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佛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人们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职业文化也有着很大影响。本文旨在分析佛家文化与职业文化融合所带来的意义及弊端,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佛学 职业文化 研究
在中国文化史上,佛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水乳交融,以其丰厚的思想义理深深影响着国人,并且从一定的高度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职业文化。特别是一些佛教理念在改变人们思想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职业文化倾向,因为它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烦恼痛苦,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甚至对职业文化倾向起着决定作用。
一、佛家文化简述
(一)佛教简介
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相传为公元前5—6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科学。
(二)佛教发展简述
佛教作为一个外来文化,从汉代到现在大约几千年,在这漫长的过程中, 一直存在着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发生了深远的多方面的影响。
(三)佛家文化的实质
1.佛家文化是教育,使国家长治久安
佛家文化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跟我们中国教育的理想完全相应,中国儒家的教育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是孝亲尊师,释迦牟尼佛的教育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东西方的圣人就不谋而合。
2. 佛家文化更注重“修行”
“修行”的定义,并不是每天念多少经。佛教育的早、晚诵经是很重要的学习功课,早晨念经是提醒我们一天当中不要忘了佛对我们的教诲,提醒应该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怎样办事。晚课则是反省对照一下哪些没做到。
3. 佛学博大精深,富有哲理
佛学是中国对佛教哲学的称谓。通常包括佛经中的各种教义、教理。如“四谛”、“五蕴”、“八正道”等,内容广泛,涉及哲学、罗辑学、伦理、美学等方面。目的在于通过各种论证达到信仰的目的。则在观点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但其中也富有辨证思想。佛教传入中国后,形成了中国佛教和中国佛教哲学。
二、职业文化简述
职业文化是指职业人在长期职业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习惯、气质、礼仪与风气的综合表现。职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职业人对职业使命、职业荣誉感、职业心理、职业规范、职业礼仪的自觉承认和自愿遵从。任何职业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职业文化既受制于整个文化环境,同时也影响着其他的文化生活。
三、佛家文化与职业文化融合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面对佛教的传播、发展表现出极强的包容性和同化力,佛家文化同时影响着职业文化,历代很多政治家、教育家、名人都受到佛家文化的熏陶,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职业文化和做事风格,在自身的事业发展当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佛家文化中的众生平等,重“和”思想有助于职业文化的“和谐”
人们往往把佛家文化误解为悲观厌世、消极无为的文化,实际上不是这样。佛教提倡的是在悲观中做到乐观,在消极中追求积极,在出世中寻找入世( 只有出世才能入世) ,在痛苦中体验快乐,从而化解个体从业者与世俗社会的矛盾和对立。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人性高度张扬、物欲和人欲横流的社会里,它们所启示的平和淡泊的生活态度与高洁脱俗的人生情怀无疑可以成为充满欲望之火的当代人的清凉剂,对社会来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和矛盾、化解冲突的作用,从而维护稳定,使职业文化处于“和谐”状态。佛家文化中的重“和”智慧可以为从业者提供一种看待社会和宇宙的特殊视角和思维方式。
(二)佛家文化中的财富思想有助于改变从业者的心态
在佛教看来,财富、金钱有可能成为“万恶之源”。财富本身并无善恶之分,而是取决于它的实际用途,只要是通过正当渠道得到的并能合理地分配使用,也没有贪著之心,这样我们拥有的才能成为真正的财富。在佛家文化看来,追求财富与道德并不对立,物质财富总有一天会“散尽”,但精神财富才是人生真正的固定资产,它不会随着人的死亡而消失。可以看出,佛家财富思想的理念与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科学、可持续发展观是相一致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就是一种有节制的、连续的、不殃及子孙后代的发展。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的问题为什么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和一味强调经济发展,追求GDP 增长有关。在今天这个社会,利润最大化左右了许多从业者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说,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生活环境的污染不只是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更重要的是一步步侵蚀着我们的心灵。现代从业者面临的烦恼和痛苦恐怕并没有减少多少,这也说明纯粹的物质财富并不是抵达幸福之道的唯一手段,再多的物质财富还要有愉悦的心情去享受,去体验。
(三)佛家文化中克己淡欲,觉人利他的观念有利于提高职业文化的道德水准
佛家文化认为欲望是引起烦恼和痛苦的根源,而要解除烦恼和痛苦获得幸福和快乐就要通过克己淡欲,自觉觉人,自利利他来实现。作为人就必然有人的行为标准,只有符合这一行为标准的人才能真正地称之为人,所以佛教中有惭、愧二法的说法。利人才能利己,损人必然损己,可以看出在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时,倡导的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
当前的社会受金钱至上观念的影响,“一切向钱看”在相当一部分人身上已成为客观现实,许多从业者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容面对传统佛教,并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必然也是正确的选择,与党中央提出的德治与法治并举的方针也是相一致的。
四、佛家文化与职业文化融合要注意的问题
佛家文化与职业文化融合虽有很多好相处,但是两者融合也有一些问题。
(一)“无为”思想不能创造从业者价值
佛家主张“无为”思想,有些从业者过度信仰佛教,则会有不作为思想,甚至做与不做都一样的想法,因此不能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反而会影响者职业文化的发展,最终从业者不会积极劳动,不能利用自身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佛学教育不能实现职业文化教育
职业文化是适合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文化,也是从业者实现自我的一种文化。而佛学教育主要是佛理、因果等教育,两者的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从业者过度信仰佛教,只接受佛学教育,而不注重接受职业文化教育,那么最终就不能达到从业目的,创造不出价值。
五、佛家文化与职业文化要适度融合才能实现从业者的人生价值
通过以上研究分析,佛家文化与职业文化融合虽有很大的意义,但是佛家文化对职业文化也有反面的影响,如从业者过度信仰佛教反而适得其反。因此,佛家文化融入职业文化要适度,我们不能将佛教信仰融入到职业文化中,而是将佛理知识等融入到职业文化中,促使青年通过佛学知识提高职业文化素养。
(此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传统文化与高职生职业文化融合的研究”阶段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12SKR21)
参考文献:
[1]黄湖滨.成功教育论语[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2]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 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吴婉湘,方海明.大学文化与校园文化辨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6 ( 6).
[4]江泽民.论宗教问题,《江泽民文选》第3 卷[M],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关键词:佛学 职业文化 研究
在中国文化史上,佛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水乳交融,以其丰厚的思想义理深深影响着国人,并且从一定的高度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职业文化。特别是一些佛教理念在改变人们思想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职业文化倾向,因为它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烦恼痛苦,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甚至对职业文化倾向起着决定作用。
一、佛家文化简述
(一)佛教简介
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相传为公元前5—6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科学。
(二)佛教发展简述
佛教作为一个外来文化,从汉代到现在大约几千年,在这漫长的过程中, 一直存在着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发生了深远的多方面的影响。
(三)佛家文化的实质
1.佛家文化是教育,使国家长治久安
佛家文化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跟我们中国教育的理想完全相应,中国儒家的教育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是孝亲尊师,释迦牟尼佛的教育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东西方的圣人就不谋而合。
2. 佛家文化更注重“修行”
“修行”的定义,并不是每天念多少经。佛教育的早、晚诵经是很重要的学习功课,早晨念经是提醒我们一天当中不要忘了佛对我们的教诲,提醒应该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怎样办事。晚课则是反省对照一下哪些没做到。
3. 佛学博大精深,富有哲理
佛学是中国对佛教哲学的称谓。通常包括佛经中的各种教义、教理。如“四谛”、“五蕴”、“八正道”等,内容广泛,涉及哲学、罗辑学、伦理、美学等方面。目的在于通过各种论证达到信仰的目的。则在观点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但其中也富有辨证思想。佛教传入中国后,形成了中国佛教和中国佛教哲学。
二、职业文化简述
职业文化是指职业人在长期职业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习惯、气质、礼仪与风气的综合表现。职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职业人对职业使命、职业荣誉感、职业心理、职业规范、职业礼仪的自觉承认和自愿遵从。任何职业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职业文化既受制于整个文化环境,同时也影响着其他的文化生活。
三、佛家文化与职业文化融合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面对佛教的传播、发展表现出极强的包容性和同化力,佛家文化同时影响着职业文化,历代很多政治家、教育家、名人都受到佛家文化的熏陶,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职业文化和做事风格,在自身的事业发展当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佛家文化中的众生平等,重“和”思想有助于职业文化的“和谐”
人们往往把佛家文化误解为悲观厌世、消极无为的文化,实际上不是这样。佛教提倡的是在悲观中做到乐观,在消极中追求积极,在出世中寻找入世( 只有出世才能入世) ,在痛苦中体验快乐,从而化解个体从业者与世俗社会的矛盾和对立。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人性高度张扬、物欲和人欲横流的社会里,它们所启示的平和淡泊的生活态度与高洁脱俗的人生情怀无疑可以成为充满欲望之火的当代人的清凉剂,对社会来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和矛盾、化解冲突的作用,从而维护稳定,使职业文化处于“和谐”状态。佛家文化中的重“和”智慧可以为从业者提供一种看待社会和宇宙的特殊视角和思维方式。
(二)佛家文化中的财富思想有助于改变从业者的心态
在佛教看来,财富、金钱有可能成为“万恶之源”。财富本身并无善恶之分,而是取决于它的实际用途,只要是通过正当渠道得到的并能合理地分配使用,也没有贪著之心,这样我们拥有的才能成为真正的财富。在佛家文化看来,追求财富与道德并不对立,物质财富总有一天会“散尽”,但精神财富才是人生真正的固定资产,它不会随着人的死亡而消失。可以看出,佛家财富思想的理念与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科学、可持续发展观是相一致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就是一种有节制的、连续的、不殃及子孙后代的发展。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的问题为什么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和一味强调经济发展,追求GDP 增长有关。在今天这个社会,利润最大化左右了许多从业者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说,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生活环境的污染不只是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更重要的是一步步侵蚀着我们的心灵。现代从业者面临的烦恼和痛苦恐怕并没有减少多少,这也说明纯粹的物质财富并不是抵达幸福之道的唯一手段,再多的物质财富还要有愉悦的心情去享受,去体验。
(三)佛家文化中克己淡欲,觉人利他的观念有利于提高职业文化的道德水准
佛家文化认为欲望是引起烦恼和痛苦的根源,而要解除烦恼和痛苦获得幸福和快乐就要通过克己淡欲,自觉觉人,自利利他来实现。作为人就必然有人的行为标准,只有符合这一行为标准的人才能真正地称之为人,所以佛教中有惭、愧二法的说法。利人才能利己,损人必然损己,可以看出在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时,倡导的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
当前的社会受金钱至上观念的影响,“一切向钱看”在相当一部分人身上已成为客观现实,许多从业者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容面对传统佛教,并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必然也是正确的选择,与党中央提出的德治与法治并举的方针也是相一致的。
四、佛家文化与职业文化融合要注意的问题
佛家文化与职业文化融合虽有很多好相处,但是两者融合也有一些问题。
(一)“无为”思想不能创造从业者价值
佛家主张“无为”思想,有些从业者过度信仰佛教,则会有不作为思想,甚至做与不做都一样的想法,因此不能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反而会影响者职业文化的发展,最终从业者不会积极劳动,不能利用自身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佛学教育不能实现职业文化教育
职业文化是适合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文化,也是从业者实现自我的一种文化。而佛学教育主要是佛理、因果等教育,两者的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从业者过度信仰佛教,只接受佛学教育,而不注重接受职业文化教育,那么最终就不能达到从业目的,创造不出价值。
五、佛家文化与职业文化要适度融合才能实现从业者的人生价值
通过以上研究分析,佛家文化与职业文化融合虽有很大的意义,但是佛家文化对职业文化也有反面的影响,如从业者过度信仰佛教反而适得其反。因此,佛家文化融入职业文化要适度,我们不能将佛教信仰融入到职业文化中,而是将佛理知识等融入到职业文化中,促使青年通过佛学知识提高职业文化素养。
(此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传统文化与高职生职业文化融合的研究”阶段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12SKR21)
参考文献:
[1]黄湖滨.成功教育论语[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2]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 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吴婉湘,方海明.大学文化与校园文化辨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6 ( 6).
[4]江泽民.论宗教问题,《江泽民文选》第3 卷[M],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