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国际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普通高中教育这个联系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纽带,正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随着终身教育思想被普遍接受,初中阶段义务教育的普及,各国开始关注和研究高中教育的独立价值,多样化逐渐成为普通高中发展的共同趋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之后指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探索发展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促进首都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这两个纲领性文件都将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放在了重要的地位,首都高中教育即将迎来改革发展的春天。
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落脚点是满足学生和社会需求
自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以来,北京市普通高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3年,在全国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09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98%以上;1999年,启动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工作,到2006年底高中示范校复评工作完成,分4批共批准68所学校为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2001年,调整高中会考政策,推动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和办学模式改革;2002年,经教育部同意,开始实行高考单独命题;2007年秋季起,全市普通高中高一年级进入课程改革;2010年,课程改革后首轮高考圆满结束,高考录取率达到87%。在高中已有发展的基础上,2010年12月,《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明确提出“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对于北京而言,促进高中多样化发展是有内在驱动力的,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
首先,高中学校特色发展是区域教育整体结构和布局调整的需要。首都经济发展和建立世界城市的定位都要求人才的多样化,即需要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是赋予学生不同的特色发展,为其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提供基础的重要阶段。
其次,教育必须尊重人的差异,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教育的最大追求在于让大多数学生在最适合自己潜力的方向上获得最好的发展。那么,对于具有不同发展潜力和兴趣的学生,课程就应该是不一样的。学生的性格倾向、学科倾向、能力倾向到高中会越来越清晰,这就要求高中必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高中阶段教育改革发展正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从这个角度来说,北京市高中特色发展不是一项被动的落实纲要精神的工作,而是主动寻求发展的战略,是寻求真正科学发展的动力系统的源头性举措。基于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北京市的高中发展也到了不得不变、必须变的时候。
多措施保障普通高中多样化,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人从未成年向成年转折的主要阶段。所以,高中阶段教育对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国民整体素质至关重要。
针对首都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模式单一、人才培养模式趋同、缺乏办学特色,不能适应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对多样化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需要的现状,我们提出了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六项任务和措施。
一是开展新型综合高中、特色高中建设试验,在政策支持、课程改革策略、特色发展方向和优化社会环境等专题上,深入研究推动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学校多样化发展的新途径。二是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为重点,鼓励学校走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自主探索学校特色发展新途径,推动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三是建立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直通和立交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和资源,形成独特的教育风格和学校文化,为多样化人才培养服务。四是发挥优质高中在特色办学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水平,不断扩大优质资源。五是建立健全推动普通高中学校多样化发展的督导评价制度,突出对学校办学特色的评价,引导学校开展办学水平的良性竞争。六是加强研究性学习和实验实践教学,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培养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
传统的高中课程结构让所有的学生学习所有的课程而且按同样的要求学习,这保证了每个学生有基本同一的知识与技能基础。但是,这种课程结构让所有的学生不分资质、潜能、禀赋,在非义务教育阶段都必须学习所有的课程,而且按完全同样的要求来学习,表面上是为了学生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一个模子发展;表面上制造出少数高水平的毕业生,实际上却使得大多数学生“在大千世界中找不到自己应有的位置”。
当前,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北京市聚焦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上,进一步落实课程多样化,根据不同学校驾驭课程资源能力的不同,有不同尺度的改革。
目前,尺度最大的改革体现在学制和学科教学上的突破,如人大附中、八中、十一学校等。学制上的调整带来了学科课程设置和教材调整上的变化,如将原来3年读的6本书进行加工整合,使学习更加高效。尺度小的一点的改革则体现在校本课程的设置上,如国家课程的上课顺序、开设比例等。尺度再小一点的则落实在一个班级、一个学科教师上,教师可调整教学行为,如改变教学评价和作业系统,期中期末,用最少的考试取得最佳的效果,减少作业量等。
此外,北京还进行了高中阶段“外向型”方面的改革尝试,包括引进国外课程、职普融通、大学先修课程的引进与尝试、中外合作办学等。
统筹协调政府规划和学校自主办学的关系,赋予校长更多自主权
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成为当前高中教育的鲜明主题。北京市在新颁布的《规划纲要》中提出:“探索学校多样化发展途径,开展新型综合高中和特色高中建设试点。”“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和资源,形成独特的教育风格和学校文化。”
高中多样化发展需要合理的规划。政府首先要做好规划,构建一个教育生态系统。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北京要在办学规模、服务半径、布局方位、办学条件达标上做好规划。
在这个过程中,对学校本身的特色不能过度规划,要尊重学校本身的历史沿革、办学思想、文化积淀,以及学校干部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形成由内而外的、自发式的改革。尊重和多元是改革的最基本的理念,《规划纲要》指出,要教育家办学,要尊重和敬畏教育规律,要赋予校长自主办学的权利,焕发学校校长的办学活力。
为此,北京市教委加强顶层设计,在普通高中开展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各类项目实验,目前以项目驱动的形式,初步构建了7类高中校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2所“早培班”学校、10所自主排课学校、15所特色实验班学校、23所翱翔计划基地校、19~23所中外合作办学实验校、40~60所高中课程改革样本校,以及2所职普融通的综合高中校等。对于全市289所普通高中,我们分类规划,让每一所高中校找到个性化发展的方向,这是构建多样化教育生态的重要举措。从这个意义上讲,未来北京市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的种类和数量或许会更加丰富。
建立科学考核体系,引导学校营造学生多元发展环境
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考核指标并不是为高中多样化而多样化,而是要真正落在学生和社会的需求上,即学生的个性是否得到了张扬和保证,具体呈现的指标是:学生在校内的生活是否有选择性,包括学生的学习、教育教学活动是否有选择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校内生活的幸福感是否有所提升。我们认为,这是考核高中多样化发展的一个核心指标。
另外,校长在办学过程中的动力是否更加强劲,校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否得到了张扬也是重要的考核指标。目前很多校长缺乏创造力,高中多样化发展就是要制造差异,而差异正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每个校长是否都生机勃勃、富有活力,这是考核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总之,重视不等于尊重。基于中长期规划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的普通高中建设,正如温总理在全国教育大会中讲到的,必须坚守一个准则,即尊重和敬畏教育规律,倡导教育家办学,把校长推向改革和创新的第一线,这样才能换来普通高中真正科学、持续的多样化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之后指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探索发展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促进首都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这两个纲领性文件都将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放在了重要的地位,首都高中教育即将迎来改革发展的春天。
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落脚点是满足学生和社会需求
自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以来,北京市普通高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3年,在全国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09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98%以上;1999年,启动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工作,到2006年底高中示范校复评工作完成,分4批共批准68所学校为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2001年,调整高中会考政策,推动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和办学模式改革;2002年,经教育部同意,开始实行高考单独命题;2007年秋季起,全市普通高中高一年级进入课程改革;2010年,课程改革后首轮高考圆满结束,高考录取率达到87%。在高中已有发展的基础上,2010年12月,《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明确提出“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对于北京而言,促进高中多样化发展是有内在驱动力的,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
首先,高中学校特色发展是区域教育整体结构和布局调整的需要。首都经济发展和建立世界城市的定位都要求人才的多样化,即需要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是赋予学生不同的特色发展,为其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提供基础的重要阶段。
其次,教育必须尊重人的差异,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教育的最大追求在于让大多数学生在最适合自己潜力的方向上获得最好的发展。那么,对于具有不同发展潜力和兴趣的学生,课程就应该是不一样的。学生的性格倾向、学科倾向、能力倾向到高中会越来越清晰,这就要求高中必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高中阶段教育改革发展正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从这个角度来说,北京市高中特色发展不是一项被动的落实纲要精神的工作,而是主动寻求发展的战略,是寻求真正科学发展的动力系统的源头性举措。基于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北京市的高中发展也到了不得不变、必须变的时候。
多措施保障普通高中多样化,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人从未成年向成年转折的主要阶段。所以,高中阶段教育对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国民整体素质至关重要。
针对首都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模式单一、人才培养模式趋同、缺乏办学特色,不能适应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对多样化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需要的现状,我们提出了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六项任务和措施。
一是开展新型综合高中、特色高中建设试验,在政策支持、课程改革策略、特色发展方向和优化社会环境等专题上,深入研究推动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学校多样化发展的新途径。二是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为重点,鼓励学校走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自主探索学校特色发展新途径,推动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三是建立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直通和立交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和资源,形成独特的教育风格和学校文化,为多样化人才培养服务。四是发挥优质高中在特色办学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水平,不断扩大优质资源。五是建立健全推动普通高中学校多样化发展的督导评价制度,突出对学校办学特色的评价,引导学校开展办学水平的良性竞争。六是加强研究性学习和实验实践教学,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培养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
传统的高中课程结构让所有的学生学习所有的课程而且按同样的要求学习,这保证了每个学生有基本同一的知识与技能基础。但是,这种课程结构让所有的学生不分资质、潜能、禀赋,在非义务教育阶段都必须学习所有的课程,而且按完全同样的要求来学习,表面上是为了学生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一个模子发展;表面上制造出少数高水平的毕业生,实际上却使得大多数学生“在大千世界中找不到自己应有的位置”。
当前,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北京市聚焦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上,进一步落实课程多样化,根据不同学校驾驭课程资源能力的不同,有不同尺度的改革。
目前,尺度最大的改革体现在学制和学科教学上的突破,如人大附中、八中、十一学校等。学制上的调整带来了学科课程设置和教材调整上的变化,如将原来3年读的6本书进行加工整合,使学习更加高效。尺度小的一点的改革则体现在校本课程的设置上,如国家课程的上课顺序、开设比例等。尺度再小一点的则落实在一个班级、一个学科教师上,教师可调整教学行为,如改变教学评价和作业系统,期中期末,用最少的考试取得最佳的效果,减少作业量等。
此外,北京还进行了高中阶段“外向型”方面的改革尝试,包括引进国外课程、职普融通、大学先修课程的引进与尝试、中外合作办学等。
统筹协调政府规划和学校自主办学的关系,赋予校长更多自主权
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成为当前高中教育的鲜明主题。北京市在新颁布的《规划纲要》中提出:“探索学校多样化发展途径,开展新型综合高中和特色高中建设试点。”“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和资源,形成独特的教育风格和学校文化。”
高中多样化发展需要合理的规划。政府首先要做好规划,构建一个教育生态系统。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北京要在办学规模、服务半径、布局方位、办学条件达标上做好规划。
在这个过程中,对学校本身的特色不能过度规划,要尊重学校本身的历史沿革、办学思想、文化积淀,以及学校干部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形成由内而外的、自发式的改革。尊重和多元是改革的最基本的理念,《规划纲要》指出,要教育家办学,要尊重和敬畏教育规律,要赋予校长自主办学的权利,焕发学校校长的办学活力。
为此,北京市教委加强顶层设计,在普通高中开展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各类项目实验,目前以项目驱动的形式,初步构建了7类高中校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2所“早培班”学校、10所自主排课学校、15所特色实验班学校、23所翱翔计划基地校、19~23所中外合作办学实验校、40~60所高中课程改革样本校,以及2所职普融通的综合高中校等。对于全市289所普通高中,我们分类规划,让每一所高中校找到个性化发展的方向,这是构建多样化教育生态的重要举措。从这个意义上讲,未来北京市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的种类和数量或许会更加丰富。
建立科学考核体系,引导学校营造学生多元发展环境
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考核指标并不是为高中多样化而多样化,而是要真正落在学生和社会的需求上,即学生的个性是否得到了张扬和保证,具体呈现的指标是:学生在校内的生活是否有选择性,包括学生的学习、教育教学活动是否有选择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校内生活的幸福感是否有所提升。我们认为,这是考核高中多样化发展的一个核心指标。
另外,校长在办学过程中的动力是否更加强劲,校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否得到了张扬也是重要的考核指标。目前很多校长缺乏创造力,高中多样化发展就是要制造差异,而差异正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每个校长是否都生机勃勃、富有活力,这是考核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总之,重视不等于尊重。基于中长期规划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的普通高中建设,正如温总理在全国教育大会中讲到的,必须坚守一个准则,即尊重和敬畏教育规律,倡导教育家办学,把校长推向改革和创新的第一线,这样才能换来普通高中真正科学、持续的多样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