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濟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也越来越现代化,而对于城市的旧城改造就是摆在我们当前的重点问题,目前我国正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我国对于旧城改造方式越来越多,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对于旧城改造都要强调综合规划、综合改造和综合效益。本文对城市旧城改造规划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城市规划;旧城改造规划;公共政策
1、城市旧城改造规划的意义
在过去,城市规模较小,道路交通系统不够发达,在人们生活以及工作过程中,旧城作为城市中心仍然提供了较大的便利;旧城经过长期的发展,保留了许多的历史问题,并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目前我国一些城市仍然将旧城作为城市核心,并保留了独特的民俗文化,一些历史建筑,充分展现了历史文化底蕴,使得城市形象也更加的丰富。但是旧城中,存在一些破旧的建筑,个别地方还出现了脏乱差等问题,对此在城市规划中,应合理改造老城区,并充分融入现代艺术,使得旧城区焕发新的活力,能够增加旧城区的吸引力,充分发挥旧城区在城市中的价值,进而带动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
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张及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土地资源日益紧缺,中国城市发展由单纯的外拓型走向内外并举型,由已往单纯的经济增长走向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全面协调可持续生发展。而城市旧城地区则是此种社会双重转型中的难点厦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的地区,促使我们必须审视以往旧城改造的方式与对策,重新寻找其解决之道,以达到在城市化进程中现代性与传统社会观念的冲突与对立的有效平衡。目前,旧城区自身发展不平衡,城市建筑和设施老化,功能性日益衰退,经济发展受阻。近年来,政府对旧城改造的力度加大,造成旧城传统冈貌特色被破坏、文化传承断层的现象,许多最能代表城市特色的老街区被拆除,使城市失去了自己的风貌特色,造成历史文脉的割裂与断层。
2、目前城市旧城改造的主要问题
2.1更新改造手段单一,具体实施及管理机制不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各城市对于旧城区更新采取的手段和策略较为单一、粗暴。改造方式的物质化、单一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改造的深度和广度。通常的做法是推平重建高楼,但这样做光是场地改造、土建施工上的花费就难以承受。国外的旧城改造往往注重循环利用,认真调查并分析街区的历史与现状,利用已开发的土地,不改变建筑外型而赋予其新的使用功能,周密规划详尽保护与改造方案,由公众参与最终确定方案。
2.2破坏了传统历史风貌及城市特色
旧城大多有悠久的历史,有独特的人文社会环境和城市历史风貌。彻底拆除重建就把城市原来的文化遗存、传统风貌以及地方风情一扫而光,割断了城市的历史文脉。同时,多数城市为追求现代化城市景观,没有根据自身的特色和形态进行改造和建设,照搬一些经典建筑“拿来主义”,出现了大量与其他城市相似的建筑,“千城一面”,极大地损害了城市自身的特色和传统历史风貌,毁掉了城市原来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脉络。
2.3改造开发商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
搬迁户希望利益最大化,抬高了旧城改造成本,开发商为获取利润,过度提高容积率,增大销售面积,减少绿地及公建配套,造成土地过度开发,交通依然堵塞,市政和公共配套设施仍旧不足,房屋通风采光不佳,导致改造后的环境和社会效益都不能得到充分体现,使改造效果大打折扣。
3、城市旧城改造原则
3.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要重视城市规划,通盘考虑区域配套建设。习近平主席曾指出,“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科学的规划能够对现有资源进行功能优化和整合运用,旧城改造只有在科学规划的引领下才能改善民生,获得最大的效益。
3.2文化传承性原则
大力倡导历史文化、文脉的延续与继承。旧城是城市中历史积淀、文化内涵最为丰厚的地区,旧城改造应是在城市年轮轨道的现状基础上延续进行,因此它不可能脱离城市历史和现状。改造的规划设计在保持物质环境风貌特征和文化要素继承的同时,应注重对旧城既有的生活和文化风俗习惯的保护与延续。一方面对破坏地段实行更新改造,还原历史文化风貌特色:另一方面对历史风貌保护地段的历史特色建筑实行功能置换,改善环境,疏散旧城人口,为建筑功能置换后的经济来源提供长远市场发展的基础。从文化保护角度出发,要确保改造后有一定数量原住民的回迁和安置,新旧及多层次居民交融的居住文化方得以共存并延续发扬,这样不仅避免社会阶层的隔离与对立,同时也构成了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保护了城市总体文化个性。
3.3生态性原则
生态城市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观,是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然而,当前我们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过于强调经济效益的高效性,而忽视了生态建设和环境效益,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阻碍了现代城市才和谐发展。因而,将生态城市概念引入到城市规划旧城改造全过程,极力打造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良好、人们安居乐业的现代化城市,非常有必要,且势在必行。生态城市注重的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其目标主要包括:(1)和谐性。(2)可持续性。(3)高效性。这主要是改变了“高能耗”、“非循环”的传统城市发展模式,更加注重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和相互关系的协调共生。
4、城市规划中旧城改造规划的新理念
4.1完善城市规划决策机制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是城市发展的法律性指南,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保障。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更新的成功与否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要建立科学的城市规划决策制度,实现城市规划决策科学化至关重要。 4.2开展面向公众的社会评价机制
城市改造通过程序的时空要素,可以缓解人们由利益矛盾而可能导致的行为与心理冲突,为旧城区改造规划决策顺利进行和实施创造条件。首先,程序使规划决策成员之间的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简化为单一的程序关系,使规划决策的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对事不对人”的意义;其次,程序能够通过特定氛围和心理提示去感染、影响决策者的判断和行为,形成某种无意识的服从的心理状态,使人不知不觉地或自觉地去遵循相应的行为模式。这样,规划决策者和规划决策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当事人容易接受决策的结果,有利于减少规划决策实施的风险和阻力,也有利于减少规划决策人进行重大决策的风险和压力。通过社会评价机制实现“无可指责”的城市改造,有利于尊重各方意愿,兼顾各方利益,实现主动或有效的参与。
4.3强化城市规划师的作用
政府决策者都不是城市规划专业的技术人员,不可能要求他们像规划师一样对专业的问题审察入微,并完全按照规划师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因此,地方政府应考虑建立使规划师能与决策者直接沟通的渠道,使规划师能地把在技术工作层面上了解的各种信息传达给决策者,使市政府决策者除了了解规划师提出的供选择的决策方案外,还了解各方面对决策方案的看法和认识。使市政府决策者能够根据这些信息和自身的社会价值判断力来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
5、充分发挥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规划作用
公共政策是一种满足城市规划公共服务职能的手段和工具,可经由调节、引导和控制相关利益者的行为来实现改造目标,使公共政策的本质得以体现,达到增进利益优化和合理分配的目的。面对不同的主体利益点,舊城改造规划应针对不同主体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
保证改造区域的公共事业建设是政府的主要职责,其中包含了市政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及道路交通设施等建设,可将其分为准经营型、经营型和公益型公共事业这三大类。在不同的改造项目所实施的控制力度也大不相同。旧城改造规划作为物质性功能承载平台,可通过“一张图”管理模式对参与其中的各个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在管理中应当包含公用事业设施的规模、布局和建设计划等相关信息,使政府管理工作的控制效果和工作效率得到确认。其次,充分展现旧城改造规划的多元化调控手段。结合公共事业不同的社会、经济效益及自身特点,给予旧城改造规划更加具有针对性地控制。通常情况下,针对经济效益小,而外部收益大的基础公益设施,建议采用刚性控制,而针对社会资金投入较多,且外部效益却较弱的公共事业(包括准经营型和经营型),可采用放开控制。如文化教育设施,义务教育设施及职业教育因其经济收益和外部效益出现冲突,故在进行旧城改造时,可通过强化投资商及政府义务教育设施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政府可通过吸收大量社会资金、多方博弈以及建立多种补偿机制来改善。其三,政府在加强管理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公民的监督网络,形成“全民参与”的监督管理体系,公众应当参与到旧城改造中,并享有表决权和参与权。旧城改造项目不仅需要保护居民的权益,同时还应当重视起居民的生活就业,尤其应当重视文化保护和城市历史保护。
6、结束语
在我国城市与工业用地不断扩张的背景下,城市中的可利用地块越来越紧张。在产业、经济等发展需要建设用地时,便需通过旧城改造来得以实现。综上所述,改造旧城时,城市规划的相关部门,应该发挥自身的公共服务以及公共政策的作用,因地制宜,使合理的城市规划在旧城改造项目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旧城改造变得越来越需求,这也是城市发展必须趋势,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如何在保留原有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更加的科学、合理的改造,以此提升我国城市形象,促进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相关工作者研究重点问题。
参考文献:
[1]王黎丽.城市旧城改造工作管理方法探索[J].山西建筑,2012,34(11):225-226.
[2]厉洋.城市旧城改造工作管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10):187—188.
[3]王益华.浅论城市旧城改造工作质量控制及管理[M].现代工业建筑,2012
[4]罗俊杰.增城市旧城改造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12(12).
[5]莫慎婷.旧城改造中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南大学,2012,05(01).
[6]杨媚.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旧城改造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 2011,05(10).
(作者单位:杭州中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关键词:城市规划;旧城改造规划;公共政策
1、城市旧城改造规划的意义
在过去,城市规模较小,道路交通系统不够发达,在人们生活以及工作过程中,旧城作为城市中心仍然提供了较大的便利;旧城经过长期的发展,保留了许多的历史问题,并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目前我国一些城市仍然将旧城作为城市核心,并保留了独特的民俗文化,一些历史建筑,充分展现了历史文化底蕴,使得城市形象也更加的丰富。但是旧城中,存在一些破旧的建筑,个别地方还出现了脏乱差等问题,对此在城市规划中,应合理改造老城区,并充分融入现代艺术,使得旧城区焕发新的活力,能够增加旧城区的吸引力,充分发挥旧城区在城市中的价值,进而带动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
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张及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土地资源日益紧缺,中国城市发展由单纯的外拓型走向内外并举型,由已往单纯的经济增长走向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全面协调可持续生发展。而城市旧城地区则是此种社会双重转型中的难点厦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的地区,促使我们必须审视以往旧城改造的方式与对策,重新寻找其解决之道,以达到在城市化进程中现代性与传统社会观念的冲突与对立的有效平衡。目前,旧城区自身发展不平衡,城市建筑和设施老化,功能性日益衰退,经济发展受阻。近年来,政府对旧城改造的力度加大,造成旧城传统冈貌特色被破坏、文化传承断层的现象,许多最能代表城市特色的老街区被拆除,使城市失去了自己的风貌特色,造成历史文脉的割裂与断层。
2、目前城市旧城改造的主要问题
2.1更新改造手段单一,具体实施及管理机制不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各城市对于旧城区更新采取的手段和策略较为单一、粗暴。改造方式的物质化、单一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改造的深度和广度。通常的做法是推平重建高楼,但这样做光是场地改造、土建施工上的花费就难以承受。国外的旧城改造往往注重循环利用,认真调查并分析街区的历史与现状,利用已开发的土地,不改变建筑外型而赋予其新的使用功能,周密规划详尽保护与改造方案,由公众参与最终确定方案。
2.2破坏了传统历史风貌及城市特色
旧城大多有悠久的历史,有独特的人文社会环境和城市历史风貌。彻底拆除重建就把城市原来的文化遗存、传统风貌以及地方风情一扫而光,割断了城市的历史文脉。同时,多数城市为追求现代化城市景观,没有根据自身的特色和形态进行改造和建设,照搬一些经典建筑“拿来主义”,出现了大量与其他城市相似的建筑,“千城一面”,极大地损害了城市自身的特色和传统历史风貌,毁掉了城市原来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脉络。
2.3改造开发商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
搬迁户希望利益最大化,抬高了旧城改造成本,开发商为获取利润,过度提高容积率,增大销售面积,减少绿地及公建配套,造成土地过度开发,交通依然堵塞,市政和公共配套设施仍旧不足,房屋通风采光不佳,导致改造后的环境和社会效益都不能得到充分体现,使改造效果大打折扣。
3、城市旧城改造原则
3.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要重视城市规划,通盘考虑区域配套建设。习近平主席曾指出,“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科学的规划能够对现有资源进行功能优化和整合运用,旧城改造只有在科学规划的引领下才能改善民生,获得最大的效益。
3.2文化传承性原则
大力倡导历史文化、文脉的延续与继承。旧城是城市中历史积淀、文化内涵最为丰厚的地区,旧城改造应是在城市年轮轨道的现状基础上延续进行,因此它不可能脱离城市历史和现状。改造的规划设计在保持物质环境风貌特征和文化要素继承的同时,应注重对旧城既有的生活和文化风俗习惯的保护与延续。一方面对破坏地段实行更新改造,还原历史文化风貌特色:另一方面对历史风貌保护地段的历史特色建筑实行功能置换,改善环境,疏散旧城人口,为建筑功能置换后的经济来源提供长远市场发展的基础。从文化保护角度出发,要确保改造后有一定数量原住民的回迁和安置,新旧及多层次居民交融的居住文化方得以共存并延续发扬,这样不仅避免社会阶层的隔离与对立,同时也构成了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保护了城市总体文化个性。
3.3生态性原则
生态城市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观,是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然而,当前我们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过于强调经济效益的高效性,而忽视了生态建设和环境效益,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阻碍了现代城市才和谐发展。因而,将生态城市概念引入到城市规划旧城改造全过程,极力打造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良好、人们安居乐业的现代化城市,非常有必要,且势在必行。生态城市注重的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其目标主要包括:(1)和谐性。(2)可持续性。(3)高效性。这主要是改变了“高能耗”、“非循环”的传统城市发展模式,更加注重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和相互关系的协调共生。
4、城市规划中旧城改造规划的新理念
4.1完善城市规划决策机制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是城市发展的法律性指南,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保障。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更新的成功与否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要建立科学的城市规划决策制度,实现城市规划决策科学化至关重要。 4.2开展面向公众的社会评价机制
城市改造通过程序的时空要素,可以缓解人们由利益矛盾而可能导致的行为与心理冲突,为旧城区改造规划决策顺利进行和实施创造条件。首先,程序使规划决策成员之间的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简化为单一的程序关系,使规划决策的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对事不对人”的意义;其次,程序能够通过特定氛围和心理提示去感染、影响决策者的判断和行为,形成某种无意识的服从的心理状态,使人不知不觉地或自觉地去遵循相应的行为模式。这样,规划决策者和规划决策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当事人容易接受决策的结果,有利于减少规划决策实施的风险和阻力,也有利于减少规划决策人进行重大决策的风险和压力。通过社会评价机制实现“无可指责”的城市改造,有利于尊重各方意愿,兼顾各方利益,实现主动或有效的参与。
4.3强化城市规划师的作用
政府决策者都不是城市规划专业的技术人员,不可能要求他们像规划师一样对专业的问题审察入微,并完全按照规划师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因此,地方政府应考虑建立使规划师能与决策者直接沟通的渠道,使规划师能地把在技术工作层面上了解的各种信息传达给决策者,使市政府决策者除了了解规划师提出的供选择的决策方案外,还了解各方面对决策方案的看法和认识。使市政府决策者能够根据这些信息和自身的社会价值判断力来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
5、充分发挥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规划作用
公共政策是一种满足城市规划公共服务职能的手段和工具,可经由调节、引导和控制相关利益者的行为来实现改造目标,使公共政策的本质得以体现,达到增进利益优化和合理分配的目的。面对不同的主体利益点,舊城改造规划应针对不同主体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
保证改造区域的公共事业建设是政府的主要职责,其中包含了市政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及道路交通设施等建设,可将其分为准经营型、经营型和公益型公共事业这三大类。在不同的改造项目所实施的控制力度也大不相同。旧城改造规划作为物质性功能承载平台,可通过“一张图”管理模式对参与其中的各个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在管理中应当包含公用事业设施的规模、布局和建设计划等相关信息,使政府管理工作的控制效果和工作效率得到确认。其次,充分展现旧城改造规划的多元化调控手段。结合公共事业不同的社会、经济效益及自身特点,给予旧城改造规划更加具有针对性地控制。通常情况下,针对经济效益小,而外部收益大的基础公益设施,建议采用刚性控制,而针对社会资金投入较多,且外部效益却较弱的公共事业(包括准经营型和经营型),可采用放开控制。如文化教育设施,义务教育设施及职业教育因其经济收益和外部效益出现冲突,故在进行旧城改造时,可通过强化投资商及政府义务教育设施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政府可通过吸收大量社会资金、多方博弈以及建立多种补偿机制来改善。其三,政府在加强管理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公民的监督网络,形成“全民参与”的监督管理体系,公众应当参与到旧城改造中,并享有表决权和参与权。旧城改造项目不仅需要保护居民的权益,同时还应当重视起居民的生活就业,尤其应当重视文化保护和城市历史保护。
6、结束语
在我国城市与工业用地不断扩张的背景下,城市中的可利用地块越来越紧张。在产业、经济等发展需要建设用地时,便需通过旧城改造来得以实现。综上所述,改造旧城时,城市规划的相关部门,应该发挥自身的公共服务以及公共政策的作用,因地制宜,使合理的城市规划在旧城改造项目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旧城改造变得越来越需求,这也是城市发展必须趋势,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如何在保留原有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更加的科学、合理的改造,以此提升我国城市形象,促进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相关工作者研究重点问题。
参考文献:
[1]王黎丽.城市旧城改造工作管理方法探索[J].山西建筑,2012,34(11):225-226.
[2]厉洋.城市旧城改造工作管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10):187—188.
[3]王益华.浅论城市旧城改造工作质量控制及管理[M].现代工业建筑,2012
[4]罗俊杰.增城市旧城改造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12(12).
[5]莫慎婷.旧城改造中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南大学,2012,05(01).
[6]杨媚.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旧城改造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 2011,05(10).
(作者单位:杭州中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