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空白艺术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空白艺术 自主学习 创造力 课堂效率
“空白”是一种艺术,中国画利用空白能产生无中生有,有限中容无限的艺术效果,在音乐中也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妙境界。在语文教学中,空白艺术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留几处空白让学生去化虚为实、联想思索,主动探知。其主旨在于留给学生相当的时间,由学生自己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消化,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拟就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运用空白艺术的策略谈谈个人的思考:
一,导入时留空,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我们都知道,课堂导语就是一堂课的序幕,它虽不是高潮,却很重要,教者要用它来创造课堂气氛,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角色。课前可以用一张有趣的图片,一个精彩的镜头或一组生动形象的语言做“引子”,将学生带入情境;也可以用一个小故事、一首诗、一个课本剧片段等导入,随后设置悬念,留下空白,等学生进入最佳思维状态和求知状态时自然引入课题可以收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例:《二泉映月》教学时,让学生耳听动情的乐曲,眼观阿丙饱经风霜的面容时,启发:听了这首悠扬低吟的乐曲,你一定很想知道阿炳创作这首乐曲的故事吧。从而导入课文。这样,教师通过巧设的悬念,有意识布下空白,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进入高度思维状态,刺激了他们的思维,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这时再讲新课,学生的注意力格外集中,使课堂一开始就出现良好的学习气氛和教学小高潮,表面上看起来整个课堂极为平静,而实质上学生们却正处于强烈的学习期待之中。
二,在师生互动学习的过程中巧妙留空,启发学生的思考、品味与讨论。
1、巧妙提问,留下思维空白。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将所有的知识都和盘托出,而应留给学生一点空白。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教者可在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关键点上巧妙提问,让学生成为探索者、发现者,通过师生双方的质疑、释疑,使文章在更高意义上充实、升华。我在教学《丰碑》一文时,从“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一句入手,由浅入深地设疑留空,引导学生思考:文他是谁?中写了那些“难”?红军战士是怎样面对这些困难的?由此看出军需处长有怎样的精神品质?这对我们有哪些启示?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讨论能够具体深入地把握文章内容,感悟军需处长的宁愿自己受冻致死,也舍己为人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种巧设疑虑就是空白艺术的运用。没有它,学生无法进入受激发状态,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尽管到最后也没有破出这个“悬案”,但学生在依据课文思索、讨论的过程中,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巧妙指引,挖掘文本的“空白”。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文学作品由抽象的文字符号组合而成,而且主要使用描述性语言,有着明显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文符号常隐含着难以尽述的无数“空白”,读“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仔细品味就会生成诸多空白:园中春色如何,枝头杏花多少,花儿开得怎样,园墙材料是什么,高度如何,读者诗句中包含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在教学时,教者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填空”,这样,学生加深了文章的理解和记忆,激活了思维,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适时“等待”,留下时间的“空白”。课堂教学具极它的流畅性,教师的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当然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青少年的注意力持续性较差,教学语言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对学生思维过程直接起着调控作用。教师一味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往往令学生厌烦分心,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在讲的过程中适时、适当的停顿,设置空白。例如:教师讲到重点难点处,有意识地短暂中断讲课的声音,以引起学生的凝神静听,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讲到新旧知识的连结处也要适当停顿,留下空白,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等学生完成“过渡”之后,再进一步向新知识讲解延伸。
三、总结时留空,课内外结合。
一堂课的结尾部分十分重要,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教学活动完结之时,设置一定的空白给学生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的时间,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和渴望心理。课虽结束,但学生的思维活动还在继续,可达到言己尽而味不止的效果。例如学完《但愿人长久》,在学生被文中真挚的兄弟之情感动之时,我相机引导:我们的是生活中从来不缺少兄弟之爱、父母之爱,对我们而言缺少的只是对爱的发现,请闭上眼睛回忆一下生活中父母、兄弟关心我们的一些细节,结合课文说说你的感想。这样的提问所预设的空白是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走近自己的父母、兄弟和姐妹,品味父爱、母爱和亲情。
当然,语文教学讲究空白艺术,但它也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必须服从课堂教学的思想内容。我认为教学中运用“空白”艺术犹如在引领学生前进的路上有意设置一道河或一道坎。它们应该是也只能是学生自己或在教师帮助下可以跨越、可以泅渡或可以架桥渡过的一道河、一道坎,而绝不是茫无涯际的大海。教学中的空白是以师生实实在在在的教与学为基础的,因此实际运用中要科学运用,讲求实效,不宜太多过滥。
【关键词】空白艺术 自主学习 创造力 课堂效率
“空白”是一种艺术,中国画利用空白能产生无中生有,有限中容无限的艺术效果,在音乐中也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妙境界。在语文教学中,空白艺术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留几处空白让学生去化虚为实、联想思索,主动探知。其主旨在于留给学生相当的时间,由学生自己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消化,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拟就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运用空白艺术的策略谈谈个人的思考:
一,导入时留空,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我们都知道,课堂导语就是一堂课的序幕,它虽不是高潮,却很重要,教者要用它来创造课堂气氛,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角色。课前可以用一张有趣的图片,一个精彩的镜头或一组生动形象的语言做“引子”,将学生带入情境;也可以用一个小故事、一首诗、一个课本剧片段等导入,随后设置悬念,留下空白,等学生进入最佳思维状态和求知状态时自然引入课题可以收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例:《二泉映月》教学时,让学生耳听动情的乐曲,眼观阿丙饱经风霜的面容时,启发:听了这首悠扬低吟的乐曲,你一定很想知道阿炳创作这首乐曲的故事吧。从而导入课文。这样,教师通过巧设的悬念,有意识布下空白,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进入高度思维状态,刺激了他们的思维,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这时再讲新课,学生的注意力格外集中,使课堂一开始就出现良好的学习气氛和教学小高潮,表面上看起来整个课堂极为平静,而实质上学生们却正处于强烈的学习期待之中。
二,在师生互动学习的过程中巧妙留空,启发学生的思考、品味与讨论。
1、巧妙提问,留下思维空白。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将所有的知识都和盘托出,而应留给学生一点空白。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教者可在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关键点上巧妙提问,让学生成为探索者、发现者,通过师生双方的质疑、释疑,使文章在更高意义上充实、升华。我在教学《丰碑》一文时,从“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一句入手,由浅入深地设疑留空,引导学生思考:文他是谁?中写了那些“难”?红军战士是怎样面对这些困难的?由此看出军需处长有怎样的精神品质?这对我们有哪些启示?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讨论能够具体深入地把握文章内容,感悟军需处长的宁愿自己受冻致死,也舍己为人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种巧设疑虑就是空白艺术的运用。没有它,学生无法进入受激发状态,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尽管到最后也没有破出这个“悬案”,但学生在依据课文思索、讨论的过程中,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巧妙指引,挖掘文本的“空白”。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文学作品由抽象的文字符号组合而成,而且主要使用描述性语言,有着明显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文符号常隐含着难以尽述的无数“空白”,读“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仔细品味就会生成诸多空白:园中春色如何,枝头杏花多少,花儿开得怎样,园墙材料是什么,高度如何,读者诗句中包含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在教学时,教者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填空”,这样,学生加深了文章的理解和记忆,激活了思维,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适时“等待”,留下时间的“空白”。课堂教学具极它的流畅性,教师的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当然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青少年的注意力持续性较差,教学语言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对学生思维过程直接起着调控作用。教师一味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往往令学生厌烦分心,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在讲的过程中适时、适当的停顿,设置空白。例如:教师讲到重点难点处,有意识地短暂中断讲课的声音,以引起学生的凝神静听,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讲到新旧知识的连结处也要适当停顿,留下空白,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等学生完成“过渡”之后,再进一步向新知识讲解延伸。
三、总结时留空,课内外结合。
一堂课的结尾部分十分重要,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教学活动完结之时,设置一定的空白给学生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的时间,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和渴望心理。课虽结束,但学生的思维活动还在继续,可达到言己尽而味不止的效果。例如学完《但愿人长久》,在学生被文中真挚的兄弟之情感动之时,我相机引导:我们的是生活中从来不缺少兄弟之爱、父母之爱,对我们而言缺少的只是对爱的发现,请闭上眼睛回忆一下生活中父母、兄弟关心我们的一些细节,结合课文说说你的感想。这样的提问所预设的空白是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走近自己的父母、兄弟和姐妹,品味父爱、母爱和亲情。
当然,语文教学讲究空白艺术,但它也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必须服从课堂教学的思想内容。我认为教学中运用“空白”艺术犹如在引领学生前进的路上有意设置一道河或一道坎。它们应该是也只能是学生自己或在教师帮助下可以跨越、可以泅渡或可以架桥渡过的一道河、一道坎,而绝不是茫无涯际的大海。教学中的空白是以师生实实在在在的教与学为基础的,因此实际运用中要科学运用,讲求实效,不宜太多过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