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姐》是一部低调的电影,它没有商业化的噱头,但精确细腻的叙事手法和影片的内涵却足以让人感动,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最后或许能够慢慢泛出酸楚的好片子。对于个性化较强的年轻导演们,或者有着浓烈传统文化兴趣的观众来说,都是值得参考的作品。
影片以山西古老的土地为载体,记录了普通二人台剧种演员的成长历程,美丽的唱腔未必多么恢宏,美丽的更是坚持的力量,还有无可奈何的挣扎,不管如何,质朴与情感,单纯地美丽着。本片的摄影也符合整体的基调,在没有多少花哨的场景和绚烂的色彩中,演绎了一个真诚的故事。
大场景慢摇的开头
电影的开头和结尾,对于整个影片的风格是一个很重要的交代,本片开头类似多个以西北或者民间文化为主题的影片,使用了一个宽阔巨大而反差明显的慢摇镜头,表现出一种历史长河的变迁感。摄影师使用从暗蓝的天空开始下摇镜头,中间是火红的彩霞,结束于暗黑的大地,似生活的开始和结束,这一个镜头的内涵,是自然和人文的暗示,也给出了足够长的时间,推出字幕,给观众以情绪上的直接引导,接下来,便是美姐的出场。
摇臂增加情节的连贯性
摇臂在电影拍摄中的使用频率很高,因为电影的画面大、信息含量多,某些场景,如果过多使用“切”的方式剪辑,会让气氛与情节中断,达不到导演的表现目的。摇臂的使用可以更多发挥摄影的创作力。本组镜头就是一组长镜头,由摇臂一气呵成来拍摄,从最低端的土崖开始上摇,配合剧中人的台词和音效,逐步出现人物和天空,再随着人物的声音向着横向的远方摇摄。这个过程流畅顺滑,而人物台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和画面依次表现的内容相协调,给观众看到了广阔的空间天地,也领悟出人物的此时此景的心态。
当然,摇臂也不能乱用,假设这些画面是为了电视而拍,因为电视的屏幕较小,实际的视觉冲击力比电影要差很多,电视观众或许会感觉到有些冗长,而在电影画面中,则没有这个担心,因为电影的视觉信息要大大多于电视。
强调呼吸感的手持拍摄
本片的众多故事发生在一个动荡而不确定的年代,人物的命运也是起伏不定,因而,导演使用了很多动态的手持拍摄镜头。手持拍摄可以模拟真实的人物呼吸感,也可以衬托情节的不安定气氛。必须强调的是,手持拍摄不代表可以随意的晃动,晃动太大,或者晃动没有规律性,那是摄影基础技术不扎实,要让画面看上去的呼吸感更真实,而绝对不要影响观众的收视感受,这才是手持拍摄的目的。
我们看到,摄影师用儿童的低角度视角手持跟拍人物的奔跑、车马的行进,这种视角很恰当地符合了剧中人物的心态,也给观众一种比较深层的跟随感。这种跟拍的过程,要结合后期的配音台词加以串联,不会因为动感镜头影响到故事的叙事。跟拍过程可能会出现光晕、吃光、画面倾斜等技术问题,这里可以不必太在意,真实就是这样。
手持拍摄也可以在多人场景中运用,摄影师成了剧中人之一,可以骑车、坐马车、可以参与争吵冲突,也可以和人物一起翩翩起舞,这一些的手持,都是一种融合故事的好手段。
独立主观视角的拍摄
这一组长镜头,是手持全程拍摄,使用了主体人物的视角,以他的目光所及为构图基准,从他看景物的顺序交代整个环节,看似随意的拍摄,其实难度不低,因为要预先对所有画面进行曝光预测与平衡,中间不能转换光圈和景深,对焦距也要相当精准,否则这样快地转换场景,跑焦的画面肯定是不能用的。
演员的走位、动作和神情的爆发点,在独立机位的时候显得更为重要,这样的画面要提前进行反复地排练才能做到轻松自由,看不出摆布和痕迹。
充分利用画幅的宽度
电影的画幅比电视要宽很多,因此直接的优势就是横向的空间很宽,这样电影摄影中要熟练而恰当地发挥画面宽度的优势,可以让画面地表现细节更多,信息量更大。
这种画幅使用最多的时候是多人场景,可以采用固定的居中构图,让画面中的固定参考物位于画面正中,人物等动态物体的一举一动,都在静态的环境中给予限制,动静之间让观众安下心来去感悟。
这种构图的最重要的点,是画面中固定场景中背景的设计和位置的安排,这几组镜头都使用了真实的环境,对称的房间、对称的招贴画、明确的稳定光效,还有对称的人物关系,都让观众看起来很舒服。
参与感的镜头
个人特别喜欢这样的镜头拍摄方式,把摄影镜头当作观众的眼睛,替观众加入到剧中的人物当中,跟随剧中人一样去体验现场的运动,并产生和人物一样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同时,也用人物一样的视角看看身边的风景,投入到强烈的故事气氛中。此时,不需要考虑镜头的剪切,只用一只广角镜头、固定的构图即可。因为人眼本来就是不能变焦的,此时此景,恰恰就是人眼的直观感受。
单人单镜的应用
这一组镜头,使用了固定机位,固定镜头视角,通过焦点变换,让人物走进画面又走出画面,中间的对话过程,由旁白和人物共同搭建完成。此时表现的重点完全落在了画面人物的语言和表情上,旁白的对话作为辅助,而观众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主体,这是一种常用的表现方式,比双人或多人对话的切换更简洁干脆。
利用完全相对的镜头
当我们在认真考虑机位、越轴、运动等摄影细节的时候,不妨采用更加简单的方式,比如这种完全相对的画面,可以单独拍摄这两个画面,后期剪辑之后,不会有任何的不适,也省去了对场景越轴时候的布置,而相对两面,潜在地形成了对比冲突,人物位于不同的画面中,而情节则在对比中加强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多样化的构图模式
这一组画面的特点是大胆使用画面的角落,不拘泥于传统的黄金分割线,构图时候,把有关的信息放置在画面的不同位置,突出自然随意的感觉,但又没有脱离严谨和细致。
在整体环境的色调和信息相当接近或相似的时候,整体就是一个单纯的场景,主体不会被干扰,可以放心大胆使用,人物虽然占据画面的比例缩小,但并没有损失充分表现的余地。
双人或多人对话的场景,要固定住摄影机,变化的是人物,让人物代替摄影镜头说话,在多人拍摄中,要注意,不要同时使用过多的对话,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可以依次发生,同时对话仅仅适用于气氛的烘托,因为观众是没有办法同时接受那么的语言信息,而画面却可以一目了然。
善于利用现场的光线和影调,使用焦点变换或者人物走位等方式来改变主体,虚实之间,明暗的对比,都可以帮助故事的铺陈。
结尾也很有艺术味道,在故事戛然而止的时候,并没有给出人物的结局,而迅速推出的结尾出现了这个后期多底合成的效果,固定的画面和动态的画面相混合,人物安稳的现实环境和曾经的起伏波动的生活回忆交织在一起,即是对现状的最好总结,也是对过去的美丽回忆,这样的结尾,刚刚好。
这就是美丽的坚持吧。
影片以山西古老的土地为载体,记录了普通二人台剧种演员的成长历程,美丽的唱腔未必多么恢宏,美丽的更是坚持的力量,还有无可奈何的挣扎,不管如何,质朴与情感,单纯地美丽着。本片的摄影也符合整体的基调,在没有多少花哨的场景和绚烂的色彩中,演绎了一个真诚的故事。
大场景慢摇的开头
电影的开头和结尾,对于整个影片的风格是一个很重要的交代,本片开头类似多个以西北或者民间文化为主题的影片,使用了一个宽阔巨大而反差明显的慢摇镜头,表现出一种历史长河的变迁感。摄影师使用从暗蓝的天空开始下摇镜头,中间是火红的彩霞,结束于暗黑的大地,似生活的开始和结束,这一个镜头的内涵,是自然和人文的暗示,也给出了足够长的时间,推出字幕,给观众以情绪上的直接引导,接下来,便是美姐的出场。
摇臂增加情节的连贯性
摇臂在电影拍摄中的使用频率很高,因为电影的画面大、信息含量多,某些场景,如果过多使用“切”的方式剪辑,会让气氛与情节中断,达不到导演的表现目的。摇臂的使用可以更多发挥摄影的创作力。本组镜头就是一组长镜头,由摇臂一气呵成来拍摄,从最低端的土崖开始上摇,配合剧中人的台词和音效,逐步出现人物和天空,再随着人物的声音向着横向的远方摇摄。这个过程流畅顺滑,而人物台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和画面依次表现的内容相协调,给观众看到了广阔的空间天地,也领悟出人物的此时此景的心态。
当然,摇臂也不能乱用,假设这些画面是为了电视而拍,因为电视的屏幕较小,实际的视觉冲击力比电影要差很多,电视观众或许会感觉到有些冗长,而在电影画面中,则没有这个担心,因为电影的视觉信息要大大多于电视。
强调呼吸感的手持拍摄
本片的众多故事发生在一个动荡而不确定的年代,人物的命运也是起伏不定,因而,导演使用了很多动态的手持拍摄镜头。手持拍摄可以模拟真实的人物呼吸感,也可以衬托情节的不安定气氛。必须强调的是,手持拍摄不代表可以随意的晃动,晃动太大,或者晃动没有规律性,那是摄影基础技术不扎实,要让画面看上去的呼吸感更真实,而绝对不要影响观众的收视感受,这才是手持拍摄的目的。
我们看到,摄影师用儿童的低角度视角手持跟拍人物的奔跑、车马的行进,这种视角很恰当地符合了剧中人物的心态,也给观众一种比较深层的跟随感。这种跟拍的过程,要结合后期的配音台词加以串联,不会因为动感镜头影响到故事的叙事。跟拍过程可能会出现光晕、吃光、画面倾斜等技术问题,这里可以不必太在意,真实就是这样。
手持拍摄也可以在多人场景中运用,摄影师成了剧中人之一,可以骑车、坐马车、可以参与争吵冲突,也可以和人物一起翩翩起舞,这一些的手持,都是一种融合故事的好手段。
独立主观视角的拍摄
这一组长镜头,是手持全程拍摄,使用了主体人物的视角,以他的目光所及为构图基准,从他看景物的顺序交代整个环节,看似随意的拍摄,其实难度不低,因为要预先对所有画面进行曝光预测与平衡,中间不能转换光圈和景深,对焦距也要相当精准,否则这样快地转换场景,跑焦的画面肯定是不能用的。
演员的走位、动作和神情的爆发点,在独立机位的时候显得更为重要,这样的画面要提前进行反复地排练才能做到轻松自由,看不出摆布和痕迹。
充分利用画幅的宽度
电影的画幅比电视要宽很多,因此直接的优势就是横向的空间很宽,这样电影摄影中要熟练而恰当地发挥画面宽度的优势,可以让画面地表现细节更多,信息量更大。
这种画幅使用最多的时候是多人场景,可以采用固定的居中构图,让画面中的固定参考物位于画面正中,人物等动态物体的一举一动,都在静态的环境中给予限制,动静之间让观众安下心来去感悟。
这种构图的最重要的点,是画面中固定场景中背景的设计和位置的安排,这几组镜头都使用了真实的环境,对称的房间、对称的招贴画、明确的稳定光效,还有对称的人物关系,都让观众看起来很舒服。
参与感的镜头
个人特别喜欢这样的镜头拍摄方式,把摄影镜头当作观众的眼睛,替观众加入到剧中的人物当中,跟随剧中人一样去体验现场的运动,并产生和人物一样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同时,也用人物一样的视角看看身边的风景,投入到强烈的故事气氛中。此时,不需要考虑镜头的剪切,只用一只广角镜头、固定的构图即可。因为人眼本来就是不能变焦的,此时此景,恰恰就是人眼的直观感受。
单人单镜的应用
这一组镜头,使用了固定机位,固定镜头视角,通过焦点变换,让人物走进画面又走出画面,中间的对话过程,由旁白和人物共同搭建完成。此时表现的重点完全落在了画面人物的语言和表情上,旁白的对话作为辅助,而观众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主体,这是一种常用的表现方式,比双人或多人对话的切换更简洁干脆。
利用完全相对的镜头
当我们在认真考虑机位、越轴、运动等摄影细节的时候,不妨采用更加简单的方式,比如这种完全相对的画面,可以单独拍摄这两个画面,后期剪辑之后,不会有任何的不适,也省去了对场景越轴时候的布置,而相对两面,潜在地形成了对比冲突,人物位于不同的画面中,而情节则在对比中加强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多样化的构图模式
这一组画面的特点是大胆使用画面的角落,不拘泥于传统的黄金分割线,构图时候,把有关的信息放置在画面的不同位置,突出自然随意的感觉,但又没有脱离严谨和细致。
在整体环境的色调和信息相当接近或相似的时候,整体就是一个单纯的场景,主体不会被干扰,可以放心大胆使用,人物虽然占据画面的比例缩小,但并没有损失充分表现的余地。
双人或多人对话的场景,要固定住摄影机,变化的是人物,让人物代替摄影镜头说话,在多人拍摄中,要注意,不要同时使用过多的对话,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可以依次发生,同时对话仅仅适用于气氛的烘托,因为观众是没有办法同时接受那么的语言信息,而画面却可以一目了然。
善于利用现场的光线和影调,使用焦点变换或者人物走位等方式来改变主体,虚实之间,明暗的对比,都可以帮助故事的铺陈。
结尾也很有艺术味道,在故事戛然而止的时候,并没有给出人物的结局,而迅速推出的结尾出现了这个后期多底合成的效果,固定的画面和动态的画面相混合,人物安稳的现实环境和曾经的起伏波动的生活回忆交织在一起,即是对现状的最好总结,也是对过去的美丽回忆,这样的结尾,刚刚好。
这就是美丽的坚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