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问,就是追根究底地问,是针对第一个问题的再提问。课堂教学中追问权不仅属于老师,也属于学生。长期以来,我们很多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所谓高效,对课堂秩序要求过高,学生被要求在课堂上严守规矩,即便对知识点有所疑问也时常不允许在课堂提问,更不允许在课堂随意打断老师的讲课,这往往使得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实现,久而久之,他们对课堂的兴趣也减弱,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伴随着新课程改革,有的老师有时也会在课堂上启发学生、追问学生,但学生在课堂上仍然显得很被动,创造性思维很难得到培养,我们迫切需要解放课堂,把追问权交给学生。现在,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解放课堂,把追问权交给学生的教学价值及追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学生追问的教学价值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教学目标是“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毋庸讳言,到目前为止,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许多地方执行的过程中,尚不够理想,甚至一些地方“新瓶装旧酒”,新课程,旧方法。很多学校、很多高中历史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仍然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很多老师仍然存在着自己在课堂上“一言堂”的现象,忽视学生学习的学习过程、忽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这些显然都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初衷。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到底需要一个怎样的课堂?是表面安静却死气沉沉的课堂,还是表面乱哄哄但却充满思维碰撞的课堂?是老师在讲台激扬文字的课堂,还是学生们争论得面红耳赤的课堂?据说,美国的学生家长每天会问自己孩子:“你今天有没有在课堂问几个问题?有没有老师回答不出来的?”而中国的学生家长每天会问自己孩子:“你今天有没有遵守班级纪律?”中国的教育改革该如何做?新课程改革路在何方?相信大家都有一个自己的答案。解放课堂,把追问权交给学生,把质疑的机会让给学生,肯定是个不错的选择。
首先,追问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长期以来,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我们很多老师只注重传授史学知识,缺少与学生的共同探究,本该有趣的历史课堂变得十分枯燥,学生学起来也觉得历史课索然寡味。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肯定不好。今年我们学校举行了“成长杯”教学大赛,我有幸担任了大赛的评委。一位老师在讲述《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课时,基本上自己“一言堂”,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激动处甚至手舞足蹈,但学生似乎不买账,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成了他自己的表演,这样的课堂肯定效果很差。主要原因就在于整个课堂,老师很少给学生思考、发言的机会,学生根本没有融入到课堂中。而另一个老师在讲授同样一课时,他自己讲得很少,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质疑、追问、讨论,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如在讨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时,学生立即追问:“工业革命为什么不在中国首先发生?”。教师讲述爆发的前提是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国的确立,又有学生立刻追问:“同样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不在荷兰首先发生?”“中国的市场辽阔吗?”通过不断的追问,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试想,如果这一连串的追问由老师自己提出,课堂教学的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其次,追问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质疑、追问,机械的禁止显然不符合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而且,也打压学生了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产生的追问,已经不是机械的记忆、重复历史知识,而是学生综合自己所学知识产生的疑问,是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因此,这种思维的火苗需要我们去呵护,我们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大胆的追问,千万不能去扑灭这宝贵的火苗。
此外,追问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追问的问题往往也是很多同学共同感到困惑的问题,通过连续的追问,同学们会对知识的理解达到升华。在那一位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们在讨论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这一问题时,通过学生上述一连串的追问,最后学生几乎都能轻松地得出一个结论:工业革命不仅需要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还需要市场、技术、劳动力等条件,工业革命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发生的结果。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中国古代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缺乏市场。荷兰虽然很早走上资本主义,但是技术、市场、劳动力条件均不发达。而英国很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又有雄厚的技术、广阔的市场、充足的劳动力,工业革命注定首先在英国发生。可见,追问的过程中,不仅是学生思维的过程,也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不断升华的过程。
二、学生追问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现在以高中历史必修一《开创外交新局面》为例,谈谈追问在高中历史课堂的运用。
思路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质疑、追问、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重点: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教学难点:不同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案例1】問题情境:中美关系正常化
师:美国对中国的外交方针为什么发生重大变化?
生:美国长期孤立中国政策失败;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美国陷入说越南战争的泥潭,导致国内经济衰退。
学生追问:中国为什么要缓和同美国的关系呢?
生: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中苏关系恶化;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中国重返联合国,国际地位提高。
学生追问:苏联和中国都是社会主义制度,曾经的亲密战友,为什么说中苏关系恶化呢?
生:中国和苏联曾经是亲密的战友,但是,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他长期以社会主义的老大自居,经常在外交上表现出大国主义,影响了中苏关系的正常发展。以后,双方在1969年还发生著名的珍宝岛之战。
规律总结:中美关系的缓和是双方出于各自国家利益的需要。
过程评价:通过追问、讨论,学生基本能得出结论:一个国家的外交方针的调整,根源都是自己的国家利益。在外交上有一句名言“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案例2】问题情境:中日关系正常化
师:新中国成立以来,日本政府一直追随美国。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对日本震动很大,日本加速与中国建交谈判。
学生追问:日本曾经对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为什么中国还愿意同日本建交?
生:国家间的亲疏冷热是由于各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中日两国的建交是符合中日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学生追问:中日关系目前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生:日本政府如何认识历史问题,日本国内的右翼分子否定他们曾经对中国人们犯下的滔天罪行、篡改历史教科书。
学生追问:中日之间目前还有什么纠纷呢?
生:领土纠纷,日本阴谋占领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
学生追问:钓鱼岛问题如何产生?
生:1895年,《马关条约》中国被迫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给日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钓鱼岛连同台湾岛归还中国。因此,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过程评价:通过追问、讨论,学生基本都能得出认识:日本政府在近代以来对中国人民曾经犯下了累累罪行,忘记历史,就是背叛,我们应该批判日本军国主义。今天,中日关系缓和,符合中日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教后记:本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学生多次追问,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及时总结、点拨。课堂上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参与度高,每个学生都尝试着发现问题,每个同学都不断思考着如何回答问题。学生思维的火苗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呵护下,不断燃烧。灵感、创新也在课堂教学的不知不觉中生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化。
三、追问在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不可否认,追问运用不当容易导致课堂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教学重点有时甚至被淡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把追问的优势发展到最大化。
首先,要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表现出亲和力,不要让学生感觉到“拒之于千里之外”。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追问,针对即便价值不大的追问,教师也不能嘲笑,而要给予鼓励。针对价值较高的追问,更要予以表扬。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思维的翅膀才会飞起来,才敢于在课堂上大胆地追问、质疑。
其次,针对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追问。课堂教学时间十分宝贵,如果任意时间点、任意内容允许学生去追问,对课堂教学的价值不大,也会浪费课堂宝贵时间,导致课堂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如在《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中,教师要针对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中日关系这三个重点问题引导学生打开思维、追问、质疑。
第三,引导学生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合作探究。有的同学课堂上问的问题过于简单,不具有启发性,也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本节课的教学中,很多学生提出了较高质量的启发性问题。提出问题以后,教师不要轻易给出答案,应该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最后教师再适时予以点拨。
最后,注意追问的层次性。不可否认,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的局限性,提出的问题经常还浮于问题的表面。因此,教師在学生追问时,可以加以点拨、引导,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使得问题层层递进。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也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透彻、深化。
解放课堂,把追问权交给学生,是我在平常教学中的大胆尝试。这种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新课程改革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位一线老师不断地去摸索、尝试。相信在我们众多高中一线历史老师的共同努力下,高中历史学科的新课程改革之花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结出灿烂的果实。
【注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页。
一、学生追问的教学价值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教学目标是“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毋庸讳言,到目前为止,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许多地方执行的过程中,尚不够理想,甚至一些地方“新瓶装旧酒”,新课程,旧方法。很多学校、很多高中历史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仍然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很多老师仍然存在着自己在课堂上“一言堂”的现象,忽视学生学习的学习过程、忽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这些显然都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初衷。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到底需要一个怎样的课堂?是表面安静却死气沉沉的课堂,还是表面乱哄哄但却充满思维碰撞的课堂?是老师在讲台激扬文字的课堂,还是学生们争论得面红耳赤的课堂?据说,美国的学生家长每天会问自己孩子:“你今天有没有在课堂问几个问题?有没有老师回答不出来的?”而中国的学生家长每天会问自己孩子:“你今天有没有遵守班级纪律?”中国的教育改革该如何做?新课程改革路在何方?相信大家都有一个自己的答案。解放课堂,把追问权交给学生,把质疑的机会让给学生,肯定是个不错的选择。
首先,追问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长期以来,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我们很多老师只注重传授史学知识,缺少与学生的共同探究,本该有趣的历史课堂变得十分枯燥,学生学起来也觉得历史课索然寡味。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肯定不好。今年我们学校举行了“成长杯”教学大赛,我有幸担任了大赛的评委。一位老师在讲述《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课时,基本上自己“一言堂”,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激动处甚至手舞足蹈,但学生似乎不买账,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成了他自己的表演,这样的课堂肯定效果很差。主要原因就在于整个课堂,老师很少给学生思考、发言的机会,学生根本没有融入到课堂中。而另一个老师在讲授同样一课时,他自己讲得很少,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质疑、追问、讨论,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如在讨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时,学生立即追问:“工业革命为什么不在中国首先发生?”。教师讲述爆发的前提是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国的确立,又有学生立刻追问:“同样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不在荷兰首先发生?”“中国的市场辽阔吗?”通过不断的追问,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试想,如果这一连串的追问由老师自己提出,课堂教学的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其次,追问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质疑、追问,机械的禁止显然不符合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而且,也打压学生了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产生的追问,已经不是机械的记忆、重复历史知识,而是学生综合自己所学知识产生的疑问,是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因此,这种思维的火苗需要我们去呵护,我们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大胆的追问,千万不能去扑灭这宝贵的火苗。
此外,追问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追问的问题往往也是很多同学共同感到困惑的问题,通过连续的追问,同学们会对知识的理解达到升华。在那一位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们在讨论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这一问题时,通过学生上述一连串的追问,最后学生几乎都能轻松地得出一个结论:工业革命不仅需要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还需要市场、技术、劳动力等条件,工业革命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发生的结果。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中国古代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缺乏市场。荷兰虽然很早走上资本主义,但是技术、市场、劳动力条件均不发达。而英国很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又有雄厚的技术、广阔的市场、充足的劳动力,工业革命注定首先在英国发生。可见,追问的过程中,不仅是学生思维的过程,也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不断升华的过程。
二、学生追问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现在以高中历史必修一《开创外交新局面》为例,谈谈追问在高中历史课堂的运用。
思路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质疑、追问、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重点: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教学难点:不同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案例1】問题情境:中美关系正常化
师:美国对中国的外交方针为什么发生重大变化?
生:美国长期孤立中国政策失败;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美国陷入说越南战争的泥潭,导致国内经济衰退。
学生追问:中国为什么要缓和同美国的关系呢?
生: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中苏关系恶化;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中国重返联合国,国际地位提高。
学生追问:苏联和中国都是社会主义制度,曾经的亲密战友,为什么说中苏关系恶化呢?
生:中国和苏联曾经是亲密的战友,但是,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他长期以社会主义的老大自居,经常在外交上表现出大国主义,影响了中苏关系的正常发展。以后,双方在1969年还发生著名的珍宝岛之战。
规律总结:中美关系的缓和是双方出于各自国家利益的需要。
过程评价:通过追问、讨论,学生基本能得出结论:一个国家的外交方针的调整,根源都是自己的国家利益。在外交上有一句名言“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案例2】问题情境:中日关系正常化
师:新中国成立以来,日本政府一直追随美国。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对日本震动很大,日本加速与中国建交谈判。
学生追问:日本曾经对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为什么中国还愿意同日本建交?
生:国家间的亲疏冷热是由于各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中日两国的建交是符合中日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学生追问:中日关系目前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生:日本政府如何认识历史问题,日本国内的右翼分子否定他们曾经对中国人们犯下的滔天罪行、篡改历史教科书。
学生追问:中日之间目前还有什么纠纷呢?
生:领土纠纷,日本阴谋占领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
学生追问:钓鱼岛问题如何产生?
生:1895年,《马关条约》中国被迫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给日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钓鱼岛连同台湾岛归还中国。因此,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过程评价:通过追问、讨论,学生基本都能得出认识:日本政府在近代以来对中国人民曾经犯下了累累罪行,忘记历史,就是背叛,我们应该批判日本军国主义。今天,中日关系缓和,符合中日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教后记:本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学生多次追问,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及时总结、点拨。课堂上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参与度高,每个学生都尝试着发现问题,每个同学都不断思考着如何回答问题。学生思维的火苗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呵护下,不断燃烧。灵感、创新也在课堂教学的不知不觉中生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化。
三、追问在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不可否认,追问运用不当容易导致课堂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教学重点有时甚至被淡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把追问的优势发展到最大化。
首先,要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表现出亲和力,不要让学生感觉到“拒之于千里之外”。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追问,针对即便价值不大的追问,教师也不能嘲笑,而要给予鼓励。针对价值较高的追问,更要予以表扬。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思维的翅膀才会飞起来,才敢于在课堂上大胆地追问、质疑。
其次,针对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追问。课堂教学时间十分宝贵,如果任意时间点、任意内容允许学生去追问,对课堂教学的价值不大,也会浪费课堂宝贵时间,导致课堂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如在《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中,教师要针对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中日关系这三个重点问题引导学生打开思维、追问、质疑。
第三,引导学生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合作探究。有的同学课堂上问的问题过于简单,不具有启发性,也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本节课的教学中,很多学生提出了较高质量的启发性问题。提出问题以后,教师不要轻易给出答案,应该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最后教师再适时予以点拨。
最后,注意追问的层次性。不可否认,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的局限性,提出的问题经常还浮于问题的表面。因此,教師在学生追问时,可以加以点拨、引导,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使得问题层层递进。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也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透彻、深化。
解放课堂,把追问权交给学生,是我在平常教学中的大胆尝试。这种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新课程改革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位一线老师不断地去摸索、尝试。相信在我们众多高中一线历史老师的共同努力下,高中历史学科的新课程改革之花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结出灿烂的果实。
【注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