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试图通过“班班通”在农村学校常态化应用的有效性分析,并借助各级教育信息技术培训,让教师们能熟练使用“班班通”设备,从而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探究出农村学校“班班通”的常态化应用的模式。在“班班通”常态化应用的基础上,借助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农村学校;“班班通”;常态化;有效性分析
国家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
为实现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2012年我校在庐江县教育局装备中心配备的“班班通”硬件的基础上,不惜重金,购置了教育应用软件 ,旨在建设好“班班通”设备,推广“班班通”的常态化使用。
1 背景
通过初步了解,像我们这样的农村初中,“教育信息化”还是新生事物,很多教师心目中“电化教育”可望而不可即。我学区共有三所初中,教师老年化趋势明显,接近休息的老教师有20多人,中年教师是学校的中坚,青年教师中女性占绝大多数,他们对新建的“班班通”设备近而远之,中老年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望洋兴叹,认为这是青年人的事,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干净利落;另外各级职称受指示数限制,很多老师对职称晋升感觉渺茫,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有拒绝感;也有青年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感兴趣,但人孤势单,不成气候,没有研究氛围。
鉴于上述背景,我们成立课题组,试图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研究探索本学区“班班通”建设和本学区农村学校的“班班通”常态化应用,并力争通过各级教育信息技术培训,让教师们能熟练使用“班班通”设备,并借助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 开展各级“班班通”培训和课题培训
要推进“班班通”的常态化应用,首先必须更新课题组教师的理念,培养他们厚实的理论素养,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因此,白山镇中十分注重提高课题组成员在“班班通”应用方面的教科研水平。
(1)用新的教学理论引领教育教学,组织集体学习和个人自修,组织校本培训,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论素养,更新教育理念。
(2)组织参加参与各级各类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提高教师“班班通”应用能力。
2.1 “走出去”,眼界无限开阔。
白山镇中派课题组成员积极外出学习,2014年10月18日,“班班通”项目学校畅言软件升级后的管理和使用培训在城北小学报告厅举行。白山镇中派艾家荣同志参训。会议由县教育局装备中心主持,科大讯飞培训师吴鹏程主讲:软件的安装与启动(看视频);电子课本界面,在书库里选书,下载,同时打开电子白板;课文朗读与聚集键的使用、語音评测功能、理化仿真实验室的使用;备课演示;电子白板使用;登陆安徽教育基础资源平台等。这次培训,把“电子白板”带回了学校,引起了白山镇中教育信息技术使用的革命,也把课题研究带入的新的阶段。
2014年10月26日,白山镇中参加全省“十二五"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中期交流会暨2014年度立项课题培训会。中央电化教育馆研究部黄天元博士作专题讲座:全国教育信息技术课题研究中的问题与对策。中央电教馆王晓芜副馆长讲话: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信息技术课程开设、当前信息技术现状及发展等问题。下午会议内容有中期成果汇报交流、省电教馆张富胜解读《课题管理办法》,信息中心谢刚介绍《安徽电化教育》杂志。这次培训拓宽了课题研究的视野,提供了理论信息和实践参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2015年11月03日,全省2015年度教育信息技术立项课题培训暨"十二五"课题中期交流会在合肥白金汉爵大酒店举行。白山镇中课题组负责人艾家荣参加了会议。
上午会议由安徽省电教馆副馆长杨善竑主持,8:30开幕,宣读立项文件,朱庆馆长讲话。9:10华南师大柯清超教授作学术讲座“教育信息化应用和发展趋势”;10:30北京师大陈美玲教授作“新技术与教学变革”的讲座。11:30分专家与会议代表互动。下午会议由谢刚主持,14:00开始课题交流发言,15:30安庆市电教馆何学忠作“中小学教师如何做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的学术讲座。这次培训,将课题研究最新信息带回学校,我们调整了课题研究范围,并将研究区域缩小为本学区,便于进行后期课题研究。
课题组成员每次学习都大开眼界,回到学校及时总结,把学到的点点滴滴归纳、整理。
2.2 “请进来”,向专家当面取经。
白山镇中积极与庐江电教馆县马春霖馆长联系,请城关小学的多媒体运用的先行者来校上课,请县教研室专家视导,与专家面对面交流,手把手请教,解决在“班班通”应用上的难题。
2.3 同课异构,体验“班班通”的优越性。
白山镇中教学开放周,语文组传统上课模式与运用“班班通”设备上课,同课异构,在比较中体验“班班通”的优越性。
2.4 开设“班班通”观摩课,做“班班通”应用的先行者。
自课题立项后,我们支持、鼓励课题组成员做先行者。
2014年05月16日,课题组录播观摩课,晚间全体教师在办公楼四楼会议观看观摩,这次的课堂教学由艾家荣老师主讲,课件制作精致,引用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平台的教学资源,让中老教师叹为观止,运作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切实转变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并有想尝试使用“班班通”设备的愿望。课题组成员进行一对一帮扶,手把手教会中老教师怎样下载使用资源平台里的资源。
2014年12月19日,“班班通”应用典型课例交流在代桥初中召开,代桥初中许云飞老师主讲,把多媒体应用演绎得淋漓尽致,更增添了中老教师应用的信心。 2015年3月我学区派教师参加庐江县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练兵,多名教师获奖,胡伟老师获庐江县一等奖,并推荐参加合肥市评选。我们将获奖课例带回来,重新评议,找出不足,并让全体教师观摩,推动我校“班班通”教学应用的常态化。
2015年06月,课题组召开实践研究研讨会,将“班班通”应用推向常态化。这次会议研究结果得到白山中心学校的认可,并在学区内开展多媒体技术应用比赛,加快我学区“班班通”应用常态化步伐。
2015年09月,课题组在同春学校召开“班班通”应用研讨,王业青老师上了一节观摩公开课,让电子白板颠覆传统教学,获得一致好评。课题组在交流研讨中决定将电子白板应用向学区推广,让课题研究走向新的高度。
3 面向全体教师,推进班班通的常态化应用。
3.1 激发中老年教师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导师。教师也是常人,教师对“班班通”多媒体技术的学习,首先要让他觉得有趣、有用。通过动员研讨、现场观摩、参观学习、视频学习等多种途径,我们的组员和绝大多数老师都对“班班通”这一新兴事物兴趣盎然、觉得用与用不一样。2014年05月16日,课题组录播观摩课,晚间全体教师在办公楼四楼会议观看观摩,让中老教师叹为观止,运作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切实转变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并有想尝试使用“班班通”设备的愿望。会后课题组成员进行一对一帮扶,手把手教会中老教师怎样下载使用资源平台里的资源。
3.2 加强培训形成能力
2012年7月我校在本学区率先安装30套“班班通”设备,一开始只有少数教师能运用这些设备,课题组成立后,一方面外出取经,另一方面加强校内培训,课题组采用了“集中培训、分类指导、个别帮扶”的策略,让组员和有兴趣的老师们都获得了“班班通”的应用能力,并通过制度和激励机制向全体教师辐射,力争人人能使用“班班通”,让“班班通”应用趋于常态化,推动了课题研究的发展,实现课题研究的既定目标。
案例研究就是一种实践研究,也是一种改善实践的研究。2012年我们学校安装“班班通”设备,在本学区是第一家,周边乡镇学校也刚刚起步,我们除了“农远工程”留我们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外,没有先例。“班班通”对我们来说是新生事物,当然城市学校已搞得轰轰烈烈,为我们提供了示范。一开始我们用的是“拿来主义”,拿别人的案例来分析研究。我们知道,传统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自己做,怎样将相关内容用多媒体形式呈现出来,就要剖析别人的课件,运用已有的技术,比照制作,反思总结。遇到技术上的难题,我们在网上查找解决;依然不能解决的,我们就请教电教馆马馆长和贺老师,他们及时为我们排难解忧,解决了技术难题,也增强了我们继续研究的信心。渐渐地,我们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案例研究中,我们分享别人的成功经验,也能汲取别人失败的教训,从而全面提升我们“班班通”应用技术素养。
3.3 常态应用精细打磨,集体备课形成風气。
组员和教师掌握了“班班通”设备的使用技术,并不等于是会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体现教学艺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靠一个人来完成,费时费力,“拿来主义”直接从网上下载或利用购置的课件因教学对象和个人风格不同,用来也不会得心应手。我们课题组提倡集体备课,中老年教师富于经验,提出教学设计方案,青年教师富于激情和想象力,大胆尝试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将教学设计呈现出来,集体创作,共同使用。
备课分常规课和参赛课。参赛课则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再由备课组从专业及教学理论角度集体研讨,学科组再作评价与完善,并通过多次上课、评价,课题组从“班班通”应用及与课程融合角度再作打磨才能定稿。所以我们每一节参赛课都能做到结合学科特点,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找准媒体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最佳作用点和作用时机,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知识领域,升华学生情感,培养创新思维品质等。2015年3月我学区派教师参加庐江县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练兵,多名教师获奖,胡伟老师获一等奖,并推荐参加合肥市评选。
3.4 积极参赛提升水平
庐江县教研室每年都会举行多媒体应用大赛或课堂教学大练兵,以参加县级大赛为契机,白山镇中心学校先在学区内组织选拨赛,我们课题组全员参加,选手入选后,回校再上课、评议,修改教学设计,优化课件。我们学区派出的选手每每获奖。参赛不仅提升了组员“班班通”应用水平和自身修养,还为课题研究提高了实力,推进课题研究的进程。
4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收集整理分析数据。
课题研究之初,我们对教师、学生发放问卷等,探讨农村教师对“班班通”设备使用的认识。课题组广泛听取了各年级老师对“班班通”使用的态度、意见和建议,并深入班级实地观课,了解学生课堂的学习状态、身心状态,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出谋划策。每次问卷回收后,专人逐卷逐题统计、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数据资料,分析并探索其中暴露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或建议。
4.1 任课教师年龄、职称等现状与“班班通”使用调查及结果分析。
我校现任授课教师69人,其中50岁以上20人,占28.9%,45岁以上共31人,占44.9%,40岁以上43人,占62.3%;35岁以上59人,30岁以上66人,30-40岁之间占33.3%,30岁以下3人;高级职称15人,21.7%,女性15人,21.7%。其中能主动参与白板应用与研究的有8位,基本是课题组成员,积极传递课题研究正能量;能够积极跟进的有10位,他们的“班班通”应用研究都有过获奖经历或受到好评;30位左右老师能够被动应付,其余处于事不关己或无关紧要或反对状态。
课题组成员年龄组成,80后1位,70后3位(男),60后4位。其中高级教师2位,6位一级教师。课题组成员中青年教师明显偏少,当然调查和实际都表明,学校40岁以上教师中或高级教师中,对“班班通”能够深层应用的全在课题组中。 4.2 学生对“‘班班通’使用频率、是否适宜使用、使用恰当与否”的认识。
2012年我们在原有“农远工程”的基础上,开始使用“班班通”设备,当时的七年级已有过一年的学习经历,对他们进行问卷最有权威性。
2013年10,我们八(1)、八(2)、八(3)、八(4)、八(5)、八(6)、八(7)等7个班学生进行“班班通”应用初期问卷调查,分析370份有效问卷,得到如表1结果。
八年级有效答卷370份,“经常使用学科”统计结果是(1)班251、(2)班217、(3)班200、(4)班215、(5)班215、(6)班242、(7)班219,其中八(1)、八(6)、八(7)班使用的频率较高,经常使用的学科有语文227、数学223、英语236、政治261、历史227、物理238,而地理(86)、生物(61)不作为中考内容,相对使用较少。“不宜多用学科”统计结果为(1)班68、(2)班71、(3)班44、(4)班47、(5)班58、(6)班59、(7)班78。“那些学科使用不当”统计结果为(1)班55、(2)班30、(3)班9、(4)班29、(5)班27、(6)班26、(7)班26。从整体结果来看,“班班通”的使用频率较高,且适宜使用。
4.3 在上课方式、教学效果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方面,传统教学与“班班通”教学对比结果。
2014年11月,我们再次进行问卷调查,本次问卷内容是对“班班通”应用效果的调查,问卷对象是九年级七个班,因他们见证了我校“班班通”应用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他们最有话语权。共发放问卷380份,得到如表2结果。
九年级有效答卷380份,“你更喜欢啊种方式上课”中,传统的“黑板+粉笔”的统计结果为九(1)46、九(2)22、九(3)45、九(4)19、九(5)45、九(6)25、九(7)28,“班班通”的统计结果为九(1)240、九(2)266、九(3)203、九(4)218、九(5)205、九(6)226、九(7)240。从统计结果明显得出学生更喜欢“班班通”的教学方式。
“你认为哪种方式学习效果更好”中,传统的“黑板+粉笔”的统计结果为九(1)37、九(2)34、九(3)23、九(4)35、九(5)36、九(6)39、九(7)36,“班班通”的統计结果为九(1),183、九(2)232、九(3)256、九(4)191、九(5)212、九(6)204、九(7)230。从统计结果可以得出学生“班班通”教学效果更好。
“你认为哪种方式更能调动你学习积极性”中,传统的“黑板+粉笔”的统计结果为九(1)31、九(2)39、九(3)36、九(4)36、九(5)32、九(6)31、九(7)25,“班班通”的统计结果为九(1)239、九(2)210、九(3)218、九(4)247、九(5)232、九(6)216、九(7)219。从统计结果不难看出,“班班通”的教学方式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各学科来看,语文232、数学215、英语236、政治212、历史206、物理241、化学246,语文、英语是语言类学科,朗读、听力更让学习感兴趣;物理、化学有更多的实验,在农村初中,实体实验不常做时,虚拟实验更容易让学生感兴趣。
以上数据分析,为“班班通”的常态化应用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5 “班班通”的常态化应用得到推广
三年来,学校“班班通”硬件设施中显示终端从投影机到短焦投影,再到电视一体机,不断更新。课题组成员身先士卒,应用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提高。从一开始剖析别人的案例到自己制作课件,优化课件,再到各项比赛中频频获奖,并成为别人的案例,进步喜人。其他教师有的甚至从学习开机关机开始,到现在能熟练“班班通”设备,不只是多媒体运用技术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更新,教与学的效率都得到提高。
5.1 “班班通”设备管理模式
“分级管理,责任到人,及时维护维修,确保正常使用”这一管理模式,已在本学区推广使用。
“分级管理,责任到人”是指班级管理小助手、授课教师、班主任、学校设备维护员四位一体,各司其责。
班级管理小助手:每班确定1名班级管理小助手,每天上午、下午上课前开启“班班通”设备,放学后关闭设备,上锁;设备遇故障,如不能开机或授课教师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及时报班主任;每天填写好使用记录。
授课教师: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不得下载、安装与教学无关的软件,尽量做到日常应用“班班通”设备,进行常态化教学,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班主任:班主任是“班班通”设备管理的直接负责人,设备管理与维护纳入班级考核,并与绩效工资挂钩。遇设备故障及时报学校设备维护员维修。
学校设备维护员:负责全校设备的维护、维修与报修。接班主任报修电话后,立即赶赴现场,排除故障,如不能及时排除,更换备用设备,确保正常教学。出故障的设备尽可能自己维修,无能为力的,及时电话报修,与厂家联系。学校给予设备维护员一定的经济补助。
5.2 “班班通”常态化应用模式
借助我们课题研究,学校进行“班班通”培训,使每位教师由“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渐逐转变成使用“班班通”设备进行教学的方式,由“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交互式”教学的新模式,进而达到“班班通”常态化应用模式。
“集中培训—学科培训—引用课件—制作课件—优化课件”是“班班通”常态化应用模式的历程。
学校规定每位教师每周使用“班班通”设备教学不少于4节课,班级管理小助手的记录将纳入教师考核,用激励机制推进“班班通”常态化应用。
“班班通”管理模式和“班班通”常态化应用已在本学区推广使用。代桥初中和同春学校借鉴我们课题组的“班班通”管理模式,使得“班班通”设备没有受到任何人为损坏,受到一致好评。通过互帮互助,引领教师积极投身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行列,最终实现大部分教师会应用“班班通”设备进行实际课堂教学,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一目标已经达到,白山镇中“班班通”应用已进入常态化,很多老师已离不开“班班通”设备。“班班通”常态化应用现已向代桥初中和同春学校延伸。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三年来,白山镇中初级中学通过“班班通”常态化应用的有效性分析和论证,多媒体运用由一开始的课题小组到全面展开,人人会用;从一开始剖析别人的案例到自己制作课件,优化课件,再到各项比赛中频频获奖,并成为别人的案例,进步喜人。有的教师甚至从学习开机关机开始,到现在能熟练“班班通”设备,这不只是多媒体运用技术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更新,从而使教与学的效率都得到提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李佶.“班班通”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教学(中),2012.
[2]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2010
[3]张文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4]李艺.信息技术 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安徽省庐江县白山镇初级中学 安徽省庐江县 231531
本文试图通过“班班通”在农村学校常态化应用的有效性分析,并借助各级教育信息技术培训,让教师们能熟练使用“班班通”设备,从而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探究出农村学校“班班通”的常态化应用的模式。在“班班通”常态化应用的基础上,借助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农村学校;“班班通”;常态化;有效性分析
国家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
为实现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2012年我校在庐江县教育局装备中心配备的“班班通”硬件的基础上,不惜重金,购置了教育应用软件 ,旨在建设好“班班通”设备,推广“班班通”的常态化使用。
1 背景
通过初步了解,像我们这样的农村初中,“教育信息化”还是新生事物,很多教师心目中“电化教育”可望而不可即。我学区共有三所初中,教师老年化趋势明显,接近休息的老教师有20多人,中年教师是学校的中坚,青年教师中女性占绝大多数,他们对新建的“班班通”设备近而远之,中老年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望洋兴叹,认为这是青年人的事,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干净利落;另外各级职称受指示数限制,很多老师对职称晋升感觉渺茫,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有拒绝感;也有青年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感兴趣,但人孤势单,不成气候,没有研究氛围。
鉴于上述背景,我们成立课题组,试图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研究探索本学区“班班通”建设和本学区农村学校的“班班通”常态化应用,并力争通过各级教育信息技术培训,让教师们能熟练使用“班班通”设备,并借助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 开展各级“班班通”培训和课题培训
要推进“班班通”的常态化应用,首先必须更新课题组教师的理念,培养他们厚实的理论素养,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因此,白山镇中十分注重提高课题组成员在“班班通”应用方面的教科研水平。
(1)用新的教学理论引领教育教学,组织集体学习和个人自修,组织校本培训,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论素养,更新教育理念。
(2)组织参加参与各级各类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提高教师“班班通”应用能力。
2.1 “走出去”,眼界无限开阔。
白山镇中派课题组成员积极外出学习,2014年10月18日,“班班通”项目学校畅言软件升级后的管理和使用培训在城北小学报告厅举行。白山镇中派艾家荣同志参训。会议由县教育局装备中心主持,科大讯飞培训师吴鹏程主讲:软件的安装与启动(看视频);电子课本界面,在书库里选书,下载,同时打开电子白板;课文朗读与聚集键的使用、語音评测功能、理化仿真实验室的使用;备课演示;电子白板使用;登陆安徽教育基础资源平台等。这次培训,把“电子白板”带回了学校,引起了白山镇中教育信息技术使用的革命,也把课题研究带入的新的阶段。
2014年10月26日,白山镇中参加全省“十二五"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中期交流会暨2014年度立项课题培训会。中央电化教育馆研究部黄天元博士作专题讲座:全国教育信息技术课题研究中的问题与对策。中央电教馆王晓芜副馆长讲话: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信息技术课程开设、当前信息技术现状及发展等问题。下午会议内容有中期成果汇报交流、省电教馆张富胜解读《课题管理办法》,信息中心谢刚介绍《安徽电化教育》杂志。这次培训拓宽了课题研究的视野,提供了理论信息和实践参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2015年11月03日,全省2015年度教育信息技术立项课题培训暨"十二五"课题中期交流会在合肥白金汉爵大酒店举行。白山镇中课题组负责人艾家荣参加了会议。
上午会议由安徽省电教馆副馆长杨善竑主持,8:30开幕,宣读立项文件,朱庆馆长讲话。9:10华南师大柯清超教授作学术讲座“教育信息化应用和发展趋势”;10:30北京师大陈美玲教授作“新技术与教学变革”的讲座。11:30分专家与会议代表互动。下午会议由谢刚主持,14:00开始课题交流发言,15:30安庆市电教馆何学忠作“中小学教师如何做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的学术讲座。这次培训,将课题研究最新信息带回学校,我们调整了课题研究范围,并将研究区域缩小为本学区,便于进行后期课题研究。
课题组成员每次学习都大开眼界,回到学校及时总结,把学到的点点滴滴归纳、整理。
2.2 “请进来”,向专家当面取经。
白山镇中积极与庐江电教馆县马春霖馆长联系,请城关小学的多媒体运用的先行者来校上课,请县教研室专家视导,与专家面对面交流,手把手请教,解决在“班班通”应用上的难题。
2.3 同课异构,体验“班班通”的优越性。
白山镇中教学开放周,语文组传统上课模式与运用“班班通”设备上课,同课异构,在比较中体验“班班通”的优越性。
2.4 开设“班班通”观摩课,做“班班通”应用的先行者。
自课题立项后,我们支持、鼓励课题组成员做先行者。
2014年05月16日,课题组录播观摩课,晚间全体教师在办公楼四楼会议观看观摩,这次的课堂教学由艾家荣老师主讲,课件制作精致,引用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平台的教学资源,让中老教师叹为观止,运作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切实转变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并有想尝试使用“班班通”设备的愿望。课题组成员进行一对一帮扶,手把手教会中老教师怎样下载使用资源平台里的资源。
2014年12月19日,“班班通”应用典型课例交流在代桥初中召开,代桥初中许云飞老师主讲,把多媒体应用演绎得淋漓尽致,更增添了中老教师应用的信心。 2015年3月我学区派教师参加庐江县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练兵,多名教师获奖,胡伟老师获庐江县一等奖,并推荐参加合肥市评选。我们将获奖课例带回来,重新评议,找出不足,并让全体教师观摩,推动我校“班班通”教学应用的常态化。
2015年06月,课题组召开实践研究研讨会,将“班班通”应用推向常态化。这次会议研究结果得到白山中心学校的认可,并在学区内开展多媒体技术应用比赛,加快我学区“班班通”应用常态化步伐。
2015年09月,课题组在同春学校召开“班班通”应用研讨,王业青老师上了一节观摩公开课,让电子白板颠覆传统教学,获得一致好评。课题组在交流研讨中决定将电子白板应用向学区推广,让课题研究走向新的高度。
3 面向全体教师,推进班班通的常态化应用。
3.1 激发中老年教师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导师。教师也是常人,教师对“班班通”多媒体技术的学习,首先要让他觉得有趣、有用。通过动员研讨、现场观摩、参观学习、视频学习等多种途径,我们的组员和绝大多数老师都对“班班通”这一新兴事物兴趣盎然、觉得用与用不一样。2014年05月16日,课题组录播观摩课,晚间全体教师在办公楼四楼会议观看观摩,让中老教师叹为观止,运作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切实转变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并有想尝试使用“班班通”设备的愿望。会后课题组成员进行一对一帮扶,手把手教会中老教师怎样下载使用资源平台里的资源。
3.2 加强培训形成能力
2012年7月我校在本学区率先安装30套“班班通”设备,一开始只有少数教师能运用这些设备,课题组成立后,一方面外出取经,另一方面加强校内培训,课题组采用了“集中培训、分类指导、个别帮扶”的策略,让组员和有兴趣的老师们都获得了“班班通”的应用能力,并通过制度和激励机制向全体教师辐射,力争人人能使用“班班通”,让“班班通”应用趋于常态化,推动了课题研究的发展,实现课题研究的既定目标。
案例研究就是一种实践研究,也是一种改善实践的研究。2012年我们学校安装“班班通”设备,在本学区是第一家,周边乡镇学校也刚刚起步,我们除了“农远工程”留我们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外,没有先例。“班班通”对我们来说是新生事物,当然城市学校已搞得轰轰烈烈,为我们提供了示范。一开始我们用的是“拿来主义”,拿别人的案例来分析研究。我们知道,传统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自己做,怎样将相关内容用多媒体形式呈现出来,就要剖析别人的课件,运用已有的技术,比照制作,反思总结。遇到技术上的难题,我们在网上查找解决;依然不能解决的,我们就请教电教馆马馆长和贺老师,他们及时为我们排难解忧,解决了技术难题,也增强了我们继续研究的信心。渐渐地,我们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案例研究中,我们分享别人的成功经验,也能汲取别人失败的教训,从而全面提升我们“班班通”应用技术素养。
3.3 常态应用精细打磨,集体备课形成風气。
组员和教师掌握了“班班通”设备的使用技术,并不等于是会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体现教学艺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靠一个人来完成,费时费力,“拿来主义”直接从网上下载或利用购置的课件因教学对象和个人风格不同,用来也不会得心应手。我们课题组提倡集体备课,中老年教师富于经验,提出教学设计方案,青年教师富于激情和想象力,大胆尝试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将教学设计呈现出来,集体创作,共同使用。
备课分常规课和参赛课。参赛课则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再由备课组从专业及教学理论角度集体研讨,学科组再作评价与完善,并通过多次上课、评价,课题组从“班班通”应用及与课程融合角度再作打磨才能定稿。所以我们每一节参赛课都能做到结合学科特点,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找准媒体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最佳作用点和作用时机,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知识领域,升华学生情感,培养创新思维品质等。2015年3月我学区派教师参加庐江县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练兵,多名教师获奖,胡伟老师获一等奖,并推荐参加合肥市评选。
3.4 积极参赛提升水平
庐江县教研室每年都会举行多媒体应用大赛或课堂教学大练兵,以参加县级大赛为契机,白山镇中心学校先在学区内组织选拨赛,我们课题组全员参加,选手入选后,回校再上课、评议,修改教学设计,优化课件。我们学区派出的选手每每获奖。参赛不仅提升了组员“班班通”应用水平和自身修养,还为课题研究提高了实力,推进课题研究的进程。
4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收集整理分析数据。
课题研究之初,我们对教师、学生发放问卷等,探讨农村教师对“班班通”设备使用的认识。课题组广泛听取了各年级老师对“班班通”使用的态度、意见和建议,并深入班级实地观课,了解学生课堂的学习状态、身心状态,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出谋划策。每次问卷回收后,专人逐卷逐题统计、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数据资料,分析并探索其中暴露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或建议。
4.1 任课教师年龄、职称等现状与“班班通”使用调查及结果分析。
我校现任授课教师69人,其中50岁以上20人,占28.9%,45岁以上共31人,占44.9%,40岁以上43人,占62.3%;35岁以上59人,30岁以上66人,30-40岁之间占33.3%,30岁以下3人;高级职称15人,21.7%,女性15人,21.7%。其中能主动参与白板应用与研究的有8位,基本是课题组成员,积极传递课题研究正能量;能够积极跟进的有10位,他们的“班班通”应用研究都有过获奖经历或受到好评;30位左右老师能够被动应付,其余处于事不关己或无关紧要或反对状态。
课题组成员年龄组成,80后1位,70后3位(男),60后4位。其中高级教师2位,6位一级教师。课题组成员中青年教师明显偏少,当然调查和实际都表明,学校40岁以上教师中或高级教师中,对“班班通”能够深层应用的全在课题组中。 4.2 学生对“‘班班通’使用频率、是否适宜使用、使用恰当与否”的认识。
2012年我们在原有“农远工程”的基础上,开始使用“班班通”设备,当时的七年级已有过一年的学习经历,对他们进行问卷最有权威性。
2013年10,我们八(1)、八(2)、八(3)、八(4)、八(5)、八(6)、八(7)等7个班学生进行“班班通”应用初期问卷调查,分析370份有效问卷,得到如表1结果。
八年级有效答卷370份,“经常使用学科”统计结果是(1)班251、(2)班217、(3)班200、(4)班215、(5)班215、(6)班242、(7)班219,其中八(1)、八(6)、八(7)班使用的频率较高,经常使用的学科有语文227、数学223、英语236、政治261、历史227、物理238,而地理(86)、生物(61)不作为中考内容,相对使用较少。“不宜多用学科”统计结果为(1)班68、(2)班71、(3)班44、(4)班47、(5)班58、(6)班59、(7)班78。“那些学科使用不当”统计结果为(1)班55、(2)班30、(3)班9、(4)班29、(5)班27、(6)班26、(7)班26。从整体结果来看,“班班通”的使用频率较高,且适宜使用。
4.3 在上课方式、教学效果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方面,传统教学与“班班通”教学对比结果。
2014年11月,我们再次进行问卷调查,本次问卷内容是对“班班通”应用效果的调查,问卷对象是九年级七个班,因他们见证了我校“班班通”应用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他们最有话语权。共发放问卷380份,得到如表2结果。
九年级有效答卷380份,“你更喜欢啊种方式上课”中,传统的“黑板+粉笔”的统计结果为九(1)46、九(2)22、九(3)45、九(4)19、九(5)45、九(6)25、九(7)28,“班班通”的统计结果为九(1)240、九(2)266、九(3)203、九(4)218、九(5)205、九(6)226、九(7)240。从统计结果明显得出学生更喜欢“班班通”的教学方式。
“你认为哪种方式学习效果更好”中,传统的“黑板+粉笔”的统计结果为九(1)37、九(2)34、九(3)23、九(4)35、九(5)36、九(6)39、九(7)36,“班班通”的統计结果为九(1),183、九(2)232、九(3)256、九(4)191、九(5)212、九(6)204、九(7)230。从统计结果可以得出学生“班班通”教学效果更好。
“你认为哪种方式更能调动你学习积极性”中,传统的“黑板+粉笔”的统计结果为九(1)31、九(2)39、九(3)36、九(4)36、九(5)32、九(6)31、九(7)25,“班班通”的统计结果为九(1)239、九(2)210、九(3)218、九(4)247、九(5)232、九(6)216、九(7)219。从统计结果不难看出,“班班通”的教学方式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各学科来看,语文232、数学215、英语236、政治212、历史206、物理241、化学246,语文、英语是语言类学科,朗读、听力更让学习感兴趣;物理、化学有更多的实验,在农村初中,实体实验不常做时,虚拟实验更容易让学生感兴趣。
以上数据分析,为“班班通”的常态化应用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5 “班班通”的常态化应用得到推广
三年来,学校“班班通”硬件设施中显示终端从投影机到短焦投影,再到电视一体机,不断更新。课题组成员身先士卒,应用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提高。从一开始剖析别人的案例到自己制作课件,优化课件,再到各项比赛中频频获奖,并成为别人的案例,进步喜人。其他教师有的甚至从学习开机关机开始,到现在能熟练“班班通”设备,不只是多媒体运用技术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更新,教与学的效率都得到提高。
5.1 “班班通”设备管理模式
“分级管理,责任到人,及时维护维修,确保正常使用”这一管理模式,已在本学区推广使用。
“分级管理,责任到人”是指班级管理小助手、授课教师、班主任、学校设备维护员四位一体,各司其责。
班级管理小助手:每班确定1名班级管理小助手,每天上午、下午上课前开启“班班通”设备,放学后关闭设备,上锁;设备遇故障,如不能开机或授课教师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及时报班主任;每天填写好使用记录。
授课教师: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不得下载、安装与教学无关的软件,尽量做到日常应用“班班通”设备,进行常态化教学,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班主任:班主任是“班班通”设备管理的直接负责人,设备管理与维护纳入班级考核,并与绩效工资挂钩。遇设备故障及时报学校设备维护员维修。
学校设备维护员:负责全校设备的维护、维修与报修。接班主任报修电话后,立即赶赴现场,排除故障,如不能及时排除,更换备用设备,确保正常教学。出故障的设备尽可能自己维修,无能为力的,及时电话报修,与厂家联系。学校给予设备维护员一定的经济补助。
5.2 “班班通”常态化应用模式
借助我们课题研究,学校进行“班班通”培训,使每位教师由“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渐逐转变成使用“班班通”设备进行教学的方式,由“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交互式”教学的新模式,进而达到“班班通”常态化应用模式。
“集中培训—学科培训—引用课件—制作课件—优化课件”是“班班通”常态化应用模式的历程。
学校规定每位教师每周使用“班班通”设备教学不少于4节课,班级管理小助手的记录将纳入教师考核,用激励机制推进“班班通”常态化应用。
“班班通”管理模式和“班班通”常态化应用已在本学区推广使用。代桥初中和同春学校借鉴我们课题组的“班班通”管理模式,使得“班班通”设备没有受到任何人为损坏,受到一致好评。通过互帮互助,引领教师积极投身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行列,最终实现大部分教师会应用“班班通”设备进行实际课堂教学,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一目标已经达到,白山镇中“班班通”应用已进入常态化,很多老师已离不开“班班通”设备。“班班通”常态化应用现已向代桥初中和同春学校延伸。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三年来,白山镇中初级中学通过“班班通”常态化应用的有效性分析和论证,多媒体运用由一开始的课题小组到全面展开,人人会用;从一开始剖析别人的案例到自己制作课件,优化课件,再到各项比赛中频频获奖,并成为别人的案例,进步喜人。有的教师甚至从学习开机关机开始,到现在能熟练“班班通”设备,这不只是多媒体运用技术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更新,从而使教与学的效率都得到提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李佶.“班班通”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教学(中),2012.
[2]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2010
[3]张文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4]李艺.信息技术 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安徽省庐江县白山镇初级中学 安徽省庐江县 23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