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实现“真善美”的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教师的重视。文章以夹缬图纹为例,通过研究夹缬图纹的艺术感和视觉意象,来探讨美育的价值,发掘美学对于健康人格建构的积极作用,对于个体思维能力提升的正面影响,希望可以在纷杂的小径中,探出一条通往“真善美”的教育之路。
【关键词】美育 夹缬图纹 视觉意象 美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在改革的时代,中国的教育也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领域,虽然高考依然是指挥棒,应试依然是教育避不开的门槛,但在实现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对于教育有了更多元的理解,对于如何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与价值也有了更多元的探索。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不再固囿于一隅,而愿意以更开放的态度来理解教育的内涵,愿意承认真正有效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而是认识到智力的广泛性和多元性,认识到教育之主旨应当以化育人心为第一,要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真正实现学生素养和能力的提升,打造出一个个健康的、有灵魂、有厚度的现代公民。这恐怕是越来越多人探索美育的原因所在。
美育是直面灵魂的教育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话一直以来都被奉为教育界的圭臬,这也就是说教育不能局限于知识教育、智力教育,而应该是一种触动与感动,能够唤醒人们心中沉睡的灵魂。
而美育就是这样一种直面灵魂的教育。德国美学家席勒第一次对美育进行系统性论述时就指出美育是人们在接触美的意象时,生发出来的一种美的情感,它净化了人们的心灵,让个体实现自由和谐的发展,通过美的意象来克服人性的异化达到人性的完整,实现人格从卑劣向高尚的转变。在他的概念里,美育的核心内涵是一种人性解放的自由,并被寄予了很高的厚望,认为它可以打通自然与人文、知识与道德,是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的桥梁,是对人性美、人生美的一种实现,对培养人的道德情操,促进人的思维提升,实现人格完善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很多人偏狭地认为美育就是美术教育,这是不准确的,认为美育就是知识教育、能力教育,也是有失偏颇的。美育,可以被称为是审美教育或是美感教育,它和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关联,而这恰恰就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主题。美育它不仅仅是要培养人们认识美、欣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是着力于人文精神之培养,要让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感、美的人性和美的素养。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艺术不仅于学生的理智,而且影响到他的情感,因此,艺术有助于培养信念。……越是依靠情感为基础,信念就越是坚定。所以艺术在道德教育中才起着这么巨大的作用。”由此可见,美育是艺术教育,更是情感教育、人格教育和精神教育。
学生的美育主要通过艺术美育来实现
美育的实现途径。在现实生活中,美育可以通过艺术美、自然美、生活美等多元途径来实现,概而言之,就是罗丹的那句广为人知的话“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可见,美育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的。它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其本质在于让人用艺术眼光来审视这个世界。因为学生成长阶段的特殊性,在基础教育阶段而言,美育主要是通过艺术美育来实现的。我们应该通过艺术教育让学生充分发现美、感受美,并能去创造美,要让他们在愉悦、系统地品鉴艺术作品的同时得到精神情操的陶冶,实现美育、德育、智育的共同发展。如何实现?为了便于理解,笔者在这里通过夹缬图纹这一艺术形式来加以说明。古之遗妍夹缬图纹为什么选择夹缬图纹来体现艺术品的美育价值,及其与德育、智育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是什么?
首先在于夹缬图纹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是美的。夹缬是一种工艺品,它的美通过“缬”这一个字就可以理解,“缬”指花纹的染织品。在梁代顾野王的《玉篇》中还称其为“彩缬”。最初的夹缬色彩绚丽,纹饰复杂多变,本身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其次,夹缬具有“立象以尽意”的艺术特色。意象是指现实中的具体事物经过人的抽象概括而更接近于事物本质的形象,夹缬就是经过人类思维加工后的一种高度概括现实的艺术形态。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象思维是比语言思维更为高级的思维形式,它用极为精确、简洁的形象把客观事物的特性表达出来。
再次,夹缬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蕴含着古人的人文期待。即便是从“夹缬”一词出现在史书记载的确切时间来算,它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存在历史了,和民族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后期的夹缬图纹中很多都以体现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的伦理价值观为主要功用,每一幅夹缬图纹都沉淀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和记忆。
艺术美育与德育、智育相激荡
艺术作品最主要的功能当然是发挥其美学价值,让人们感受美,并进而创造美。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人皆有爱美之心,美的形象就像沙漠中的一片绿洲,草地上的一朵鲜花,总能在第一时间吸引人们的注意。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审美需求对智育和德育的实现也是大有裨益的。国学大师王国维谈美育时表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成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
艺术美育的审美价值。在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里,审美需求介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人天生就有追求匀称、整齐、和谐、鲜艳、美丽等的心理需求。
美是秩序,是一种和谐愉悦的情感状态。它通过点、线、面、形、体、色等基本审美元素的组合,创造出美的意象,比如绘画、建筑、雕塑等,夹缬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形式,而它无疑也是美的。通过欣赏和观察夹缬的艺术作品,能够让人认识到什么是美的艺术,了解美的基本规律,如果深入研究还能掌握创造美的一些技巧和方法,从而为人们过艺术化的生活创造条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艺术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在生活中的用途也会越来越大。可以预见未来的人们将比以前更多地关注艺术,也更趋向于做生活中的艺术家。 同时,艺术作为人类审美价值的创造,虽然往往以物质形态呈现,但就本质而言,艺术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是艺术家对生命、生活的感悟,因此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凯洛夫在其著作《教育学》中曾提到:“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眼光来认识周围现实,也在于培养艺术上的美的创造力。”艺术的美是一种生发与再创造,是物质形态之上的心灵感受,它比普通的物质产品以及社会现实,更典型、更集中,也更理想化,它是对现实和社会的高度概括,也是自我的关照与满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艺术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是与人类的精神生命血脉相依,是创造者智慧和精神活动的结晶,是情感的寄托。
由此可见,审美价值实际上是人的精神价值与情感价值,它蕴含着人类内心深处对真善美的追求。在鉴赏艺术之美的过程中,我们会进入一个更为广大而自由的世界—那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在这个家园之中,我们能呼吸到超越现实的自由气息,获得自我实现的心灵体验,体会到现实中不曾有的精神愉悦。故此,有艺术感的人可以说是超脱的,他们不仅活在现实的世界,还关照自己的精神世界与情感状态,过着精神富足的生活。这是艺术有美学价值并衍生德育价值与智育价值的根本原因所在。凭借着艺术品,我们在精神层面上感受、认识生命之伟大价值与人生奥义,我们精神就此有了皈依,感情就此有了寄托,人的心灵找到了一处可以栖息的家园。艺术的审美感受可以使人的情感、精神得以圆满。故而,个体会在自己有限的生命历程中执着地追求艺术,在鉴赏艺术品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艺术美育可点燃智育之火。艺术美育对智育的助益最基本的体现在于知识传承层面。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有情感的触动,也能了解历史、自然、社会等各方面的知识。夹缬中的很多作品就都蕴含着传统文化知识或者历史故事,对人们国学修养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以唐代出土的《树下立象图夹缬屏风》为例,在这幅作品中,出现了大象的形象,但可不是单纯的生物分类学上的一种体型巨大的动物。这里的“象”在大象之外有其他两层含义:首先这个象与天象的“象”同义,具有玄妙不可言说的意味,是在现实世界之上的一种存在。在中国古人眼里,象是天上的摇光之星散开而成,是灵瑞的象征;其次在古代,大象还被誉为兽中有德者的代表,“万象更新,一元复始”蕴含着大自然的规律,具有“万象回春”的美好意义。有这些美好的寓意,所以象纹夹缬在民间备受推崇。此外,在夹缬里还有寓意百年好合的并蒂莲,寓意高寿的绶带鸟,代表加官进爵的梅花鹿……这些美好的意象都是古人几千年对自然与人文的思考与联结。因此,如果有心,欣赏艺术作品,不仅是感受美,还能学文化,长知识。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想象力的培养也是可以借助艺术美育来实现的。艺术求真,所以它来源于生活。但同时艺术又求善、求美,所以它高于生活。很多艺术作品都是丰富想象力的杰作。《凤舞树下图夹缬屏风》是唐代作品,其画面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的主体是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树下右侧是一个曼妙的女子在吹奏乐器,树左下方还有一只凤凰,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下部分的主体则是一只绶带鸟。这幅画的三个形象—树、鸟、人,非常精准地捕捉到了树、鸟、人的显著特征,鲜明而简洁。这些形象都是经过创作者思维加工后将实物抽象化出来并提取其中最为鲜明的特征元素进行的再创作,这不同于照镜子式的复现,而是高度智慧的结晶。正是因为如此,艺术美育对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形象思维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在夹缬的艺术作品中,意象不是简单的复现而是一种抽象的提炼,是事物最真的一面,通过观察和揣摩这些意象,能够很好地锻炼一个人的形象思维,培养人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而当这些能力迁移到一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时,所产生的能量是惊人的。
观察力和想象力尤其对青少年非常重要。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所谓的“书呆子”,他们书读的不少,却不能学以致用,这和美育的缺乏有一定关系。“如何才能造就好的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哈佛大学教授格拉索说,“往往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并不在物理范围之内,涉及多方面的学问可以提供广阔的思路,如多看看小说,有空去看看动物园也有好处,可以帮助提高想象力……”世界不仅是靠科学、技术推动的,更要靠人、靠人的想象力来推动。
艺术美育可生发德育之光。俄国哲学家别林斯基说:“美育与德育是亲姐妹。”德育与美育是相通的。德育照顾整体,是强调个体的情操与修养,致力于人与人的关系融洽。而美育则关注个体,通过丰富人的内在世界,实现精神层面的和谐。一个对艺术有追求的人,其道德修养往往也比较高。首先这是因为很多艺术作品都暗含了作家自身“真善美”的价值观,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也是认同其价值观的过程。其次,艺术品本身就是“真善美”的体现,因此对艺术品的追求也就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夹缬中的很多艺术作品中都是在彰显中国传统文化所要求一个人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
夹缬花布中代表作品之一《白兔记》,源自一个戏曲,其故事内容主要反映了当时宗法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在重男轻女、一夫多妻的封建时代,女性是没有人格自由和经济独立的。与此同时,这幅作品也传递了社会最底层的群体诉求,强调的是底层民众“忠义慈孝”的宗法伦理价值中心。当一个人从一幅图片中读到这些东西,那么他对于道德的认知、对于社会价值观的理解,就不是被动的,而是一种主动的积极构建,这显然要比各种各样的说教要有用得多。“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的源泉。美育的最重要任务是:教给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丽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挚,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的美的品质。”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
更为重要的是,艺术美育不仅告诉欣赏者“真善美”是怎样的,它还能触动人心中柔软的神经,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审美当下会产生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与积极的心理状态,这是一种有价值的情感生命力。就像佛祖的拈花一笑,在当下的瞬间会生发很多智慧的灵光,并沉淀到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之中。因此可以说,美感产生的过程是生命的美妙激动,是一种混合了理性与感性因素的高级精神性享受。马斯洛称其为“高峰体验”—感受到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而积极的情绪体验是能够影响我们的认知和行为的,所以这种欣赏艺术美所产生“高峰体验”能让一个人更加纯粹地认识并成为他自己,能够更好地与美好的东西相融和,变得精神振奋、情绪丰沛起来。这时的他会发现生活永远是这么有趣、有意思,无限丰富且充满各种可能性,从而生发出热爱生活的情感,也就会更乐于接受道德教育。用更通俗易懂的话来说,这就是“灵魂深处闹革命”了。因为这种美育给人带来的是心灵的震撼性教育,它寓教于内,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所以它所激发的感悟、触动更容易内化到一个人的人格之中,成为一种道德基因,向内就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向外就是高尚的情操、修养、言谈举止,最终就是一个人良好的品德与个性、健康的人格与情操。
一个人的能力越大,所产生的能量也就越大。这句话暗含着一个道德前提,就是这个人是健康的积极的,对于社会是充满正能量的。否则他的能力越大产生的危害也就越大,而美恰恰能让人性格变得细致,心灵变得敏锐,能让人对世界充满善意和热情,也就愿意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一次契机,让人们有机会把各种教育观来一次实践与检查,也让我们看到了美育为素质教育发展带来的多种可能性。它首先是美的,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能够激发一个人对美的感受力与创造力,能升华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同时它又和智育、德育相辅相成,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锻炼人们的思维,影响人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升一个人的知识、涵养和道德情操。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这对于我们的民族素养的生成、现代公民的塑造都是不无裨益的。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美育特别是艺术美育的积极作用,让艺术走进课堂、走近学生,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学会感受,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心灵去发现这个世界的美—物质的和精神的美,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而当我们真正开始重视美育的价值,艺术的美就能够涤荡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给人以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最终把人引向“真善美”之路,从而造就出一批批合格的现代公民。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责编/张晓
【关键词】美育 夹缬图纹 视觉意象 美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在改革的时代,中国的教育也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领域,虽然高考依然是指挥棒,应试依然是教育避不开的门槛,但在实现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对于教育有了更多元的理解,对于如何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与价值也有了更多元的探索。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不再固囿于一隅,而愿意以更开放的态度来理解教育的内涵,愿意承认真正有效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而是认识到智力的广泛性和多元性,认识到教育之主旨应当以化育人心为第一,要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真正实现学生素养和能力的提升,打造出一个个健康的、有灵魂、有厚度的现代公民。这恐怕是越来越多人探索美育的原因所在。
美育是直面灵魂的教育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话一直以来都被奉为教育界的圭臬,这也就是说教育不能局限于知识教育、智力教育,而应该是一种触动与感动,能够唤醒人们心中沉睡的灵魂。
而美育就是这样一种直面灵魂的教育。德国美学家席勒第一次对美育进行系统性论述时就指出美育是人们在接触美的意象时,生发出来的一种美的情感,它净化了人们的心灵,让个体实现自由和谐的发展,通过美的意象来克服人性的异化达到人性的完整,实现人格从卑劣向高尚的转变。在他的概念里,美育的核心内涵是一种人性解放的自由,并被寄予了很高的厚望,认为它可以打通自然与人文、知识与道德,是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的桥梁,是对人性美、人生美的一种实现,对培养人的道德情操,促进人的思维提升,实现人格完善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很多人偏狭地认为美育就是美术教育,这是不准确的,认为美育就是知识教育、能力教育,也是有失偏颇的。美育,可以被称为是审美教育或是美感教育,它和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关联,而这恰恰就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主题。美育它不仅仅是要培养人们认识美、欣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是着力于人文精神之培养,要让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感、美的人性和美的素养。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艺术不仅于学生的理智,而且影响到他的情感,因此,艺术有助于培养信念。……越是依靠情感为基础,信念就越是坚定。所以艺术在道德教育中才起着这么巨大的作用。”由此可见,美育是艺术教育,更是情感教育、人格教育和精神教育。
学生的美育主要通过艺术美育来实现
美育的实现途径。在现实生活中,美育可以通过艺术美、自然美、生活美等多元途径来实现,概而言之,就是罗丹的那句广为人知的话“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可见,美育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的。它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其本质在于让人用艺术眼光来审视这个世界。因为学生成长阶段的特殊性,在基础教育阶段而言,美育主要是通过艺术美育来实现的。我们应该通过艺术教育让学生充分发现美、感受美,并能去创造美,要让他们在愉悦、系统地品鉴艺术作品的同时得到精神情操的陶冶,实现美育、德育、智育的共同发展。如何实现?为了便于理解,笔者在这里通过夹缬图纹这一艺术形式来加以说明。古之遗妍夹缬图纹为什么选择夹缬图纹来体现艺术品的美育价值,及其与德育、智育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是什么?
首先在于夹缬图纹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是美的。夹缬是一种工艺品,它的美通过“缬”这一个字就可以理解,“缬”指花纹的染织品。在梁代顾野王的《玉篇》中还称其为“彩缬”。最初的夹缬色彩绚丽,纹饰复杂多变,本身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其次,夹缬具有“立象以尽意”的艺术特色。意象是指现实中的具体事物经过人的抽象概括而更接近于事物本质的形象,夹缬就是经过人类思维加工后的一种高度概括现实的艺术形态。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象思维是比语言思维更为高级的思维形式,它用极为精确、简洁的形象把客观事物的特性表达出来。
再次,夹缬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蕴含着古人的人文期待。即便是从“夹缬”一词出现在史书记载的确切时间来算,它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存在历史了,和民族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后期的夹缬图纹中很多都以体现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的伦理价值观为主要功用,每一幅夹缬图纹都沉淀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和记忆。
艺术美育与德育、智育相激荡
艺术作品最主要的功能当然是发挥其美学价值,让人们感受美,并进而创造美。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人皆有爱美之心,美的形象就像沙漠中的一片绿洲,草地上的一朵鲜花,总能在第一时间吸引人们的注意。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审美需求对智育和德育的实现也是大有裨益的。国学大师王国维谈美育时表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成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
艺术美育的审美价值。在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里,审美需求介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人天生就有追求匀称、整齐、和谐、鲜艳、美丽等的心理需求。
美是秩序,是一种和谐愉悦的情感状态。它通过点、线、面、形、体、色等基本审美元素的组合,创造出美的意象,比如绘画、建筑、雕塑等,夹缬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形式,而它无疑也是美的。通过欣赏和观察夹缬的艺术作品,能够让人认识到什么是美的艺术,了解美的基本规律,如果深入研究还能掌握创造美的一些技巧和方法,从而为人们过艺术化的生活创造条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艺术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在生活中的用途也会越来越大。可以预见未来的人们将比以前更多地关注艺术,也更趋向于做生活中的艺术家。 同时,艺术作为人类审美价值的创造,虽然往往以物质形态呈现,但就本质而言,艺术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是艺术家对生命、生活的感悟,因此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凯洛夫在其著作《教育学》中曾提到:“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眼光来认识周围现实,也在于培养艺术上的美的创造力。”艺术的美是一种生发与再创造,是物质形态之上的心灵感受,它比普通的物质产品以及社会现实,更典型、更集中,也更理想化,它是对现实和社会的高度概括,也是自我的关照与满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艺术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是与人类的精神生命血脉相依,是创造者智慧和精神活动的结晶,是情感的寄托。
由此可见,审美价值实际上是人的精神价值与情感价值,它蕴含着人类内心深处对真善美的追求。在鉴赏艺术之美的过程中,我们会进入一个更为广大而自由的世界—那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在这个家园之中,我们能呼吸到超越现实的自由气息,获得自我实现的心灵体验,体会到现实中不曾有的精神愉悦。故此,有艺术感的人可以说是超脱的,他们不仅活在现实的世界,还关照自己的精神世界与情感状态,过着精神富足的生活。这是艺术有美学价值并衍生德育价值与智育价值的根本原因所在。凭借着艺术品,我们在精神层面上感受、认识生命之伟大价值与人生奥义,我们精神就此有了皈依,感情就此有了寄托,人的心灵找到了一处可以栖息的家园。艺术的审美感受可以使人的情感、精神得以圆满。故而,个体会在自己有限的生命历程中执着地追求艺术,在鉴赏艺术品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艺术美育可点燃智育之火。艺术美育对智育的助益最基本的体现在于知识传承层面。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有情感的触动,也能了解历史、自然、社会等各方面的知识。夹缬中的很多作品就都蕴含着传统文化知识或者历史故事,对人们国学修养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以唐代出土的《树下立象图夹缬屏风》为例,在这幅作品中,出现了大象的形象,但可不是单纯的生物分类学上的一种体型巨大的动物。这里的“象”在大象之外有其他两层含义:首先这个象与天象的“象”同义,具有玄妙不可言说的意味,是在现实世界之上的一种存在。在中国古人眼里,象是天上的摇光之星散开而成,是灵瑞的象征;其次在古代,大象还被誉为兽中有德者的代表,“万象更新,一元复始”蕴含着大自然的规律,具有“万象回春”的美好意义。有这些美好的寓意,所以象纹夹缬在民间备受推崇。此外,在夹缬里还有寓意百年好合的并蒂莲,寓意高寿的绶带鸟,代表加官进爵的梅花鹿……这些美好的意象都是古人几千年对自然与人文的思考与联结。因此,如果有心,欣赏艺术作品,不仅是感受美,还能学文化,长知识。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想象力的培养也是可以借助艺术美育来实现的。艺术求真,所以它来源于生活。但同时艺术又求善、求美,所以它高于生活。很多艺术作品都是丰富想象力的杰作。《凤舞树下图夹缬屏风》是唐代作品,其画面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的主体是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树下右侧是一个曼妙的女子在吹奏乐器,树左下方还有一只凤凰,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下部分的主体则是一只绶带鸟。这幅画的三个形象—树、鸟、人,非常精准地捕捉到了树、鸟、人的显著特征,鲜明而简洁。这些形象都是经过创作者思维加工后将实物抽象化出来并提取其中最为鲜明的特征元素进行的再创作,这不同于照镜子式的复现,而是高度智慧的结晶。正是因为如此,艺术美育对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形象思维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在夹缬的艺术作品中,意象不是简单的复现而是一种抽象的提炼,是事物最真的一面,通过观察和揣摩这些意象,能够很好地锻炼一个人的形象思维,培养人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而当这些能力迁移到一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时,所产生的能量是惊人的。
观察力和想象力尤其对青少年非常重要。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所谓的“书呆子”,他们书读的不少,却不能学以致用,这和美育的缺乏有一定关系。“如何才能造就好的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哈佛大学教授格拉索说,“往往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并不在物理范围之内,涉及多方面的学问可以提供广阔的思路,如多看看小说,有空去看看动物园也有好处,可以帮助提高想象力……”世界不仅是靠科学、技术推动的,更要靠人、靠人的想象力来推动。
艺术美育可生发德育之光。俄国哲学家别林斯基说:“美育与德育是亲姐妹。”德育与美育是相通的。德育照顾整体,是强调个体的情操与修养,致力于人与人的关系融洽。而美育则关注个体,通过丰富人的内在世界,实现精神层面的和谐。一个对艺术有追求的人,其道德修养往往也比较高。首先这是因为很多艺术作品都暗含了作家自身“真善美”的价值观,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也是认同其价值观的过程。其次,艺术品本身就是“真善美”的体现,因此对艺术品的追求也就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夹缬中的很多艺术作品中都是在彰显中国传统文化所要求一个人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
夹缬花布中代表作品之一《白兔记》,源自一个戏曲,其故事内容主要反映了当时宗法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在重男轻女、一夫多妻的封建时代,女性是没有人格自由和经济独立的。与此同时,这幅作品也传递了社会最底层的群体诉求,强调的是底层民众“忠义慈孝”的宗法伦理价值中心。当一个人从一幅图片中读到这些东西,那么他对于道德的认知、对于社会价值观的理解,就不是被动的,而是一种主动的积极构建,这显然要比各种各样的说教要有用得多。“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的源泉。美育的最重要任务是:教给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丽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挚,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的美的品质。”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
更为重要的是,艺术美育不仅告诉欣赏者“真善美”是怎样的,它还能触动人心中柔软的神经,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审美当下会产生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与积极的心理状态,这是一种有价值的情感生命力。就像佛祖的拈花一笑,在当下的瞬间会生发很多智慧的灵光,并沉淀到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之中。因此可以说,美感产生的过程是生命的美妙激动,是一种混合了理性与感性因素的高级精神性享受。马斯洛称其为“高峰体验”—感受到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而积极的情绪体验是能够影响我们的认知和行为的,所以这种欣赏艺术美所产生“高峰体验”能让一个人更加纯粹地认识并成为他自己,能够更好地与美好的东西相融和,变得精神振奋、情绪丰沛起来。这时的他会发现生活永远是这么有趣、有意思,无限丰富且充满各种可能性,从而生发出热爱生活的情感,也就会更乐于接受道德教育。用更通俗易懂的话来说,这就是“灵魂深处闹革命”了。因为这种美育给人带来的是心灵的震撼性教育,它寓教于内,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所以它所激发的感悟、触动更容易内化到一个人的人格之中,成为一种道德基因,向内就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向外就是高尚的情操、修养、言谈举止,最终就是一个人良好的品德与个性、健康的人格与情操。
一个人的能力越大,所产生的能量也就越大。这句话暗含着一个道德前提,就是这个人是健康的积极的,对于社会是充满正能量的。否则他的能力越大产生的危害也就越大,而美恰恰能让人性格变得细致,心灵变得敏锐,能让人对世界充满善意和热情,也就愿意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一次契机,让人们有机会把各种教育观来一次实践与检查,也让我们看到了美育为素质教育发展带来的多种可能性。它首先是美的,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能够激发一个人对美的感受力与创造力,能升华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同时它又和智育、德育相辅相成,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锻炼人们的思维,影响人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升一个人的知识、涵养和道德情操。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这对于我们的民族素养的生成、现代公民的塑造都是不无裨益的。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美育特别是艺术美育的积极作用,让艺术走进课堂、走近学生,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学会感受,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心灵去发现这个世界的美—物质的和精神的美,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而当我们真正开始重视美育的价值,艺术的美就能够涤荡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给人以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最终把人引向“真善美”之路,从而造就出一批批合格的现代公民。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责编/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