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个性化学习在智慧教室环境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和自身实践,研究个性化学习和智慧教室的概念特征及其发展历程,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智慧教室环境下“3C”个性化学习策略。
关键词:个性化学习 智慧教室 环境 策略
一、个性化学习的缘起及概念特征
(一)个性化学习的缘起及发展
“个性”一词来自拉丁语“Persona”,原义是指在舞台上演戏的演员扮演角色时佩戴的面具,现指一个人具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在《明日的学校》一书中,论述了更加灵活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杜威认为,教育需要一次变革,像哥白尼用“日心说”去推翻托勒密的“地心说”一样的变革。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说”,教育的措施要围绕儿童组织起来。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秉承“率性教育”的办学理念,把“保护儿童天性,尊重儿童个性,培养儿童社会性”作为教育目的,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个性”的儿童发展观。
李镇西曾说:“创造性总是与个性相联系,没有个性就绝对没有创造性。”今天我们倡导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这在当今以终身教育为特征的学习型社会中必然会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
(二)个性化学习的特征
李蓉和余晓芬认为个性化学习要依靠现代教育技术,从学习共同体、学习空间和课程体系几个方面组织建设。
李广和姜英杰认为个性化学习的特征是,多维的学习资源、多重的价值追求、独特的学习风格、终身的学习过程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黄蓉研究美国中小学个性化学习的五大特征:一是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开展自主学习;二是教师是促进者,是引导者、辅助者,也是教学者和管理者;三是设置弹性学习时间和创造开放的混合式学习空间;四是利用教育信息技术开发在线课程和开展社区实践的项目学习;五是利用数字技术支持建设资源共享大平台。
本文研究的“个性化学习”是指在智慧教室环境下,在教师的促进下,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开展自主探究、互动合作和拓展延伸的一体化课堂活动过程。
二、智慧教室的发展及概念特征
围绕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改革从未止步,小班教学、分层教学、小组合作教学等各种教学形式都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融合促进了传统教室的变革,智慧教室应运而生。
“智慧地球”概念提出之后,物联网、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很快进入学校智慧教室的建设中。
张亚珍等人认为智慧教室是利用计算机、物联网、云计算和智能技术建设学习智慧空间,促进学生交流、协作和共享的个性化学习空间。
本文研究的“智慧教室”是以教育云平台为核心,在无线网络全覆盖下的基于师生移动终端、交互式触摸一体机、智能录播系统的智慧空間。
三、智慧教室环境的构建
马朝鹏等人提出基于模块化思想构建智慧教室环境。他们认为智慧教室应有的功能模块包括智慧教学平台、教学内容呈现模块、深度互动模块、虚拟现实模块、远程教学功能模块、智能录播模块和智能控制模块。
笔者所在学校的6间智慧教室是在交互式多媒体教室的基础上,搭建的一个智慧课堂校园教学平台,配置服务器1台,安装设备监控分析系统1套。然后增设6个智慧课堂路由器、6个充电车、336台智慧课堂互动终端(含336套课堂平板互动系统软件)、18台教师移动端、6套智能管控系统、6套多媒体互动系统、6套智能考试系统和6套智慧课堂微课助手软件平均到原来的6个数字教室,建成了智慧教室。学校成立课题研究小组,为了让更多的教师参与研究,把其中一个智慧教室的设备和系统迁移到专业录播教室里,增强了智慧教室的专业自动化录播功能。
智慧教学平台是构建智慧教室的核心,也是智慧教室的“智慧”所在。我校使用的是美师优课智能教学平台,实现自主学习模式,集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课后复习为一体的教与学方式,开展课堂互动和课外研修,及时向学生推送他们需要的课程资源。平台支持个性化学情分析,解决教学分析不全面、个体教育不均衡的问题,真正意义上实现因材施教的理念,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四、智慧教室环境下的“3C”个性化学习探究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课前(Pre course)自主学习,体现个性化差异;课中(In class)互动学习,促进个性化发展;课后(After class)拓展学习,发展个性化优势”的“3C”个性化学习策略。
陈卫东研究了课前、课中、课后智慧课堂活动的设计思路,具体分析了在智慧教室环境下的教师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活动以及互动交流活动的设计方案。邓光强在《“智慧课堂”中的学生个性化学习》一文中详细介绍了从课前、课中、课后设计智慧课堂的教学实践经验。这些研究都为我们探究智慧教室环境下“3C”个性化学习策略提供了参考。
(一)课前自主学习,体现个性化差异
“3C”个性化学习有别于传统课堂学习。有人说“未来课堂是颠倒的课堂”。这里的“颠倒”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活动主体的颠倒,即课堂活动主体由老师变成学生;二是活动程序颠倒,即课中知识传授变成课前自主预习。将原本在课堂传授的知识点做成微课资源,推送给学生,帮助他们课前预习,在自主学习中体现个性化差异。
课前导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在线预习的功能。教师将作业、微课、阅读材料等预习资源推送给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支持学生Pad在线预习、答题。
(二)课中互动学习,促进个性化发展
课堂实时互动系统支持生生共同体和师生共同体的深度互动,生生互动,内化新知。师生共同体,点上精准指导,在互动中促进个性化发展。
平台为教师授课环节提供了丰富的课堂双向交互功能,能够针对不同需求,支持在不同场景下的系统应用。教师和学生均借助平板教学,让课堂变得更加有序、有趣和有效。简化教师教学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多样化课堂互动(如分组教学、抢答、举手、随机选人等),提高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学情即时反馈。
(三)课后拓展学习,发展个性化优势
课后巩固拓展环节,教师能够在线布置多种类型的作业发送至全班或者某个小组,甚至某个学生。学生在线提交作业,实现自动阅卷、批改作业、成绩分析等一体的智慧教学方式。同时基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人工智能技术,为每位学生提供“私人订制作业本”;实现个性化学习,展示学生个性特点,洞察学生学习需求,提供精确的学习内容。
学情分析环节,教师批改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后,系统自动统计成绩并分析学情。教师可以查看单份作业分析、小组成绩统计、学生成绩分析等情况,也可以查看学生个人每次作业的得分与班级平均分的对比折线图和班级排名,对每个学生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学情分析,方便老师有针对性地教学,发展学生个性化优势。
参考文献:
[1]李蓉,余晓芬.个性化学习的概念重构[J].浙江教育科学,2016(04):26 29.
[2]王小根,王露露,王心语,等.个性化的体验式学习活动设计模式的优化[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07):52 58.
[3]李广,姜英杰.个性化学习的理论建构与特征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2005(03):152 156.
[4]黄蓉.美国中小学个性化学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
[5]张亚珍,张宝辉,韩云霞.国内外智慧教室研究评论及展望[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01):81 91.
[6]马朝鹏,杨红波.基于模块化思想构建智慧教室[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9(12):33 35.
[7]陈卫东.教育技术学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8]邓光强.“智慧课堂”中的学生个性化学习[J].教育信息技术,2013(12):11 13.
关键词:个性化学习 智慧教室 环境 策略
一、个性化学习的缘起及概念特征
(一)个性化学习的缘起及发展
“个性”一词来自拉丁语“Persona”,原义是指在舞台上演戏的演员扮演角色时佩戴的面具,现指一个人具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在《明日的学校》一书中,论述了更加灵活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杜威认为,教育需要一次变革,像哥白尼用“日心说”去推翻托勒密的“地心说”一样的变革。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说”,教育的措施要围绕儿童组织起来。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秉承“率性教育”的办学理念,把“保护儿童天性,尊重儿童个性,培养儿童社会性”作为教育目的,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个性”的儿童发展观。
李镇西曾说:“创造性总是与个性相联系,没有个性就绝对没有创造性。”今天我们倡导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这在当今以终身教育为特征的学习型社会中必然会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
(二)个性化学习的特征
李蓉和余晓芬认为个性化学习要依靠现代教育技术,从学习共同体、学习空间和课程体系几个方面组织建设。
李广和姜英杰认为个性化学习的特征是,多维的学习资源、多重的价值追求、独特的学习风格、终身的学习过程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黄蓉研究美国中小学个性化学习的五大特征:一是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开展自主学习;二是教师是促进者,是引导者、辅助者,也是教学者和管理者;三是设置弹性学习时间和创造开放的混合式学习空间;四是利用教育信息技术开发在线课程和开展社区实践的项目学习;五是利用数字技术支持建设资源共享大平台。
本文研究的“个性化学习”是指在智慧教室环境下,在教师的促进下,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开展自主探究、互动合作和拓展延伸的一体化课堂活动过程。
二、智慧教室的发展及概念特征
围绕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改革从未止步,小班教学、分层教学、小组合作教学等各种教学形式都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融合促进了传统教室的变革,智慧教室应运而生。
“智慧地球”概念提出之后,物联网、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很快进入学校智慧教室的建设中。
张亚珍等人认为智慧教室是利用计算机、物联网、云计算和智能技术建设学习智慧空间,促进学生交流、协作和共享的个性化学习空间。
本文研究的“智慧教室”是以教育云平台为核心,在无线网络全覆盖下的基于师生移动终端、交互式触摸一体机、智能录播系统的智慧空間。
三、智慧教室环境的构建
马朝鹏等人提出基于模块化思想构建智慧教室环境。他们认为智慧教室应有的功能模块包括智慧教学平台、教学内容呈现模块、深度互动模块、虚拟现实模块、远程教学功能模块、智能录播模块和智能控制模块。
笔者所在学校的6间智慧教室是在交互式多媒体教室的基础上,搭建的一个智慧课堂校园教学平台,配置服务器1台,安装设备监控分析系统1套。然后增设6个智慧课堂路由器、6个充电车、336台智慧课堂互动终端(含336套课堂平板互动系统软件)、18台教师移动端、6套智能管控系统、6套多媒体互动系统、6套智能考试系统和6套智慧课堂微课助手软件平均到原来的6个数字教室,建成了智慧教室。学校成立课题研究小组,为了让更多的教师参与研究,把其中一个智慧教室的设备和系统迁移到专业录播教室里,增强了智慧教室的专业自动化录播功能。
智慧教学平台是构建智慧教室的核心,也是智慧教室的“智慧”所在。我校使用的是美师优课智能教学平台,实现自主学习模式,集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课后复习为一体的教与学方式,开展课堂互动和课外研修,及时向学生推送他们需要的课程资源。平台支持个性化学情分析,解决教学分析不全面、个体教育不均衡的问题,真正意义上实现因材施教的理念,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四、智慧教室环境下的“3C”个性化学习探究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课前(Pre course)自主学习,体现个性化差异;课中(In class)互动学习,促进个性化发展;课后(After class)拓展学习,发展个性化优势”的“3C”个性化学习策略。
陈卫东研究了课前、课中、课后智慧课堂活动的设计思路,具体分析了在智慧教室环境下的教师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活动以及互动交流活动的设计方案。邓光强在《“智慧课堂”中的学生个性化学习》一文中详细介绍了从课前、课中、课后设计智慧课堂的教学实践经验。这些研究都为我们探究智慧教室环境下“3C”个性化学习策略提供了参考。
(一)课前自主学习,体现个性化差异
“3C”个性化学习有别于传统课堂学习。有人说“未来课堂是颠倒的课堂”。这里的“颠倒”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活动主体的颠倒,即课堂活动主体由老师变成学生;二是活动程序颠倒,即课中知识传授变成课前自主预习。将原本在课堂传授的知识点做成微课资源,推送给学生,帮助他们课前预习,在自主学习中体现个性化差异。
课前导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在线预习的功能。教师将作业、微课、阅读材料等预习资源推送给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支持学生Pad在线预习、答题。
(二)课中互动学习,促进个性化发展
课堂实时互动系统支持生生共同体和师生共同体的深度互动,生生互动,内化新知。师生共同体,点上精准指导,在互动中促进个性化发展。
平台为教师授课环节提供了丰富的课堂双向交互功能,能够针对不同需求,支持在不同场景下的系统应用。教师和学生均借助平板教学,让课堂变得更加有序、有趣和有效。简化教师教学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多样化课堂互动(如分组教学、抢答、举手、随机选人等),提高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学情即时反馈。
(三)课后拓展学习,发展个性化优势
课后巩固拓展环节,教师能够在线布置多种类型的作业发送至全班或者某个小组,甚至某个学生。学生在线提交作业,实现自动阅卷、批改作业、成绩分析等一体的智慧教学方式。同时基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人工智能技术,为每位学生提供“私人订制作业本”;实现个性化学习,展示学生个性特点,洞察学生学习需求,提供精确的学习内容。
学情分析环节,教师批改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后,系统自动统计成绩并分析学情。教师可以查看单份作业分析、小组成绩统计、学生成绩分析等情况,也可以查看学生个人每次作业的得分与班级平均分的对比折线图和班级排名,对每个学生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学情分析,方便老师有针对性地教学,发展学生个性化优势。
参考文献:
[1]李蓉,余晓芬.个性化学习的概念重构[J].浙江教育科学,2016(04):26 29.
[2]王小根,王露露,王心语,等.个性化的体验式学习活动设计模式的优化[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07):52 58.
[3]李广,姜英杰.个性化学习的理论建构与特征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2005(03):152 156.
[4]黄蓉.美国中小学个性化学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
[5]张亚珍,张宝辉,韩云霞.国内外智慧教室研究评论及展望[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01):81 91.
[6]马朝鹏,杨红波.基于模块化思想构建智慧教室[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9(12):33 35.
[7]陈卫东.教育技术学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8]邓光强.“智慧课堂”中的学生个性化学习[J].教育信息技术,2013(12):11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