作者介绍、写作动机、时代背景熔于一炉,既加深了学生对鲁迅的了解,又提高了他们学习课文的自觉性,同时还能从作者的生平中汲取勤奋学习的养份。
三、图画欣赏导入法
通过图画导入新课,可以增强直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登泰山记》一课,可事先画一幅“登泰山”图,教学时以图作为“向导”,指导学生看书,对号入座,也可让学生自己画,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又如,在讲授《三峡》时,可以挂出绘有三峡地图,贴有三峡彩色的小黑板后,举着地图说三峡的情况,在指着三峡的照片介绍。也可借用课文中的插图,如《包身工》、《装在套子里的人》、《守财奴》等。
四、诗词、格言导入法
学生一般喜欢诗词、格言、警句等,有的学生还专门备有笔记本,广泛收集。诗词、格言、警句,语言精练,含义丰富,表现力强,富有深刻的哲理,对学生学习语文不无启迪意义,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所以,由诗词、格言、警句导入新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创造与之相应的课堂气氛,使他们对新课产生兴趣。开放的教学法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它可以将情境教学、目标教学、探究教学、合作研讨教学、互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创新教育思想优化组合起来,做到一法为主,多法并用。通过课堂教学的开放,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强烈的内心需求,一种持久的参与意识,最后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总是不遗余力地努力创设一种“活”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参与的学习空间,在民主和谐的状态下,让学生思想感情的潮水尽情奔涌。
五、选择录音导入法激发创新
激发创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和学习目的,提出创新性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创新具体操作有以下五种方法,一是设疑激活,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学生能够质疑,说明他们能够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洞察其内在本质,同时质疑能反馈学习信息。五是创新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创新成绩应作出中肯的评价,一方面为学生提出正确的创新方法,另一方面激励学生继续创新。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进步,多媒体教学的日趋完善,这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勇于突破旧的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大胆地让唱片、录音和录像进入我们的课堂,用以辅助我们的语文教学,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感性。如,在设计《琵琶行》导语时可事先选播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和《十面埋伏》,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充分领略古诗中乐曲旋律的变化,徐徐流畅——逐渐沉喑——间歇停顿——激越雄壮,然而再进入对古诗内容的讲解。有这样的导言作铺垫,能比授课人强拉硬拽,听课人生吞活剥要好得多。
总之,新课的导入犹如发动机,直接影响着整台机器的正常有效运转,它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创作。“万事开头难”,为了把课上好,教师要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好的导入,出神入化,婀娜多姿,富有艺术魅力,对学生学习课文确实起着促进作用。方法贵在灵活自如,不拘一格,每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精心导入,以期达到陶冶学生审美感受、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