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园林病虫害发生的种类、数量呈上升式发展。原因多种多样:首先,植物品种的丰富,增加了病虫害物种的多样性;其次,绿化面积的扩大为病虫害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和良好的活动空间;再次,在引进的植物中携带有外来有害生物,对园林绿化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增加了防治的难度;再有,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采取适宜的措施也从另一方面加重了园林病虫害的恶化形势。所以只有采取良好的防治措施才能遏制这种不好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园林;病虫害;典型问题;防治措施
1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中出现的典型问题
(1)忽视园林建设后期的长期防护。
在园林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建轻养”的思想和问题,缺乏科学管理措施,许多建设单位只重视建设却疏于管护,养护资金不投入或少投入现象较多,有人栽无人管,前期有人管后期无人管的现象特别严重,忽视园林后期养护管理技术等措施对病虫害防治的作用。因此,造成有些园林绿化工程项目投入产出比例严重失调,往往是养护与管理不到位而造成植物被病虫危害,严重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到了严重的地步不得不运用巨大的投入去救治那些被病虫害危害的植物,去消灭严重的病虫害。这不仅影响园林绿化的整体效果,而且造成了资源和经济的大量浪费,浪费了人力、物力。
(2)缺乏以防为主的指导思想。
在引进植物的时候,缺乏一定的防止思想,有些地方盲目引进外来植物,不重视乡土植物,致使许多植物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有些地方在园林树种选择配置中忽视了生态学原理,生长不良,抗性差,树种结构单一,生态失衡,结果造成了严重的病虫害。随着大量外来品种的引进,一些危险性的病虫害也就随之进来。
有些园林工作者习惯在病虫害已大部分蔓延的时候才想起来要进行防治。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病虫害如果已经大面积蔓延,其防治难度就较大,这与病虫害的生长规律是有联系的,病虫害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药物的敏感性是不同的,一般在生长初期对药物较敏感。
(3)滥用农药、导致生态不平衡。
要防治园林病虫害不可避免的要使用农药,长期使用农药不仅污染了环境,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还会使防治病虫害的工作处在最终只能用人力来维持的恶性循环里。长期使用某些化学农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或者选择高毒、高残留的农药,直接影响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产生了种种弊端。
2 采取有力措施综合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
(1)改进农药使用方式,增强使用生物技术的意识。
在实际工作中,一是要尽量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二是要严格按照各种农药的使用方法,准确称量,禁止使用中的随意性;并且各种农药要轮换使用,尽可能地避免产生抗药性;三是对毒性较大的农药可将叶面喷施改为“打点滴”方式挂或插在树干上直接将药液注射到木质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栽种植物要科学分配,形成良好生态链。
在观念没有改变之前,园林建设一直将植物当作美化装饰工具来对待,而忽视了从生态学原理的角度去考虑植物的配置。研究表明,植物群落结构越复杂、越稳定,植物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抗御有害生物的能力就越强,就越容易实现生态调控和自我调节。因此,在具体栽植中,要根据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因地制宜的选栽适宜的树种,在尽量丰富植物品种的同时,保证各种植物适得其所。只有完整生态链的形成,植物才能实现生长的舒适,病虫害也能得到相应的遏制。
(3)多管齐下,多种有效方式结合,有效防治病虫害。
在园林管理实际工作中,要积累经验,吸收新的理论知识,多方面的防治病虫害。比如:加强园林土壤改良和日常管理,增强植物自身的抗病能力;加强日常的植物检疫工作;吸取别人有效的防治技术;不断创新,结合实际情况研究新技术……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一种药方不可能包治百病,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虫除”。
4 结语
总之,随着园林建设的不断发展,园林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改进观念,虚心学习,努力探索先进的园林防护技术,并积极的与同行进行交流,为美化生活环境、发挥园林的功能效益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唐燕平,衡学敏.检疫害虫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4,(2).
[2]孙守慧,高长启,任晓光,等.不同杨树品系对青杨天牛抗性的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2,(5).
[3]郭菊文.杨树黄斑星天牛综合防治技术[J].甘肃农业, 2005,(9).
[4]王谨, 唐乐尘, 王良睦,等.厦门市园林植物管理信息系统[J].中国园林, 2001,(1).
关键词:园林;病虫害;典型问题;防治措施
1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中出现的典型问题
(1)忽视园林建设后期的长期防护。
在园林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建轻养”的思想和问题,缺乏科学管理措施,许多建设单位只重视建设却疏于管护,养护资金不投入或少投入现象较多,有人栽无人管,前期有人管后期无人管的现象特别严重,忽视园林后期养护管理技术等措施对病虫害防治的作用。因此,造成有些园林绿化工程项目投入产出比例严重失调,往往是养护与管理不到位而造成植物被病虫危害,严重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到了严重的地步不得不运用巨大的投入去救治那些被病虫害危害的植物,去消灭严重的病虫害。这不仅影响园林绿化的整体效果,而且造成了资源和经济的大量浪费,浪费了人力、物力。
(2)缺乏以防为主的指导思想。
在引进植物的时候,缺乏一定的防止思想,有些地方盲目引进外来植物,不重视乡土植物,致使许多植物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有些地方在园林树种选择配置中忽视了生态学原理,生长不良,抗性差,树种结构单一,生态失衡,结果造成了严重的病虫害。随着大量外来品种的引进,一些危险性的病虫害也就随之进来。
有些园林工作者习惯在病虫害已大部分蔓延的时候才想起来要进行防治。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病虫害如果已经大面积蔓延,其防治难度就较大,这与病虫害的生长规律是有联系的,病虫害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药物的敏感性是不同的,一般在生长初期对药物较敏感。
(3)滥用农药、导致生态不平衡。
要防治园林病虫害不可避免的要使用农药,长期使用农药不仅污染了环境,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还会使防治病虫害的工作处在最终只能用人力来维持的恶性循环里。长期使用某些化学农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或者选择高毒、高残留的农药,直接影响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产生了种种弊端。
2 采取有力措施综合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
(1)改进农药使用方式,增强使用生物技术的意识。
在实际工作中,一是要尽量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二是要严格按照各种农药的使用方法,准确称量,禁止使用中的随意性;并且各种农药要轮换使用,尽可能地避免产生抗药性;三是对毒性较大的农药可将叶面喷施改为“打点滴”方式挂或插在树干上直接将药液注射到木质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栽种植物要科学分配,形成良好生态链。
在观念没有改变之前,园林建设一直将植物当作美化装饰工具来对待,而忽视了从生态学原理的角度去考虑植物的配置。研究表明,植物群落结构越复杂、越稳定,植物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抗御有害生物的能力就越强,就越容易实现生态调控和自我调节。因此,在具体栽植中,要根据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因地制宜的选栽适宜的树种,在尽量丰富植物品种的同时,保证各种植物适得其所。只有完整生态链的形成,植物才能实现生长的舒适,病虫害也能得到相应的遏制。
(3)多管齐下,多种有效方式结合,有效防治病虫害。
在园林管理实际工作中,要积累经验,吸收新的理论知识,多方面的防治病虫害。比如:加强园林土壤改良和日常管理,增强植物自身的抗病能力;加强日常的植物检疫工作;吸取别人有效的防治技术;不断创新,结合实际情况研究新技术……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一种药方不可能包治百病,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虫除”。
4 结语
总之,随着园林建设的不断发展,园林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改进观念,虚心学习,努力探索先进的园林防护技术,并积极的与同行进行交流,为美化生活环境、发挥园林的功能效益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唐燕平,衡学敏.检疫害虫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4,(2).
[2]孙守慧,高长启,任晓光,等.不同杨树品系对青杨天牛抗性的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2,(5).
[3]郭菊文.杨树黄斑星天牛综合防治技术[J].甘肃农业, 2005,(9).
[4]王谨, 唐乐尘, 王良睦,等.厦门市园林植物管理信息系统[J].中国园林, 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