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内课外相得益彰
主持人提示:让学生拥有自己的青春阅读宝典、富有个性的阅读空间与丰富的精神泉源。
江苏省海门市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办公室主任李志军:阅读要成为学生除了课内的学习之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一种生活。书香班级、书香校园、书香家庭、书香少年等项目的建设,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孩子在个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一种交流,一种展示,一种分享,谈读书心得,解阅读疑问,进行新书推荐,开展阅读汇报,在有趣的活动载体中融合学生的阅读所得,提升学生的阅读收获。
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程静: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
山东省诸城市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郝忠勇:教师爱好阅读,是学生的福气。据说李镇西老师曾在自己的课堂上开设了“小说连播”课,每天固定时间亲自为孩子们朗读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万岁》《爱的教育》《烈火金刚》《红岩》等,学生把每天的这个时候视为最珍贵的时光。这一做法对学生的阅读产生一生的积极影响,同时也将成为他们求学生涯最美好的回忆。
福建省福鼎市教师进修学校办公室副主任郑宣福:也许我们稍加注意,就可发现:同一篇文章常常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出现。但它们所处的位置不同,其所起的作用必然也就不一样,这就意味我们对文本的处理也要不同。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平淡自然的笔调记叙日常生活小事,运用追叙、回忆、触景生情、见物思人等方式,从琐屑事件的叙述中抒写出真切的感情,从平淡情景的描绘中表现出悠远的意趣。语文版教材将之选在高中必修,而人教版教材则选在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中。根据课标,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语文版其目标定位在“读懂”,即“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注重文言文阅读的实际能力,“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重在对古代语言的感受力,以及文言文实际阅读能力的提高。而人教版其目标定位在“鉴赏”,就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浙江省宁海县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袁伟望:阅读是语文学习之母。语文阅读是影响学生一生的大事。关注语文阅读,其实就是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阅读的价值就像朱永新教授所说是种一棵树所产生的无量价值。阅读的对象主要是书。书是人类发出的最美妙的声音。书籍是人类的思想宝库、精神宝藏。中学阶段是学生精神生命形成的重要时期,要阅读经典、阅读精品书籍,推而广之,从阅读教学与阅读经典、精品书籍中,获得的阅读能力以至于学生藉此去阅读山水自然、阅读人生世象……
湖北省罗田县教研室初中语文教研员闻学之:阅读其实就是一种审美。阅读的过程,就是在欣赏文字的过程中,获得感官上和精神上的一种愉悦感。这种愉悦感,既建立在共同的生活基础上,也建立在文字所展现的优美意境之中。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定教学目标,不断优化课堂结构,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美的体验过程中获得快乐感、成就感。在这一过程中,有效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感的熏陶,二是语言的感知。如阅读《散步》一文,我们就能通过对一家三口人温馨散步的了解,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之美;阅读《蜡烛》一文,我们就能通过对南斯拉夫母亲的描写,感受到超越国界的人性之美。在阅读经典美文时,我们还可以训练学生对语言美的感受能力及迁移能力。如《安塞腰鼓》一文中所展现的精神上的阳刚之美、语言上的华丽之美、场面上的精彩之美、结构上的清晰之美,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达到美的提高。通过美点追踪——美点赏析——美点对话,我们就能在有效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一种崇高的审美体验,进而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教学研究室副主任王修波:学生阅读应该包括人文历史、科学技术、环境保护、思想启迪、励志教育、心灵驿站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光有知识方面的营养是远远不够的,许多学生更缺少的是心灵的营养。
语文教学诗化阅读
主持人提示:造就真性情的语文课堂,创造影响学生人生的“绝课”经典是语文教师的追求。
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语文教研员程静:要改变课堂教学结构,转变教师的教学职能,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因,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的教学就要变繁琐的“讲”和“问”为适时的“启”和“导”,变牵着学生走为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的阅读变被动的“听”和“答”为主动的“读”和“思”,变少数学生发言表演为人人自觉参与自主学习。这样的阅读教学,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江苏省海门市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办公室主任李志军:描述理想课堂的价值时,我认同这样的观点: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有内心喜悦的体验和惬意、幸福的感觉,有学生生命发展应然关照。放飞浪漫的诗情,充实睿智的感情,激发豪迈的胸襟,迸发固有的灵性,生长原始的诗情,唤醒潜具的悟性,洋溢生命的活力……
河北省秦皇岛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杨葛莉:不同的学生,不一样的阅读,旨在使每一个学生接受完整的语文教育,使学生即使在激烈的应试竞争中,也享有一种阅读的可能与乐趣,使学生的成长过程有规律、有尊严。以我们开展的一项基于薄弱初中学校语文教学改进的实验项目为例,我们针对学生的家庭背景、生存状态,试图通过单元整体阅读教学来给学生提供多读书的机会,开阔他们的视野,增大阅读量,使他们在经典阅读的熏陶感染中,体味丰富多彩的人生,领悟人性之美、世界之美、语文之美。在有限的拓展阅读中,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的终生发展打好人文精神的底色。具体来讲,在这样的初中学校,语文教学内容以一个单元为基本教学单位。在教材之外,为学生增补了与单元主题一致的10篇拓展文章,加之教材的5篇单元文章,一个学生每单元课内学习15篇文章。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也随之转变。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由过去单纯的讲读型转变为精读课型、自读课型、阅读交流课型,另外单独开设阅读课,让学生自由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我们的教学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指导学生在校内完成400万字的阅读量,达到课标的要求。 湖北省罗田县教研室初中语文教研员闻学之:阅读教学是阅读者通过文字对话来获得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坚持有效阅读的策略探究,坚持科学、民主、个性的阅读原则,借此来获取精神上的升华和思想上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师生灵动,其乐融融
主持人提示:教师的示范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赋予孩子自主的阅读根基,在语文课堂绽放出鲜活生命的花朵,真正触摸、创造生命的快乐与品质。
山东省诸城市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郝忠勇:经常见到这样的名师课堂:他们以酣畅淋漓的诵读为主打,课上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兴味盎然地朗诵,在有声有色的文本细读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走入语言文字的奇妙世界,沉浸其中。师生在生命能量的交互流淌中,充分享受有声朗诵的美好和乐趣。
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学生有的是一种阅读的幸福感。学了蒲松龄的《狼》,就有想了解《狼三则》的愿望,继而想通读《聊斋志异》;读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想看看高适岑参其他的边塞诗;读了《我的叔叔于勒》,就产生读读《项链》《羊脂球》的冲动……由此,引发对阅读的向往和喜好,就容易得多。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这么一幕景象:先生在上面摇头晃脑地吟诵,直读得如痴如醉,忘乎所以,众学童也在下面口若悬河,高声朗读,师生共读交织成一片沸沸扬扬、热热闹闹的天籁之音。我一直认为,这是极和谐极温馨的一幕,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的绝好注脚。老先生兴致勃勃、旁若无人的吟咏,那带着颤颤尾音的古怪声音,都成为烙在少年鲁迅心灵深处的印记。小学童们没心没肺地大声诵读,貌似滑稽可笑,但是谁又能否认这种虔诚捧读的手段呢。小孩子虽然读不懂,甚至读错了,但绝对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有益的生命经历。中国古代的儿童开蒙都是从阅读开始的。不用弄得很明白意思,读熟了再说。先把书吃进去,只要有了丰富的积累,每个人有足够长的时间去反刍回味。现在,我们学校里缺乏的也正是这种师生共读、热闹温馨的情景,缺少这种如饥似渴的全身心投入,缺少围炉夜话式的深度交流与共鸣。
江苏省海门市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办公室主任李志军:教师认真地教、学生认真地学的理念本没有错。关键在于教师应该怎样的教,学生可以怎样的学。换句话说,就是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应该如何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教师由传授者变成策划者,由主演变为导演,一言堂变为百家鸣,由现成变为生成;学生由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有自主人格的人,由对知识的背记变为规律的总结,由内向羞涩变为勇敢大方;课堂整齐划一变为灵活多变,唯一答案变为多种解答,接受式变为探究式、安分守己变为超市自选。教师引导者、策划者、参与者、追问者、合作者的角色,学生探究者、研讨者、体验者、表达者、创造者、成功者的角色,应当在课堂多样的活动中尽其效能、合作共赢。
四川省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苟志弘:“大语文观”就是要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尊重真理,富有责任心的健全的人格。大语文观旗帜鲜明地认为是面向每个学生,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大量的课外阅读,有助于把祖国母语素质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大量阅读祖国的语言文字,不仅可以领略中华语言的优美、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且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思想、哲理、逻辑等深刻内涵,从中汲取民族精神的底蕴。古人曰:“乡音一曲泪千行。”可见母语的情感力量。给学生以时间,发学生以激情,使之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大量接触、理解、感悟、运用母语,是铸造民族意识的重要途径。大量中国优秀的文化作品,更是如滔滔江河,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与文化的源泉。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教学研究室副主任王修波: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离开了阅读,语文教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外阅读能够促进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能够指导课外阅读。语文教学和阅读是相辅相成的,在实际教学中,每周可安排一次课外阅读,让他们阅读、感悟、收获,并且做好摘抄,同时建议学生对于摘抄的内容进行反思,经常想想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在哪儿?需要改进的地方又在哪儿?再者,建议学生阅读范围不要太狭窄,尽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开阔视野,打开思路。
重庆市秀山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杨玉素: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唯一手段。不管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语文学习、语文训练的主要内容无非两个字,读和写。读是积累,读是方法,读是前提,写是目标。古人进学堂首要的就是“读”书,先读《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简单的文字,进而读《千字文》《进学解》之类较为复杂的,最后广泛涉猎诸子百家经典。考试时也是以一篇文章来检验阅读的效果,大到治国安邦之策、世事评述,小到家长里短的看法、见解。“读”得好,就写得好,也就取得好的成绩。今天的学生读书,早自习毫不含糊还是“读”(不管是读语文还是读英语),考试时,检验“读”的效果的作文从小学到高中都占了其试卷分值的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的比重,而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和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背诵默写及文言文阅读则基本上是直接考查阅读的效果。而语文课堂或课外训练,无论是字词训练还是篇章赏析,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在要求学生读,都是在检验学生的读。“读”得好,效果就好。
浙江省宁海县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袁伟望:语文教学与阅读,密不可分。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其应有之义。我说是语文学习之母。义教与高中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都有明确的要求。学生时代的阅读将奠定学生一生的精神底色。愉悦的阅读,没有压力感,反而促进更多的学生有能力处理好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学得更轻松。
江苏省海门市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办公室主任李志军:激发阅读的自觉意识——让阅读成为一种需要。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孩子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的对自己的深思。没有占据孩子心灵的真正的阅读,孩子就没有学习的愿望,孩子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一位爱读书、能经常与伙伴谈论读书见解和感受的孩子,自然会引发出一个个从书中走来的话题,生成对书的更多的关注,从而以他特有的人生姿态改变着自己、影响着他人,带动更多的伙伴通过阅读去丰富、扩张自己的精神生命。 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语文教研员程静:要注重诵读积累——在对读物内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找出写得好的词、句、段,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使学生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使文章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内容宜参照课标及教材推荐的篇目做出量的规定和质的选择。
阅读影响孩子一生发展
主持人提示:体现高效、高质、创新特点,实现“阅读增效”。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教学研究室副主任王修波:教师也要加强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阅读,甚至教会学生怎样阅读,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先有这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驾驭课堂,掌控课堂。当然,这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实现教学相长。
河北省秦皇岛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杨葛莉:当下,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财富分配差距逐渐拉大,社会竞争不断加剧。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学习水平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城市中的一些“重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水平较高,而城市中的非升学热点学校,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学校以及农村学校的学生学习水平较低。这些学校的学生,均来自平民,其家庭没有条件与能力为他们购置书籍,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也很少有目标、有质量地指导他们阅读,读书对他们来说,已然是一个尚显遥远的梦。这就使学校的语文学习沦为升学的陪读。因此,基于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基于2011年新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落实,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急需校本化的实施与改进,逐步实现不同的学生不一样的阅读的目标。
四川省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苟志弘:语文不仅仅是一科学问,还是所有人类文化的基石,是解开所有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说过:“儿童阅读在孩子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童年读的书可以让孩子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无论从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还是从知识的迁移、拓展来看,广泛地开展课外阅读,百益而无一害。课外阅读量的加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大大加强,很快能把一篇文章从陌生到读懂。在理解词语和词语运用方面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有些词、有的作者、有些知识点在课外阅读物中遇到过,又在课文中出现就觉得特别亲切,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得多了。在词语的运用中也能联系课外阅读中掌握的词句,写出来的句子有血有肉。在学生的日记、作文中,常能读到一些精彩的词语和句子。这些都得益于平常的课外阅读。文章的分析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江苏省海门市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办公室主任李志军:语文学科的本原,需要从语言感受的过程中思考目标追求。课堂中应该关注语言文字的鲜活性,文本意象的丰富性,语言感悟的深刻性,情感体验的充盈性,语文技能的发展性。事实上,为这样的本原,很有必要强化课堂诵读的语文味。贯穿于课堂中的读,不仅是学生收集和吸纳信息的过程,还是阅读理解的过程,也是信息处理后反馈表达的形式。读可以声入学生之耳,而且情入学生之心,有助于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学生在文本呈现的感情世界里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呈现出的是理解和体验的投入。这样既让学生“读入”, 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又让学生“读出”,将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在读中积累语言,积淀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徐长林:“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说诗书能够提升人的文化品位,提升人的气质。这个“华”绝非西装革履所能点缀出来的,那是精神富有的自然表现。有“褴褛的衣衫遮不住满腹的书香,华丽的外观盖不住精神的贫瘠”的说法,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是读书与写作的关系,多读书能够提升写作的能力。概而论之,阅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成功的素质教育,离不开阅读能力的有力支撑。
山东省诸城市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郝忠勇:教师的阅读品位,影响着学生阅读的层次和价值取向。阅读绝非急功近利的应景点缀,而是一种有韧劲的生命历程。古人言:“积德百年元气厚,读书三代雅人多。”可以说,老师对阅读的认识有多高,就会引领学生形成多高的境界。不少老师善于创设阅读的环境,积极营造读书的氛围,班级设立“图书角”,楼道拐角处也设有“读书吧”,将图书摆放在学生伸手可及的地方,设计亲子共读、读书竞赛、书香家庭比赛等促进读书的活动,均能收到长远的成效。
主持人提示:让学生拥有自己的青春阅读宝典、富有个性的阅读空间与丰富的精神泉源。
江苏省海门市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办公室主任李志军:阅读要成为学生除了课内的学习之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一种生活。书香班级、书香校园、书香家庭、书香少年等项目的建设,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孩子在个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一种交流,一种展示,一种分享,谈读书心得,解阅读疑问,进行新书推荐,开展阅读汇报,在有趣的活动载体中融合学生的阅读所得,提升学生的阅读收获。
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程静: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
山东省诸城市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郝忠勇:教师爱好阅读,是学生的福气。据说李镇西老师曾在自己的课堂上开设了“小说连播”课,每天固定时间亲自为孩子们朗读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万岁》《爱的教育》《烈火金刚》《红岩》等,学生把每天的这个时候视为最珍贵的时光。这一做法对学生的阅读产生一生的积极影响,同时也将成为他们求学生涯最美好的回忆。
福建省福鼎市教师进修学校办公室副主任郑宣福:也许我们稍加注意,就可发现:同一篇文章常常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出现。但它们所处的位置不同,其所起的作用必然也就不一样,这就意味我们对文本的处理也要不同。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平淡自然的笔调记叙日常生活小事,运用追叙、回忆、触景生情、见物思人等方式,从琐屑事件的叙述中抒写出真切的感情,从平淡情景的描绘中表现出悠远的意趣。语文版教材将之选在高中必修,而人教版教材则选在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中。根据课标,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语文版其目标定位在“读懂”,即“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注重文言文阅读的实际能力,“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重在对古代语言的感受力,以及文言文实际阅读能力的提高。而人教版其目标定位在“鉴赏”,就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浙江省宁海县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袁伟望:阅读是语文学习之母。语文阅读是影响学生一生的大事。关注语文阅读,其实就是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阅读的价值就像朱永新教授所说是种一棵树所产生的无量价值。阅读的对象主要是书。书是人类发出的最美妙的声音。书籍是人类的思想宝库、精神宝藏。中学阶段是学生精神生命形成的重要时期,要阅读经典、阅读精品书籍,推而广之,从阅读教学与阅读经典、精品书籍中,获得的阅读能力以至于学生藉此去阅读山水自然、阅读人生世象……
湖北省罗田县教研室初中语文教研员闻学之:阅读其实就是一种审美。阅读的过程,就是在欣赏文字的过程中,获得感官上和精神上的一种愉悦感。这种愉悦感,既建立在共同的生活基础上,也建立在文字所展现的优美意境之中。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定教学目标,不断优化课堂结构,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美的体验过程中获得快乐感、成就感。在这一过程中,有效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感的熏陶,二是语言的感知。如阅读《散步》一文,我们就能通过对一家三口人温馨散步的了解,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之美;阅读《蜡烛》一文,我们就能通过对南斯拉夫母亲的描写,感受到超越国界的人性之美。在阅读经典美文时,我们还可以训练学生对语言美的感受能力及迁移能力。如《安塞腰鼓》一文中所展现的精神上的阳刚之美、语言上的华丽之美、场面上的精彩之美、结构上的清晰之美,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达到美的提高。通过美点追踪——美点赏析——美点对话,我们就能在有效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一种崇高的审美体验,进而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教学研究室副主任王修波:学生阅读应该包括人文历史、科学技术、环境保护、思想启迪、励志教育、心灵驿站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光有知识方面的营养是远远不够的,许多学生更缺少的是心灵的营养。
语文教学诗化阅读
主持人提示:造就真性情的语文课堂,创造影响学生人生的“绝课”经典是语文教师的追求。
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语文教研员程静:要改变课堂教学结构,转变教师的教学职能,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因,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的教学就要变繁琐的“讲”和“问”为适时的“启”和“导”,变牵着学生走为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的阅读变被动的“听”和“答”为主动的“读”和“思”,变少数学生发言表演为人人自觉参与自主学习。这样的阅读教学,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江苏省海门市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办公室主任李志军:描述理想课堂的价值时,我认同这样的观点: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有内心喜悦的体验和惬意、幸福的感觉,有学生生命发展应然关照。放飞浪漫的诗情,充实睿智的感情,激发豪迈的胸襟,迸发固有的灵性,生长原始的诗情,唤醒潜具的悟性,洋溢生命的活力……
河北省秦皇岛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杨葛莉:不同的学生,不一样的阅读,旨在使每一个学生接受完整的语文教育,使学生即使在激烈的应试竞争中,也享有一种阅读的可能与乐趣,使学生的成长过程有规律、有尊严。以我们开展的一项基于薄弱初中学校语文教学改进的实验项目为例,我们针对学生的家庭背景、生存状态,试图通过单元整体阅读教学来给学生提供多读书的机会,开阔他们的视野,增大阅读量,使他们在经典阅读的熏陶感染中,体味丰富多彩的人生,领悟人性之美、世界之美、语文之美。在有限的拓展阅读中,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的终生发展打好人文精神的底色。具体来讲,在这样的初中学校,语文教学内容以一个单元为基本教学单位。在教材之外,为学生增补了与单元主题一致的10篇拓展文章,加之教材的5篇单元文章,一个学生每单元课内学习15篇文章。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也随之转变。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由过去单纯的讲读型转变为精读课型、自读课型、阅读交流课型,另外单独开设阅读课,让学生自由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我们的教学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指导学生在校内完成400万字的阅读量,达到课标的要求。 湖北省罗田县教研室初中语文教研员闻学之:阅读教学是阅读者通过文字对话来获得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坚持有效阅读的策略探究,坚持科学、民主、个性的阅读原则,借此来获取精神上的升华和思想上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师生灵动,其乐融融
主持人提示:教师的示范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赋予孩子自主的阅读根基,在语文课堂绽放出鲜活生命的花朵,真正触摸、创造生命的快乐与品质。
山东省诸城市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郝忠勇:经常见到这样的名师课堂:他们以酣畅淋漓的诵读为主打,课上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兴味盎然地朗诵,在有声有色的文本细读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走入语言文字的奇妙世界,沉浸其中。师生在生命能量的交互流淌中,充分享受有声朗诵的美好和乐趣。
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学生有的是一种阅读的幸福感。学了蒲松龄的《狼》,就有想了解《狼三则》的愿望,继而想通读《聊斋志异》;读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想看看高适岑参其他的边塞诗;读了《我的叔叔于勒》,就产生读读《项链》《羊脂球》的冲动……由此,引发对阅读的向往和喜好,就容易得多。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这么一幕景象:先生在上面摇头晃脑地吟诵,直读得如痴如醉,忘乎所以,众学童也在下面口若悬河,高声朗读,师生共读交织成一片沸沸扬扬、热热闹闹的天籁之音。我一直认为,这是极和谐极温馨的一幕,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的绝好注脚。老先生兴致勃勃、旁若无人的吟咏,那带着颤颤尾音的古怪声音,都成为烙在少年鲁迅心灵深处的印记。小学童们没心没肺地大声诵读,貌似滑稽可笑,但是谁又能否认这种虔诚捧读的手段呢。小孩子虽然读不懂,甚至读错了,但绝对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有益的生命经历。中国古代的儿童开蒙都是从阅读开始的。不用弄得很明白意思,读熟了再说。先把书吃进去,只要有了丰富的积累,每个人有足够长的时间去反刍回味。现在,我们学校里缺乏的也正是这种师生共读、热闹温馨的情景,缺少这种如饥似渴的全身心投入,缺少围炉夜话式的深度交流与共鸣。
江苏省海门市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办公室主任李志军:教师认真地教、学生认真地学的理念本没有错。关键在于教师应该怎样的教,学生可以怎样的学。换句话说,就是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应该如何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教师由传授者变成策划者,由主演变为导演,一言堂变为百家鸣,由现成变为生成;学生由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有自主人格的人,由对知识的背记变为规律的总结,由内向羞涩变为勇敢大方;课堂整齐划一变为灵活多变,唯一答案变为多种解答,接受式变为探究式、安分守己变为超市自选。教师引导者、策划者、参与者、追问者、合作者的角色,学生探究者、研讨者、体验者、表达者、创造者、成功者的角色,应当在课堂多样的活动中尽其效能、合作共赢。
四川省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苟志弘:“大语文观”就是要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尊重真理,富有责任心的健全的人格。大语文观旗帜鲜明地认为是面向每个学生,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大量的课外阅读,有助于把祖国母语素质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大量阅读祖国的语言文字,不仅可以领略中华语言的优美、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且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思想、哲理、逻辑等深刻内涵,从中汲取民族精神的底蕴。古人曰:“乡音一曲泪千行。”可见母语的情感力量。给学生以时间,发学生以激情,使之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大量接触、理解、感悟、运用母语,是铸造民族意识的重要途径。大量中国优秀的文化作品,更是如滔滔江河,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与文化的源泉。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教学研究室副主任王修波: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离开了阅读,语文教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外阅读能够促进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能够指导课外阅读。语文教学和阅读是相辅相成的,在实际教学中,每周可安排一次课外阅读,让他们阅读、感悟、收获,并且做好摘抄,同时建议学生对于摘抄的内容进行反思,经常想想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在哪儿?需要改进的地方又在哪儿?再者,建议学生阅读范围不要太狭窄,尽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开阔视野,打开思路。
重庆市秀山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杨玉素: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唯一手段。不管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语文学习、语文训练的主要内容无非两个字,读和写。读是积累,读是方法,读是前提,写是目标。古人进学堂首要的就是“读”书,先读《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简单的文字,进而读《千字文》《进学解》之类较为复杂的,最后广泛涉猎诸子百家经典。考试时也是以一篇文章来检验阅读的效果,大到治国安邦之策、世事评述,小到家长里短的看法、见解。“读”得好,就写得好,也就取得好的成绩。今天的学生读书,早自习毫不含糊还是“读”(不管是读语文还是读英语),考试时,检验“读”的效果的作文从小学到高中都占了其试卷分值的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的比重,而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和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背诵默写及文言文阅读则基本上是直接考查阅读的效果。而语文课堂或课外训练,无论是字词训练还是篇章赏析,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在要求学生读,都是在检验学生的读。“读”得好,效果就好。
浙江省宁海县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袁伟望:语文教学与阅读,密不可分。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其应有之义。我说是语文学习之母。义教与高中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都有明确的要求。学生时代的阅读将奠定学生一生的精神底色。愉悦的阅读,没有压力感,反而促进更多的学生有能力处理好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学得更轻松。
江苏省海门市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办公室主任李志军:激发阅读的自觉意识——让阅读成为一种需要。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孩子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的对自己的深思。没有占据孩子心灵的真正的阅读,孩子就没有学习的愿望,孩子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一位爱读书、能经常与伙伴谈论读书见解和感受的孩子,自然会引发出一个个从书中走来的话题,生成对书的更多的关注,从而以他特有的人生姿态改变着自己、影响着他人,带动更多的伙伴通过阅读去丰富、扩张自己的精神生命。 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语文教研员程静:要注重诵读积累——在对读物内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找出写得好的词、句、段,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使学生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使文章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内容宜参照课标及教材推荐的篇目做出量的规定和质的选择。
阅读影响孩子一生发展
主持人提示:体现高效、高质、创新特点,实现“阅读增效”。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教学研究室副主任王修波:教师也要加强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阅读,甚至教会学生怎样阅读,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先有这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驾驭课堂,掌控课堂。当然,这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实现教学相长。
河北省秦皇岛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杨葛莉:当下,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财富分配差距逐渐拉大,社会竞争不断加剧。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学习水平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城市中的一些“重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水平较高,而城市中的非升学热点学校,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学校以及农村学校的学生学习水平较低。这些学校的学生,均来自平民,其家庭没有条件与能力为他们购置书籍,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也很少有目标、有质量地指导他们阅读,读书对他们来说,已然是一个尚显遥远的梦。这就使学校的语文学习沦为升学的陪读。因此,基于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基于2011年新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落实,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急需校本化的实施与改进,逐步实现不同的学生不一样的阅读的目标。
四川省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苟志弘:语文不仅仅是一科学问,还是所有人类文化的基石,是解开所有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说过:“儿童阅读在孩子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童年读的书可以让孩子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无论从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还是从知识的迁移、拓展来看,广泛地开展课外阅读,百益而无一害。课外阅读量的加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大大加强,很快能把一篇文章从陌生到读懂。在理解词语和词语运用方面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有些词、有的作者、有些知识点在课外阅读物中遇到过,又在课文中出现就觉得特别亲切,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得多了。在词语的运用中也能联系课外阅读中掌握的词句,写出来的句子有血有肉。在学生的日记、作文中,常能读到一些精彩的词语和句子。这些都得益于平常的课外阅读。文章的分析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江苏省海门市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办公室主任李志军:语文学科的本原,需要从语言感受的过程中思考目标追求。课堂中应该关注语言文字的鲜活性,文本意象的丰富性,语言感悟的深刻性,情感体验的充盈性,语文技能的发展性。事实上,为这样的本原,很有必要强化课堂诵读的语文味。贯穿于课堂中的读,不仅是学生收集和吸纳信息的过程,还是阅读理解的过程,也是信息处理后反馈表达的形式。读可以声入学生之耳,而且情入学生之心,有助于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学生在文本呈现的感情世界里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呈现出的是理解和体验的投入。这样既让学生“读入”, 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又让学生“读出”,将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在读中积累语言,积淀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徐长林:“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说诗书能够提升人的文化品位,提升人的气质。这个“华”绝非西装革履所能点缀出来的,那是精神富有的自然表现。有“褴褛的衣衫遮不住满腹的书香,华丽的外观盖不住精神的贫瘠”的说法,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是读书与写作的关系,多读书能够提升写作的能力。概而论之,阅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成功的素质教育,离不开阅读能力的有力支撑。
山东省诸城市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郝忠勇:教师的阅读品位,影响着学生阅读的层次和价值取向。阅读绝非急功近利的应景点缀,而是一种有韧劲的生命历程。古人言:“积德百年元气厚,读书三代雅人多。”可以说,老师对阅读的认识有多高,就会引领学生形成多高的境界。不少老师善于创设阅读的环境,积极营造读书的氛围,班级设立“图书角”,楼道拐角处也设有“读书吧”,将图书摆放在学生伸手可及的地方,设计亲子共读、读书竞赛、书香家庭比赛等促进读书的活动,均能收到长远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