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厂在赤岗
王为一
珠影早在1956年就筹划建厂了。我是1958年才从上影厂调来的。那时侯,珠影正在珠江两岸一片荒岗上大兴土木,这儿全是一片红土,故叫赤岗,遍地枯木败草,乃旧时死囚就刑之地,有人说凄风惨雨时可闻野鬼嚎哭。那时中山大学是江南的公交车终点站,在此转乘破旧的长途汽车,在颠簸的公路上坐4个站到了赤岗,一路上尽是果树菜地。要在这片荒凉土岗上建立华南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真叫人难以想象。
珠影一边建厂一边生产。在赤岗建厂的同时,在城里租一些房屋,置一些简单的设备就开始制作新闻记录片了。赤岗基地也筹拍了一部故事简单,多拍海边景色的儿童片《海岛之子》。
我放下行装,接了陈残云的记录片剧本《珠江两岸》,带摄制组去东莞拍丰收的农村。珠影大量吸收人才,尤其是年轻的电影学院毕业生,增添了生气。珠影建厂初期,陆续完成了一批有相当影响的影片,如《南海潮》、《跟踪追击》、《七十二家房客》、《逆风千里》、《大浪淘沙》和戏曲片《齐王求将》等。
50年历程匆匆而过,看今日赤岗,亦非昔日荒岗了,高楼林立,市场繁荣,地铁纵横在珠影地下。50年前我住进赤岗,一家五口挤在简陋的宿舍里,后来一搬再搬,现已搬进了舒适宽敞的高级新宿舍了。我三迁宿舍都离不开这块原是荒芜之地的赤岗,一次比一次好,我不禁欣然叹曰:“赤岗,乃是一块风水宝地也!”
沿着弯曲的《山路》不断探索前行
胡炳榴
1964年,我从电影学院来到珠影。40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我庆幸自己赶上了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改革开放带来的新生活和创作自由,使我们这批被“文革”耽误了十几年的电影工作者有了用武之地。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农村度过的,乡间生活虽然贫寒,但这一段生活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也是最难忘的日子。所以,我创作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聚焦在农村。我一看到《乡情》的剧本就有强烈的创作冲动:那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与我少年的生活很贴近,一下打动了我的心。我执导的《乡情》突破了许多农村题材电影惯用的喜剧模式,首创一种优雅的抒情风格,为珠影拿到第一个“百花奖”奖杯。我认为,创作一定要贴近生活,自己不熟悉的题材类型,千万不能接。我还清醒地认识到,拍摄农村题材电影,如果只注重形式创新,永远停留在田园小诗般的情调中流连忘返,就不会有新发展。因此,我要求自己的视野再开阔一些,感情再旷达一些,要关注整个民族的发展,要有深沉博大的情怀。于是,我密切关注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之后的新生活,深刻剖析大改革背景下的深层文化心态,对自己的灵魂进行了反省,把自己摆进作品的人物中加以审视,陆续拍摄了《乡音》、《乡民》等反映当代农村生活的影片。
我的“乡村三部曲”,诞生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新时代,是改革开放的成果。我不会将自己封闭在“深山”之中,愿意沿着弯曲的“山路”不断探索前行,走进无限广阔的新天地。
王为一
珠影早在1956年就筹划建厂了。我是1958年才从上影厂调来的。那时侯,珠影正在珠江两岸一片荒岗上大兴土木,这儿全是一片红土,故叫赤岗,遍地枯木败草,乃旧时死囚就刑之地,有人说凄风惨雨时可闻野鬼嚎哭。那时中山大学是江南的公交车终点站,在此转乘破旧的长途汽车,在颠簸的公路上坐4个站到了赤岗,一路上尽是果树菜地。要在这片荒凉土岗上建立华南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真叫人难以想象。
珠影一边建厂一边生产。在赤岗建厂的同时,在城里租一些房屋,置一些简单的设备就开始制作新闻记录片了。赤岗基地也筹拍了一部故事简单,多拍海边景色的儿童片《海岛之子》。
我放下行装,接了陈残云的记录片剧本《珠江两岸》,带摄制组去东莞拍丰收的农村。珠影大量吸收人才,尤其是年轻的电影学院毕业生,增添了生气。珠影建厂初期,陆续完成了一批有相当影响的影片,如《南海潮》、《跟踪追击》、《七十二家房客》、《逆风千里》、《大浪淘沙》和戏曲片《齐王求将》等。
50年历程匆匆而过,看今日赤岗,亦非昔日荒岗了,高楼林立,市场繁荣,地铁纵横在珠影地下。50年前我住进赤岗,一家五口挤在简陋的宿舍里,后来一搬再搬,现已搬进了舒适宽敞的高级新宿舍了。我三迁宿舍都离不开这块原是荒芜之地的赤岗,一次比一次好,我不禁欣然叹曰:“赤岗,乃是一块风水宝地也!”
沿着弯曲的《山路》不断探索前行
胡炳榴
1964年,我从电影学院来到珠影。40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我庆幸自己赶上了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改革开放带来的新生活和创作自由,使我们这批被“文革”耽误了十几年的电影工作者有了用武之地。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农村度过的,乡间生活虽然贫寒,但这一段生活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也是最难忘的日子。所以,我创作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聚焦在农村。我一看到《乡情》的剧本就有强烈的创作冲动:那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与我少年的生活很贴近,一下打动了我的心。我执导的《乡情》突破了许多农村题材电影惯用的喜剧模式,首创一种优雅的抒情风格,为珠影拿到第一个“百花奖”奖杯。我认为,创作一定要贴近生活,自己不熟悉的题材类型,千万不能接。我还清醒地认识到,拍摄农村题材电影,如果只注重形式创新,永远停留在田园小诗般的情调中流连忘返,就不会有新发展。因此,我要求自己的视野再开阔一些,感情再旷达一些,要关注整个民族的发展,要有深沉博大的情怀。于是,我密切关注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之后的新生活,深刻剖析大改革背景下的深层文化心态,对自己的灵魂进行了反省,把自己摆进作品的人物中加以审视,陆续拍摄了《乡音》、《乡民》等反映当代农村生活的影片。
我的“乡村三部曲”,诞生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新时代,是改革开放的成果。我不会将自己封闭在“深山”之中,愿意沿着弯曲的“山路”不断探索前行,走进无限广阔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