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15日召开会议,讨论国务院拟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稿。
因为新冠疫情而推迟的全国“两会”马上就要召开了。社会各界关心的诸多重要政策议题,将在这次“两会”上得到揭晓。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的,当前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复杂,我国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在疫情暴发之初,我们就注意到,政府工作面临的主要两难是在疫情防控和最大限度维持社会经济正常运转之间的平衡。那么,在如今的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政府工作面临的主要两难就是在救急和谋划长远发展之间的平衡。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17日的会议首次提出“六保”,此前一段时间的提法是“六稳”,“六保”是“六稳”工作的着力点。一个“保”字隐含的意思自然是,相关问题在疫情的严重冲击下有可能会不断恶化,而这些问题的恶化将动摇经济基本盘的稳定。所以,“六保”是更加明确地针对当前的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六保”的目的就是稳住经济基本盘。
看看这六个要“保”的内容,也的确是这样。保基本民生,是保证老百姓基本生活不能出现问题;保市场主体,是保证经济体系的基本细胞的健康,可以说没有巨量的市场主体,老百姓的就业和收入问题就无法保证;而保基层运转,也就是保证政权的基本服务和管理职能,保证社会基本秩序不发生动摇。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六保”的内容,应当是“救急”。美国在疫情的严重冲击下,专家提出是进入了重大灾难状态。其实,所有受到疫情严重冲击的国家,都一样面临这样的应急状态。“救急”在宏观政策上的要求自然是应当采取更大的力度来对冲危机。
事实上,自疫情暴发以来,支持复工复产、助企纾困以及民生“兜底”政策的出台是非常密集的。比如对贫困人口、低保人员和事业人员帮扶保障政策进行“扩围”,加大兜底力度;减免各类企业缴纳的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保费上半年达6000亿元;为企业特别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低成本贷款2.85万亿元。
国务院还进一步决定,允许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延缓缴纳所得税,对保持就业岗位基本稳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适当延长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创设政策工具支持银行更加发放信用贷款。
显然,为了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政府采取了扩张性的宏观政策。其中,主要体现在财政政策上的,以税费减免或延缓缴纳、发放消费券等形式进行的对企业和家庭的转移支付,更多的是发挥解燃眉之急的作用,也就是“救急”。
從各方面的权威信息看,新冠肺炎的疫苗从研发到真正的临床应用,至少还需要一年时间。这基本意味着,常态化疫情防控还会维持相当一段时间。这也决定了“救急”性质的财政政策势必会采取更大的力度。国务院已经决定,在年初已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1.29万亿元基础上,再按程序提前下达1万亿元专项债新增限额,力争5月底发放完毕。财政部也提出,中央财政统筹新增赤字、以前年度结转资金、压减本级支出腾出的财力等渠道,加大对地方的财力支持力度,同时创新财政资金分配方式,确保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达民生领域。
“救急”之外,还需要同时谋划长远发展,这也是全国“两会”引人关注的一个焦点。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首次审议《民法典(草案)》。民法典建设是一个国家私权治理体系的最重要的一环。民法典既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也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民法典对私权的保护和确立的私权治理的规则,就像生活中的空气一般,直接决定着工作生活质量的高下。当年拿破仑被流放后曾经说,他打的所有胜仗都会被滑铁卢一战抹去所有的记忆,但有一件事情是不会被人们忘记的,那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民法典。的确,一部好的民法典影响的不是几年几十年,影响的也不是一代两代人。
这可能就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之后的一种常态,即我们既要科学地有条不紊地应急,又要以极大的耐心和努力去谋划那些影响长治久安的国家大计。对政府来说,维持好救急和谋划长远的平衡是极端重要的。
因为新冠疫情而推迟的全国“两会”马上就要召开了。社会各界关心的诸多重要政策议题,将在这次“两会”上得到揭晓。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的,当前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复杂,我国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在疫情暴发之初,我们就注意到,政府工作面临的主要两难是在疫情防控和最大限度维持社会经济正常运转之间的平衡。那么,在如今的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政府工作面临的主要两难就是在救急和谋划长远发展之间的平衡。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17日的会议首次提出“六保”,此前一段时间的提法是“六稳”,“六保”是“六稳”工作的着力点。一个“保”字隐含的意思自然是,相关问题在疫情的严重冲击下有可能会不断恶化,而这些问题的恶化将动摇经济基本盘的稳定。所以,“六保”是更加明确地针对当前的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六保”的目的就是稳住经济基本盘。
看看这六个要“保”的内容,也的确是这样。保基本民生,是保证老百姓基本生活不能出现问题;保市场主体,是保证经济体系的基本细胞的健康,可以说没有巨量的市场主体,老百姓的就业和收入问题就无法保证;而保基层运转,也就是保证政权的基本服务和管理职能,保证社会基本秩序不发生动摇。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六保”的内容,应当是“救急”。美国在疫情的严重冲击下,专家提出是进入了重大灾难状态。其实,所有受到疫情严重冲击的国家,都一样面临这样的应急状态。“救急”在宏观政策上的要求自然是应当采取更大的力度来对冲危机。
事实上,自疫情暴发以来,支持复工复产、助企纾困以及民生“兜底”政策的出台是非常密集的。比如对贫困人口、低保人员和事业人员帮扶保障政策进行“扩围”,加大兜底力度;减免各类企业缴纳的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保费上半年达6000亿元;为企业特别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低成本贷款2.85万亿元。
国务院还进一步决定,允许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延缓缴纳所得税,对保持就业岗位基本稳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适当延长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创设政策工具支持银行更加发放信用贷款。
显然,为了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政府采取了扩张性的宏观政策。其中,主要体现在财政政策上的,以税费减免或延缓缴纳、发放消费券等形式进行的对企业和家庭的转移支付,更多的是发挥解燃眉之急的作用,也就是“救急”。
從各方面的权威信息看,新冠肺炎的疫苗从研发到真正的临床应用,至少还需要一年时间。这基本意味着,常态化疫情防控还会维持相当一段时间。这也决定了“救急”性质的财政政策势必会采取更大的力度。国务院已经决定,在年初已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1.29万亿元基础上,再按程序提前下达1万亿元专项债新增限额,力争5月底发放完毕。财政部也提出,中央财政统筹新增赤字、以前年度结转资金、压减本级支出腾出的财力等渠道,加大对地方的财力支持力度,同时创新财政资金分配方式,确保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达民生领域。
“救急”之外,还需要同时谋划长远发展,这也是全国“两会”引人关注的一个焦点。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首次审议《民法典(草案)》。民法典建设是一个国家私权治理体系的最重要的一环。民法典既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也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民法典对私权的保护和确立的私权治理的规则,就像生活中的空气一般,直接决定着工作生活质量的高下。当年拿破仑被流放后曾经说,他打的所有胜仗都会被滑铁卢一战抹去所有的记忆,但有一件事情是不会被人们忘记的,那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民法典。的确,一部好的民法典影响的不是几年几十年,影响的也不是一代两代人。
这可能就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之后的一种常态,即我们既要科学地有条不紊地应急,又要以极大的耐心和努力去谋划那些影响长治久安的国家大计。对政府来说,维持好救急和谋划长远的平衡是极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