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分析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诊疗原则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治的37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提出预防措施。结果:37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特点均符合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标准。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平均住院时间22.6±9.8天。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有效率高,效果肯定。
  关键词: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疗防治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8.660【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399-01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疾病,病因复杂,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占肠梗阻的20-63%,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small bowel obstruction,EPISBO)占肠梗阻的20%[1]。EPISBO是指在腹部手术后早期(一般指术后2周),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而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腹腔内炎症指的是无菌性炎症物质的残留。[2]我院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7例,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效果良好,现分析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37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其中男26例,女11例,年龄16-86岁,平均46.5岁。原发病手术方式:胃癌根治术后3例,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行胃大部切除术后3例,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后5例,急性阑尾穿孔伴弥漫性腹膜炎术后9例,结肠癌根治术后5例,胆管手术后4例,胆石症术后4例,外伤性脾破裂切除术后3例,直肠癌根治骶前吻合术后1例。
  1.2临床表现。本组患者两周内均有手术史,37例患者均有术后肛管排气及通便,进食后出现肠梗阻症状;表现为轻度腹痛14例,阵发性腹痛23例,轻度腹胀10例,重度腹胀27例,恶心33例,呕吐31例,腹部轻压痛27例,压痛不明显10例,肠鸣音减弱25例,消失13例。37例腹部平片可见多个液平面,并有肠腔内积液。腹部CT表现为病变区域肠壁水肿增厚、肠袢成团、边界不清。
  2讨论
  2.1发病机制。有文献报道,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PISBO)的主要发病机制为手术操作及长时间肠管暴露破环了腹腔和肠管的完整性,或存在腹腔污染造成炎性刺激,引起腹膜及肠管产生免疫反应,中性粒细胞与巨噬细胞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在术后一方面引起肠道交感神经反射兴奋,迷走反射抑制,而引起胃肠道运动功能障碍;另一方面炎症因子引起肠壁充血水肿,导致肠管增厚,肠腔狭窄,气体和液体潴留,纤维蛋白渗出,腹腔积血积液,组织碎片残留,引起肠管广泛粘连,加重肠道梗阻。[3]
  2.2诊断。符合以下诊断条件:①发生于术后早期,常于术后3-10天左右开始出现明显肠梗阻表现。②症状以腹胀为主,腹痛相对较轻。③部分病人可有少量肛门排便、排气,但无肠绞窄情况。④无低血钾、腹膜后创伤等致麻痹性肠梗阻的因素存在。⑤可排除肠扭转、肠套叠、肿瘤、腹内外疝及腹腔内脓肿压迫等。
  2.3治疗。全组采用非手术疗法:①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②营养支持治疗:完全胃肠外营养,三腔袋静脉营养,适量加入电解质、微量元素、水溶性及脂溶性维生素,待腹胀消失,肠鸣音基本恢复采用肠内营养。③应用地塞米松静脉注射,每12小时给予5mg,1周后逐渐停药。④应用质子泵抑制剂、生長抑素等。⑤依病情酌情选用广谱抗生素。⑥中医中药治疗:复方大承气汤加减。⑦电针刺激穴位,促进肠蠕动。⑧腹部理疗。
  2.4治愈标准。肛门恢复每日排气排便,进食后无腹胀、腹痛,腹软,坚韧感消失,肠鸣音恢复,无气过水声,腹部X线检查无肠液平面。其中最主要是恢复饮食后梗阻症状不再出现。
  2.5预防。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情复杂,治疗困难,除积极正确治疗外,重点在于预防。根据临床体会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术者进入腹腔前必须彻底洗手,减少一切异物如滑石粉等带入腹腔。②手术操作必须轻柔,注意保护肠管,尽量消除肠管粗糙面,使之浆膜化,减少肠管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和暴露面积,用湿盐水纱布保护肠管,创面仔细止血,防止血凝块形成。③术者应用大量的无菌等渗盐水彻底冲洗腹腔,减少异物、细胞因子、炎性介质等,以免残留腹腔。[4]参考文献
  [1]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性[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7):387
  [2]李幼生,黎介寿.再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1):38
  [3]马留学,邹忠东,姚和祥,王瑜.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疗进展[J].中国临床医学,2009,16(6):889-890
  [4]陆振一,黄胜,孙炜,何敏霞.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治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180
  
其他文献
摘要:现阶段,随着我国各个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与思想政治任务的逐渐加重,导致政工人事干部在工作上的任务与其自身的思想政治塑性出现无法相互适应的矛盾,主要体现在教育培训不合理、理论观念较弱、缺乏实践等多个方面。本文主要针对政工人事干部政治觉悟及综合能力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如何提高政工人事干部政治觉悟及综合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提高政工人事干部政治觉悟综合能力举措  Doi:10.3969/j.issn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腫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了我院14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CT表现,主要针对血肿的发生部位,形态,密度等改变进行分析。结果:慢性硬膜下血肿位于额顶部8例,额颞顶部3例,额部2例,顶部1例,血肿位于两侧3例,左侧5例,右侧6例。结论:CT能对绝大多数慢性硬膜下血肿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但对于一些小的等密度的慢性硬膜下血肿就要密切注意临近脑质、脑室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Cook导丝应用于输卵管因素导致不孕的介入治疗临床效果。方法:收治 66例有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患者,平均年龄31.05岁,通过宫腔镜直视下Cook导丝疏通术,结合中医中药治疗。结果:66例患者中,1 次复通率91.8%,手术顺利,失血量少,灌流液量及吸收量均正常范围,无子宫、输卵管穿孔,无并发术后感染,术后定期复诊、随诊。结论:在宫腔镜直视下,采用Cook导丝疏通针对输卵管单侧或双
期刊
摘要:正确掌握窗口调剂时机,主动、适时的提供用药指导。以往药房是以药品为中心,而现在已经转向以患者为中心,与基层门诊药房实践工作相结合,发现患者取药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常见问题,归纳门诊药师在配方、发药期间,积极为患者提供相应的处理措施,尽量让患者可以正确应用药品。  关键词:基层医院门诊药房用药指导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8.652【中图分类号】R-
期刊
摘要:对于药师来讲,掌握沟通交流的技巧以及得到病人的认可,这是药师进行临床药学工作的一个保障,是对患者成功进行治愈的一个重要环节。  关键词:药学服务有效沟通技巧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8.650【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393-01  1药学服务的除语言方面的沟通技巧  我们说通常所说
期刊
摘要:本文就1例红皮病型银屑病合并背部大面积溃疡进行了研究探讨,并做如下报告。  关键词:红皮病型银屑病背部大面积溃疡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8.653【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395-01  患者肖某,男性,82岁。因“全身皮肤潮红脱屑,伴左背部巨大溃疡一月余”于2013年11月25日收住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胰腺炎的CT平扫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38例急性胰腺炎CT表现进行分析评价。结果:38例中CT诊断为急性单纯性水肿性胰腺炎24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14例。结论:急性胰腺炎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螺旋CT扫描是急性胰腺炎简便有效的影像检查方法。  关键词:螺旋CT急性胰腺炎诊断思考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8.655【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替尼泊苷注射液(卫萌)过敏反应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利用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CHKD)期刊全文库检索2005年至2012年的中文期刊,对检索到的10例替尼泊苷注射液过敏反应文献,按患者一般情况、给药途径、用法用量、合并用药、过敏反应发生时间、临床表现、涉及的器官或系统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例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其中6例还发生过敏性休克。原患疾病脑肿瘤5例,肺癌3例,急性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了60例儿科不良反应发生的表现和特例,为用药安全和减少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提供必要的参考。方法:本组回顾性的分析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儿科用药不良反应的相关资料,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引起儿童不良反应的原因中,抗菌药物和ADR药物的使用处在首位,中药制剂则处在第二位。结论:临床上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十分重要,同时还要尽可能的减少注射剂的应用,以达到降低不良反应的目的。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产生出血发生因素及其处理方法。方法:对我院50例产后出血患者的发病原因进行分析,并与分娩方式进行分析,探讨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及其处理方式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发生产生出血的主要因素为子宫因素,其中子宫收缩为多见,给予对症处理后,未发生死亡病例,无患者采用子宫切除术。结论:本组通过对产生出血病例进行分析认为,引起产后出血的因素中子宫因素占多数,在产后出血的处理上,应给予及时、有效的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