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在我国城镇化的早期,圈地增容、盖楼建房的城镇建设导致耕地占用和农村发展滞后,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发布意味着我国城市化模式的转变:由偏重于城市空间扩张转向强调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本文旨在对我国城市化的重要意义进行思考探究。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是我国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而人地矛盾是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人地矛盾主要表现为劳均耕地、户均耕地面积不足。人地矛盾意味着我国的农业生产远远没有达到规模生产的程度,无法实现规模生产也就意味着难以发展现代化农业,农业劳动生产率自然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城市化是减缓人地矛盾、推动农业现代化和生产率提升的有效途径。城市化的推进能够有效转移农村人口,极大地提高户均耕地面积,使得大规模生产和现代化生产得以进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计划到2020年我国的城镇率达到60%,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专业人口在城镇落户,而2020年农业转移人口将到达3亿。如若这一计划能够实现,户均耕地面积将有效提升,规模经营范围将更为扩大,土地利用效率将有所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带动农民收入大幅提高,从而农民富裕和农村发展,这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减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经济学理论指出城市化进程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现“倒U”趋势,即在城市化的初期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而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阶段后,收入差距会随城市化的推进而不断缩小。Kuznets(1955)曾提出著名的倒U理论来解释经济发展水平与收入差距的关系,他认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差距先不断扩大,经历一段相对平稳的时期后,再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王小鲁、樊纲(2005)通过收集数据搭建计量模型,验证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符合Kuznets的倒U假说。这一变化规律可以理解为城市化对于城镇经济的带动作用要先于对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这是因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首先促使农村人口和相关知识分子进入城市,产生集聚效应,城市经济迅速发展,而对于农村而言,一方面只有城市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才能在规模生产中得以显现,另一方面城市对于农村的辐射作用也具有延迟效应。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目前仍处在较高水平(如图2.2),这意味着我国城市化对于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还没有显著体现,只有继续推进城市化,城市化对于农村科技进步和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才能够体现,进入“倒U”曲线的下降阶段,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减。
这一逻辑也可以扩展至区域协调发展的分析中。由上一部分分析可知,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将会影响城乡两部分的产出,从而影响整体收入和收入差距,因而加快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是缩小东西部地区收入差距和地区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
释放需求,保持经济长久发展活力
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在努力从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转变,而城市化是释放消费需求,拉动内需的有效途径。
一方面,城市化能有效提高转移人口的收入水平,从而提高其消费能力,创造消费需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如图2.3),近5年来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持续保持在农村居民的2倍左右。王鹏曾以2014年数据进行测算,2014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是农村居民的2.4倍,由于城镇化率每提高1%,就有1000多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则每年大概新增1000多亿消费。另一方面,城市相对农村具有更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城市居民储蓄率更低,边际消费倾向更高,城市化的推进能够增加城市居民数量,因边际消费增长而带来的消费总量的增长十分可观。消费群体的扩大、边际消费倾向的提高会使得消费潜力不断释放,经济发展保持长久活力。
推动产业升级,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转型期,但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突出表现为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尽管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在2014年已经达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但与发达国家74%的平均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并且第三产业的质量和效率也较低,高端服务业发展滞后。就业结构方面,我国就业人口中第一产业仍然占据主要位置,其次是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而劳动力占比最高的第一产业农业劳动生产率却十分低下。
城市化能够有效带动需求,特别是促进服务业的发展,而服务业吸纳勞动力的能力远高于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一方面,农村人口进入城镇,收入水平提高带来消费需求增加,人口聚集和庞大的消费需求会催生生活方式的变革,促进服务业发展和吸纳就业;另一方面,城市化的推进带来的人口聚集会催生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巨大需求,从而促进城市的设施建设和进一步提高城市的吸引力。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人均收入的提升,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才能得以实现。
1注:从2013年起,国家统计局开展了城乡一体化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2013年及以后数据来源于此项调查。因而此处只展示了2013-2017年5年的数据。
参考文献
[1] 蔡继明.高级政治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孙仲彝.关于城镇化与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益的思考[J].社会科学, 2014(3):46-48.
(河北大学 071002)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是我国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而人地矛盾是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人地矛盾主要表现为劳均耕地、户均耕地面积不足。人地矛盾意味着我国的农业生产远远没有达到规模生产的程度,无法实现规模生产也就意味着难以发展现代化农业,农业劳动生产率自然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城市化是减缓人地矛盾、推动农业现代化和生产率提升的有效途径。城市化的推进能够有效转移农村人口,极大地提高户均耕地面积,使得大规模生产和现代化生产得以进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计划到2020年我国的城镇率达到60%,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专业人口在城镇落户,而2020年农业转移人口将到达3亿。如若这一计划能够实现,户均耕地面积将有效提升,规模经营范围将更为扩大,土地利用效率将有所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带动农民收入大幅提高,从而农民富裕和农村发展,这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减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经济学理论指出城市化进程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现“倒U”趋势,即在城市化的初期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而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阶段后,收入差距会随城市化的推进而不断缩小。Kuznets(1955)曾提出著名的倒U理论来解释经济发展水平与收入差距的关系,他认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差距先不断扩大,经历一段相对平稳的时期后,再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王小鲁、樊纲(2005)通过收集数据搭建计量模型,验证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符合Kuznets的倒U假说。这一变化规律可以理解为城市化对于城镇经济的带动作用要先于对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这是因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首先促使农村人口和相关知识分子进入城市,产生集聚效应,城市经济迅速发展,而对于农村而言,一方面只有城市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才能在规模生产中得以显现,另一方面城市对于农村的辐射作用也具有延迟效应。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目前仍处在较高水平(如图2.2),这意味着我国城市化对于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还没有显著体现,只有继续推进城市化,城市化对于农村科技进步和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才能够体现,进入“倒U”曲线的下降阶段,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减。
这一逻辑也可以扩展至区域协调发展的分析中。由上一部分分析可知,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将会影响城乡两部分的产出,从而影响整体收入和收入差距,因而加快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是缩小东西部地区收入差距和地区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
释放需求,保持经济长久发展活力
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在努力从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转变,而城市化是释放消费需求,拉动内需的有效途径。
一方面,城市化能有效提高转移人口的收入水平,从而提高其消费能力,创造消费需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如图2.3),近5年来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持续保持在农村居民的2倍左右。王鹏曾以2014年数据进行测算,2014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是农村居民的2.4倍,由于城镇化率每提高1%,就有1000多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则每年大概新增1000多亿消费。另一方面,城市相对农村具有更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城市居民储蓄率更低,边际消费倾向更高,城市化的推进能够增加城市居民数量,因边际消费增长而带来的消费总量的增长十分可观。消费群体的扩大、边际消费倾向的提高会使得消费潜力不断释放,经济发展保持长久活力。
推动产业升级,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转型期,但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突出表现为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尽管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在2014年已经达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但与发达国家74%的平均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并且第三产业的质量和效率也较低,高端服务业发展滞后。就业结构方面,我国就业人口中第一产业仍然占据主要位置,其次是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而劳动力占比最高的第一产业农业劳动生产率却十分低下。
城市化能够有效带动需求,特别是促进服务业的发展,而服务业吸纳勞动力的能力远高于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一方面,农村人口进入城镇,收入水平提高带来消费需求增加,人口聚集和庞大的消费需求会催生生活方式的变革,促进服务业发展和吸纳就业;另一方面,城市化的推进带来的人口聚集会催生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巨大需求,从而促进城市的设施建设和进一步提高城市的吸引力。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人均收入的提升,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才能得以实现。
1注:从2013年起,国家统计局开展了城乡一体化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2013年及以后数据来源于此项调查。因而此处只展示了2013-2017年5年的数据。
参考文献
[1] 蔡继明.高级政治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孙仲彝.关于城镇化与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益的思考[J].社会科学, 2014(3):46-48.
(河北大学 07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