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换在高层框架结构地震损伤程度识别中的应用

来源 :地震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lev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研究地震作用下高层框架结构的损伤程度信息,以结构刚度折减率为损伤程度指标,以结构的频率变化率为损伤程度识别参数,采用Matlab模拟结构在不同的损伤程度指标下的加速度响应数据,利用短时傅里叶变换方法对响应数据分析得到结构的模态参数,从而建立损伤程度指标与结构模态参数的函数关系。将损伤结构的模态参数代入函数关系式计算结构的损伤程度指标。采用同济大学振动台试验数据,利用此方法识别结构的损伤程度与振动台试验观察到的损伤程度高度吻合。[KG)]
  关键词:短时傅里叶变换;高层框架结构;损伤程度识别;振动台试验
  中图分类号:P315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666(2017)02-0264-07
  0引言
  框架结构是建筑结构的主要形式之一,高层框架结构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近年来国内外地震活动频繁,一些特大地震导致了大量的高层框架结构的损伤以及人员的伤亡(刘波等,2015),如1995年日本Kobe地震以及2014年的鲁甸地震等(赵小艳等,2014)。由于我国是遭受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倪国葳,姜忻良,2013;蒋欢军等,2014),高层框架结构的地震损伤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由于结构的复杂性,高层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信号具有非平稳特性,而传统的损伤识别方法——傅里叶变换只能识别平稳信号的损伤信息(王祥建,崔杰,2016)。短时傅里叶变换作为一种时频分析方法,对非平稳信号的损伤识别效果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本文以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为基础,识别某振动台试验关于12层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程度信息,并对识别结果与振动台试验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地震损伤程度识别原理
  结构的损伤必然会引起结构某一参数的变化,如固有频率、振型、频响函数、振动的加速度等(陈长征,2001)。其中固有频率的变化最为直接,本文先将加速度的时域信号转换到时频域上,通过固有频率随时间的变化识别出结构的损伤信息。
  11基本原理
  结构发生损伤时,其刚度会随之降低,由频率的定义可知:[KH*1]
  f=[KF(][SX(]Km[SX)][KF)][JY](1)[KH*1D]
  式中:f为频率;K为结构刚度;m为结构的质量。
  對式(1)两边同时微分,可得:[KH*1]
  df·2[KF(]mK[KF)]=dK[JY](2)[KH*1]
  两边同除K、dt化简得:[KH*1]
  [SX(]dfdt[SX)]=[SX(]f2dt[SX)]·[SX(]dKK[SX)][JY](3)[KH*1D]
  式中,f值与K值相对应,均取损伤前的值,因而[SX(]f2dt[SX)]是一确定的常数,令kf=[SX(]dfdt[SX)],PK=[SX(]dKK[SX)],可得:[KH*1]
  kf=k′·PK[JY](4)[KH*1D]
  式中:kf为结构频率变化率;PK为结构损伤程度指标;k′为常数。对于高层框架结构来说,只要得到结构某一层的频率变化率kf,便可以通过式(4)求出结构的损伤程度指标PK。
  [BT(23]12基于短时傅里叶变换的频率变化率提取
  121短时傅里叶变换基本原理[BT)]
  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是1946年由英国物理学家Gabor(李振春等,2010;裴强,王丽,2013)提出。Neild等(2003)运用STFT变换研究了某钢筋混凝土梁的非线性与损伤之间的关系。续秀忠等(2003)运用STFT变换和HHT变换识别了结构的模态参数。乌建中和陶益(2014)利用STFT变换对玻璃钢板材模拟风机叶片进行损伤检测识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STFT变换基本原理是:假设在某固定的窗函数g(t)内信号是平稳信号,用傅里叶变换对其进行分析得到信号的频率成分,接着沿时间轴移动窗函数g(t),得到信号的频率随时间的变化图(董建华等,2007)。
  令信号s(t)∈L2(R),则其STFT变换(方松,曾京,2013)为:[KH*1]
  STFT[KG-*3]=[KG-*3](ω,τ)[KG-*3]=[KG-*3]∫+∞[KG-1*5/6]∫-∞g(t-τ)s(t)e-iωtdt[JY](5)[KH*1D]
  式中:g(t)为窗函数;s(t)表示时域信号;ω表示频率;t表示时间。
  与传统的傅里叶变换相比,短时傅里叶变换可以获取信号的频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其信号处理的过程(肖瑛,冯长健,2010)如下:
  (1)用窗函数g(t)截断时域信号;
  (2)对窗函数g(t)内的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
  (3)沿着时间轴移动窗函数g(t);
  (4)对新的窗函数g(t)内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
  (5)重复步骤(3)和(4)直到所有的信号都进行了傅里叶变换,这些傅里叶变换的集合就是STFT。
  窗函数的选取直接影响STFT变换的时间、频率分辨率,常见的窗函数有矩形窗、汉宁窗、海明窗、布莱克曼窗、三角窗、余弦坡度窗、帕曾窗、指数窗、高斯窗等(Hou et al,2015)。对于地震荷载来说,指数窗和高斯窗较为适合,而相对于指数窗来说,高斯窗的主瓣更窄(Tansel et al,2011),频率分辨率更高。因此为了获得更高的频率分辨率,本文选取高斯窗进行分析。
  [BW(S][BG(;N][BHDWG1*2,WK15mmZQ,WK140mm,WK15mmYQW][HT5"][CM(22mm]地震研究[CM)]40卷[BG)F][BW)]   [BW(D][BG(;N][BHDWG1*2,WKZQ0W][HT5"]第2期[JZ]
  裴强等:STFT变换在高层框架结构地震损伤程度识别中的应用
  [BG)F][BW)]
  [BT3]122提取频率变化率kf
  对加速度响应信号运用STFT变换方法得到时间-频率-振幅的三维图,提取每一时刻的频率-振幅二维图中振幅的第一个峰值点所对应的频率,即每一时刻结构的一阶固有频率;采用最小二乘拟合方法,对上述得到的每一时刻的一阶固有频率进行线性拟合得到频率随时间变化的函数:[KH*1]
  f(t)=kf·t+ C1[JY](6)[KH*1D]
  式中:f(t)为频率;t为时间;C1为常数。通过式(6)即得到频率变化率kf的值。
  2地震损伤程度识别流程
  已知损伤结构在第i层损伤时第j层的加速度响应以及结构的材料属性等信息,求取结构第i层的损伤程度。其具体损伤识别过程如下:
  (1)用Matlab根据实际结构的材料属性信息建立损伤模型;
  (2)分别获取结构在第i层的损伤程度指标为01~09中的至少3个指标时结构第j层的加速度响应;
  (3)提取步骤(2)中损伤程度指标下第j层加速度响应的频率变化率kf;
  (4)建立PK-kf的关系式[KH*1]
  G(PK,kf)=k′·PK-kf+C2=0[JY](7)[KH*1]
  (5)获取结构当前状态下的第j层加速度响应的频率变化率kf;
  (6)将步骤(5)中得到的频率变化率kf代入步骤(4)中得到的关系式(7)中,获得结构第i层损伤程度指标PiK。
  根据上述损伤识别过程画出地震损伤程度识别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图中PK为损伤程度指标,kf为频率变化率,k′、C2为常数。
  采用微粒混凝土和镀锌铁丝作为模型的材料。微粒混凝土以较大粒径的砂砾为粗骨料,以较小粒径的砂砾为细骨料。无论在施工方法、振捣方式、养护条件还是材料性能上都与普通混凝土十分相似,在动力特性上与原型混凝土有良好的相似关系,而且通过调整配合比,可满足降低弹性模量的要求。
  考虑计入隔墙、楼面装修的重量和50%活载,在板上配质量块配重。在标准层上布置每层194 kg配重,在屋面层上布置197 kg配重。
  试验中分别输入不同加速度峰值的El Centro波(簡称EL波)、Kobe波(简称KB波)、上海人工波(简称SR波)、上海基岩波(简称SJ波)4种地震波,台面输入加速度峰值按小量级分级递增,按相似关系调整加速度峰值和时间间隔,获取结构各层的加速度响应,并且观察了不同损伤下结构的裂缝开展情况,加载制度见表2。每次改变加速度输入大小时都输入小振幅的白噪声激励,观察模型系统动力特性的变化。
  试验过程中实际观察到的平行于X方向的裂缝开展情况如下:
  [JP2]在前7个工况下(EL1工况之前),结构上没有发现任何裂缝。在第9工况SH2(EL2后第1工况)后,在4层的框架梁的梁端出现小于005 mm细微裂缝。在第18工况SH3(EL3后第1工况)后,3~6层框架梁的梁端裂缝贯通,最大缝宽在第4层处,约015 mm。之后,随着输入激励加大,梁端裂缝增大,整个加载结束后,2~8层梁端裂缝贯通,3~6层最严重,缝宽达4 mm,形成塑性铰。[JP]
  为了验证第2节所述方法的准确性,选取EL波输入的不同工况进行损伤程度识别验证。EL波输入下结构各工况如表3所示。
  [KG2]El Centro波是1940年5月18日美国IMPERIAL山谷地震(M71)在El Centro台站记录的加速度时程。其主要强震部分持续时间约为26 s,记录全部波形长为54 s,原始记录离散加速度时间间隔为002 s,其加速度时程曲线及傅里叶变换如图3所示。
  32建立PK-kf关系式
  由于整个试验过程中,第4层的损伤程度最为严重,假设整个结构仅第4层损伤,其它层均未出现损伤。采用结构第4层的刚度折减P4K作为损伤程度指标,以第8层加速度响应的频率变化率k8f作为已知条件。用Matlab软件建立与振动台试验材料属性相同的模型,提取结构在第4层的损伤程度指标P4K为01~08时结构第8层加速度响应的频率k8f变化率。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可以看出,随着损伤程度指标P4K的增大,第8层的频率变化率k8f也逐渐增大。按照地震损伤程度识别流程,获取PK-kf的关系式为:[KH*1]
  G(PK,kf)=k′·PK-kf+C2=0[JY](8)[KH*1]
  画出表4中的PK-kf图,并进行线性拟合如图4所示。
  由图4可得,第8层的频率变化率k8f与结构的第4层损伤程度指标P4K呈线性关系,采用最小二乘拟合后PK-kf的关系式为:[KH*1]
  [JP2]G(P4K,k8f)=-0011 9P4K-k8f-0000 6=0[JY](9)[KH*1D][JP]
  33损伤程度识别
  将EL1~EL6工况下结构第8层的加速度响应进行STFT变换分析,提取其频率变化率如表5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激励的加大,第4层的损伤程度指标越来越大,小震初期EL1工况,结构的刚度降低12%左右,此时振动台试验中没有任何裂缝的痕迹产生,说明结构内部已经出现损伤,外部并未能观察到明显的裂缝;中震初期EL2工况,结构的刚度降低约68%,[HJ2mm]此时振动台试验中第4层梁端开始有裂缝产生,缝宽约为005 mm;中震后期EL3工况,结构的刚度降低约81%,此时振动台试验中第4层缝宽扩展为015 mm;到大震后期EL6工况,结构的刚度降低达到了91%,此时振动台试验中第4层缝宽达到4 mm,结构已成为不稳定的机动结构。该方法识别的损伤信息与振动台试验观察到的损伤相吻合,进一步验证了上述方法对高层框架结构地震损伤程度识别的有效性。   4結论
  通过对某12层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数据进行损伤程度识别后发现:以结构的刚度折减率为损伤程度指标的损伤程度与结构某一层加速度响应识别的频率变化率呈线性关系。根据结构实际材料属性建立Matlab仿真模型,得到所需结构层加速度响应识别的频率变化率与结构刚度折减率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将实际结构该层加速度响应识别的频率变化率代入上述关系式中,便可以准确获得结构的损伤程度,从而为地震作用下高层框架结构的损伤程度识别提供了有效的识别方法。与传统的地震损伤程度识别方法相比,该方法有如下特点:
  (1)传统的地震损伤程度识别方法必须与损伤前的结构响应分析对比才能识别结构的地震损伤程度,该方法只需要对结构当前的响应进行分析便可以识别结构的地震损伤程度。
  (2)传统的地震损伤识别方法只能定性地判断结构是否损伤以及损伤程度,该方法将结构的地震损伤程度指标与某一层的频率变化率公式化,根据公式可以准确的计算出结构的损伤程度指标,从而识别结构的损伤程度信息。
  (3)该方法使用的STFT变换窗口是固定的,不能同时提高信号的频率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因而对于频率变化率的提取具有一定的误差,但对结构损伤识别效果影响不大。
  参考文献:
  陈长征2001结构损伤检测与智能诊断[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董建华,顾汉明,张星2007几种时频分析方法的比较及应用[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4(4):312-316
  方松,曾京2013高速铁路客车振动特性时频分析[J].中国测试,39(1):88-92
  蒋欢军,朱剑眉,陈前2014超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地震损伤研究[J].振动与冲击,33(4):77-83
  李振春,刁瑞,韩文功,等2010线性时频分析方法综述[J].勘测地球物理进展,33(4):239-246
  刘波,韩玉涛,闫文赏,等2015碳纤维加固与钢板加固混凝土梁抗震性能对比[J].世界地震工程,31(4):236-242
  倪国葳,姜忻良2013地震损伤钢筋混凝土结构修复加固方法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43(2):49-54
  裴强,王丽2013结构参数识别方法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34(3):36-44
  王祥建,崔杰2016结构物理参数时域识别的振动台试验研究[J].地震研究,39(1):114-119
  乌建中,陶益2014基于短时傅里叶变换的风机叶片裂纹损伤检测[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12(2):180-183
  肖瑛,冯长健2010组合窗函数的短时傅里叶变换时频表示方法[J].探测与控制学报,32(3):43-47
  续秀忠,张志宜,华宏星,等2003应用时频分析方法辨识时变系统的模态参数[J].振动工程学报,16(3):358-362
  赵小艳,韩立波,徐甫坤,等2014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序列跟踪分析研究[J].地震研究,37(4):508-514
  HOU H,PANG C,GUO H,et al2015Study on high-speed and multi-target dete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STFT and FRFT combination[J].Optik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Light and Electron Optics,127(2):713-717
  NEILD S A,WILLIAMS M S,MCFADDEN P D2003Nonlinear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amafed concrete beams[J].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129(2):260-268
  TANSEL B,TANSEL I N,DIZGE N,et al2011Diagnostic Assessment of Membrane Health and Performance by S-Transform of Flux Data[C]// World Environmental and Water Resources Congress,3355-3358
其他文献
7月27日至28日,中国·范县首届荷花节暨第二届郑板桥文化节在范县举行。作为一位摄影家,我也应邀参加了本届荷花节。  范县位于河南省的东北部,一条蜿蜒曲折的黄河大堤把范县分为滩区和背河洼地。昔日的范县,由于连年挖地取土加高黄河大堤,背河洼地地势低洼,背靠引黄灌渠,涝洼地连片成方,在这里耕耘的农民经常颗粒无收。现在的范县,通过引黄淤地,改良土壤,盐碱低洼地变成了豫北的“稻米之乡”,有了“北国江南”的
期刊
对于生活在北京的人们来说,7月21日是一个“桑拿天”,天空被厚厚的云层覆盖,空气中湿度很大,体表感觉非常之潮湿闷热。人们迫切地希望来一场酣畅淋漓大雨,扫尽连日来的高温。  9时30分北京市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信号,10时左右大雨如期而至。  当人们还在享受这场雨带来的清凉时,并没有想到,这场雨竟会成为北京自1951年以来监测到最大降雨。也并不知道因为这场雨,北京将遭遇一次特大洪涝灾害。  14时
期刊
2009年7月13日下午14-16时左右,北京最大降水量达74毫米,西三环主路被淹,丰益桥下积水水深达1米左右,造成西三环,西四环,南三环,南四环等地区发生大面积拥堵,截至晚22点左右(除丰益桥)方恢复正常。  2011年7月23日下午,北京突降暴雨,最大降水量达到173.2毫米,造成地铁1号线,4号线部分线路雨水倒灌,暂停运营,同时,西二环,西三环,西四环,丰益桥,南四环,南五环发生大面积拥堵,
期刊
摘要:为提高震后受灾人口估算精度和灾区人口空间分布可视化表达效果,以云南省大理州为研究区,结合FROM-GLC10地表覆盖数据和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基于乡镇人口统计数据,展开人口空间化方法研究,制作了大理州50 m×50 m人口格网数据。使用相关系数、相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对人口模拟结果进行了检验,以漾濞5.1级地震和云龙5.0级地震为例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应用分析。结果表明:①结合FRO
期刊
地震的孕育和发生与地壳形变密切相关,而地壳形变是地震过程中最直观的现象,因此精确测定区域地壳形变状态,能够为地震监测与预报提供重要的依据。我国构造动力环境特殊、孕震构造背景复杂,因此现今地壳形变观测已由传统的大地测量(如水准测量、三角测量等)发展为以GNSS、重力和InSAR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大地测量和典型构造部位的区域形变测量(如跨断层观测和应变/倾斜连续观测),逐渐形成了地震大地测量学科。  近
期刊
摘要:基于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经过重定位的4 035个余震数据,利用小震确定大震断层面方法,得到该地震的断层面参数,以余震稀疏区为界将余震分为南北两段进行分段拟合,最后判定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结果表明:九寨沟地震的发震断层面走向1513°、倾角840°,该结果可视为发震断层参数的一级近似;南、北两段的走向和倾角分别为1474°和883°,1629°和768°,南、北两段较大的差异可能是余
期刊
摘要:采用基于人口公里格网的地震压埋人员分布评估方法,结合甘肃省人口公里格网数据,以ArcGis软件为平台,对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进行了压埋人员的分布评估,并结合甘肃地区的人口分布区域特点及岷县漳县6.6级地震的实际特点,对该方法中的参数进行本地化改进,并将评估结果与实际分布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方法使评估结果的适用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可在震后快速给出震区人员压埋分布评估
期刊
摘要:2000—2001年川滇地区有大震震情趋势,应用GPS地形变测量(G),Kaiser效应法地应力测量(K)技术,采用GK联合并网方法,同步监测云南昆明—玉溪地区及邻区地形变场、地应力场;依托本构定律及岩石学组合判据,进行发震应力条件、发震几率、震级大小的分析研究;得出云南地区3~5年内不具备发生MS≥7.0大震的发震应力条件;同时划出滇东北形变高值区,10年左右有可能发生MS6.0~7.0地
期刊
摘要:基于约束条件下最小二乘原理及最速下降法,采用最小二乘配置拟合后的震间期GPS速度场作为约束,对安宁河—则木河断裂断层面滑动分布进行了反演。研究结果表明:由GPS资料计算所获取的断层面滑动分布,与地震地质研究中得到的断层面凹凸体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即安宁河断裂(西昌至冕宁以北)闭锁深度较深,强震危险性较大;而则木河断裂闭锁深度较浅,近期发生强震的可能性较小。  关键词:安宁河—则木河断裂;滑
期刊
摘要:选取新疆阿图什市下辖的琼哈拉峻村为研究区,将小型旋翼无人机拍摄的图像作为数据源,分别采用面向对象以及面向像元2种影像分析方法对研究区的房屋建筑进行提取,并对2种算法的提取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各自的优势。结果表明:面向对象方法可以有效地去除椒盐噪声对分类带来的影响,保证房屋形态的完整性,但影响内部相似的光谱、纹理信息若对应多种物体则会导致影像对象的错分。在面向像元的提取方法中加入了改进的数学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