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在考试中的表现并不完全取决于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建构好心的堡垒”,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在复习时、考试前认真调节心理状态,以积极的情绪进行复习,以良好的心态参加考试,在考试中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
一、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目标
心理学研究表明,理想目标过低会造成成就动机不足,而目标过高会造成成就动机过于强烈,这两种动机状态都会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因此,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前提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目标。
学生要确定合理目标,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个人在学习上都会有优势和劣势。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地分析自己的实际水平,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恰当的估计,既不能好高骛远,又不能妄自菲薄。高估自己,就容易造成心理的过度松懈;低估自己,就容易造成心理的过度焦虑。
只有设立切实合理的目标,才能增加成功的可能性。目标定得过高,期待水平过高,注意力就会因集中于过高的目标而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产生严重的心理焦虑。因为目标定得太高,超过自身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在复习中和考试前就会因没有把握实现目标而失去信心,影响复习效果和质量,也会在考试期间因过于忧虑而心烦意乱分散精力,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目标定得过低,期待水平过低,往往就会思想松懈,不求上进。因此,在一般情况下,确定的合理目标应以可能实现目标为基础,教师可以稍微提高一点要求,或者降低一点要求,让学生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应付考试结果,从而让学生胸有成竹,充满信心,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发挥出更高的水平。
二、保持积极情绪,进行活跃思维
在人的心理世界中,情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心理学研究发现,情绪能影响一个人智力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的科学实验表明,一组儿童在情绪良好的情况下平均智商为105,但在紧张状态下却降至91,两者相差十分显著。所以有人说,情绪是思维的催化剂,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情绪的调节而显示出更高的效应,人也会因此而显得更聪明、更能干。积极的情绪可使人精神振奋、想象丰富、思维敏捷、富有信心;消极的情绪则使人感到学习枯燥无味、想象贫乏、思维迟钝、心灰意懒。因而学生高高兴兴地复习和愁眉苦脸地复习,效果大不一样。心情高兴时,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产生温故而知新的强烈愿望,会感到大脑像海绵吸水一样,比较容易把知识“吸”进去;而在烦恼、焦虑、愁闷、恐惧时,会降低复习的愿望和兴趣,抑制思维活动,就像老牛拉车力不从心,从而影响复习效果。
因此,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学会在困难时失败时调整自己的情绪。相对而言,分数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找到复习、练习、考试中暴露出的问题。学生的对手其实就是自己,所以紧张归紧张,努力归努力,切勿惶恐。体育运动有时是最好的心理医生。学生学习累了、烦了,出去跑跑步、打打球、跳跳绳,或者出去散散步、看看云、看看花,总之做些高兴的事。这样,将情绪调控到积极快乐的状态,学生就能获得复习的动力。积极情绪就似加速器,活跃思维,使复习活动加速进行。
三、保持适度焦虑,提高复习效果
焦虑指对个人的自尊心构成威胁的情境产生的担忧反应或反应倾向。学习需要一定程度的焦虑。心理学试验表明,焦虑水平与学习成绩呈倒“U”形关系。无焦虑或焦虑水平过低,学习无紧迫感,对什么都无所谓,肯定学不好;而焦虑水平过高,人的精神极度紧张,又会影响正常的思维;只有处于中等焦虑水平的同学能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变压力为动力,学习效果最好。因此,教师有必要让学生保持适度焦虑,以提高复习效果。
学生对考试焦虑心理体验的强度,因自我意识的威胁程度不同而不同。不同情况的学生,对焦虑程度应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因人而异,区别对待。有的学生焦虑程度太低,这样会对学习过于放松,无所用心,不求上进,考得好与不好无所谓,这当然是一种不正确的态度。因此,学生要适当提高焦虑程度,本着对自己、家庭、学校和社会负责的态度认真复习和考试。有的学生焦虑程度过重,认为成败在此一举,整天提心吊胆,惶惶不安,甚至不能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这种情况就很难使自己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甚至会导致脑细胞联结系统机能紊乱,记忆受阻,思维僵滞,认知能力降低,正常的分析和判断受干扰,不仅严重影响学习成绩,而且影响身心健康。因此,教师要适当采取措施,加强心理调节,降低焦虑程度。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得失,考得好,继续努力;考得不好,再度努力。一帆风顺固然很好,但遇到挫折并不可怕。相信只要锲而不舍,任何人都能取得成功。千万不要以为成败在此一举,而自寻烦恼。对待过度焦虑较严重的学生甚至可以淡化竞争,淡化成绩。只有教师通过这种升降调节,使焦虑程度保持在适当的程度,以唤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适度兴奋,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提高心理控制能力,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和轻松愉快的心情抓紧复习,才能使知识水平和各种能力得以迅速提高。
四、充满自信步入考场,以平常心面对考试
遇到关键考试时,有些学生,尤其是性格较懦弱、多次受过挫折的学生,常常自我怀疑,即使有把握的问题,也显得犹豫不决,不敢相信自已。一旦见到陌生题或难题就惶恐,乱了方寸。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树立“我一定能成功”的信念,以平常心来面对自考。只有让学生抱着这样自信、达观的态度去应考,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考前一周,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复习中增强自信。教师要想尽各种办法,采取各种手段,千方百计为学生减轻负担和降低压力,千万不能灌输“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之类的错误思想。在方法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考前复习要有所侧重,只要检查一下重点内容是否基本弄清就可以了。所谓重点:一是老师明确指定和反复强调的重点内容;二是自己最薄弱的、经常出错的地方。如确认这些方面已没有问题,就可以安下心来,反复暗示自己“复习很充分,一定会考好的”。此时,教师要留意观察学生,如发现学生过于紧张,说明其自信心不足,教师要给予鼓励,巧妙暗示学生,你一定会考好的。学生在十分自信的竞技状态下,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教师要教育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考试观,敢于正视压力,卸下“考分就是学生的命根”这样沉重的思想包袱,不搞“命运大决战”,“无私才能无畏”,这样就不怕考试了。人做事有两种方式:一种叫举轻若重,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当采取这样的方式,一点一滴都不放过,一招一式务必认真;另一种叫举重若轻,大事临头,泰山压顶,要沉着冷静,泰然处之。要学会驾驭各种局面的能力。有了平时的举轻若重,只要学生能充满信心,沉着冷静,在考场上就能考出好成绩。
任何考场都是特殊的智力竞争场合,是学生智力、毅力和体力等综合素质的较量。只有学生“建构好心的堡垒”,放下包袱,轻松上阵,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凭扎实的知识水平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在各项考试中取得优胜。
一、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目标
心理学研究表明,理想目标过低会造成成就动机不足,而目标过高会造成成就动机过于强烈,这两种动机状态都会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因此,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前提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目标。
学生要确定合理目标,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个人在学习上都会有优势和劣势。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地分析自己的实际水平,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恰当的估计,既不能好高骛远,又不能妄自菲薄。高估自己,就容易造成心理的过度松懈;低估自己,就容易造成心理的过度焦虑。
只有设立切实合理的目标,才能增加成功的可能性。目标定得过高,期待水平过高,注意力就会因集中于过高的目标而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产生严重的心理焦虑。因为目标定得太高,超过自身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在复习中和考试前就会因没有把握实现目标而失去信心,影响复习效果和质量,也会在考试期间因过于忧虑而心烦意乱分散精力,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目标定得过低,期待水平过低,往往就会思想松懈,不求上进。因此,在一般情况下,确定的合理目标应以可能实现目标为基础,教师可以稍微提高一点要求,或者降低一点要求,让学生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应付考试结果,从而让学生胸有成竹,充满信心,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发挥出更高的水平。
二、保持积极情绪,进行活跃思维
在人的心理世界中,情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心理学研究发现,情绪能影响一个人智力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的科学实验表明,一组儿童在情绪良好的情况下平均智商为105,但在紧张状态下却降至91,两者相差十分显著。所以有人说,情绪是思维的催化剂,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情绪的调节而显示出更高的效应,人也会因此而显得更聪明、更能干。积极的情绪可使人精神振奋、想象丰富、思维敏捷、富有信心;消极的情绪则使人感到学习枯燥无味、想象贫乏、思维迟钝、心灰意懒。因而学生高高兴兴地复习和愁眉苦脸地复习,效果大不一样。心情高兴时,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产生温故而知新的强烈愿望,会感到大脑像海绵吸水一样,比较容易把知识“吸”进去;而在烦恼、焦虑、愁闷、恐惧时,会降低复习的愿望和兴趣,抑制思维活动,就像老牛拉车力不从心,从而影响复习效果。
因此,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学会在困难时失败时调整自己的情绪。相对而言,分数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找到复习、练习、考试中暴露出的问题。学生的对手其实就是自己,所以紧张归紧张,努力归努力,切勿惶恐。体育运动有时是最好的心理医生。学生学习累了、烦了,出去跑跑步、打打球、跳跳绳,或者出去散散步、看看云、看看花,总之做些高兴的事。这样,将情绪调控到积极快乐的状态,学生就能获得复习的动力。积极情绪就似加速器,活跃思维,使复习活动加速进行。
三、保持适度焦虑,提高复习效果
焦虑指对个人的自尊心构成威胁的情境产生的担忧反应或反应倾向。学习需要一定程度的焦虑。心理学试验表明,焦虑水平与学习成绩呈倒“U”形关系。无焦虑或焦虑水平过低,学习无紧迫感,对什么都无所谓,肯定学不好;而焦虑水平过高,人的精神极度紧张,又会影响正常的思维;只有处于中等焦虑水平的同学能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变压力为动力,学习效果最好。因此,教师有必要让学生保持适度焦虑,以提高复习效果。
学生对考试焦虑心理体验的强度,因自我意识的威胁程度不同而不同。不同情况的学生,对焦虑程度应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因人而异,区别对待。有的学生焦虑程度太低,这样会对学习过于放松,无所用心,不求上进,考得好与不好无所谓,这当然是一种不正确的态度。因此,学生要适当提高焦虑程度,本着对自己、家庭、学校和社会负责的态度认真复习和考试。有的学生焦虑程度过重,认为成败在此一举,整天提心吊胆,惶惶不安,甚至不能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这种情况就很难使自己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甚至会导致脑细胞联结系统机能紊乱,记忆受阻,思维僵滞,认知能力降低,正常的分析和判断受干扰,不仅严重影响学习成绩,而且影响身心健康。因此,教师要适当采取措施,加强心理调节,降低焦虑程度。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得失,考得好,继续努力;考得不好,再度努力。一帆风顺固然很好,但遇到挫折并不可怕。相信只要锲而不舍,任何人都能取得成功。千万不要以为成败在此一举,而自寻烦恼。对待过度焦虑较严重的学生甚至可以淡化竞争,淡化成绩。只有教师通过这种升降调节,使焦虑程度保持在适当的程度,以唤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适度兴奋,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提高心理控制能力,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和轻松愉快的心情抓紧复习,才能使知识水平和各种能力得以迅速提高。
四、充满自信步入考场,以平常心面对考试
遇到关键考试时,有些学生,尤其是性格较懦弱、多次受过挫折的学生,常常自我怀疑,即使有把握的问题,也显得犹豫不决,不敢相信自已。一旦见到陌生题或难题就惶恐,乱了方寸。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树立“我一定能成功”的信念,以平常心来面对自考。只有让学生抱着这样自信、达观的态度去应考,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考前一周,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复习中增强自信。教师要想尽各种办法,采取各种手段,千方百计为学生减轻负担和降低压力,千万不能灌输“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之类的错误思想。在方法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考前复习要有所侧重,只要检查一下重点内容是否基本弄清就可以了。所谓重点:一是老师明确指定和反复强调的重点内容;二是自己最薄弱的、经常出错的地方。如确认这些方面已没有问题,就可以安下心来,反复暗示自己“复习很充分,一定会考好的”。此时,教师要留意观察学生,如发现学生过于紧张,说明其自信心不足,教师要给予鼓励,巧妙暗示学生,你一定会考好的。学生在十分自信的竞技状态下,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教师要教育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考试观,敢于正视压力,卸下“考分就是学生的命根”这样沉重的思想包袱,不搞“命运大决战”,“无私才能无畏”,这样就不怕考试了。人做事有两种方式:一种叫举轻若重,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当采取这样的方式,一点一滴都不放过,一招一式务必认真;另一种叫举重若轻,大事临头,泰山压顶,要沉着冷静,泰然处之。要学会驾驭各种局面的能力。有了平时的举轻若重,只要学生能充满信心,沉着冷静,在考场上就能考出好成绩。
任何考场都是特殊的智力竞争场合,是学生智力、毅力和体力等综合素质的较量。只有学生“建构好心的堡垒”,放下包袱,轻松上阵,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凭扎实的知识水平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在各项考试中取得优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