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期,老板如何选人?

来源 :创富指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bydd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里的八种人
  
  人分两种,常态人和非常态人,大家平常讲的都是常态人。其中常态人又分为:人财、人才、人材和人手,非常态人则分为:人物、人在、人灾和人渣。常态人是企业正常运转情况下的人才能力结构,而非常态人是指企业非常情况下或者不健康企业里面存在的一些人。
  人财:人财是常态人才中最好的,是能为企业直接带来财富效益的,是企业最需要的人。这类人的特点是积极主动工作,创新性地完成岗位工作,能在组织工作中起到核心和主导作用。
  人才:人才是指有才华的人。这人有专业才能或其他才能,但就是没有或不能转化为效益和财富。
  人材:人材是指人的基本素质很好,还没有转化企业需要的才能,当然更没有为企业带来财富效益。
  人手:人手就是他人工作的助手,是帮助人财等实现效益的人。
  人物:人物高于我们平常所讲的人才,从能力和能量上来讲都超乎寻常,是指能为企业解决重大问题、帮助企业实现战略性突破的人。
  人在:人在就是指人既没有正面地积极效用,也没有负面的影响,只是在企业中存在着。
  人灾:人灾是指为企业带来麻烦的人。这类人只要在企业里存在,就会使企业事故不断、麻烦丛生,最终导致企业经济性损失。
  人渣:人渣是指品质有问题,且有非常强的破坏能力的人。这类人心术不正、狡诈,以损人为目的,至于损人后是否利己并不重要。这类人存在的目的就是给他人和组织制造事端、搬弄是非、挑拨离间、嫉贤妒能、内外勾结、制造种种不和谐。
  
  有用的是“人财”和“人手”
  
  常态人是企业正常状态下所需要的,其中最需要的就是能解决问题的“人财”和做事务性辅助工作的“人手”。企业中最常说的两句话不就是“谁能挣来钱谁是爷”和“急缺人手”吗?
  人财一般占员工总数的5%~20%。比重之所以不一,是因为企业的健康状态不一样。健康程度高的企业,人财的比重越高。一般情况下,企业的人财比重也就占5%~10%。人财在企业中不只是高层,在企业的各个层面都有,不仅在系统管理者层面,在专业管理层面,或者在专业技术层面都有人财。这些人是企业的核心,只有拥有这些人,企业遇到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那么其他那么多人都是干什么呢?其他七类人中最有价值的是人手。因为人手帮助人财实现价值,可以在人财的主导下,复制性地完成工作,为企业带来规模效益。
  而人手正是企业内部占绝大多数的,一般情况下要占到30%~60%左右。有人会说:企业有人财,何必还要人手呢?实际运营当中,人财离开了人手的帮助,可以办成事情,但做成事情的数量和规模就很有限了。就像一位将军也能够杀敌,但没有千万的士兵帮助,杀敌数量就不上规模。所以,人手在组织中是必不可少的。
  
  如何从“才”、“材”变为“财”
  
  企业当中,往往有很多人才华横溢,才情飞扬,但就是不能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不能为企业带来财富和效益,这既有人才自身的原因,也有企业组织的原因。
  企业本身原因有二:一是企业系统功能和资源还不能使人才很好地发挥才能;二是企业文化与人才习惯的文化不融合,就像李逵跳进了水里无论如何也挥不出三板斧的威力来。人才自身的原因有二:一是人才的个性比较突出,高度自恋,自我崇拜和欣赏,长时间不能有效融入企业组织当中;二是人才的心智缺陷问题,尽管有才,但不舍得把自己的才华贡献给企业组织。这种自私而不懂分享,只顾索取而不奉献,视自己的本事为宝贝的人注定是一个人才,而不会是人财。一般情况下,他们一生当中是一事无成的。
  大凡人才都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感觉。如何让怀才者能够把“才”转化为“财”?企业应该尽量为人才创造发挥才华的机制和环境。如果是人才高度自恋,那么应该多做沟通和感化工作,让人才的心落地。如果是人才个人心智缺陷问题,高度自私,那么请不要为这类人才浪费时间,趁早请其走人。
  人材只是有基础素质,但才能还没有露出来,需要有时间和实践的过程。比如:跨行业跳槽者,无论是专业技术人才、专业管理人才和系统的管理人才,可能由于两个行业的差异,原有的才能失去了用武之地,原来的“才”被戴上了枷锁,“才”加上了木字旁,需要一段时间熟悉和了解过程,才能消化“木”字旁,才能转化为真正的才能,才能谈得上转化为人财。另一种是有专业的基础知识,没有专业能力,比如: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等都是属于人材。这些人要想给企业带来效益,首先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技能训练和文化的培养,把“木”字旁去掉,先变成人才,再通过企业的机制系统发挥作用,为企业带来财富。
  人材首先变成人才,然后再转化人财,但其中必然有时间的成本和转换不成的风险。究竟这个过程需要多长时间,没有一定之规,是由人的组织属性和内心的和谐程度决定的。
  
  对“人物”该不该重用?
  
  人物有高于普通人才的能力和能量,能解决企业的危机问题和重大问题,能给企业带来战略性的突破。
  企业在正常情况下,人物没有用武之地;只有在非常情况下,人物才能发挥作用。所以企业一般不需要人物,也没必要养人物,因为养不起,也养不住。
  企业常态情况下如果说有人物存在,那只能有一个,这个人物就是老板。假若经理人也是人物,那会导致双雄纷争,权力核心多元化,把企业带向危险的边缘。如果经理人的能量高于老板,必然结果是功高盖主,企业结构失衡。通常情况下,很职业的经理人会悲壮离场;不职业的经理人,会给企业带来灾难性后果。
  所以说,人物都是在比较中相对而言的。而且所有的人物,无论本事多大,都不可能是全能冠军。所以企业不能迷信人物,人物不可能解决企业所有的问题。
  “人在”是怎么产生的?
  几乎每一个规模性企业都会有“人在”。这类人除了增加费用成本以外,没有任何价值。而企业之所以有“人在”,大概两类原因:一是关系户,开后门进来的人,人情面子在起作用。通常规模性企业接收这样的人数多一些。二是由企业里面的人手、人材、人才等蜕变而来的。为什么会如此?企业原因是:分工不合理,管理不到位,业务中断,某些人手、人材、人才无事可做,又一时没有去处,所以就变成了暂时的人在;员工自身的原因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引起自身心理作用的变化,比如:处于热恋期的青年员工,尤其女员工,容易魂不守舍,变成了纯粹的“人在”;还有部分女员工生完小孩后,上下班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和家庭。不容易量化的岗位,更容易出现“人在”。
  “人灾”和“人渣”有何区别?
  虽然同为企业带来的是麻烦丛生,但人灾其主观上并不坏,只是认识、能力、智慧等局限性,自以为是,急于求成,乱说乱动,不守纪律。其初衷可能是为了把事情做好,最多只是想过于表现自我罢了。而人渣就不同了,其主观上就是想害人、想损害组织利益,但这种人往往善于伪装和表演,能言善辩,甚至有才能干,但目的就是破坏和谐。这种人对组织的损害绝不简单的在经济上,主要是对企业文化上的破坏和异化,他们使人际关系紧张,能扭曲人的心理。一般人都想逃离这种环境,所以人渣对企业的破坏是根基上的。这种人为什么会这样?其原因比较复杂,从心理学上讲是有心理障碍、性格缺陷者。
  “人灾”和“人渣”是怎么来的?
  人灾是怎么进来的呢?一般情况下是没有按招聘程序,或者招聘程序只是走过场。或者是招聘官太业余了,没有把好进人关,让这些过于自我表现的人给蒙蔽了,又由于成本的原因或根本就没有功夫去做背景调查,所以人灾也就堂而皇之进来了。当然,人灾也有可能是人材和人才变来的,这些人才和人材,长时间做不出成绩,又有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考核的利剑逼迫,便冲动性地工作,结果造成了麻烦。
  人渣又是怎么进来的呢?一是疏检:主要是转介绍,因转介绍者对这个人了解也不是太多,招聘部门对转介绍者的信任滋生心理依赖,没有对新进人员更多全面的考核和了解,不像对招聘陌生员工那样细致。二是漏检:引进小团队时只考察了主要管理者,由于信任管理者或碍于面子,没有对随行人员做全面细致地考核和了解。三是免检:企业间并购时一同并进来的,因为这时企业内头绪繁多,许多人渣没有检查就进来了。四是常规检不出来的,有些人渣是负有特殊使命的,比如对手安插进来的。所以,对人渣与其进来后再清除,不如把好进口关,将其拒之门外。对招聘部门,唯一的办法是背景调查,要对人才的背景做比较全面的了解。当然,企业的人力资源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应该靠专业的猎头公司作背景调查。
  
  对八类人,老板该如何办?
  
  对于常态人才,老板该如何对待呢?
  对人财要大大地奖赏。这些人财是企业的核心,是骨干,是起决定作用的。所以,尽管数量比例很低,但最不能忽视。
  面对人才,要加紧文化认同培训,不断创新优化企业运营机制,让人才尽可能地转化为人财,创造效益。
  面对人材,应该加强专业化培训,使之尽快转化为人才,再进行文化认同培训,创造机制使其转化为人财,创造财富。
  对待人手,就是持续强化专业技能培训,培养成越来越高的熟练工种,加强忠诚度和职业度教育,使其更好地为人财等服务,辅助人才完成系统性工作。
  对于非常态人才,老板如何办呢?
  对于人物,看其相对性。如果相对于自己是小人物,加强激励和约束,用其无妨;如果和自己旗鼓相当,还是转换一种角色,聘其做顾问;如果自己是相对的小人物,要么让贤,要么学《水浒》的王伦,就安心做一山大王。
  对于人在,如果是关系户,只管存在;如果是招聘进来的,或者蜕变来的,加强教育和管理,如果能力不行,坚决辞掉。
  对于人灾,比如:吕布这类炸弹式员工,处理办法就是制度约束加惩罚,同时健全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各种流程,让人灾在内部发挥不了作用。
  对待人渣,发现萌芽,就消灭之,不要抱任何幻想,也不要试图利用人渣做些阴事,否则就是饮鸩止渴。
  (责任编辑黄祥福)
  咨询相关问题或对本文发表评论,请编辑“10#0 + 内容”,移动、联通用户均发送到106698813。咨费0.5元/条,不含通信费。
其他文献
二十年科研成就三天戒烟奇迹      公为天下 舍我其谁    苏轼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意思就是成功的人,也许不是有出类拔萃的才华和学识,但一定会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张振亚用了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的时间研发出一项具有载入史册意义的成果——戒烟香。戒烟香是世上最简单方便最直接有效的戒烟产品,把戒烟周期缩小至三天的奇迹更是千万烟民的福音。这款产品曾获布鲁塞尔第37届世
期刊
随着当前能源的日趋紧张,国家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大了力度。在农村,沼气池的建设更是搞得如火如荼,但由于该池管理相对麻烦,建池工艺严格,同时受当地气候、原料情况、池体寿命等诸多因素制约,地下沼气池在全国的推广仍然是步履蹒跚。  在这种情况下,山西运城市面上肇鸿沼气技术开发基地历时两年,借鉴国内相关沼气科研单位实践经验,终于成功推出了一种小型、高效的沼气发生器。  这种装置适合原料少、劳力少的家
期刊
从事销售工作已经两年多了,从最基层的促销员到现在的省区经理,一路走来,个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才能体会。现在我把自己做促销员时的经验写出来与拼搏在销售第一线的同仁们共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促销的五步制胜法则经验谈    一、厉兵秣马     兵法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做为销售来讲,道理也是一样的。很多刚出道的促销员通常都有一个误区,以为销售就是要能说会道,其实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记得那时候我
期刊
52架飞机停在门口的餐馆    一般而言,餐馆生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地理位置,而安林克·埃维拉开的餐馆并不处在什么“黄金地段”。他的墨西哥餐馆开在远离市中心的地方,但这并不妨碍他的生意蒸蒸日上,因为他的餐馆除了拥有令人垂涎的“德州香辣玉米煎饼”外,最能有效吸引客流的是一条跑道——飞机跑道。  美国中西部的飞行员都喜欢到埃维拉的餐馆去用餐。最盛况空前的时候,有52架飞机同时停在餐馆门前。“对飞行员来说
期刊
“快”比“好”更重要,但并不是越快越好。有时候,你的“第一”可能出现得太早了,你太“快”了,太超前了,快于市场需求太多了,提前得太多了,也不是一件好事,相反却是一件坏事,这样的“先行者”往往会成为在市场上“壮烈牺牲”的“先驱”。  因此,速度要以把握时机为限,而把握时机以超前半拍为恰到好处。     超前“半拍”恰到好处    做“第一”也好,“快”也罢,究竟提前多少才合适呢?超前半拍的度又该如何
期刊
三十年苦难历程积淀宝贵创业经验,独创品牌引领一方美食,他拥有众多高级头衔,可他却是地道农民,他是厨师,可却把哲学和经济学炒到菜里。  陈杰出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美丽的大宁河小三峡。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政治风浪,和着大宁河的泥泞和病魔的纠缠而长大。从小的他就立志成才,初中一毕业就跟着干爹学习厨师,可那个年代的厨师根本无用武之地。到了八十年代,改革的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更让陈杰扬帆起航。他由厨师改为做养
期刊
400元起家。100万元财富。23岁,激情迸发的小伙子。你也许不敢想象,这三句普通的汉语串起来根本就是一曲华丽的百万财富乐章。纵然你敢想,但绝对不会想到它是那么美妙动人,一如肖邦、巴赫的杰作。  但这的确是一个事实。他,我们太熟悉的一个人物;他,多次走进我们报道的眼帘;他,热情大方,做事干练,年轻有为。他是众多白手起家年轻人的财富榜样,他又像广大投资者的“天使”。他非常令记者仰慕。  他是谁?他就
期刊
我国下半年物价涨幅将有所加大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专家徐连仲预计,下半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将在2%左右,涨幅高于上半年,全年涨幅将在1.5%-2.0%之间。他表示,目前投资需求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这是推动长期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能源、基础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也会对CPI上涨形成较大的压力。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刚预料第三季度CPI升1.7%,明年有可能升至3%水平。  申银
期刊
销售电话卡赚到230元2004年8月,家住河南省邓州市孟楼镇的何新,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开学那天,父亲拿出4500元学费郑重地交给他。为了供姐姐读师范,家里已经借了3000多元外债,这笔钱是卖掉家里粮食加上两头半大猪东拼西凑而来。接过带着父亲体温的钱,何新眼睛湿润了。走进校园,何新才发现,生于贫穷之家的大学生并非自己一人。来自唐河欧丰霞,父母双双下岗,只能靠父亲蹬三轮维持生计。来
期刊
在人们的印象中,农民工是一个沉默、辛劳的群体,承担着城市最艰苦的劳动。然而随着“80后”农民工逐渐成为城市打工主体,一切都在剧变。记者调查发现,与他们的父辈相比,“80后”农民工缺乏对农村的认同和归宿感;而面对他们长久生活的都市,他们渴求融入其中,渴望获得更多。赚钱,不再是他们进城务工的主要目的。他们的择业新观念,已经悄然搅动了整个劳动力市场。    “我喜欢飞翔的感觉”    昏黄的路灯下,张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