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民族地区公共财政框架的若干思考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veboy07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是我国经济运行体制转型中财政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标志。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由于特殊的经济和社会特点,较一般地区有更大的困难和挑战性。同时,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也为民族地区经济振兴提供了发挥后发优势的机遇,对全国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民族地区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状况
  
  构建公共财政框架必须充分考虑自身经济发展状态。民族地区目前普遍存在经济质量不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三次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农牧业比重高,二、三产业落后。三次产业占GDP中的构成和比重明显失调。(2)企业竞争力不强。民族地区的企业仍表现为技术水平低,产品深加工不够,经济效益不高,缺乏市场竞争优势。(3)市场发育程度低。民族地区因其地理、历史等原因。市场发育较为迟缓,尤其是生产要素市场发育的不健全,使市场竞争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在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资源优化配置,引导结构调整方面的作用受到限制。(4)投资环境差。民族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大多为边、山、穷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公共经济投入欠账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5)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由于地方税收体系不完善,无主体税种、无税收立法权、无发债权,再加上民族地区支柱财源少、中央转移支付数额小、规费没纳入预算管理,因此,民族地区财政收入总量小,可用财力更少,很多地方是典型的“吃饭财政”。(6)人员素质低。民族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普遍存在人才数量少,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合理,外流严重。而现有人才。浮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多,沉到基层、企业的少;了解一般性知识的多,掌握专门技术的少。
  
  二、构建民族地区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思路
  
  (一)科学构建民族地区公共财政支出体系
  1 科学确定民族地区社会共同需要和公共支出范围
  确定民族地区的公共支出方向应充分分析区情,考虑地方特点。民蕨地区公共支出的范围一般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第一,保障政权建设的支出。民族地区尤其要强调政权的稳定运转。但政权的运转,也存在成本问题、效益问题,需要公共财政在精简高效的前提下予以充分保障。第二,提供社会服务机构运行的经费。社会服务机构分为两类:一类是公益性事业,如基础教育、图书馆、博物馆、文物保护、基础科研等,财政应保证资金供应:另一类是半公益、半经营性事业单位,其创造的成果具有社会共同需要和私人需要的双重性,财政应采取定额或定向补助方式供应资金,其余由单位依法合理组织其收入。第三,保障基础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如公路、桥梁、铁路、电力、自来水、煤气、公交、市政、环保、农业水利工程等。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工程大部分属于半公益、半经营项目,建设周期长,投入高,虽有一定的市场化程度,但一般不能足额收费,应由财政核拨部分经费,经营单位依法组织部分收入。第四,提供社会保障的支出。这是长期以来政府缺位的主要领域,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扭转。第五,保障少数民族特殊需要的支出。民族地区由于民族特点而形成特殊的公共文化需求,保护民族文化,发展民族事业,实现民族平等,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需要财力支撑,但由于其特殊性,市场难以提供或难以充分提供,属于平衡失灵的领域,必须由政府负担。第六,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所必需的政策性开支。这类支出基本是专一性支出,如各种返还、补贴、补助等,用于平衡区域差异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财力支出。
  2 合理确定公共支出规模
  在公共财政框架下,地方支出规模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第一,保证地方公共财政职能的履行和地方社会共同需要的满足,是确定地方财政支出规模的基本依据。第二,公共支出规模要受公共收入规模的制约。第三,要考虑地方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从民族地区发展的历史及现状上看,地方所能提供的财力一直不能很好地满足公共需求,同时民族地区公共支出需求又高于一般地区。实行分税制以来,民族地区公共支出占地方GDP的比重一直高于10%的全国平均水平。民族地区的公共支出中,包括大部分中央的体制补助、转移支付等收入,但尚不能满足各项支出需要,基层财政尤其困难。在公共支出规模下,民族地区财政支出控制在GDP的15%~17%左右,兼顾了需要与可能的矛盾关系,是较为符合实际的。
  3 优化公共支出结构
  优化公共支出结构。就是要合理、有效地分配财政资金,合理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共同需要。按照地方财政支出职能,公共支出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服务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在支出种类中,行政管理支出应当逐步减少,社会服务性支出的比重应当逐步上升。在经济性支出中,基础设施投资应逐步提高;在社会服务性支出中,用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支出应当逐步提高。这样的结构既体现了民族地区财政的公共性,又体现了民族地区财政的发展性,应是较为适宜的。
  4 强化公共支出的实际效能评价
  评价公共支出效能,必须考察政府财力在社会资源中所占的比重是否合理。必须考察政府财力的运用是否有效。公共支出规模占GDP的比重过低,难以保证公共支出的有效性:支出结构不合理,就意味着政府对公共资源的配置不能满足多样化的社会公共需要,公共支出的效能也是低下的。评价支出的实际效能是对公共财政的起码要求。必须建立公共财政支出的全面效益效能评价机制,把追踪问效放到重要的位置,建立效益效能财政。
  
  (二)建立可靠的民族地区公共财政收入体系
  1 稳定公共收入来源
  民族地区公共收入的来源主要有税收、规费、公债和国有资产收益。税收具有固定性、无偿性和强制性的特征,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依法征税且不需偿还,收入来源稳定。通过税法固定征税对象、课税数量及征收方式,有助于实现公平和效率,具有其它财政收入无可比拟的优势。
  2 收入规模适度
  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强弱直接影响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大小,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财政职能的发挥程度。因此,地方财政收入规模必须与地方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保证地方财政职能的履行,满足地方社会共同需要。既要满足维持性支出,如国家机器运转、科学教育等的支出需要,又要为经济建设服务。民族地区生产力一般较为落后,GDP的财政贡献率较低,公共需求又有更多的特殊要求,土地直接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大致在10%较为适宜。
  3 坚持公共收入的公平和效率原则
  就民族地区而言,促进发展是目前最迫切的需要,是解决一切矛盾的根本,稳定是第一位的,因此必须注重公平,在注重公平的基础上坚持效率优先,尽快缩短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以效率促进公平。
  
  (三)建立规范、透明、有效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   构建规范的公共财政运行机制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在理财上实现规范化和法治化,建立科学规范,便于公众监督的公共理财体系是当务之急。为此,当前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健全财政法制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民族地区一方面要根据自身实际完善与《预算法》、《会计法》、《转移支付法》、《政府采购法》等法律相对应的地方性实施条例、办法等:另一方面要强化财政法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使各项财政事务都能依法进行,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2 规范财政体制
  我国分税制改革初步划分了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明确了中央和自治区级政府事权和财权的界限,从收支两方面界定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利和责任,也为财政管理提供了空间和依据。在自治区以下要继续大力推进分税制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规范各级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保证公共财政管理的有效实施。
  3 优化管理方法
  科学的管理方法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监督各个方面,其中预算编制方法的改革是管理创新的核心。要努力寻求预算编制的科学方法,杜绝编制过程中的人为因素,提高预算的准备度,加强预算的透明度,强化预算的约束力。此外,收入方面要着重体现规范,支出方面要着重体现效益。监督方面要着重体现执法到位。在管理手段上,不仅要用行政手段,还要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通过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四)完善公共财政政策体系
  财政政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财政发挥稳定职能、公平分配职能,本身就是宏观调控的结果。民族地区与其它地区一样需要通过公共财政政策调控经济,在效率与公平、发展与稳定当中寻求平衡。
  1 确定政策制定权限和调控手段
  财政政策工具主要包括税收、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公债和预算。税收既是组织收入的基本手段,又是调节经济的重要工具: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是进行需求管理的有效手段。所以税收、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是完全可以作为自治区一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政策工具的。当经济过冷时,通过减收增支刺激经济复苏。在这一过程中,要用到公债和预算手段。特别是自治区一级政府,掌握这些调控工具还是十分必要的。但宏观调控权限要严格谨慎向下一级延伸,避免出现无序调控的混乱局面,违背宏观调控的初衷。
  2 建立符合民族地区特点的公共财政政策体系
  给民族地区较为宽松的政策权限,包括一定的税收立法权和较为广泛的税收管理权,以及财政支出、财政体制及预算管理方面的调整权限,比如允许自治区级财政做一定比例的赤字预算等等。其次,提高民族地区财政实力。宏观调控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财政实力的强弱。提高地方财政实力,关键在于壮大地方经济,培植财源,并逐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再次,中央政府要加大对民族地区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以扩充地方财力。
  3 调控方式的选择
  相机抉择的调控方式是较为符合民族地区特点的选择。相机抉择的调控方式是指政府在对经济运行中的个体情况做出分析判断后,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公共政策工具,以达到预期政策目标的调控方式。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做出及时调整。但由于相机抉择调控方式存在观察与决策之间的时滞,对决策者的要求比较高,依赖于对信息加工、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不断提高财政工作者素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客观要求。此外,财政政策也要注意与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其它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通过综合作用实际灵活调控的目的。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方案。方法:对18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ARDS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分析。结果:恢复良好7例,轻残2例,中残2例,重残4例,死亡3例
一、县级地方政府性债务存在问题  (一)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机制。政府性债务一直以来未明确归口管理部门,举债、担保和偿债缺乏具体可操作的综合评估及监督约束等硬性规定,政府性债务仍由相关部门和单位自主确定。一些重大债务决策和审批程序不够规范,存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调控不力的现象。作为债务管理的财政部门未按规定及时更新债务的增加表动量,对填报质量缺乏有效控制,造成数据不够准确,致使政府难以全面、准确地
从概念上来看,以玉米为原料的加工业包括食品加工业、饲料加工业和深加工业等三个方面,其中玉米深加工业是指以玉米初加工产品为原料或直接以玉米为原料,利用生物酶制剂催化转化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等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并辅以物理、化学方法,进一步加工转化的工业。近年来,我国的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速度较快,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对于提高粮食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具有现实的意义。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先导
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把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拉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方式。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将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建设,这对实现全国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因此,如何提升
目的:提高桥小脑角区肿瘤的影像诊断准确率。方法:搜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桥小脑角区肿瘤60例,全部行CT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肿瘤CT多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MRI在T1WI上多呈
我们2002—05/2007—08行上横韧带悬吊术治疗老年性上睑下垂18例(23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8例23只眼,男8例,女10例,年龄58~67岁(平均62岁)。双眼5例,
对我院200605/2008—05收治的肺结核合并糖尿病49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34例,女15例,年龄25-83岁,39岁以下者6例,40-49岁9例,50~59岁16例,60岁以上18例,其中50岁以上
伴随中国高额外汇储备的逐年增长与主权财富基金的全球盛行,中国成立了自己的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公司。时值中投成立1年,梳理其成立背景与投资现状有利于澄清外界对中投海外投资浮亏的真相以及优化其公司治理。    一、中投公司成立背景    (一)高额外汇储备急需增值出口  中国充足的外汇储备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显现了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和经济维稳方面的强大作用,但随着连年经常项目顺差形成的债权性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