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6年开春至今,内容付费是成为一个重要话题,随着内容从稀缺到富足再到泛滥,知识经济时代也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传统实体知识商品经济时代、在线知识付费时代、以新(自)媒体为依托的内容付费时代。同时结合对江西财经大学以及周边高校学子对内容付费的调研,得出较为可信全面的结论。
关键词:知识付费;模式研究;未来预测
一、传统知识经济时代的付费形式以及在线课程的兴起
在互联网普及之前,我们就处于为内容付费的时代。在传统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为内容付费的原因主要是内容稀缺。内容稀缺表明在当时内容普遍具有一定价值,是人们想要获取的内容,这使得人们产生购买欲望。
自从互联网诞生,改革传统教育的尝试就没怎么停过。2011年,斯坦福大学将他们热门的计算机课程放到了互联网上,开始了一场MOOC的新一轮在线教育尝试。
MOOC最初被寄希望于打破教育资源的不均,让每个能连上互联网的人都能获得最好的教育资源。人们可以在最好的线上课程,世界上最好的教授那获得学位,只需要付很少的认证费用。包括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等诸多名校都开始参与进来,国内一些大学还开始给异校学生进行学分认定。像MOOC这样的付费在线平台,在网络免费资源爆炸的现在,是否对民众还具有吸引力,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53.6%的人会选择微信打赏,知乎live,分答,微博等付费项目,远远超过了选择MOOC等付费平台的20.7%。甚至选择传统的线下课程的人都比MOOC平台的人多,线上课程是否真的走到穷途末路?人们还会因为何种原因选择在线课程?
根据调查可见,86.7%的人选择在线课程是为了掌握一门新技能,积累经验从而提升自我,获得专业知识和见解,也有大部分人是为了市场的需求和个人的兴趣爱好,也有近半数的人是为了节省寻找所需知识的时间和精力成本。那已选择的课程是否符合人们的预期?
结果显示,38%的人对接收的课程还是很满意的,只有少部分人对此不能接受,但近半数人,觉得在线课程没有太大帮助。这说明在线课程对大部分人是可有可无的。
二、在线课程逐渐没落的原因
所以说,MOOC课程的发展现在已经达到了瓶颈,究其现状,有以下原因:
(1)缺乏有效的成果认证。
目前为止,MOOC课程虽然能够颁发证书,但是市场的接受度尚不高。因此,对于较为“功利”的用户而言,MOOC的吸引力明显不足。
(2)在线学习效果不佳。
MOOC的在线学习的效果事实上很依赖于学生自身的素养。要求学生拥有较高的有进取心,精力充沛和自我管理能力,且基础知识框架比较完整,英语水平较高。这样的用户终究只是少数,且他们所处的环境往往对MOOC并无刚性需求。
(3)高校对于MOOC课程投入不足。
大部分高校老师都把MOOC当做完成任务的方式。课程与用户实际需求脱节,学术性显得较强,而“实用性”显得稍弱,亦缺乏和职业内容相切合的培训性课程,不能满足人们的预期。
(4)MOOC尚没有清晰的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盈利模式。
表面上看,追求商业盈利和MOOC提倡免费共享的原则似乎矛盾。然而一个平台要持续健康发展,纯粹依赖于第三方的输血显然是不健康的,且存在相当的风险。因此,课程的建设中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更优质的服务吸引更多的用户以获得更多的收入,从而形成商业上的闭环。
三、以新(自)媒体为依托的内容付费时代的兴起
互聯网的出现,也是对我国固有的为知识付费观念的颠覆。互联网的产生,让内容获取由难到易,数量逐渐增多,传播成本降低。我们必须承认的是,自媒体平台推出付费阅读是互联网时代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更多高质量内容在未来的生产。
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55%的用户在付费之后对内容的使用频率较低,这说明付费并不是一种真正改變人们对内容需求度的手段。
付费内容面临的挑战:第一是作者能不能一直产生优质内容吸引用户,第二是目前互联网用户已经习惯了免费阅读的习惯,因此如果做付费内容,传播效果相较于免费内容来说要大打折扣。
而且,不少付费平台的打开率越来越低。拿李翔商业内参举例说,9万多的订阅用户,目前每天打开阅读的只有1万多。这些人到期后还会不会继续订阅是个问题。并且市场同质化和盗版现象严重,保持用户粘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知识付费的未来何在?
我们可以从内容本质、知识体系、营销手段三个方面给如今的内容付费平台提出相关建议:
(1)回归本质,持续生产优质内容
回顾内容稀缺时代的传统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内容的稀缺性,那些少量的内容对于用户来说是优质的,比如书籍,人们在确认它是自己所需要的之后,再确定付费,买回来之后物有所值。没有优质内容的支持,即使利用粉丝效应建立起的用户群也会瓦崩。
持续体现的是一个长久性,在我们的调查中可以看到,不少用户在后期觉得内容质量下降,新鲜感渐无。但是的确对于内容生产者来说,内容生产也存在衰落期,想要长期生产出让用户满意的内容不容易,不过这种对内容生产者的考验也正是内容付费平台持续发展的关键。
(2)碎片化时间行程整体化知识体系
当今时代逃不了时间的碎片化,不少平台虽然充分利用了时间碎片化这一特性,推出短时间获取信息的方法,但是在整体上仍然很杂乱。根据我们的调查,有43.50%的用户认为“碎片化学习到的内容大部分不全面”,只有17.60%的用户认为“对自己获取知识的帮助很大”。
这说明用户倾向于在碎片化的同时能给自己带来较为系统的知识框架,真正做到在纷繁的信息中获取最有用的知识,以此提高用户的体验度。
(3)保持线上线下互动,开启社群模式
社群就是把忠诚度高的用户集结起来,方便大家沟通交流,进一步进行知识的共享。同时,在建立社群的同时也是增强用户粘性,保证用户长久使用这一内容付费平台。
我们认为内容付费平台还需理智发展,在拥挤式的内容生产现状下,内容生产者和平台运营者还是需要回归本质,做好内容,才是王道。
关键词:知识付费;模式研究;未来预测
一、传统知识经济时代的付费形式以及在线课程的兴起
在互联网普及之前,我们就处于为内容付费的时代。在传统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为内容付费的原因主要是内容稀缺。内容稀缺表明在当时内容普遍具有一定价值,是人们想要获取的内容,这使得人们产生购买欲望。
自从互联网诞生,改革传统教育的尝试就没怎么停过。2011年,斯坦福大学将他们热门的计算机课程放到了互联网上,开始了一场MOOC的新一轮在线教育尝试。
MOOC最初被寄希望于打破教育资源的不均,让每个能连上互联网的人都能获得最好的教育资源。人们可以在最好的线上课程,世界上最好的教授那获得学位,只需要付很少的认证费用。包括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等诸多名校都开始参与进来,国内一些大学还开始给异校学生进行学分认定。像MOOC这样的付费在线平台,在网络免费资源爆炸的现在,是否对民众还具有吸引力,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53.6%的人会选择微信打赏,知乎live,分答,微博等付费项目,远远超过了选择MOOC等付费平台的20.7%。甚至选择传统的线下课程的人都比MOOC平台的人多,线上课程是否真的走到穷途末路?人们还会因为何种原因选择在线课程?
根据调查可见,86.7%的人选择在线课程是为了掌握一门新技能,积累经验从而提升自我,获得专业知识和见解,也有大部分人是为了市场的需求和个人的兴趣爱好,也有近半数的人是为了节省寻找所需知识的时间和精力成本。那已选择的课程是否符合人们的预期?
结果显示,38%的人对接收的课程还是很满意的,只有少部分人对此不能接受,但近半数人,觉得在线课程没有太大帮助。这说明在线课程对大部分人是可有可无的。
二、在线课程逐渐没落的原因
所以说,MOOC课程的发展现在已经达到了瓶颈,究其现状,有以下原因:
(1)缺乏有效的成果认证。
目前为止,MOOC课程虽然能够颁发证书,但是市场的接受度尚不高。因此,对于较为“功利”的用户而言,MOOC的吸引力明显不足。
(2)在线学习效果不佳。
MOOC的在线学习的效果事实上很依赖于学生自身的素养。要求学生拥有较高的有进取心,精力充沛和自我管理能力,且基础知识框架比较完整,英语水平较高。这样的用户终究只是少数,且他们所处的环境往往对MOOC并无刚性需求。
(3)高校对于MOOC课程投入不足。
大部分高校老师都把MOOC当做完成任务的方式。课程与用户实际需求脱节,学术性显得较强,而“实用性”显得稍弱,亦缺乏和职业内容相切合的培训性课程,不能满足人们的预期。
(4)MOOC尚没有清晰的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盈利模式。
表面上看,追求商业盈利和MOOC提倡免费共享的原则似乎矛盾。然而一个平台要持续健康发展,纯粹依赖于第三方的输血显然是不健康的,且存在相当的风险。因此,课程的建设中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更优质的服务吸引更多的用户以获得更多的收入,从而形成商业上的闭环。
三、以新(自)媒体为依托的内容付费时代的兴起
互聯网的出现,也是对我国固有的为知识付费观念的颠覆。互联网的产生,让内容获取由难到易,数量逐渐增多,传播成本降低。我们必须承认的是,自媒体平台推出付费阅读是互联网时代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更多高质量内容在未来的生产。
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55%的用户在付费之后对内容的使用频率较低,这说明付费并不是一种真正改變人们对内容需求度的手段。
付费内容面临的挑战:第一是作者能不能一直产生优质内容吸引用户,第二是目前互联网用户已经习惯了免费阅读的习惯,因此如果做付费内容,传播效果相较于免费内容来说要大打折扣。
而且,不少付费平台的打开率越来越低。拿李翔商业内参举例说,9万多的订阅用户,目前每天打开阅读的只有1万多。这些人到期后还会不会继续订阅是个问题。并且市场同质化和盗版现象严重,保持用户粘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知识付费的未来何在?
我们可以从内容本质、知识体系、营销手段三个方面给如今的内容付费平台提出相关建议:
(1)回归本质,持续生产优质内容
回顾内容稀缺时代的传统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内容的稀缺性,那些少量的内容对于用户来说是优质的,比如书籍,人们在确认它是自己所需要的之后,再确定付费,买回来之后物有所值。没有优质内容的支持,即使利用粉丝效应建立起的用户群也会瓦崩。
持续体现的是一个长久性,在我们的调查中可以看到,不少用户在后期觉得内容质量下降,新鲜感渐无。但是的确对于内容生产者来说,内容生产也存在衰落期,想要长期生产出让用户满意的内容不容易,不过这种对内容生产者的考验也正是内容付费平台持续发展的关键。
(2)碎片化时间行程整体化知识体系
当今时代逃不了时间的碎片化,不少平台虽然充分利用了时间碎片化这一特性,推出短时间获取信息的方法,但是在整体上仍然很杂乱。根据我们的调查,有43.50%的用户认为“碎片化学习到的内容大部分不全面”,只有17.60%的用户认为“对自己获取知识的帮助很大”。
这说明用户倾向于在碎片化的同时能给自己带来较为系统的知识框架,真正做到在纷繁的信息中获取最有用的知识,以此提高用户的体验度。
(3)保持线上线下互动,开启社群模式
社群就是把忠诚度高的用户集结起来,方便大家沟通交流,进一步进行知识的共享。同时,在建立社群的同时也是增强用户粘性,保证用户长久使用这一内容付费平台。
我们认为内容付费平台还需理智发展,在拥挤式的内容生产现状下,内容生产者和平台运营者还是需要回归本质,做好内容,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