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基于妊娠期高血压和蛋白尿发生的报道寻找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的循环补体相关蛋白,探讨补体系统在HDP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4年11月至2017年3月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产检并分娩的孕妇孕20周前血清,共纳入60例HDP和60例正常孕妇,按年龄和孕周1∶1配对。采用非标记蛋白质谱方法筛选12对血清标本中差异表达的补体蛋白,余48对用于初步验证。当差异倍
【机 构】
: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检验部,广州 510623,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检验部,广州 510623,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检验部,广州 510623,广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妊娠期高血压和蛋白尿发生的报道寻找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的循环补体相关蛋白,探讨补体系统在HDP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4年11月至2017年3月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产检并分娩的孕妇孕20周前血清,共纳入60例HDP和60例正常孕妇,按年龄和孕周1∶1配对。采用非标记蛋白质谱方法筛选12对血清标本中差异表达的补体蛋白,余48对用于初步验证。当差异倍数(FC)>1.2或<0.8,且P<0.05时入选。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相应因子的预测价值。
结果高血压孕妇血清补体C1亚单位(C1s)、C8 beta链(C8β)、C1抑制剂(C1-INH)的FC分别为1.19、1.23、0.73(t=2.07,2.06,-3.40;P均<0.05);子痫前期(PE)孕妇C1s、C8β、C1-INH、H因子相关蛋白5(CFHR5)、丛生蛋白(CLU)、C反应蛋白(CRP)的FC分别为1.39、1.50、0.72、2.49、4.38和1.82(t=4.36,5.61,-3.70,6.82,8.70,7.27;P均<0.05)。C1s、C8β和C1-INH联合对HDP的AUC值为0.89。CFHR5、CLU和CRP对PE的AUC值分别为0.88、0.92和0.91。
结论HDP发生前,孕妇体内已出现补体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的激活及调节紊乱。补体C1s、C8β、C1-INH联合检测有望用于HDP的预测,CFHR5、CLU、CRP可能是肾脏损伤性HDP的潜在预测分子标志。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采用siRNA干扰嗜乳脂蛋白亚家族成员A3(BTN3A3)对脑胶质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采用胶质瘤细胞株(HS683、U251)以及原代胶质瘤细胞,均设立阴性对照组(NC组)以及转染不同序列siRNA的Si-1组(转染1序列)和Si-2组(转染2序列)。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方法分析不同胶质瘤细胞株、小胶质细胞株(HMC3)中BTN3A3的表达情况。通过转染siRNA敲减BTN3A3后,采
脑室内出血为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常见类型,其中脑积水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9年7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中心新生儿科收治的30例脑室内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行腰椎穿刺术治疗。治疗后根据患儿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发现18例发生脑积水,另12例未发生。通过单因素分析显示,患儿合并颅内感染和首次Evans指数高可能会影响患儿脑积水的发生(均P<0.05)。
目的探讨早期行神经内镜颅缝条状切除术后辅助矫形头盔治疗婴儿非综合征型颅缝早闭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例非综合征型颅缝早闭患儿的临床资料,8例患儿月龄为(4.1±0.8)个月(3~5个月)。其中,矢状缝早闭5例,冠状缝早闭2例,多发颅缝早闭1例。8例患儿均于神经内镜下行颅缝条状切除术。术后要求佩戴矫形头盔治疗9~12个月
目的观察间歇性流量控制外引流术在婴幼儿急性脑积水颅内感染期或脑室出血期中的降颅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行侧脑室外引流术的急性脑积水患儿的临床资料,共43例。所有患儿均为颅内感染期或出血期有明显颅高压表现者。采取间歇性流量控制外引流方式,在患儿安静或睡眠时开放引流,每日引流总量控制在约100 ml。观察外引流术的疗效及相关的
微侵袭理念和技术不断更新发展,强调在决策、实施外科治疗及后期辅助治疗时,应在保障患儿脑神经功能及生命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切除颅内肿瘤,控制肿瘤的发展和对机体的影响。本文从全面术前评估、术前脑积水处理、活组织检查、术式选择、术中保障措施、肿瘤切除程度以及术中脑张力等方面,阐述儿童颅内肿瘤治疗中涉及的微侵袭理念和技术。主张将微侵袭理念和技术贯穿于术前、术中,以及术后近、远期的全过程中,秉承以最小代
子痫前期(PE)是一种妊娠期特有的全身性多系统综合征。免疫耐受对于正常妊娠的建立和维持至关重要。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补体系统的紊乱与PE的发生发展相关,补体分子可能是PE筛查和诊断的潜在标志物。本文就补体系统在PE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为补体分子作为PE临床诊断标志物和防治靶点提供参考依据。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仍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补体系统是连接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的桥梁,多种补体成分可通过影响炎症反应、血管重塑、血栓形成等过程,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近年来,补体水平、补体激活产物及补体调节蛋白的临床检验价值日益凸显;补体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应用也为ASCVD的诊断、预测、危险评估及预后判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本文阐述补体系统参与ASCVD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以及
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是急性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时的新标志物。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中,SAA在早期辅助诊断、感染轻重分型、病程进展及转归评估等方面均体现了一定作用。本文介绍SAA结构功能、动态监测在COVID-19辅助诊断和病程中的应用,及与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核酸及其他辅助诊断指标联合检测意义。
补体系统的异常活化,包括补体活性异常、抗补体抗体和补体相关基因的遗传突变等,是肾小球疾病发病机制之一。目前,补体成分和活性的检测是肾小球疾病重要的辅助诊断指标,有助于肾小球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分型。本文总结了肾小球疾病发病过程中补体异常活化、补体检测方法及在肾小球疾病诊疗中的意义,为肾小球疾病的精准医疗提供依据。
C3肾小球病(C3G)是由于补体旁路途径调节异常介导的一类罕见性肾脏病。它包括C3肾小球肾炎(C3GN)以及致密物沉积病(DDD)。该病的肾脏活检免疫荧光病理显示仅有C3沉积或以C3沉积为主。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表现多样化,诊疗存在一定的困难。鉴于补体旁路途径的异常活化在本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补体系统相关因子的检测在C3G中的价值作一介绍,希望为C3G患者的临床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