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各地地方政府纷纷提出加大区域文化建设和对外传播的重要决策。燕赵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自信地走出燕赵、走向世界。近十年,河北高校外国留学生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成绩斐然。借助外国留学生来冀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机会,通过课程改革、实践实习创新等举措,将燕赵经典文化融入进外国留学生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发现该举措利于外国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留学生毕业之后主动担当起传播中华文化的友好使者,将中华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通过教学实验结果,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助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重要途径”的核心观点。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华文化;留学生教育;海外传播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我国高等教育应该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统筹“输入”与“输出”的双重关系。既要主动借鉴国际上的先进教育理念、教育经验,又要利用自身特色与优势,主动参与世界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积极向国外输出高等教育服务。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有责任、有义务在世界高等教育进步事业中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幅提升,世界范围内学习汉语的人数与日俱增。如何实现外国留学生教育助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助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理据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路径较多,例如经典外译、影视作品外宣、人文交流等等,那么,如何通过在华留学生教育的教学改革,让留学生感知中华文化、热爱中华文化和主动传扬中华文化,实现“高校留学生教育助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新路径是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举措。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化院院长许嘉璐先生在《中国文化如何影响世界》一文中阐释“中国文化蕴含着适合人类发展的智慧,而中国要成功地同世界分享中华文化仍需面临大量挑战。我们不能用抽象标语、口号式的话语去宣传推广文化,而需靠三个板块共同努力:一是国家政府、政党间的交往;二是学术层面的交流沟通;三是民众间的往来。”中华文化实现海外健康高效传播,同样需要上述三个途径实现。顶层设计需要中国政府及相关部门深入研究,制定利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政策和战略;学术层面需要学者通过学术交流方式积极传播中华文化;民众间来往是推动中华文化传播最为自然、最为广泛的方式。民众往来方式较多,比如商贸、旅游和留学。留学是民众往来重要方式。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来华留学生数量大幅增加。据《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7)》介绍,来华留学生打破了以汉语学习为主的格局,学科分布更加合理,西医、工科、经济和管理等学科深受欢迎。2016年,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近21万人,比2015年增长2.5万人。面对日益增多的外国留学生数量,如何实现将中华文化融入留学生教学课堂,实现将课堂中的中华文化理论学习与课外文化体悟活动相结合,实现毕业后的留学生主动地将中华文化带往世界各地的美好愿景,是配合我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学术探讨。关于该课题,笔者完成了“河北省留学生教育助推燕赵文化海外传播”的教学实验,教学效果良好。具体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介绍如下: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助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路径
笔者于2016年5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分别从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华北理工大学三所高校随机抽取了50位留学生进行了视频访谈。谈及目前文化教学内容时,50位受访者提出了三个共性问题:一是教学中文化内容较少,希望增加;二是传统文化比重大,希望增加现当代中华文化介绍;三是希望将课堂文化教学内容与课下文化体悟活动有效结合,而非课上讲授兵马俑、敦煌莫高窟等文化内容,课下几乎没有机会亲身游览。依据调研结果,进行了教学改革创新,具体举措如下。
(一)培养目标融入文化要素
培养目标属于培养价值层面,培养目标定位需要反复论证,是整个培养过程的旗帜,决定着后面一系列培养要素的选取问题,决定着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效果。外国留学生培养目标中除了对汉语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语言本体知识做出详细说明外,还要加大对中华文化内容的了解。对参与教学实验的华北理工大学2016级外国留学生的培养目标中加入了对燕赵文化内容的考核。例如,河北梆子、乐亭大鼓、滦州评剧、唐山皮影等戏曲文化考核;通过亲临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涉县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乐亭李大钊故居、清苑冉庄地道战旧址,了解历史、体悟红色文化;走进山海关长城、承德避暑山庄及外八庙、清东陵和清西陵,赵县赵州桥、满城汉墓、正定隆兴寺、古城保定的直隶总督署等文化圣地,了解燕赵大地的历史变迁和当代魅力。总之,培养目标中将文化介绍融入语言教学之中。
(二)课程改革凸显文化内容
目前,河北省多数高校《旅游汉语》课程使用较多的是以下三本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观光汉语》;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旅游口语》;华语教学出版社出版的《旅游汉语》。以上教材编排体例新颖、内容丰富。学生学习完之后,对我国名胜古迹有了一定了解。但是,多数同学并没有机会亲身走进教材中提到的名胜古迹。其实,在讲授旅游汉语课程之前,在进行教学内容选编之时,可以將燕赵文化内容融入,周末可以组织学生走进河北的文化名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燕赵文化的兴趣,利于留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燕赵文化就在留学生身边,河北高校的外国留学生身处燕赵文化之中,应该充分利用语境优势,将语言教学与区域文化教学有机融合,提高教学效果。留学生对燕赵文化有了理论认识和亲身体悟之后,会将燕赵文化深谙于心。毕业回国,在思念中国河北的同时,更愿意将燕赵文化介绍于众。燕赵文化在学生的喜爱和怀念之中传向世界各地。 (三)实习实践体悟文化特色
河北高校积极组织本校外国留学生参与燕赵文化体验活动。2017年,河北省政府、文化厅、教育厅多次组织弘扬经典传统文化活动,均以燕赵文化为主体。例如,河北省政府组织的“知声腔国粹,爱家乡文华”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激发了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艺术的热爱,提高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与艺术素养,推动形成了戏曲传承发展的浓厚氛围。2017年9月26日,河北省文化厅与北京市文化局联合举办了传统戏剧互联网直播活动,河北省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刘莉莎、邱瑞德,评剧演员苏秀銮,青年京剧演员张通亮相直播现场,为网友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戏曲直播。教师积极组织本校外国留学生观看、学习了以上活动,了解京津冀戏曲文化的同时,感受到了经典文化的熏陶。再如,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廊坊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的“廊坊文化走出去,精品文艺进北京”活动,廊坊首部大型原创音乐剧《紫檀》在北京保利剧院精彩上演。一方面,教师有序组织了经典文化外宣工作;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带领外国留学生积极参与了实践观赏、表演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深入体会燕赵文化的精髓。此外,邀请了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燕赵文化民间艺人和民间艺术团体来校交流,为留学生进行专业性的展示和表演,在此基础上开设专题讲座,与留学生进行更系统、深入地文化交流。鼓励留学生积极加入校内相关的文艺社团,如武术社团、民歌社团、曲艺社团、相声社团、舞蹈社团等。一方面使他们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激发学习燕赵文化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与中国学生接触、交流,提高汉语水平。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助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效果反思
通过校本课程、校本教材和实践、实习活动的改革,融入更多中华文化学习内容,结果激发了外国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留学生们掌握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特质。海外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期间,收获了知识、提高了汉语综合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认识了师长,结识了友谊。中国已经成为外国留学生的第二故乡。留学生们毕业后将中华文化带回国家,主动担当起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友好使者,肩负起让更多人了解、认知和喜爱中华文化的重任。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助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优势
高校来华留学生文化教学生活化的实施,有利于培育认同,形成共识,消除文化困境;有利于淡化“文化走出去”战略自身带有的强烈官方色彩与意识形态属性;有利于留学生受众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与内化。课程改革实验证明借力外国留学生教育助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优势如下。
1.便捷、高效
首先,通过高校的外国留学生教育传播中华文化的路径较之传统推广路径更为直接、便捷。近年来,河北省、云南省、河南省等众多省份加大了区域文化宣传力度,通过传统媒体以各种方式对外宣传区域文化,取得了良好效果。然而,高校中的外国留学生教育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文化传播的直接性和便捷性优势,值得借鉴和推广。与留学生面对面进行语言的教学和文化的传播,更易拉近学生与中华文化的距离。
2.稳固、深入
针对外国留学生的文化教学手段较为稳固和深入。语言和文化紧密相关、互为表里。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发现和体会出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以汉语教学为平台,加强中华文化的导入,使外国学生亲身感受文化的魅力,体会文化的不同,能有效地提升其对汉语、中华文化的忠诚度、持久度和认同度。随着留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对中华文化学习兴趣也会相应增加。部分外国留学生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中华文化的研究者,并最终成为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者。这种传播模式往往更为稳固和深入。国家汉办近几年推出的汉学家计划,更是培养出了一批知华、友华的文化使者。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助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注意问题
在借力外国留学生教育助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时,需要正确处理好文化的传统性与当代性的关系。习近平指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而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如何做到传承文化传统性的同时兼顾文化的当代性与普世价值,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只选取传统、不顾及现代,或是只肯定中华文化、片面否定教学对象文化的做法均是不可取的。所以,在针对外国留学生进行文化教学时,一定要避免文化误读现象。教师首先需要了解不同国家、民族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民族性格、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根据差异区别对待,紧密联系其日常生活需求。文化走出去不但需要特色,也需要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考虑受众的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感知、文化认同与文化接受。
在全球化时代,没有任何一个文化体系能够独立于世界文化潮流之外,这是当代文化的现实境遇。一味地孤芳自赏,并不符合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在高校来华留学生文化教学中彰显个性与特色的同时,把握世界文化格局,寻求中华文化与其它文化的共识与交汇之处至关重要。
四、结语
2018年2月8日,刘延东副总理在中外人文交流工作座谈会上发表“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讲话。刘延东指出“要加强品牌建设,丰富内容形式,创新方式方法,讲好中国故事,扩大覆盖面,增强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参与度,以深耕厚植让友谊之树枝繁叶茂。”借助外国留学生教育助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正是通过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实现文化交融和互鉴的重要举措。外国留学生通过在河北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的学习、生活,逐渐了解和喜爱中华文化,回国后,自然将中华文化传播于世界各地。与之同时,地方高校经过不断努力,逐渐提升区域文化的海外传播力,利于实现不同区域之间的海外传播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嘉璐.中国文化如何影响世界[J].人民论坛,2016(3).
[2]李宇明.“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N].人民日报(理论版),2015-9-2.
[3]叶慧君,刘东彪.河北文化对外传播中高校教师的意识与责任[J].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2015(3).
[4]李志凌.汉语典藏对外传播中的文化形态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4(5).
[5]張西平.利玛窦与中西文化交流[J].贵州文史丛刊,2013(2).
[6]常樱.近五年河北文化研究焦点问题述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
[7]刘延东.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外人文交流工作座谈会,2018年2月8日.网址:http://www.mcprc.gov. cn/whzx/whyw/201802/t20180208_831176.htm.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华文化;留学生教育;海外传播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我国高等教育应该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统筹“输入”与“输出”的双重关系。既要主动借鉴国际上的先进教育理念、教育经验,又要利用自身特色与优势,主动参与世界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积极向国外输出高等教育服务。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有责任、有义务在世界高等教育进步事业中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幅提升,世界范围内学习汉语的人数与日俱增。如何实现外国留学生教育助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助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理据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路径较多,例如经典外译、影视作品外宣、人文交流等等,那么,如何通过在华留学生教育的教学改革,让留学生感知中华文化、热爱中华文化和主动传扬中华文化,实现“高校留学生教育助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新路径是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举措。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化院院长许嘉璐先生在《中国文化如何影响世界》一文中阐释“中国文化蕴含着适合人类发展的智慧,而中国要成功地同世界分享中华文化仍需面临大量挑战。我们不能用抽象标语、口号式的话语去宣传推广文化,而需靠三个板块共同努力:一是国家政府、政党间的交往;二是学术层面的交流沟通;三是民众间的往来。”中华文化实现海外健康高效传播,同样需要上述三个途径实现。顶层设计需要中国政府及相关部门深入研究,制定利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政策和战略;学术层面需要学者通过学术交流方式积极传播中华文化;民众间来往是推动中华文化传播最为自然、最为广泛的方式。民众往来方式较多,比如商贸、旅游和留学。留学是民众往来重要方式。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来华留学生数量大幅增加。据《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7)》介绍,来华留学生打破了以汉语学习为主的格局,学科分布更加合理,西医、工科、经济和管理等学科深受欢迎。2016年,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近21万人,比2015年增长2.5万人。面对日益增多的外国留学生数量,如何实现将中华文化融入留学生教学课堂,实现将课堂中的中华文化理论学习与课外文化体悟活动相结合,实现毕业后的留学生主动地将中华文化带往世界各地的美好愿景,是配合我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学术探讨。关于该课题,笔者完成了“河北省留学生教育助推燕赵文化海外传播”的教学实验,教学效果良好。具体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介绍如下: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助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路径
笔者于2016年5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分别从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华北理工大学三所高校随机抽取了50位留学生进行了视频访谈。谈及目前文化教学内容时,50位受访者提出了三个共性问题:一是教学中文化内容较少,希望增加;二是传统文化比重大,希望增加现当代中华文化介绍;三是希望将课堂文化教学内容与课下文化体悟活动有效结合,而非课上讲授兵马俑、敦煌莫高窟等文化内容,课下几乎没有机会亲身游览。依据调研结果,进行了教学改革创新,具体举措如下。
(一)培养目标融入文化要素
培养目标属于培养价值层面,培养目标定位需要反复论证,是整个培养过程的旗帜,决定着后面一系列培养要素的选取问题,决定着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效果。外国留学生培养目标中除了对汉语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语言本体知识做出详细说明外,还要加大对中华文化内容的了解。对参与教学实验的华北理工大学2016级外国留学生的培养目标中加入了对燕赵文化内容的考核。例如,河北梆子、乐亭大鼓、滦州评剧、唐山皮影等戏曲文化考核;通过亲临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涉县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乐亭李大钊故居、清苑冉庄地道战旧址,了解历史、体悟红色文化;走进山海关长城、承德避暑山庄及外八庙、清东陵和清西陵,赵县赵州桥、满城汉墓、正定隆兴寺、古城保定的直隶总督署等文化圣地,了解燕赵大地的历史变迁和当代魅力。总之,培养目标中将文化介绍融入语言教学之中。
(二)课程改革凸显文化内容
目前,河北省多数高校《旅游汉语》课程使用较多的是以下三本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观光汉语》;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旅游口语》;华语教学出版社出版的《旅游汉语》。以上教材编排体例新颖、内容丰富。学生学习完之后,对我国名胜古迹有了一定了解。但是,多数同学并没有机会亲身走进教材中提到的名胜古迹。其实,在讲授旅游汉语课程之前,在进行教学内容选编之时,可以將燕赵文化内容融入,周末可以组织学生走进河北的文化名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燕赵文化的兴趣,利于留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燕赵文化就在留学生身边,河北高校的外国留学生身处燕赵文化之中,应该充分利用语境优势,将语言教学与区域文化教学有机融合,提高教学效果。留学生对燕赵文化有了理论认识和亲身体悟之后,会将燕赵文化深谙于心。毕业回国,在思念中国河北的同时,更愿意将燕赵文化介绍于众。燕赵文化在学生的喜爱和怀念之中传向世界各地。 (三)实习实践体悟文化特色
河北高校积极组织本校外国留学生参与燕赵文化体验活动。2017年,河北省政府、文化厅、教育厅多次组织弘扬经典传统文化活动,均以燕赵文化为主体。例如,河北省政府组织的“知声腔国粹,爱家乡文华”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激发了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艺术的热爱,提高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与艺术素养,推动形成了戏曲传承发展的浓厚氛围。2017年9月26日,河北省文化厅与北京市文化局联合举办了传统戏剧互联网直播活动,河北省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刘莉莎、邱瑞德,评剧演员苏秀銮,青年京剧演员张通亮相直播现场,为网友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戏曲直播。教师积极组织本校外国留学生观看、学习了以上活动,了解京津冀戏曲文化的同时,感受到了经典文化的熏陶。再如,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廊坊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的“廊坊文化走出去,精品文艺进北京”活动,廊坊首部大型原创音乐剧《紫檀》在北京保利剧院精彩上演。一方面,教师有序组织了经典文化外宣工作;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带领外国留学生积极参与了实践观赏、表演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深入体会燕赵文化的精髓。此外,邀请了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燕赵文化民间艺人和民间艺术团体来校交流,为留学生进行专业性的展示和表演,在此基础上开设专题讲座,与留学生进行更系统、深入地文化交流。鼓励留学生积极加入校内相关的文艺社团,如武术社团、民歌社团、曲艺社团、相声社团、舞蹈社团等。一方面使他们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激发学习燕赵文化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与中国学生接触、交流,提高汉语水平。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助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效果反思
通过校本课程、校本教材和实践、实习活动的改革,融入更多中华文化学习内容,结果激发了外国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留学生们掌握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特质。海外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期间,收获了知识、提高了汉语综合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认识了师长,结识了友谊。中国已经成为外国留学生的第二故乡。留学生们毕业后将中华文化带回国家,主动担当起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友好使者,肩负起让更多人了解、认知和喜爱中华文化的重任。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助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优势
高校来华留学生文化教学生活化的实施,有利于培育认同,形成共识,消除文化困境;有利于淡化“文化走出去”战略自身带有的强烈官方色彩与意识形态属性;有利于留学生受众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与内化。课程改革实验证明借力外国留学生教育助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优势如下。
1.便捷、高效
首先,通过高校的外国留学生教育传播中华文化的路径较之传统推广路径更为直接、便捷。近年来,河北省、云南省、河南省等众多省份加大了区域文化宣传力度,通过传统媒体以各种方式对外宣传区域文化,取得了良好效果。然而,高校中的外国留学生教育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文化传播的直接性和便捷性优势,值得借鉴和推广。与留学生面对面进行语言的教学和文化的传播,更易拉近学生与中华文化的距离。
2.稳固、深入
针对外国留学生的文化教学手段较为稳固和深入。语言和文化紧密相关、互为表里。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发现和体会出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以汉语教学为平台,加强中华文化的导入,使外国学生亲身感受文化的魅力,体会文化的不同,能有效地提升其对汉语、中华文化的忠诚度、持久度和认同度。随着留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对中华文化学习兴趣也会相应增加。部分外国留学生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中华文化的研究者,并最终成为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者。这种传播模式往往更为稳固和深入。国家汉办近几年推出的汉学家计划,更是培养出了一批知华、友华的文化使者。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助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注意问题
在借力外国留学生教育助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时,需要正确处理好文化的传统性与当代性的关系。习近平指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而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如何做到传承文化传统性的同时兼顾文化的当代性与普世价值,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只选取传统、不顾及现代,或是只肯定中华文化、片面否定教学对象文化的做法均是不可取的。所以,在针对外国留学生进行文化教学时,一定要避免文化误读现象。教师首先需要了解不同国家、民族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民族性格、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根据差异区别对待,紧密联系其日常生活需求。文化走出去不但需要特色,也需要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考虑受众的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感知、文化认同与文化接受。
在全球化时代,没有任何一个文化体系能够独立于世界文化潮流之外,这是当代文化的现实境遇。一味地孤芳自赏,并不符合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在高校来华留学生文化教学中彰显个性与特色的同时,把握世界文化格局,寻求中华文化与其它文化的共识与交汇之处至关重要。
四、结语
2018年2月8日,刘延东副总理在中外人文交流工作座谈会上发表“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讲话。刘延东指出“要加强品牌建设,丰富内容形式,创新方式方法,讲好中国故事,扩大覆盖面,增强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参与度,以深耕厚植让友谊之树枝繁叶茂。”借助外国留学生教育助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正是通过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实现文化交融和互鉴的重要举措。外国留学生通过在河北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的学习、生活,逐渐了解和喜爱中华文化,回国后,自然将中华文化传播于世界各地。与之同时,地方高校经过不断努力,逐渐提升区域文化的海外传播力,利于实现不同区域之间的海外传播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嘉璐.中国文化如何影响世界[J].人民论坛,2016(3).
[2]李宇明.“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N].人民日报(理论版),2015-9-2.
[3]叶慧君,刘东彪.河北文化对外传播中高校教师的意识与责任[J].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2015(3).
[4]李志凌.汉语典藏对外传播中的文化形态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4(5).
[5]張西平.利玛窦与中西文化交流[J].贵州文史丛刊,2013(2).
[6]常樱.近五年河北文化研究焦点问题述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
[7]刘延东.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外人文交流工作座谈会,2018年2月8日.网址:http://www.mcprc.gov. cn/whzx/whyw/201802/t20180208_8311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