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与改造教育探索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hai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学校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养成教育与改造教育,认清这两种形式的实质,摆正二者在德育中的位置,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具有重大的意义。思想品德的形成,同其它事物一样,也是在矛盾斗争中发展的。“思想品德形成的矛盾斗争,经常表现为塑造和改造的斗争,也就是破与立的斗争。”这种“塑造”与“改造”的矛盾,在品德教育中则表现为养成教育与改造教育的矛盾。
  完美的人格是建立在良好的行为习惯基础上的。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场所,抓好对学生行为的指导、良好习惯培养的养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尤其重要。所谓养成教育是指对学生良好行为的指导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教育者依据正确的行为规范,按一定的序列(有中心、有阶段、有循环),训练学生的行为,使之由认识转化为行为,由需强制的行为养成自觉的行为;由自强的行为养成自动的行为,从而形成行动习惯,达到“终身由之”的自然程度。但是由于教育中的盲目性、随意性以及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并不都是好的,不得不采取“堵漏式”的改造工作加以矫正。改造教育就是针对学生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和习惯而进行的矫正性教育。由此可见,养成教育和改造教育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养”需要“改”的补充,“改”是为了更好地“养”,二者相互依存,构成德育的全过程。同时“养”与“改”又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养成教育是以“立”为主,以训练为主、养成习慣为目的的正“塑造”过程,是以强化训练为中心的积极有效的教育形式。改造教育则是以“破”为主,以消除行为、习惯为目的的逆向“矫正”过程,是以抑制矫正为中心的消极被动的教育形式。
  经验表明改造一种行为比养成一种行为要困难得多,因为改造一种行为首先是要破坏旧的行为,再重建一种新行为。一个人养成一种习惯并不容易,但要改变一种习惯的代价更是昂贵的。普林格尔说,“要保护人们得以健康成长,最不明智、最不经济的办法是亡羊补牢。”改造教育无异是在做着“亡羊补牢”的工作。虽然如此,但这种费力的教育形式却成了当前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形式。之所以造成这种本末倒置的以改为主,而不是以养为主的教育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说,其一,养成教育不得力。学校教育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使养成教育的内容不规范,无序、倒序现象严重,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反而滋长了不良的习气。其二,教育者自身素质不够高。一些教育者榜样师范作用不够,不懂得“以德育德,以行导行”的重要性;还有些教育者教育观不正确,如把德育理解为对学生的管教,并且把管教单纯地理解为对学生不良行为的惩处和抑制,缺乏养成意识。其三,养成教育的“大环境”不健全。教书育人、管理与人、服务育人的“三育人”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尚不健全,各种不良的习气侵蚀着学生的灵魂,教育作用相互抵触的现象大量存在。因此,学校不得不拿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着大修小补的改造工作。所以,如何建立健全以养成教育为主的教育机制,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建立以养成教育为主的德育机制,关键是:
  1、端正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认清德育本质上就是养成行为习惯,改造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使学生具有好的习惯,但它只是养成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种手段,不是德育的主流。
  2、提高教育者的教育素养。教育者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变量,教育者必须树立养成意识,从这也不准,那也不行的管理方式中摆脱出来,鼓励学生好的行为,多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做,并创造条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教育者的榜样是无声的教育、无字的教科书,教育者要从自身做起,充分认识“学校无小事,教师无小节”的道理,为学生树立可供模仿的典范。
  3、德育内容要做到规范化、序列化。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有序的过程,教育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学校德育既要着眼整体,通盘考虑,制订明确、具体、规范的教育内容,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状况,区分层次,做到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坚决杜绝“运动式”、“游击式”、“一刀切”等现象。
  4、协调各方面力量,优化育人环境。比如家校合力、校企联手、教育与管理服务相融合,使学生在良好的全方位的大环境中得到熏陶,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知行合一,注重训练。习惯是长期实践和强化的结果,叶圣陶指出:“养成好习惯必须实践。换一句话说,那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事,心里知道该怎样怎样,未必就能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怎样做去,才可以养成好习惯。”因此,要使学生把认识转化为行为,把行为转化为习惯,必须反复训练让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得到锻炼,在锻炼中得到提高与完善。建立健全以养成教育为主的教育机制,是所有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形成教育的良性循环,具有重大意义。
  总之,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培养良好习惯是一种花费最少,收益最大的教育。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我们会从一点一滴抓起,教学生三年,想学生一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一生都能受用的东西。
其他文献
以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总希望每个学生都是小绵羊,要千头一面,隐含着所有的学生都必须按一个模式、一种要求去做的心理期待。这就是传统的学生观给我们最大的隐患:把所有的学生都看成是可以按照一个模式打造的坯子。为此,转变班主任的学生观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班主任工作中一个很重要的意识转变,承认学生的差异逐渐得到了家长、老师、学校以及全社会的关注。差异来自于遗传与环境(包括教育)的共同作用。差异存在于
期刊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不由对在新课程实践中存在的一些困惑进行深深地反思:由于存在着教学内容面面俱到而又面面浮浅、知识很难形成体系、课时不够用和课后练习与教学进度脱节等来自教材和课程的困惑;存在着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法导致惯性教学、学生活动影响教学进度、探究难以建构知识体系等来自教师的困惑:存在着实验室建设、教学资源、网络资源跟不上课改步伐等来自教学资源的困惑。只有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
期刊
物理学是一门求真、求实的学科,是一门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旨在揭开大自然规律的一门学科。在这样一种宗旨和原则的指导下,当人们在追求物理学科的真谛与奥秘时,会逐渐养成崇尚科学,反对愚昧;追求真理,拒绝谬误的人文思想。这是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物理学科的这种特点恰恰能使人们在不经意之间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感染和熏陶,这种人文主义的思想及精神总是在有意无意地激励着、鼓舞着人们去“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
期刊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不是以某种技能为目标的技能培训。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可能有不少人会说:信息技术课的兴趣还用培养吗?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可浓了,总是叫着喊着要上信息技术课呢。其实不然,学生爱玩游戏而对于一些知识性的东西他们很不“感冒”。对于一些考试学科可能学生们还会在压力下去学习,可是对于信息技术学生就很难硬着头皮去学了。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期刊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学生的学习中,兴趣有着定向和动力作用,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激发起了兴趣,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当前教育界提出的“愉快教学”模式,正是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为“愉快教学”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具
期刊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严格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学生今后搞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有重要的基础作用。这就是当前貫彻和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实验素质的要求。目前,部分学校的物理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还是重于能力的培养,应试教育仍然很有市场,在教学工作中搞题海战术、频繁考试、单纯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这样不仅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还影响学生智力的正常发展,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动手
期刊
近年来,一些学校德育工作低效,出现了教学和德育脱节、学习与行为不一致的状况。究其原因,在于在德育这个最需要唤醒主体自觉的领域里,却无视学生的主体自觉,从而导致对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体验的轻视,导致德育目标和要求与学生品德心理实际的背离,加剧了学生对德育的顽强的疏远性。不研究学生品德的内化规律,不注重发扬学生的内省精神,学生的精神动力系统因此而沉睡,是造成学校德育工作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一名教育工
期刊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总是教师“满堂灌”。课堂上只有教师向学生灌输,学生始终处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没有什么轻松、愉快可言。因而也就无兴趣可言。即使那些能认真学习的学生,也无非把自己当作知识的记忆机器,为分数不得已而为之。但就多数学生而言,由于不感兴趣也就逐渐放弃了英语的学习,从而导致“两极分化”的现象,教学质量自然不佳了。   教学需要改革,对于如何改革人们提出了多种不同的看法。也在实践中总
期刊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教育心理学一般认为,学习的形成有四个条件:一是模仿,二是重复,三是有意练习,四是矫正不良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最高境界;不良的学习习惯,会给学习的成功带来困难。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作
期刊
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方面一项主要的能力之一,是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能力,也是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为阅读教学不仅是培养初中学生获取信息,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各种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环节,还是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良好平台。阅读能力,对于每个人来说,特别是初中学生,应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同时也是初中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特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