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這几年的教学工作,我相信只要是在市里教书的都不难发现,现在的教育并不想我们想像中的那样老师教,学生学。满堂灌式的教学,可以说已经很少见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老师注意到课堂上学生参于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注意启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课堂激性。用老师们的话说是课堂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其实在我看来所有的这一切无非就是两个字那就是——投入。
投入,又分两个方面:一是老师的投入,一是学生的投入。
其中老师的投入是学生投入的前提,是学生投入的准备。只有老师投入到了这节课的内容中,才能带动学生,激发学生。我记得在听一位老师的语文课。讲的是《十里长街送总理》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孩子们讲了周总理一些生前的秩事。讲到周总理一生为国为民没有一个儿女。说起我们每个中国人炎黄子孙,在自己的姓前面都应该有一个姓,就是姓周。成功的提起了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由心里喜欢上了周总理,为后面的课文建立了一定的感情基础。然后话峰一转,用比较伤感的语调问孩子们,让孩子们猜想一下我们可敬可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的时候,神州大地上华夏儿女该是如何悲痛。可是如何的悲痛也不能唤醒我们可爱的总理!然后用多媒体让孩子们看了十里长街送周总理的图片。接下来不用老师说孩子们自己就拿起了书,在讲课文的过程中,讲到高潮的部分老师的声音哽咽了。孩子们的眼睛红了。晶莹泪珠挂在孩子们稚气的脸上,连听课的我都哭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深刻的感觉到了失去总理的那种悲伤的。泪眼模糊中我仿佛又看到总理多年前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人们,透过模糊的泪眼看着总理的灵车越走越远………
不知不觉下课的铃声可是孩子们没有一个像平时那样冲出去,而是都静静的趴在桌子。他们还没有从那课文中出来。上小学的时候我也学过那篇课文,可是当时老师也就是讲一下大意,中心思想。我们的任务就是读熟课文,背写生字。想那会儿自己天天早上也是拿着课文像模象像样的读,可是却从没有这种感动。和背数学公式没有什么两样。
如果老师投入到这节课的感情中,就不可能对这节课的感情基调有这么深刻的认识。就不可能如此适当的把握学生的感情推进。、就不可能,在课堂上有自己那么真实的情绪的带入。我相信这一堂课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终身难忘的。做一个学生我认为这就是成功的一堂课。所以说要想讲好一课首先就是老师自己要深刻的理解自己所要讲的内容。就说这一课老师先要打动自己才能更有力的打动学生。
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和学思结合的教学思想。他的至理名言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说,教师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心求知而未知,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适当地进行启发和诱导才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果学生不能积极思维、举一反三,教学就不能再展开。他还十分精辟地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学思结合、学思并重是孔子启发式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我在听一位自然老师的课《冷水和热水》时,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冷水和热水除了冷热不同外,你还能用其它的方法证明冷水和热水的不同吗?”学生的热情极度高涨,分组进行猜测,再自己设计实验,并利用材料验证冷水和热水的不同。当自己的解释一次又一次地被证实,实验获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时,他们欢呼雀跃,击掌祝贺,用他们的方式表达成功后的喜悦,当然也有失利后的反思。可以看出来孩子们都淋漓尽致的投入到了老师设计的问题中了。没有一个孩子走思。也没有一个孩子表现的心不在焉。孩子们能在无拘无束、宽松的空间里自由地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做。一直到下课学生都还沉浸在这个问题中。
我认为这上节课也是成功的,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让孩子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了积极思维,举一反三。下课后这位老师还得意的跟我讲起有位上课总走神的同学,每一次上科学课他都显得特别高兴。特别认真举手发言也特别积极。虽然有时他讲的并不合理,但是老师也会及时的给于鼓励和肯定几节课下来他几节课下来,他养成了在科学课上专心听讲的好习惯,从不做作业的他也认认真真地做起了科学作业,他的转化带动了全班学生。最后这位老师不无感慨的说在科学研究中,往往一此平时比较顽皮的学生是最出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才能使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形成和发展。
我们吸引学生的兴趣,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方式。才不至于弄巧成拙,怡笑大方。
记得在报上看过有这么一个例子,某地老师在上课时画了一个月牙状的东西,问学生说这是什么,学生纷纷发表看法,镰刀、豆角、发夹等不一而同。但最后教师说:“你们都错了,应该是小船。”听课者无不哗然。本来这位老师是想通过图画的形式的导入课堂。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却不曾想到犯了素质教育的大忌。于是那篇文章的作者深有感触的写了下面一段话:“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由此可见,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古语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更可见质疑的重要性;而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绍经验时也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的追究问题罢了。”可是传统教育却恰恰没有给学生的质疑解惑留下畅想的余地。往往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订出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在如此重重束缚之下,哪个学生还敢说?哪个学生还敢疑?长此以往,学生岂不要被培养成为一个个的只会制造标准答案,而没有自己思考的木偶人?“也许这位教师在讲课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也许对一个教育家看来这个问题是老师压抑孩子多向思维的重大问题,可是中国有句古话叫见仁见智,在我看来也许这只是这位老师吸引学生兴趣的方法不当,如果这个老师不是画一个月牙形的东西,而是直接拿出一副船的图片,问题就不会出现。
“投入是学生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我越来越深地体会到了它真正的内涵。只有想法设法的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对于学习对于知识到了心无旁骛的境界,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但对于如何引导学生投入到知识中去的方法一定要正确的把握。
投入,又分两个方面:一是老师的投入,一是学生的投入。
其中老师的投入是学生投入的前提,是学生投入的准备。只有老师投入到了这节课的内容中,才能带动学生,激发学生。我记得在听一位老师的语文课。讲的是《十里长街送总理》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孩子们讲了周总理一些生前的秩事。讲到周总理一生为国为民没有一个儿女。说起我们每个中国人炎黄子孙,在自己的姓前面都应该有一个姓,就是姓周。成功的提起了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由心里喜欢上了周总理,为后面的课文建立了一定的感情基础。然后话峰一转,用比较伤感的语调问孩子们,让孩子们猜想一下我们可敬可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的时候,神州大地上华夏儿女该是如何悲痛。可是如何的悲痛也不能唤醒我们可爱的总理!然后用多媒体让孩子们看了十里长街送周总理的图片。接下来不用老师说孩子们自己就拿起了书,在讲课文的过程中,讲到高潮的部分老师的声音哽咽了。孩子们的眼睛红了。晶莹泪珠挂在孩子们稚气的脸上,连听课的我都哭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深刻的感觉到了失去总理的那种悲伤的。泪眼模糊中我仿佛又看到总理多年前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人们,透过模糊的泪眼看着总理的灵车越走越远………
不知不觉下课的铃声可是孩子们没有一个像平时那样冲出去,而是都静静的趴在桌子。他们还没有从那课文中出来。上小学的时候我也学过那篇课文,可是当时老师也就是讲一下大意,中心思想。我们的任务就是读熟课文,背写生字。想那会儿自己天天早上也是拿着课文像模象像样的读,可是却从没有这种感动。和背数学公式没有什么两样。
如果老师投入到这节课的感情中,就不可能对这节课的感情基调有这么深刻的认识。就不可能如此适当的把握学生的感情推进。、就不可能,在课堂上有自己那么真实的情绪的带入。我相信这一堂课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终身难忘的。做一个学生我认为这就是成功的一堂课。所以说要想讲好一课首先就是老师自己要深刻的理解自己所要讲的内容。就说这一课老师先要打动自己才能更有力的打动学生。
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和学思结合的教学思想。他的至理名言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说,教师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心求知而未知,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适当地进行启发和诱导才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果学生不能积极思维、举一反三,教学就不能再展开。他还十分精辟地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学思结合、学思并重是孔子启发式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我在听一位自然老师的课《冷水和热水》时,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冷水和热水除了冷热不同外,你还能用其它的方法证明冷水和热水的不同吗?”学生的热情极度高涨,分组进行猜测,再自己设计实验,并利用材料验证冷水和热水的不同。当自己的解释一次又一次地被证实,实验获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时,他们欢呼雀跃,击掌祝贺,用他们的方式表达成功后的喜悦,当然也有失利后的反思。可以看出来孩子们都淋漓尽致的投入到了老师设计的问题中了。没有一个孩子走思。也没有一个孩子表现的心不在焉。孩子们能在无拘无束、宽松的空间里自由地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做。一直到下课学生都还沉浸在这个问题中。
我认为这上节课也是成功的,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让孩子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了积极思维,举一反三。下课后这位老师还得意的跟我讲起有位上课总走神的同学,每一次上科学课他都显得特别高兴。特别认真举手发言也特别积极。虽然有时他讲的并不合理,但是老师也会及时的给于鼓励和肯定几节课下来他几节课下来,他养成了在科学课上专心听讲的好习惯,从不做作业的他也认认真真地做起了科学作业,他的转化带动了全班学生。最后这位老师不无感慨的说在科学研究中,往往一此平时比较顽皮的学生是最出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才能使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形成和发展。
我们吸引学生的兴趣,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方式。才不至于弄巧成拙,怡笑大方。
记得在报上看过有这么一个例子,某地老师在上课时画了一个月牙状的东西,问学生说这是什么,学生纷纷发表看法,镰刀、豆角、发夹等不一而同。但最后教师说:“你们都错了,应该是小船。”听课者无不哗然。本来这位老师是想通过图画的形式的导入课堂。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却不曾想到犯了素质教育的大忌。于是那篇文章的作者深有感触的写了下面一段话:“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由此可见,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古语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更可见质疑的重要性;而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绍经验时也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的追究问题罢了。”可是传统教育却恰恰没有给学生的质疑解惑留下畅想的余地。往往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订出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在如此重重束缚之下,哪个学生还敢说?哪个学生还敢疑?长此以往,学生岂不要被培养成为一个个的只会制造标准答案,而没有自己思考的木偶人?“也许这位教师在讲课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也许对一个教育家看来这个问题是老师压抑孩子多向思维的重大问题,可是中国有句古话叫见仁见智,在我看来也许这只是这位老师吸引学生兴趣的方法不当,如果这个老师不是画一个月牙形的东西,而是直接拿出一副船的图片,问题就不会出现。
“投入是学生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我越来越深地体会到了它真正的内涵。只有想法设法的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对于学习对于知识到了心无旁骛的境界,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但对于如何引导学生投入到知识中去的方法一定要正确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