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诊疗原则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治的37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提出预防措施。结果:37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特点均符合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标准。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平均住院时间22.6±9.8天。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有效率高,效果肯定。
关键词: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疗防治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8.660【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399-01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疾病,病因复杂,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占肠梗阻的20-63%,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small bowel obstruction,EPISBO)占肠梗阻的20%[1]。EPISBO是指在腹部手术后早期(一般指术后2周),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而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腹腔内炎症指的是无菌性炎症物质的残留。[2]我院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7例,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效果良好,现分析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37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其中男26例,女11例,年龄16-86岁,平均46.5岁。原发病手术方式:胃癌根治术后3例,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行胃大部切除术后3例,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后5例,急性阑尾穿孔伴弥漫性腹膜炎术后9例,结肠癌根治术后5例,胆管手术后4例,胆石症术后4例,外伤性脾破裂切除术后3例,直肠癌根治骶前吻合术后1例。
1.2临床表现。本组患者两周内均有手术史,37例患者均有术后肛管排气及通便,进食后出现肠梗阻症状;表现为轻度腹痛14例,阵发性腹痛23例,轻度腹胀10例,重度腹胀27例,恶心33例,呕吐31例,腹部轻压痛27例,压痛不明显10例,肠鸣音减弱25例,消失13例。37例腹部平片可见多个液平面,并有肠腔内积液。腹部CT表现为病变区域肠壁水肿增厚、肠袢成团、边界不清。
2讨论
2.1发病机制。有文献报道,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PISBO)的主要发病机制为手术操作及长时间肠管暴露破环了腹腔和肠管的完整性,或存在腹腔污染造成炎性刺激,引起腹膜及肠管产生免疫反应,中性粒细胞与巨噬细胞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在术后一方面引起肠道交感神经反射兴奋,迷走反射抑制,而引起胃肠道运动功能障碍;另一方面炎症因子引起肠壁充血水肿,导致肠管增厚,肠腔狭窄,气体和液体潴留,纤维蛋白渗出,腹腔积血积液,组织碎片残留,引起肠管广泛粘连,加重肠道梗阻。[3]
2.2诊断。符合以下诊断条件:①发生于术后早期,常于术后3-10天左右开始出现明显肠梗阻表现。②症状以腹胀为主,腹痛相对较轻。③部分病人可有少量肛门排便、排气,但无肠绞窄情况。④无低血钾、腹膜后创伤等致麻痹性肠梗阻的因素存在。⑤可排除肠扭转、肠套叠、肿瘤、腹内外疝及腹腔内脓肿压迫等。
2.3治疗。全组采用非手术疗法:①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②营养支持治疗:完全胃肠外营养,三腔袋静脉营养,适量加入电解质、微量元素、水溶性及脂溶性维生素,待腹胀消失,肠鸣音基本恢复采用肠内营养。③应用地塞米松静脉注射,每12小时给予5mg,1周后逐渐停药。④应用质子泵抑制剂、生長抑素等。⑤依病情酌情选用广谱抗生素。⑥中医中药治疗:复方大承气汤加减。⑦电针刺激穴位,促进肠蠕动。⑧腹部理疗。
2.4治愈标准。肛门恢复每日排气排便,进食后无腹胀、腹痛,腹软,坚韧感消失,肠鸣音恢复,无气过水声,腹部X线检查无肠液平面。其中最主要是恢复饮食后梗阻症状不再出现。
2.5预防。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情复杂,治疗困难,除积极正确治疗外,重点在于预防。根据临床体会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术者进入腹腔前必须彻底洗手,减少一切异物如滑石粉等带入腹腔。②手术操作必须轻柔,注意保护肠管,尽量消除肠管粗糙面,使之浆膜化,减少肠管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和暴露面积,用湿盐水纱布保护肠管,创面仔细止血,防止血凝块形成。③术者应用大量的无菌等渗盐水彻底冲洗腹腔,减少异物、细胞因子、炎性介质等,以免残留腹腔。[4]参考文献
[1]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性[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7):387
[2]李幼生,黎介寿.再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1):38
[3]马留学,邹忠东,姚和祥,王瑜.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疗进展[J].中国临床医学,2009,16(6):889-890
[4]陆振一,黄胜,孙炜,何敏霞.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治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180
关键词: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疗防治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8.660【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399-01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疾病,病因复杂,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占肠梗阻的20-63%,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small bowel obstruction,EPISBO)占肠梗阻的20%[1]。EPISBO是指在腹部手术后早期(一般指术后2周),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而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腹腔内炎症指的是无菌性炎症物质的残留。[2]我院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7例,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效果良好,现分析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37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其中男26例,女11例,年龄16-86岁,平均46.5岁。原发病手术方式:胃癌根治术后3例,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行胃大部切除术后3例,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后5例,急性阑尾穿孔伴弥漫性腹膜炎术后9例,结肠癌根治术后5例,胆管手术后4例,胆石症术后4例,外伤性脾破裂切除术后3例,直肠癌根治骶前吻合术后1例。
1.2临床表现。本组患者两周内均有手术史,37例患者均有术后肛管排气及通便,进食后出现肠梗阻症状;表现为轻度腹痛14例,阵发性腹痛23例,轻度腹胀10例,重度腹胀27例,恶心33例,呕吐31例,腹部轻压痛27例,压痛不明显10例,肠鸣音减弱25例,消失13例。37例腹部平片可见多个液平面,并有肠腔内积液。腹部CT表现为病变区域肠壁水肿增厚、肠袢成团、边界不清。
2讨论
2.1发病机制。有文献报道,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PISBO)的主要发病机制为手术操作及长时间肠管暴露破环了腹腔和肠管的完整性,或存在腹腔污染造成炎性刺激,引起腹膜及肠管产生免疫反应,中性粒细胞与巨噬细胞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在术后一方面引起肠道交感神经反射兴奋,迷走反射抑制,而引起胃肠道运动功能障碍;另一方面炎症因子引起肠壁充血水肿,导致肠管增厚,肠腔狭窄,气体和液体潴留,纤维蛋白渗出,腹腔积血积液,组织碎片残留,引起肠管广泛粘连,加重肠道梗阻。[3]
2.2诊断。符合以下诊断条件:①发生于术后早期,常于术后3-10天左右开始出现明显肠梗阻表现。②症状以腹胀为主,腹痛相对较轻。③部分病人可有少量肛门排便、排气,但无肠绞窄情况。④无低血钾、腹膜后创伤等致麻痹性肠梗阻的因素存在。⑤可排除肠扭转、肠套叠、肿瘤、腹内外疝及腹腔内脓肿压迫等。
2.3治疗。全组采用非手术疗法:①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②营养支持治疗:完全胃肠外营养,三腔袋静脉营养,适量加入电解质、微量元素、水溶性及脂溶性维生素,待腹胀消失,肠鸣音基本恢复采用肠内营养。③应用地塞米松静脉注射,每12小时给予5mg,1周后逐渐停药。④应用质子泵抑制剂、生長抑素等。⑤依病情酌情选用广谱抗生素。⑥中医中药治疗:复方大承气汤加减。⑦电针刺激穴位,促进肠蠕动。⑧腹部理疗。
2.4治愈标准。肛门恢复每日排气排便,进食后无腹胀、腹痛,腹软,坚韧感消失,肠鸣音恢复,无气过水声,腹部X线检查无肠液平面。其中最主要是恢复饮食后梗阻症状不再出现。
2.5预防。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情复杂,治疗困难,除积极正确治疗外,重点在于预防。根据临床体会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术者进入腹腔前必须彻底洗手,减少一切异物如滑石粉等带入腹腔。②手术操作必须轻柔,注意保护肠管,尽量消除肠管粗糙面,使之浆膜化,减少肠管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和暴露面积,用湿盐水纱布保护肠管,创面仔细止血,防止血凝块形成。③术者应用大量的无菌等渗盐水彻底冲洗腹腔,减少异物、细胞因子、炎性介质等,以免残留腹腔。[4]参考文献
[1]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性[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7):387
[2]李幼生,黎介寿.再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1):38
[3]马留学,邹忠东,姚和祥,王瑜.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疗进展[J].中国临床医学,2009,16(6):889-890
[4]陆振一,黄胜,孙炜,何敏霞.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治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