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短短7年间,钟楼经济开发区已聚集了398家企业,园区工业销售收入由2003年的7.88亿元迅速增长到2009年的379.7亿元。
作为江苏省最年轻、最小面积的经济开发区,钟楼经济开发区在强手如林的区域竞争中,取得了一系列骄人成绩,先后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全国环境优美街道、首批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单位、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开发区、中国科技创新示范区。
7年前的钟楼经济开发区,尚是一片村庄农田错落的乡野之地,如今它已演变为一个经济力量日夜生长的新增长极。始自工业而未止步于工业,作为常州中心城市新组团,规划面积11.65平方公里的钟楼经济开发区,不仅实现了高新技术和低碳经济产业的高度聚集,还带来了生产性服务业和商业等行业的崛起。
以拓荒的脚步记录跨越,以创新的旋律谱写辉煌。近年宏观经济变动,又发生了金融危机,但这里勃发向上的力量却一直未曾停歇。“常州钟楼经济开发区将致力于打造一个产业转型升级的样板区。”钟楼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钟建堂说。
前世今生
从某种程度上说,钟楼开发区是“抢”来的。
作为常州市的主城区,钟楼区长期以来商贸发达,但受发展空间制约,迟迟没有开发区,工业经济始终是“短腿”。2002年4月常州市实施了行政区划调整,新闸、北港等5个乡镇并入钟楼区,终于打开了发展空间。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钟楼人以大胆、超前、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夜以继日地投入了筹建开发区的前期工作。由于地势平坦整齐,便于规划和建设,北港成为了钟楼经济开发区的良港。
于是,所有人员从上到下的热情和干劲都被激发出来。从2002年5月提出构想到9月18日正式挂牌,一个省级开发区通常需要两年时间,而钟楼经济开发区仅仅用了4个多月时间,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新钟楼”速度。批文下达后不到3个月,国务院就收回省级开发区的审批权。
这个江苏最年轻的省级开发区,在当时引来了广泛关注。冷静分析形势后,决策者感到,钟楼经济开发区存在起步较迟、开发区所在地经济较薄弱、周边招商引资竞争激烈等实际情况,要展翅高飞,必须注重开发区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后发优势的增强,充分体现环境立区的发展方向。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三高”理念成为了钟楼经济发展的指挥棒。建设之初,钟楼开发区就树立了“一区多园、差别发展、主题招商、成片开发”宗旨,明确了“新材料、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的现代制造产业定位。常州城西那块沉寂多年的沃野,一夜间成为创业者的希望热土。当年竣工项目20个,开工项目50个,完成拆迁80万平方米,建成农民安置房40万平方米。
在随后的发展中,“三高”理念又增添了产业结构高层次、土地利用高水平、项目投入高强度的新内涵,奏响了钟楼开发区沧海之阔的新乐章。短短7年间,这片热土已聚集了398家企业,园区工业销售收入由2003年的7.88亿元迅速增长到2009年的379.7亿元。
翻开钟楼经济开发区近年来的大事记,跃然纸上的,是不断地改革创新、超越自我的身影。2004年外资到账综合排名全市第一,被评为江苏省沿江开发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经省政府十项综合指标考评,“发展速度”名列全省省级开发区第四;2006年吸纳新闸工业园区,被评为“江苏省首批生态工业园”创建先进单位;2007年9月成功通过验收,成为江苏首家“省级生态工业园”;2008年7月,被评为“江苏钟楼新型复合材料产业园”;2009年12月,被评为“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
7年多的磨砺奋进,钟楼经济开发区成功实现了“一年拉开框架、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大见成效”的目标,去年在全省70多家同类开发区中排在第34位,朝着“全市领先、全省一流、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省级开发区”目标,不断迈出新步伐。
新兴工业体系
回望7年前的常州经济,可以看到一幅画面。作为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的乡村工业化已在常州遍地开花,随着中国的入世,新一轮外资热潮开始掀起,但由于城市化步伐的相对滞后,使得经济发展的空间显得局促。
钟楼经济开发区的起航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除了进入常州的外资,不少本土企业选择在这个新生的开发区扩容升级。但与县域经济相比,开发区没有广阔的农村腹地,注定不能走在下游发展大量小企业,在上游培育大公司的常州传统产业集群路径。因此,年轻的钟楼经济开发区的定位,在于通过引进不同出身的资本,构建一个全新的产业体系,并在以往较少涉及的工业领域开疆拓土。
事实上,7年多的努力,这片土地已生长出一个极具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和极具创新性的企业群落。
走马钟楼开发区,以建材行业最大上市公司中国建材集团为代表的新型环保建筑材料基地、中国最大的软塑包装材料合资企业钟恒新材料有限公司、欧洲最大的电工绝缘材料生产企业奥地利依索沃尔塔公司、中科院聚酯纳米材料基地企业兆隆新材料等企业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新加坡上市公司生产汽轮机涡轮叶片的三维成套设备有限公司、日本著名的精密齿轮生产企业冈本工机、世界最大的焊枪生产企业德国IBG等企业为代表的精密机械产业;以国家一级软件开发企业国光集团、“神六”监控探测器生产企业裕华电子、园内激光测距仪领军企业华达科捷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这些,都已成为钟楼开发区乃至常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此外,在新能源、医疗器械及汽车配件等领域,开发区也初步形成了企业集群。
企业层面,除了美国佳斯迈威、加拿大加铝,日本东芝、中央物产、三洋等世界500强企业和世界知名企业落户外,一批本土企业也不断发展跃升。园区企业中,既有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明景电子,也有在新加坡上市的三维成套,还有即将在德国上市的常松讯汇。
产品层面,钟恒新材料有限公司拥有世界上智能化程度最高、配套设备最先进的BOPET薄膜生产线;兆隆合成材料有限公司主攻纳米合成材料;三维技术成套设备有限公司突破了在国际上具有很高难度的燃机叶片、压汽机叶片加工等项目的核心技术,目前与韩国斗山、日本东芝、三菱、德国西门子、美国GE等国际知名企业密切合作;常松集团新投入生产的镀锌板、彩钢板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产品出口西方10多个国家……
更重要的是,一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正在钟楼经济开发区积聚成型。如兆隆合成材料向裕兴绝缘、钟恒新材料提供PET等原材料;裕华电子、明景电子等企业又是裕兴绝缘后道衍生产品的客户。
截至2009年年底,钟楼开发区累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30.2亿元;业务总收入1581.4亿元,其中工业销售收入1206.2亿元;财政收入66.4亿元;固定资产投入417.6亿元,其中工业投入174.6亿元;累计协议利用外资12.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42亿美元,已成为钟楼区乃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和增长极。
创新驱动
开发区间的竞争同样残酷,裹足不前或发展缓慢,就有被边缘化甚至淘汰的危险。作为最年轻的省级开发区,钟楼经济开发区的这种危机意识更甚。
与时间赛跑,从开发区挂牌前就已开始。在白手起家的状态下,不等不靠,以市场为导向来集聚资源,整合力量;在审批挂牌的100天内,全面启动大拆迁,开始大建设,用工作的快节奏拓展生存空间;在招商引资白热化的竞争中,主动抬高准入门槛,重点发展三大主导产业。始终追求有效益的速度,让钟楼经济开发区在强手林立的苏南板块中闯出了一条错位竞争、差别发展的新路。
站稳脚跟后,钟楼经济开发区又开始了新的思索,如何保证长久“快”?这次,他们将目光聚焦到科技创新上。大家深刻地认识到,后危机时代,各级经济开发区企业融资、招商引资、市场维持和开拓领域越来越难,开发区加快战略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科技创新正是争夺新一轮发展先机的关键。
为此,开发区在2005年下发了若干意见,从政策层面支持企业科技创新。近几年来,用于支持、奖励企业科技创新的经费达3000多万元,园区财政的科技拨款占全部财政支出比例达到9.7%。
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集聚差别化发展,开发区加大科技招商和项目管理力度。通过努力,目前开发区已建成国家火炬计划常州输变电特色产业基地、江苏省常州钟楼特高压变压器科技产业园、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江苏省功能复合材料产业园、江苏钟楼复合材料产业园等,江苏省感知信息科技产业园业也正在加快建设中。
在创业平台、公共技术平台、企业创新平台方面,钟楼开发区三管齐下。目前,区内已有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钟楼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目前在孵企业123家。去年营业总收入超过6.1亿元。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总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的钟楼科技创业园于去年9月开工建设,总投资21亿元的联创科技园也将实施建设。此外,江苏省农业装备与智能化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常州环保涂料产业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张松林院士工作站、常州超媒体与感知技术研究所、常州钟楼科技创新(专利信息)技术服务平台等运行良好,经各级政府认定的企业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总数已达40家。
依靠科技创新,钟楼经济开发区创造了单位土地面积高产出的骄人业绩。面向“十二五”,开发区明确,要加快实现“三大转变”——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生产制造向设计创造转变、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变,真正突破土地、能源、环境等瓶颈约束。同时牢牢把握“三大关键”——坚持把招才引智作为第一责任,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把承接现代科技服务业特别是服务外包作为重要抓手,持之以恒地推进开发区功能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招商新政
当下激烈的城市群竞争,开发区“坐地生财”的神话已经过去;去年以来投资商们的观望情绪,更加剧了招商难度。但即便如此,钟楼经济开发区的步子并未停滞。2010年以来,已有多个大项目签约落户,这种在转型时期的发力,将为钟楼开发区赢得更大的未来。
围绕新兴产业体系,钟楼开发区的目标十分清晰。要求寻找高投资、高技术的项目落户。对于招商线索,开发区凭借现有的产业基础,以及新一轮全球正在转移的重点产业,寻找相关项目落户。园区负责人表示,钟楼经济开发区要成为一个资本、技术、市场相互转换的样板区域,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先行者的角色。
目前,钟楼开发区把招商思路放在重点引进国际大集团、大企业及国内规模企业上,加大与央企的战略合作关系,在借势发力中打开园区企业上升空间。
除按照产业规律本身办事外,开发区适时推出了“危机服务”,加大了“亲商”力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增强企业度过危机的信心。如钟恒新材料总投资2亿元的太阳能切割设备项目,从工商注册、厂房图纸设计、环保、规划、建设手续报批到厂房建成投产,按正常程序走起码需要一年时间,开发区为此专门成立了项目推进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衔接规划、建设等手续,在半个月内就让企业开工建设。目前该项目已顺利投产,年内新增销售3亿元。
对项目的服务,钟楼开发区实行专人跟踪,包括对项目的收集、洽谈、签约、开工、投产等,形成了政府引导、上下协调、左右联动的服务机制,把细致周到的服务渗透到项目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同时探索建立了“市区联动”机制,使许多重大项目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
在采访中,有关人士提到,钟楼开发区启动之初,政府和企业均怀着火热的感情,在这张白纸上激情建设,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机关和企业文化。可贵的是,7年之后,钟楼开发区已进入“二次创业”阶段,这种激情丝毫未曾消退,这也成为其抵御金融危机、继续实现增长的主要动力。
活力之城
作为常州市中心新组团,钟楼经济开发区不仅是一片工业的主战场,也需要为区内的工厂、人口进行商贸配套,更承担着分流部分老城区城市功能的使命。
在完善城市功能的过程中,除投入相关的市政配套,钟楼开发区还吸引民资、外资进入生产性服务业、商住地产业和文化产业。“打造一座活力之城。”开发区负责人表示,钟楼开发区的活力,来自其独特的区位、产业基础带来的新城市产业发展的巨大空间。
以环境生态为例。钟楼经济开发区由新加坡设计师统一设计,以童子河为界分为工业区和生活配套区,6000米的人工河道实现了水系畅通。目前整个建成区的绿地率达到50%,公共绿地占建设用地20%,厂区和居住区内绿化率大于30%,700亩的城市森林公园青枫公园在此免费敞开。这些,使得开发区在2007年就成功创建江苏省首家省级生态工业园,目前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已获国家环保部批复。
再以开发区的综合配套为例,青枫公园四周,规划建有五星级大酒店、政府行政中心、外商服务中心、学校、医院、超市等配套设施,在长三角地区首屈一指。目前投资3.5亿美元、建筑面积达80万平方米的宝龙城市广场项目已正式开工,将集五星级酒店、大型百货商场、品牌专卖店、美食广场、夜总会、大型超市等为一体。年销售100亿元的钟楼汽车城、投资5.5亿元的综合性医院等即将开建,将进一步提升开发区作为常州西部中心的功能形象。
房地产业也独辟蹊径,近两年钟楼开发区的楼盘坚持“高品位、低价格”,销售一路上扬,吸引了江苏中达、上海景瑞、新加坡凯尔置业等开发商扩大投资。一份调查显示,80%以上购房者非开发区原住民,56%以上购房者年龄在25~35岁之间,已成为白领阶层、创业者的集聚地。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将为这片新的城市区域获得一个沸腾的未来。
实施由“建区”向“造城”的战略转型。钟楼经济开发区正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高层次人才和高品质人居环境的“四高联动”发展战略,率先驶上一条科技创新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循环型的发展快车道。
作为江苏省最年轻、最小面积的经济开发区,钟楼经济开发区在强手如林的区域竞争中,取得了一系列骄人成绩,先后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全国环境优美街道、首批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单位、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开发区、中国科技创新示范区。
7年前的钟楼经济开发区,尚是一片村庄农田错落的乡野之地,如今它已演变为一个经济力量日夜生长的新增长极。始自工业而未止步于工业,作为常州中心城市新组团,规划面积11.65平方公里的钟楼经济开发区,不仅实现了高新技术和低碳经济产业的高度聚集,还带来了生产性服务业和商业等行业的崛起。
以拓荒的脚步记录跨越,以创新的旋律谱写辉煌。近年宏观经济变动,又发生了金融危机,但这里勃发向上的力量却一直未曾停歇。“常州钟楼经济开发区将致力于打造一个产业转型升级的样板区。”钟楼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钟建堂说。
前世今生
从某种程度上说,钟楼开发区是“抢”来的。
作为常州市的主城区,钟楼区长期以来商贸发达,但受发展空间制约,迟迟没有开发区,工业经济始终是“短腿”。2002年4月常州市实施了行政区划调整,新闸、北港等5个乡镇并入钟楼区,终于打开了发展空间。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钟楼人以大胆、超前、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夜以继日地投入了筹建开发区的前期工作。由于地势平坦整齐,便于规划和建设,北港成为了钟楼经济开发区的良港。
于是,所有人员从上到下的热情和干劲都被激发出来。从2002年5月提出构想到9月18日正式挂牌,一个省级开发区通常需要两年时间,而钟楼经济开发区仅仅用了4个多月时间,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新钟楼”速度。批文下达后不到3个月,国务院就收回省级开发区的审批权。
这个江苏最年轻的省级开发区,在当时引来了广泛关注。冷静分析形势后,决策者感到,钟楼经济开发区存在起步较迟、开发区所在地经济较薄弱、周边招商引资竞争激烈等实际情况,要展翅高飞,必须注重开发区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后发优势的增强,充分体现环境立区的发展方向。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三高”理念成为了钟楼经济发展的指挥棒。建设之初,钟楼开发区就树立了“一区多园、差别发展、主题招商、成片开发”宗旨,明确了“新材料、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的现代制造产业定位。常州城西那块沉寂多年的沃野,一夜间成为创业者的希望热土。当年竣工项目20个,开工项目50个,完成拆迁80万平方米,建成农民安置房40万平方米。
在随后的发展中,“三高”理念又增添了产业结构高层次、土地利用高水平、项目投入高强度的新内涵,奏响了钟楼开发区沧海之阔的新乐章。短短7年间,这片热土已聚集了398家企业,园区工业销售收入由2003年的7.88亿元迅速增长到2009年的379.7亿元。
翻开钟楼经济开发区近年来的大事记,跃然纸上的,是不断地改革创新、超越自我的身影。2004年外资到账综合排名全市第一,被评为江苏省沿江开发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经省政府十项综合指标考评,“发展速度”名列全省省级开发区第四;2006年吸纳新闸工业园区,被评为“江苏省首批生态工业园”创建先进单位;2007年9月成功通过验收,成为江苏首家“省级生态工业园”;2008年7月,被评为“江苏钟楼新型复合材料产业园”;2009年12月,被评为“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
7年多的磨砺奋进,钟楼经济开发区成功实现了“一年拉开框架、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大见成效”的目标,去年在全省70多家同类开发区中排在第34位,朝着“全市领先、全省一流、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省级开发区”目标,不断迈出新步伐。
新兴工业体系
回望7年前的常州经济,可以看到一幅画面。作为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的乡村工业化已在常州遍地开花,随着中国的入世,新一轮外资热潮开始掀起,但由于城市化步伐的相对滞后,使得经济发展的空间显得局促。
钟楼经济开发区的起航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除了进入常州的外资,不少本土企业选择在这个新生的开发区扩容升级。但与县域经济相比,开发区没有广阔的农村腹地,注定不能走在下游发展大量小企业,在上游培育大公司的常州传统产业集群路径。因此,年轻的钟楼经济开发区的定位,在于通过引进不同出身的资本,构建一个全新的产业体系,并在以往较少涉及的工业领域开疆拓土。
事实上,7年多的努力,这片土地已生长出一个极具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和极具创新性的企业群落。
走马钟楼开发区,以建材行业最大上市公司中国建材集团为代表的新型环保建筑材料基地、中国最大的软塑包装材料合资企业钟恒新材料有限公司、欧洲最大的电工绝缘材料生产企业奥地利依索沃尔塔公司、中科院聚酯纳米材料基地企业兆隆新材料等企业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新加坡上市公司生产汽轮机涡轮叶片的三维成套设备有限公司、日本著名的精密齿轮生产企业冈本工机、世界最大的焊枪生产企业德国IBG等企业为代表的精密机械产业;以国家一级软件开发企业国光集团、“神六”监控探测器生产企业裕华电子、园内激光测距仪领军企业华达科捷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这些,都已成为钟楼开发区乃至常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此外,在新能源、医疗器械及汽车配件等领域,开发区也初步形成了企业集群。
企业层面,除了美国佳斯迈威、加拿大加铝,日本东芝、中央物产、三洋等世界500强企业和世界知名企业落户外,一批本土企业也不断发展跃升。园区企业中,既有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明景电子,也有在新加坡上市的三维成套,还有即将在德国上市的常松讯汇。
产品层面,钟恒新材料有限公司拥有世界上智能化程度最高、配套设备最先进的BOPET薄膜生产线;兆隆合成材料有限公司主攻纳米合成材料;三维技术成套设备有限公司突破了在国际上具有很高难度的燃机叶片、压汽机叶片加工等项目的核心技术,目前与韩国斗山、日本东芝、三菱、德国西门子、美国GE等国际知名企业密切合作;常松集团新投入生产的镀锌板、彩钢板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产品出口西方10多个国家……
更重要的是,一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正在钟楼经济开发区积聚成型。如兆隆合成材料向裕兴绝缘、钟恒新材料提供PET等原材料;裕华电子、明景电子等企业又是裕兴绝缘后道衍生产品的客户。
截至2009年年底,钟楼开发区累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30.2亿元;业务总收入1581.4亿元,其中工业销售收入1206.2亿元;财政收入66.4亿元;固定资产投入417.6亿元,其中工业投入174.6亿元;累计协议利用外资12.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42亿美元,已成为钟楼区乃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和增长极。
创新驱动
开发区间的竞争同样残酷,裹足不前或发展缓慢,就有被边缘化甚至淘汰的危险。作为最年轻的省级开发区,钟楼经济开发区的这种危机意识更甚。
与时间赛跑,从开发区挂牌前就已开始。在白手起家的状态下,不等不靠,以市场为导向来集聚资源,整合力量;在审批挂牌的100天内,全面启动大拆迁,开始大建设,用工作的快节奏拓展生存空间;在招商引资白热化的竞争中,主动抬高准入门槛,重点发展三大主导产业。始终追求有效益的速度,让钟楼经济开发区在强手林立的苏南板块中闯出了一条错位竞争、差别发展的新路。
站稳脚跟后,钟楼经济开发区又开始了新的思索,如何保证长久“快”?这次,他们将目光聚焦到科技创新上。大家深刻地认识到,后危机时代,各级经济开发区企业融资、招商引资、市场维持和开拓领域越来越难,开发区加快战略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科技创新正是争夺新一轮发展先机的关键。
为此,开发区在2005年下发了若干意见,从政策层面支持企业科技创新。近几年来,用于支持、奖励企业科技创新的经费达3000多万元,园区财政的科技拨款占全部财政支出比例达到9.7%。
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集聚差别化发展,开发区加大科技招商和项目管理力度。通过努力,目前开发区已建成国家火炬计划常州输变电特色产业基地、江苏省常州钟楼特高压变压器科技产业园、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江苏省功能复合材料产业园、江苏钟楼复合材料产业园等,江苏省感知信息科技产业园业也正在加快建设中。
在创业平台、公共技术平台、企业创新平台方面,钟楼开发区三管齐下。目前,区内已有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钟楼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目前在孵企业123家。去年营业总收入超过6.1亿元。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总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的钟楼科技创业园于去年9月开工建设,总投资21亿元的联创科技园也将实施建设。此外,江苏省农业装备与智能化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常州环保涂料产业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张松林院士工作站、常州超媒体与感知技术研究所、常州钟楼科技创新(专利信息)技术服务平台等运行良好,经各级政府认定的企业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总数已达40家。
依靠科技创新,钟楼经济开发区创造了单位土地面积高产出的骄人业绩。面向“十二五”,开发区明确,要加快实现“三大转变”——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生产制造向设计创造转变、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变,真正突破土地、能源、环境等瓶颈约束。同时牢牢把握“三大关键”——坚持把招才引智作为第一责任,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把承接现代科技服务业特别是服务外包作为重要抓手,持之以恒地推进开发区功能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招商新政
当下激烈的城市群竞争,开发区“坐地生财”的神话已经过去;去年以来投资商们的观望情绪,更加剧了招商难度。但即便如此,钟楼经济开发区的步子并未停滞。2010年以来,已有多个大项目签约落户,这种在转型时期的发力,将为钟楼开发区赢得更大的未来。
围绕新兴产业体系,钟楼开发区的目标十分清晰。要求寻找高投资、高技术的项目落户。对于招商线索,开发区凭借现有的产业基础,以及新一轮全球正在转移的重点产业,寻找相关项目落户。园区负责人表示,钟楼经济开发区要成为一个资本、技术、市场相互转换的样板区域,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先行者的角色。
目前,钟楼开发区把招商思路放在重点引进国际大集团、大企业及国内规模企业上,加大与央企的战略合作关系,在借势发力中打开园区企业上升空间。
除按照产业规律本身办事外,开发区适时推出了“危机服务”,加大了“亲商”力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增强企业度过危机的信心。如钟恒新材料总投资2亿元的太阳能切割设备项目,从工商注册、厂房图纸设计、环保、规划、建设手续报批到厂房建成投产,按正常程序走起码需要一年时间,开发区为此专门成立了项目推进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衔接规划、建设等手续,在半个月内就让企业开工建设。目前该项目已顺利投产,年内新增销售3亿元。
对项目的服务,钟楼开发区实行专人跟踪,包括对项目的收集、洽谈、签约、开工、投产等,形成了政府引导、上下协调、左右联动的服务机制,把细致周到的服务渗透到项目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同时探索建立了“市区联动”机制,使许多重大项目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
在采访中,有关人士提到,钟楼开发区启动之初,政府和企业均怀着火热的感情,在这张白纸上激情建设,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机关和企业文化。可贵的是,7年之后,钟楼开发区已进入“二次创业”阶段,这种激情丝毫未曾消退,这也成为其抵御金融危机、继续实现增长的主要动力。
活力之城
作为常州市中心新组团,钟楼经济开发区不仅是一片工业的主战场,也需要为区内的工厂、人口进行商贸配套,更承担着分流部分老城区城市功能的使命。
在完善城市功能的过程中,除投入相关的市政配套,钟楼开发区还吸引民资、外资进入生产性服务业、商住地产业和文化产业。“打造一座活力之城。”开发区负责人表示,钟楼开发区的活力,来自其独特的区位、产业基础带来的新城市产业发展的巨大空间。
以环境生态为例。钟楼经济开发区由新加坡设计师统一设计,以童子河为界分为工业区和生活配套区,6000米的人工河道实现了水系畅通。目前整个建成区的绿地率达到50%,公共绿地占建设用地20%,厂区和居住区内绿化率大于30%,700亩的城市森林公园青枫公园在此免费敞开。这些,使得开发区在2007年就成功创建江苏省首家省级生态工业园,目前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已获国家环保部批复。
再以开发区的综合配套为例,青枫公园四周,规划建有五星级大酒店、政府行政中心、外商服务中心、学校、医院、超市等配套设施,在长三角地区首屈一指。目前投资3.5亿美元、建筑面积达80万平方米的宝龙城市广场项目已正式开工,将集五星级酒店、大型百货商场、品牌专卖店、美食广场、夜总会、大型超市等为一体。年销售100亿元的钟楼汽车城、投资5.5亿元的综合性医院等即将开建,将进一步提升开发区作为常州西部中心的功能形象。
房地产业也独辟蹊径,近两年钟楼开发区的楼盘坚持“高品位、低价格”,销售一路上扬,吸引了江苏中达、上海景瑞、新加坡凯尔置业等开发商扩大投资。一份调查显示,80%以上购房者非开发区原住民,56%以上购房者年龄在25~35岁之间,已成为白领阶层、创业者的集聚地。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将为这片新的城市区域获得一个沸腾的未来。
实施由“建区”向“造城”的战略转型。钟楼经济开发区正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高层次人才和高品质人居环境的“四高联动”发展战略,率先驶上一条科技创新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循环型的发展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