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他给学生带来的不仅是教学的具体内容,很多方面更是给学生带来思想方面关于真善美的教育渗透和做人与做事的融会贯通。语文教育与学生人格教育就像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关系密切不可分。主要就传统语文教育和人格培养,同时关于语文教育的科学化和个性发展弱化这个现实问题进行了相关的讨论。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格;人格培养
语文教育在北京大学一位著名教授陆俭明的解释下,得出了语文教育的真谛,就是给学生关于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通过对于语文教育这条途径使得学生的思想修养能够得到大力的提升,形成良好的人格和个性,更加注重人的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综合提高。面对着我国基础教育处于的特殊阶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期,对人格的培养和爱护更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
人格通常也被理解成个性,指的是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在普遍理论中关于一个人的精神面貌通常被解释为两种,就是个性的倾向性和个性特征两种,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对立统一的,同时又错综复杂在一个体系中。它们既同思想品质、科学文化素质一起综合构成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力量,又给人的其他各种素质打上人格的印记。
人格有层次性的结构,表面的层次的顺序大致是这样,品德,爱好,信念,理想,意志和情趣等,而深层次更多的是风格与气质等。
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的很多课程中,其中语文是与学生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和生活化的一门课程。语文既是一门文化,更多的也是对人发展的一种教育,是很具有人文色彩的。因此综上所述,语文学科和学生人格的教育就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下面我们就对于语文教育中如何更好的使学生得到人格健全的培养和发展,解决关于语文教育中的教育科学化,但是对于个性发展的弱化问题来做一下简单的解释和分析。
最为传统的语文教育的真谛现在都可以表述为对于人格的一种教育,像是教学著作中《大学》中阐明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在对于古代传统的教育中,"辨志""敬业""亲师""取友""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以及对于人格教育的更为明显的"仁""敬""孝""慈""信"[1],这无不体现了在古代人格的教育已经是成为一种语文,汉语教育的思想。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格化的培养和提升,不仅是一种单一的识字教育,语言教育。
后来发展过程中,近代对于语文的教育事业也是同样注重人的发展,在民国年间的共和版的教科书里的《新国文》中就有描写关于读书的内涵的,譬如,"学生入校,先生曰:''汝来何事?''学生曰:''奉父母之命,来此读书。''先生曰:''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读书"是为了"成人"。这些都是关于对于语文教育中人格化教育的最好例证。
以上叙述,可见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中对健全人格的认同与发展。
在"科学主义"思想浪潮的追逐下,语文某些时候已经成为索然无味的文字,枯燥烦闷,仅仅注重双基,仅仅注重教学的结果就是这样,而对于语文教育对于学生的人性化的培养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往往教师中的老师就是表演者,而学生仅仅是看客,很多美丽的文字经历沧桑后的人文之美没有被解释,反而带来的是对于语法,结构,字义拆析所蒙蔽,面目全非,这种简单的选择,判断,拆散组合,甚至是对比分析方法等不失是基础,但是更要注重语言美,情调美,节奏美,形象美等。从而忽视了对于人的心灵的智力开发和精神境界和独立精神的培养和熏陶。[2]
在语文教育中,教学方法需要逐步的完善,在实践中把语文教育和对于学生人格的培养结合起来。
第一,挖掘教材中蕴涵人格教育的内容。
教材对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以及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语文教材中包含有丰富的内容,有激励人热血英勇的英雄故事,有感人肺腑的爱国故事,有教育人明辨是非,知晓善恶的哲理文章,这些丰富的人格教育文章,在潜移默化中传达着做人的准则。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素材的作用,通过这些素材把良好的品性,美好的人格逐渐渗透到孩子的心中。这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提升精神境界,从中学会做人。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文章题目往往蕴含了人格教育因素,对此当教师讲解这类文章时可以给学生充分时间,引导他们思考、培养他们的理解力、激发他们的探究心,利用好题目中蕴藏的宝藏。(2)挖掘文章背景,包括作者个人的经历,从中拓宽学生的认知,好的作者也可以作为榜样让学生学习。(3)充分发挥文章本身的魅力,很多文章或感人肺腑,或给人深深的启迪,作为教师要洞晓这些要素,并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感受,在老师的教导下接受良好的人格教育
第二,探索语言人格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当前对学生的教育中,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方式,是传达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对此,要注意以下几点:(1)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可以平等沟通的课堂。(2)注重教学互动,既要有师生互动,也要有学生之间的互动,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3)提高教学技能,增强创新能力,不断学习先进经验,与时俱进。(4)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教会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第三,积极改进课外活动的人格教育手段和方式。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育的拓展和延伸,对于语文教育更多的是要实践,这就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实践出真知,不能所有的知识仅仅是纸上得来,更要亲身的自我实践和体会。通过生活的教育和课外活动的具体操作,可以汲取完善自身的情感力量,从而奠定自己稳定的性格特征,具体的信念和行为特征,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课外采用课外阅读、写阅读随笔、指导影视观赏等方式对学生予以引导,拓展学生的视线。
第四,增强教师自身的人格塑造。
教师的人格教育不仅是通过课堂的课本知识的推敲,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都会体现教师的健全的高尚的品格,所以言传身教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师要建立起来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和开放大谈的 语文观,健康而且包容的心态,和积极上进的开拓未来的理念。这些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也是功不可没的。因此要得到好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尊重就要不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品德。
第五,语言能力中塑造良好的人格。
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和听说教学中把健康人格有机地融合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过程,使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1)提倡个性阅读、整体感悟的阅读教学法,就是通过引导学生依循基本的阅读方法,尊重和改善他们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把最先的感知和感受以及通过互动感悟的方法提高个体的情感体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思维的主动性。(2)倡导生活作文教学法。引导学生去挖掘生活的意义,发自内心的感受生活之美,把学做人和学作文有机结合起来,重视做人与作文的关系、发展思维与作文应试的关系、自主作文与独立人格发展的关系。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以及内心生活能力的培养[3]。(3)重视听说教学。听说是语言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只有加强听说能力的教学和训练,才能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当今语文的教育已经不是工具,而更多的是对人的品格的重新塑造,人格的全面培养,在这个个性化十足的时代,个性的培养和文化熏陶是密不可分的,而这个重任就交给了语文教育这个神圣的任务和使命,只有通过这种途径才能很好的实现对于语文教育的自然回归,也就是对于人性的培养,人格化的回归,这时语文教育就不是单纯的传统课程教育,他会冲破这个环节,迈进更深层次的对于人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
参考文献:
[1]王泉根.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
[2]方桂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培养[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9,(2).
[3]王泉根,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张翠荣(1976-),女,山东省成武县孙寺镇中心校,一级教师。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格;人格培养
语文教育在北京大学一位著名教授陆俭明的解释下,得出了语文教育的真谛,就是给学生关于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通过对于语文教育这条途径使得学生的思想修养能够得到大力的提升,形成良好的人格和个性,更加注重人的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综合提高。面对着我国基础教育处于的特殊阶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期,对人格的培养和爱护更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
人格通常也被理解成个性,指的是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在普遍理论中关于一个人的精神面貌通常被解释为两种,就是个性的倾向性和个性特征两种,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对立统一的,同时又错综复杂在一个体系中。它们既同思想品质、科学文化素质一起综合构成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力量,又给人的其他各种素质打上人格的印记。
人格有层次性的结构,表面的层次的顺序大致是这样,品德,爱好,信念,理想,意志和情趣等,而深层次更多的是风格与气质等。
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的很多课程中,其中语文是与学生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和生活化的一门课程。语文既是一门文化,更多的也是对人发展的一种教育,是很具有人文色彩的。因此综上所述,语文学科和学生人格的教育就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下面我们就对于语文教育中如何更好的使学生得到人格健全的培养和发展,解决关于语文教育中的教育科学化,但是对于个性发展的弱化问题来做一下简单的解释和分析。
最为传统的语文教育的真谛现在都可以表述为对于人格的一种教育,像是教学著作中《大学》中阐明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在对于古代传统的教育中,"辨志""敬业""亲师""取友""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以及对于人格教育的更为明显的"仁""敬""孝""慈""信"[1],这无不体现了在古代人格的教育已经是成为一种语文,汉语教育的思想。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格化的培养和提升,不仅是一种单一的识字教育,语言教育。
后来发展过程中,近代对于语文的教育事业也是同样注重人的发展,在民国年间的共和版的教科书里的《新国文》中就有描写关于读书的内涵的,譬如,"学生入校,先生曰:''汝来何事?''学生曰:''奉父母之命,来此读书。''先生曰:''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读书"是为了"成人"。这些都是关于对于语文教育中人格化教育的最好例证。
以上叙述,可见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中对健全人格的认同与发展。
在"科学主义"思想浪潮的追逐下,语文某些时候已经成为索然无味的文字,枯燥烦闷,仅仅注重双基,仅仅注重教学的结果就是这样,而对于语文教育对于学生的人性化的培养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往往教师中的老师就是表演者,而学生仅仅是看客,很多美丽的文字经历沧桑后的人文之美没有被解释,反而带来的是对于语法,结构,字义拆析所蒙蔽,面目全非,这种简单的选择,判断,拆散组合,甚至是对比分析方法等不失是基础,但是更要注重语言美,情调美,节奏美,形象美等。从而忽视了对于人的心灵的智力开发和精神境界和独立精神的培养和熏陶。[2]
在语文教育中,教学方法需要逐步的完善,在实践中把语文教育和对于学生人格的培养结合起来。
第一,挖掘教材中蕴涵人格教育的内容。
教材对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以及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语文教材中包含有丰富的内容,有激励人热血英勇的英雄故事,有感人肺腑的爱国故事,有教育人明辨是非,知晓善恶的哲理文章,这些丰富的人格教育文章,在潜移默化中传达着做人的准则。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素材的作用,通过这些素材把良好的品性,美好的人格逐渐渗透到孩子的心中。这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提升精神境界,从中学会做人。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文章题目往往蕴含了人格教育因素,对此当教师讲解这类文章时可以给学生充分时间,引导他们思考、培养他们的理解力、激发他们的探究心,利用好题目中蕴藏的宝藏。(2)挖掘文章背景,包括作者个人的经历,从中拓宽学生的认知,好的作者也可以作为榜样让学生学习。(3)充分发挥文章本身的魅力,很多文章或感人肺腑,或给人深深的启迪,作为教师要洞晓这些要素,并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感受,在老师的教导下接受良好的人格教育
第二,探索语言人格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当前对学生的教育中,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方式,是传达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对此,要注意以下几点:(1)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可以平等沟通的课堂。(2)注重教学互动,既要有师生互动,也要有学生之间的互动,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3)提高教学技能,增强创新能力,不断学习先进经验,与时俱进。(4)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教会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第三,积极改进课外活动的人格教育手段和方式。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育的拓展和延伸,对于语文教育更多的是要实践,这就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实践出真知,不能所有的知识仅仅是纸上得来,更要亲身的自我实践和体会。通过生活的教育和课外活动的具体操作,可以汲取完善自身的情感力量,从而奠定自己稳定的性格特征,具体的信念和行为特征,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课外采用课外阅读、写阅读随笔、指导影视观赏等方式对学生予以引导,拓展学生的视线。
第四,增强教师自身的人格塑造。
教师的人格教育不仅是通过课堂的课本知识的推敲,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都会体现教师的健全的高尚的品格,所以言传身教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师要建立起来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和开放大谈的 语文观,健康而且包容的心态,和积极上进的开拓未来的理念。这些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也是功不可没的。因此要得到好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尊重就要不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品德。
第五,语言能力中塑造良好的人格。
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和听说教学中把健康人格有机地融合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过程,使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1)提倡个性阅读、整体感悟的阅读教学法,就是通过引导学生依循基本的阅读方法,尊重和改善他们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把最先的感知和感受以及通过互动感悟的方法提高个体的情感体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思维的主动性。(2)倡导生活作文教学法。引导学生去挖掘生活的意义,发自内心的感受生活之美,把学做人和学作文有机结合起来,重视做人与作文的关系、发展思维与作文应试的关系、自主作文与独立人格发展的关系。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以及内心生活能力的培养[3]。(3)重视听说教学。听说是语言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只有加强听说能力的教学和训练,才能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当今语文的教育已经不是工具,而更多的是对人的品格的重新塑造,人格的全面培养,在这个个性化十足的时代,个性的培养和文化熏陶是密不可分的,而这个重任就交给了语文教育这个神圣的任务和使命,只有通过这种途径才能很好的实现对于语文教育的自然回归,也就是对于人性的培养,人格化的回归,这时语文教育就不是单纯的传统课程教育,他会冲破这个环节,迈进更深层次的对于人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
参考文献:
[1]王泉根.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
[2]方桂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培养[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9,(2).
[3]王泉根,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张翠荣(1976-),女,山东省成武县孙寺镇中心校,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