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人愿意看到经济萧索季节的到来,但趋势的力量非人力所能阻挡。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顺势而为。
二十年前,当克林顿挑战老布什的时候,他提出了一句著名的竞选口号:笨蛋,问题是经济!二十年过去了,当他站上今年美国大选民主党大会发表助选演讲的时候,他谈的还是经济。他引用了一连串的数据,为美国经济描绘了一幅清晰的图景。
所以,当我们审视中国经济形势的时候,不妨学习克林顿,用数据说话。那么经济形势究竟如何?恐怕最乐观的人看了这几个月的数据,也难以笑得出来。俗话说,如鱼在水,冷暖自知。企业界,尤其是实业界,对经济冷暖感知尤深。
再烂的股市也是晴雨表
今年的股市属于2012——末日行情。
从年初开始,股市就进入了漫长的下跌通道,尽管偶尔反复,但是依然阻挡不住下滑的趋势。就目前国内值得参考的数据而言,股市还算是一个有价值的参照系,有人说,中国的股市不是正常的资本市场,不能作为衡量经济形势的标尺,但他可能忘了,再烂的股市也是晴雨表,而且在经济形势很不好的时候,显得尤其明显。
今年的股市体现出这样两个特点,首先是任何题材股都缺乏做多的动力。以白酒业为例,除了小阳春那几天,几乎都是做空的主要战场。缺乏题材股的活跃,意味着投机动力的减弱。那些曾经疯狂一时的“涨停板敢死队”都偃旗息鼓了,可见经济形势之弱。
其次是半年报的数据尤其难看。从目前可以看到的上市公司半年报来看,遍地哀鸿。众多上市公司利润大幅下滑。就数据而言,某些行业比2008年的数据还要难看。正如《华尔街日报》在今年9月初做的一次经济分析——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中国企业无力响应政府刺激经济的号召。
根据他们的观察,以前中国企业一看到促增长的苗头就会加大投资,如今利润下降和库存上升的现实浇灭了他们的热情。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先后于6月和7月下调了利率,但至今未见成效。至于原因,或许可以从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中寻找答案。
据CapitalVue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中国2500家A股上市公司的应付款项占当季收入的46.5%,2008年末这一数据为31.2%。应收款项占收入的31.2%,2008年末为17.6%。未出售商品的库存也日益增加。第二季度A股上市公司的库存占当季收入的76.6%,较第一季度的81.9%小幅回落,但仍处于历史高位。2007年末这一数字仅为48.0%。
从应付、应收款项不断增加可以看出中国市场实际需求疲软,供应链完全靠借款维持。库存上升则意味着即使需求回暖,工厂在加大生产前仍有大量库存需要清理。
不仅如此,第二季度中国企业利润还较上年同期下滑了1.6%。结合这一因素考虑,库存上升还意味着产能过剩。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两次降息都没能推动中国企业重新投资的原因。
9月17日,财政部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营业总收入增幅放缓,成本费用总额增幅连续7个月高于营业总收入增幅,实现利润仍处于下降区间。1~8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同比下降12.8%。
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主力军,他们所拥有的资源和获得的市场份额,远比一般民企高,他们都如此难过,何况一般民企?所以,在上市公司的利润没有减缓下滑的情况下,建议民企减少新项目的投资,并加大应收账款的催收,为可能的冬天准备好足够的粮草。
一连串数据中看到的寒意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其名著《万历十五年》里写道,中国人缺乏“数目字”管理的能力。过去如此,现在依然如此。可能很多企业家对此有异议,他们把企业内部的账务算得精细无比,怎么可能不懂“数目字”管理呢。
其实,这里指的“数目字”,就是对宏观经济的观察和解读。
还是用数据说话。
今年的经济,呈现出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支柱型行业需求锐减,增长骤然减速。其中最为明显的是钢铁行业。
中国钢材产量约占全球的45%,并且拥有超过2亿吨过剩产能。随着国内经济放缓,钢材需求下滑,钢材价格已跌至近三年的最低水平。武钢在上半年提出发展养猪业,曾经被投资界传为笑谈。但这个笑话可能并不是笑话,钢铁业在今年遇到的形势尤为严峻。目前钢铁行业出现了一个必须警惕的现象:抵押库存造假。据调查,中国各地的违约率已经上升,银行发现,拿着贷款质押的钢材仓单是找不到成堆钢材的。业界消息人士称,监管部门正在调查一系列此类案件:在这些案件中,要么仓单只是空头支票,要么钢材库存归属于第三方企业,要么库存已被抵押给多家银行作为贷款担保。
上海一家钢铁企业的交易员表示,“我们目前所见的只是冰山一角,局面将变得更糟。需求疲弱、价格下跌和银行信贷收紧将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
这仅仅是钢铁行业。我们再看一下几个数据。
一是PMI(采购经理指数)。国家统计局9月初公布,中国官方制造业8月的PMI(采购经理指数)为49.2,而其7月还是50.1,这是该项指数在低位徘徊三个季度之后,首次“下穿”了中位数的“衰退线”。有分析认为,“当前经济仍在下行过程之中”,而且,PMI指数在近几个月呈加速下滑的走势,尤为让人担忧。
二是社保费用。6月14日,有报道引用过一组数据称:“目前中国法定的五项社保缴费之和已达工资的40%以上,在181个国家中排名第一,为北欧五国的3倍和G7国家的2.8倍,东亚邻国和地区的4.6倍。”做过企业的人都能理解,这一数据,应当是可信的。如此之高的“五险”费率,不仅对企业与全社会的经营活力形成重压,而且早晚都会在“国家宏观经济绩效”方面不断体现出来。
当然,最容易被大家理解的还是CPI(居民消费指数)和PPI(工业品指数)。从今年初开始,CPI指数一路下滑,7月份甚至跌到了1.8%,8月份回涨了一点点,达到2‰但还是很弱。PPI更是坐上了滑梯,从年初到现在,就没有止住过下跌。
换个角度来看,CPI和PPI其实反映了市场的购买能力,或者需求量,当购买力和需求量持续下滑的时候,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另外还有一个现象,今年媒体广告普遍下滑,这说明企业在大力缩减开支。
经济的底部有多远
如果在此时,有人对中国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表示乐观,他肯定会被嘲笑。但他的乐观或许有可能是对的。
经济学家巴曙松曾经有这样一个观点:观察中国经济,可以用一个方法,就是观察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减。不确定性因素多,那么经济就不乐观,不确定性因素少,经济就可能向好。最明显的例子就是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由于消除了中国股市一个重要的不确定性因素,股市在随后几年创下了历史最高涨幅。
目前,有几个重要的现象值得观察。
首先是金融改革。这一点很容易被很多中小企业所忽视,而这一点恰恰是经济重要的影响因素。金融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打通中国企业的金融血脉尤其重要。
9月17日,获国务院批准,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同编制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正式发布。
该规划正式提出金融业发展指标:“十二五”时期,预计中国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将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5%左右;到“十二五”期末,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提升至15%以上。于此同时,该规划也从完善金融调控、优化组织体系、建设金融市场、深化金融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维护金融稳定、加强基础设施等七个方面,明确了“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重点任务。
可以这么认为,这是消除中国经济金融不确定因素的一个重要举措。
其次,各地的产业振兴计划。
和上一次四万亿元投资不同,这一次投资的主力是地方政府。以重庆为例,8月20日,重庆召开推进新型工业化大会,“十二五”期间,重庆“6+1”,工业支柱产业将累计投入1.5万亿元,建成七大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和30个百亿元级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将突破3万亿元。有分析指出,重庆的这一次产业振兴计划,改变过去强调金融中心转为发展高端制造业,将以美国为模板的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为德国模式,从虚拟经济转向实体经济。
据财新网的不完全统计,7月以来的近两个月内,已有13个省市发布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或稳增长措施,涉及金额超过10万亿元。
这体现了一个信号,在经济萎靡不振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迫切需要开展行动,消除实体经济的不确定性。
其三,资本市场的悄然变化。
据资深投资人士缥缈观察,目前,相对于A股市场的弱势,大宗商品市场以及周边的股票市场,已经重新出现做多的力量。比如白银期货和豆粕期货已成为现在的主流趋势品种,其走势以及后市的表现,说明主力也在顽强地追逐一些“只要能涨,我就敢追”的交易品。
他认为,大家可以多多关注三点有可能发生变盘的“多头信号”。一是近期大盘很有可能出现在连跌后的“第一阳(周线)”;二是成交方面的量能表现,能放大量最好,现货不能放量,期指如果有量,也可以视为多头的信心有所恢复;三是政策面“向好”的可能,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汇市、债市、楼市、股市,市场应当是“相关”的,比如近期美国发布Q3。
所以,在当下,既要为可能到来的经济萧瑟季节做好准备,同时也要为未来的经济复苏谋篇布局,特别是市场已经越来越接近下跌的“末期”时候,我们应当把眼光放的更长远一些,多看看目前市场的多头氛围的“抬头”趋势。
这既可能是经济萧条的时刻,也可能是经济复苏的时刻。趋势的力量非人力所能阻挡,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顺势而为。
编辑 樊力
二十年前,当克林顿挑战老布什的时候,他提出了一句著名的竞选口号:笨蛋,问题是经济!二十年过去了,当他站上今年美国大选民主党大会发表助选演讲的时候,他谈的还是经济。他引用了一连串的数据,为美国经济描绘了一幅清晰的图景。
所以,当我们审视中国经济形势的时候,不妨学习克林顿,用数据说话。那么经济形势究竟如何?恐怕最乐观的人看了这几个月的数据,也难以笑得出来。俗话说,如鱼在水,冷暖自知。企业界,尤其是实业界,对经济冷暖感知尤深。
再烂的股市也是晴雨表
今年的股市属于2012——末日行情。
从年初开始,股市就进入了漫长的下跌通道,尽管偶尔反复,但是依然阻挡不住下滑的趋势。就目前国内值得参考的数据而言,股市还算是一个有价值的参照系,有人说,中国的股市不是正常的资本市场,不能作为衡量经济形势的标尺,但他可能忘了,再烂的股市也是晴雨表,而且在经济形势很不好的时候,显得尤其明显。
今年的股市体现出这样两个特点,首先是任何题材股都缺乏做多的动力。以白酒业为例,除了小阳春那几天,几乎都是做空的主要战场。缺乏题材股的活跃,意味着投机动力的减弱。那些曾经疯狂一时的“涨停板敢死队”都偃旗息鼓了,可见经济形势之弱。
其次是半年报的数据尤其难看。从目前可以看到的上市公司半年报来看,遍地哀鸿。众多上市公司利润大幅下滑。就数据而言,某些行业比2008年的数据还要难看。正如《华尔街日报》在今年9月初做的一次经济分析——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中国企业无力响应政府刺激经济的号召。
根据他们的观察,以前中国企业一看到促增长的苗头就会加大投资,如今利润下降和库存上升的现实浇灭了他们的热情。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先后于6月和7月下调了利率,但至今未见成效。至于原因,或许可以从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中寻找答案。
据CapitalVue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中国2500家A股上市公司的应付款项占当季收入的46.5%,2008年末这一数据为31.2%。应收款项占收入的31.2%,2008年末为17.6%。未出售商品的库存也日益增加。第二季度A股上市公司的库存占当季收入的76.6%,较第一季度的81.9%小幅回落,但仍处于历史高位。2007年末这一数字仅为48.0%。
从应付、应收款项不断增加可以看出中国市场实际需求疲软,供应链完全靠借款维持。库存上升则意味着即使需求回暖,工厂在加大生产前仍有大量库存需要清理。
不仅如此,第二季度中国企业利润还较上年同期下滑了1.6%。结合这一因素考虑,库存上升还意味着产能过剩。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两次降息都没能推动中国企业重新投资的原因。
9月17日,财政部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营业总收入增幅放缓,成本费用总额增幅连续7个月高于营业总收入增幅,实现利润仍处于下降区间。1~8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同比下降12.8%。
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主力军,他们所拥有的资源和获得的市场份额,远比一般民企高,他们都如此难过,何况一般民企?所以,在上市公司的利润没有减缓下滑的情况下,建议民企减少新项目的投资,并加大应收账款的催收,为可能的冬天准备好足够的粮草。
一连串数据中看到的寒意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其名著《万历十五年》里写道,中国人缺乏“数目字”管理的能力。过去如此,现在依然如此。可能很多企业家对此有异议,他们把企业内部的账务算得精细无比,怎么可能不懂“数目字”管理呢。
其实,这里指的“数目字”,就是对宏观经济的观察和解读。
还是用数据说话。
今年的经济,呈现出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支柱型行业需求锐减,增长骤然减速。其中最为明显的是钢铁行业。
中国钢材产量约占全球的45%,并且拥有超过2亿吨过剩产能。随着国内经济放缓,钢材需求下滑,钢材价格已跌至近三年的最低水平。武钢在上半年提出发展养猪业,曾经被投资界传为笑谈。但这个笑话可能并不是笑话,钢铁业在今年遇到的形势尤为严峻。目前钢铁行业出现了一个必须警惕的现象:抵押库存造假。据调查,中国各地的违约率已经上升,银行发现,拿着贷款质押的钢材仓单是找不到成堆钢材的。业界消息人士称,监管部门正在调查一系列此类案件:在这些案件中,要么仓单只是空头支票,要么钢材库存归属于第三方企业,要么库存已被抵押给多家银行作为贷款担保。
上海一家钢铁企业的交易员表示,“我们目前所见的只是冰山一角,局面将变得更糟。需求疲弱、价格下跌和银行信贷收紧将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
这仅仅是钢铁行业。我们再看一下几个数据。
一是PMI(采购经理指数)。国家统计局9月初公布,中国官方制造业8月的PMI(采购经理指数)为49.2,而其7月还是50.1,这是该项指数在低位徘徊三个季度之后,首次“下穿”了中位数的“衰退线”。有分析认为,“当前经济仍在下行过程之中”,而且,PMI指数在近几个月呈加速下滑的走势,尤为让人担忧。
二是社保费用。6月14日,有报道引用过一组数据称:“目前中国法定的五项社保缴费之和已达工资的40%以上,在181个国家中排名第一,为北欧五国的3倍和G7国家的2.8倍,东亚邻国和地区的4.6倍。”做过企业的人都能理解,这一数据,应当是可信的。如此之高的“五险”费率,不仅对企业与全社会的经营活力形成重压,而且早晚都会在“国家宏观经济绩效”方面不断体现出来。
当然,最容易被大家理解的还是CPI(居民消费指数)和PPI(工业品指数)。从今年初开始,CPI指数一路下滑,7月份甚至跌到了1.8%,8月份回涨了一点点,达到2‰但还是很弱。PPI更是坐上了滑梯,从年初到现在,就没有止住过下跌。
换个角度来看,CPI和PPI其实反映了市场的购买能力,或者需求量,当购买力和需求量持续下滑的时候,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另外还有一个现象,今年媒体广告普遍下滑,这说明企业在大力缩减开支。
经济的底部有多远
如果在此时,有人对中国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表示乐观,他肯定会被嘲笑。但他的乐观或许有可能是对的。
经济学家巴曙松曾经有这样一个观点:观察中国经济,可以用一个方法,就是观察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减。不确定性因素多,那么经济就不乐观,不确定性因素少,经济就可能向好。最明显的例子就是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由于消除了中国股市一个重要的不确定性因素,股市在随后几年创下了历史最高涨幅。
目前,有几个重要的现象值得观察。
首先是金融改革。这一点很容易被很多中小企业所忽视,而这一点恰恰是经济重要的影响因素。金融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打通中国企业的金融血脉尤其重要。
9月17日,获国务院批准,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同编制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正式发布。
该规划正式提出金融业发展指标:“十二五”时期,预计中国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将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5%左右;到“十二五”期末,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提升至15%以上。于此同时,该规划也从完善金融调控、优化组织体系、建设金融市场、深化金融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维护金融稳定、加强基础设施等七个方面,明确了“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重点任务。
可以这么认为,这是消除中国经济金融不确定因素的一个重要举措。
其次,各地的产业振兴计划。
和上一次四万亿元投资不同,这一次投资的主力是地方政府。以重庆为例,8月20日,重庆召开推进新型工业化大会,“十二五”期间,重庆“6+1”,工业支柱产业将累计投入1.5万亿元,建成七大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和30个百亿元级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将突破3万亿元。有分析指出,重庆的这一次产业振兴计划,改变过去强调金融中心转为发展高端制造业,将以美国为模板的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为德国模式,从虚拟经济转向实体经济。
据财新网的不完全统计,7月以来的近两个月内,已有13个省市发布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或稳增长措施,涉及金额超过10万亿元。
这体现了一个信号,在经济萎靡不振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迫切需要开展行动,消除实体经济的不确定性。
其三,资本市场的悄然变化。
据资深投资人士缥缈观察,目前,相对于A股市场的弱势,大宗商品市场以及周边的股票市场,已经重新出现做多的力量。比如白银期货和豆粕期货已成为现在的主流趋势品种,其走势以及后市的表现,说明主力也在顽强地追逐一些“只要能涨,我就敢追”的交易品。
他认为,大家可以多多关注三点有可能发生变盘的“多头信号”。一是近期大盘很有可能出现在连跌后的“第一阳(周线)”;二是成交方面的量能表现,能放大量最好,现货不能放量,期指如果有量,也可以视为多头的信心有所恢复;三是政策面“向好”的可能,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汇市、债市、楼市、股市,市场应当是“相关”的,比如近期美国发布Q3。
所以,在当下,既要为可能到来的经济萧瑟季节做好准备,同时也要为未来的经济复苏谋篇布局,特别是市场已经越来越接近下跌的“末期”时候,我们应当把眼光放的更长远一些,多看看目前市场的多头氛围的“抬头”趋势。
这既可能是经济萧条的时刻,也可能是经济复苏的时刻。趋势的力量非人力所能阻挡,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顺势而为。
编辑 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