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高考移民”问题,并分析了其成因,发达地区或偏远地区的“高考移民”都反应了民众对教育不公平的控诉,以及对教育公平的渴望。面对愈演愈烈的“高考移民”现状,本文提出增强政府监督职能、加大力度解决户籍问题与均衡教育资源配置以实现教育公平。
关键词 高考移民 高考 教育公平
高考,作为我国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之一,为绝大多数人提供了改变命运、实现人生抱负的机会。对于国家,高考是社会文明的一种体现,也是整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基石;对于个人,高考几乎是每个人走向成功需要敲开的第一扇门。民众对高考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也逐渐成为学校、家长与考生首要追求的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现象也屡屡受到广泛关注,并值得深入思考研究。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入户政策的松动,“高考移民”开始出现在民众视线中,并且愈演愈烈,引发政府、学术界及民众对我国教育公平的又一轮激烈讨论。我国现代教育愈加民主化,公共性也日益突出。教育民主化要求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及教育系统自身体制内部的民主化,而“高考移民”则凸现我国公共教育体制的公平性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高考移民”既是民众对高考地区性不公平的愤呲、挑战以及麻木,同时也是对政府出于教育公平性补偿的非法剥夺。
一、“高考移民”及其原因分析
高考移民,主要是指参加高考的高中生利用各地区存在高考分数差异以及录取率高低,通过转学或迁移户口等办法转到高考分数线较低、录取率高的地区应考的一类现象。大体而言,高考移民的移入地区分为二类:一是京、沪等经济水平高而高考录取分数线低的直辖市;二是经济水平相对不发达且高考录取分数线也低的中部和西部省区。
根据新浪网公布的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录取分数线,在总分750分的前提下,文科重点线最高的是广州的589分,而青海只有433分,相差高达256分。同样的分数在甲地名落孙山,在乙地则有可能考取全国重点院校,如此巨大的反差使得“高考移民”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然而“高考移民”产生的根本原因还是现代教育制度化。制度化教育属于以升学为宗旨的应试教育,这必然要求高考录取政策带有计划性,分数还是胜于综合素质,这就无怪乎不仅家长而且很多学校都成为“高考移民”的积极组织者;同时,社会用人单位的“唯学历主义”的存在,使许多学生家长为了能够使自己的孩子挤上这条好前途好工作的康庄大道,不惜铤而走险让孩子成为“高考移民”。
二、“高考移民”与教育公平
作为一个含有价值判断的概念,公平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度量,表现为一种在社会阶层和社会成员之间按比例平等分配利益的理想和制度。教育公平就是按照这样一种“比例平等”原则,使受教育者平等地享受教育权利和教育资源。然而“高考移民”既反映了高校所在地与其它地区的区域性教育不公平,同时也是和谐社会建设最大的障碍。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与核心环节,没有教育公平,就谈不上社会公平。教育公平首先是权利的平等,并且这种平等权利由法律来保证。我国《教育法》第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但是在“高考移民”下,民众的这一权利屡屡受到侵害。2005年涌入海南参加高考的“高考移民”就达十万人,这表示海南本地有近六千名参加高考的学生被剥夺上大学的机会。这种情况下的“受教育机会人人平等”将如何得到保障?“高考移民”人为地打破了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性。
教育机会平等指民众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平等,任何权利主体不因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而在受教育上受到不平等对待。然而,京、沪等地的“高考移民”凸显了民众在受教育上因地域差别所受到的不平等对待。如湖北仙桃民工与北京工程师,两人曾同时参加1987年的高考,前者当年的高考成绩比北京工程师高出50分,但在湖北落选了,造成现在双方身份如此悬殊,若是当年仙桃民工“移民”到北京,那么现在恐怕已成为仙桃工程师了。在某种程度上,“高考移民”也是民众对教育区域性不公平的一种无奈对策。
三、教育公平的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经济高速发展,但是离教育强国还存在距离,我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无论在教育资源的数量、质量以及民众实际享有受教育权利的水平等都存在明显差距。这是教育事实上和宏观上的不公平,为弥补这一不公平,国家对欠发达的地区实行降低录取分数线等优惠政策,以实现教育的相对公平, 然而“高考移民”却变相剥夺了这一公平。所以,当务之急必须加大力度整治“高考移民”,实现教育公平。
(一)增强政府监督职能
《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教育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和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之一。为此,政府应作为首要榜样,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保障民众享有接受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可在实际操作中,却有不少官员利用自己手中权利以权谋私,损害教育公平。那么,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加大政府监督力度,严惩扰乱高考正常秩序的集团和个人,保障绝大多数考生的合法权益。
(二)加大力度解决户籍问题
高考户籍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一方面,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北京、上海等地以较低的分数录取所在地考生,而其他省市自治区考生要进这些地区的一流大学,则需要相当高的、甚至让考生无法企及的分数。优质的教育资源与较低的录取分数,使得京、沪等发达地区的户籍炙手可热。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放开户籍政策,鼓励人才流向西部,同时也方便了另一批“高考移民”。在某种程度上,户籍的“灵活”政策为“高考移民”打开了绿色通道。所以要切实解决“高考移民”问题以保障教育公平,户籍制度的改革刻不容缓。
(三)均衡教育资源配置
对于中西部不发达地区,教育资源获取上的困难已经使他们处于不利之地,政府教育资源投入的不足极大地削弱了考生在高考中的竞争力。国家出台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优惠”政策,无疑会为考生增加竞争力,缩小教育水平差异,实现最终的教育公平。然而,“高考移民”让这一政策并没能从根本上实现缩小地区教育差异的初衷,反而加剧了不发达地区高考的竞争激烈程度。高考录取分数线“优惠”政策治标不治本,国家应该加大对不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在全国范围内均衡教育资源配置,使各地区的教育发展实现相对平衡,那么“高考移民”将会最终销声匿迹。
参考文献:
[1]邹东升,耿俊峰.“高考移民”现象的政策学审思与对策[J].社会科学家,2008(1).
[2]杨卫军.教育公平视阈下之“高考移民”现象透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0(8):87-89.
[3]张蓓,李芬.高考移民的失规和规范[J].青年事务,2004(9).
[4]姜传松.高考供求平衡问题探析--“高考移民”的视角[J].高教探索,2008(2).
关键词 高考移民 高考 教育公平
高考,作为我国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之一,为绝大多数人提供了改变命运、实现人生抱负的机会。对于国家,高考是社会文明的一种体现,也是整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基石;对于个人,高考几乎是每个人走向成功需要敲开的第一扇门。民众对高考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也逐渐成为学校、家长与考生首要追求的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现象也屡屡受到广泛关注,并值得深入思考研究。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入户政策的松动,“高考移民”开始出现在民众视线中,并且愈演愈烈,引发政府、学术界及民众对我国教育公平的又一轮激烈讨论。我国现代教育愈加民主化,公共性也日益突出。教育民主化要求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及教育系统自身体制内部的民主化,而“高考移民”则凸现我国公共教育体制的公平性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高考移民”既是民众对高考地区性不公平的愤呲、挑战以及麻木,同时也是对政府出于教育公平性补偿的非法剥夺。
一、“高考移民”及其原因分析
高考移民,主要是指参加高考的高中生利用各地区存在高考分数差异以及录取率高低,通过转学或迁移户口等办法转到高考分数线较低、录取率高的地区应考的一类现象。大体而言,高考移民的移入地区分为二类:一是京、沪等经济水平高而高考录取分数线低的直辖市;二是经济水平相对不发达且高考录取分数线也低的中部和西部省区。
根据新浪网公布的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录取分数线,在总分750分的前提下,文科重点线最高的是广州的589分,而青海只有433分,相差高达256分。同样的分数在甲地名落孙山,在乙地则有可能考取全国重点院校,如此巨大的反差使得“高考移民”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然而“高考移民”产生的根本原因还是现代教育制度化。制度化教育属于以升学为宗旨的应试教育,这必然要求高考录取政策带有计划性,分数还是胜于综合素质,这就无怪乎不仅家长而且很多学校都成为“高考移民”的积极组织者;同时,社会用人单位的“唯学历主义”的存在,使许多学生家长为了能够使自己的孩子挤上这条好前途好工作的康庄大道,不惜铤而走险让孩子成为“高考移民”。
二、“高考移民”与教育公平
作为一个含有价值判断的概念,公平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度量,表现为一种在社会阶层和社会成员之间按比例平等分配利益的理想和制度。教育公平就是按照这样一种“比例平等”原则,使受教育者平等地享受教育权利和教育资源。然而“高考移民”既反映了高校所在地与其它地区的区域性教育不公平,同时也是和谐社会建设最大的障碍。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与核心环节,没有教育公平,就谈不上社会公平。教育公平首先是权利的平等,并且这种平等权利由法律来保证。我国《教育法》第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但是在“高考移民”下,民众的这一权利屡屡受到侵害。2005年涌入海南参加高考的“高考移民”就达十万人,这表示海南本地有近六千名参加高考的学生被剥夺上大学的机会。这种情况下的“受教育机会人人平等”将如何得到保障?“高考移民”人为地打破了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性。
教育机会平等指民众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平等,任何权利主体不因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而在受教育上受到不平等对待。然而,京、沪等地的“高考移民”凸显了民众在受教育上因地域差别所受到的不平等对待。如湖北仙桃民工与北京工程师,两人曾同时参加1987年的高考,前者当年的高考成绩比北京工程师高出50分,但在湖北落选了,造成现在双方身份如此悬殊,若是当年仙桃民工“移民”到北京,那么现在恐怕已成为仙桃工程师了。在某种程度上,“高考移民”也是民众对教育区域性不公平的一种无奈对策。
三、教育公平的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经济高速发展,但是离教育强国还存在距离,我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无论在教育资源的数量、质量以及民众实际享有受教育权利的水平等都存在明显差距。这是教育事实上和宏观上的不公平,为弥补这一不公平,国家对欠发达的地区实行降低录取分数线等优惠政策,以实现教育的相对公平, 然而“高考移民”却变相剥夺了这一公平。所以,当务之急必须加大力度整治“高考移民”,实现教育公平。
(一)增强政府监督职能
《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教育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和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之一。为此,政府应作为首要榜样,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保障民众享有接受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可在实际操作中,却有不少官员利用自己手中权利以权谋私,损害教育公平。那么,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加大政府监督力度,严惩扰乱高考正常秩序的集团和个人,保障绝大多数考生的合法权益。
(二)加大力度解决户籍问题
高考户籍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一方面,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北京、上海等地以较低的分数录取所在地考生,而其他省市自治区考生要进这些地区的一流大学,则需要相当高的、甚至让考生无法企及的分数。优质的教育资源与较低的录取分数,使得京、沪等发达地区的户籍炙手可热。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放开户籍政策,鼓励人才流向西部,同时也方便了另一批“高考移民”。在某种程度上,户籍的“灵活”政策为“高考移民”打开了绿色通道。所以要切实解决“高考移民”问题以保障教育公平,户籍制度的改革刻不容缓。
(三)均衡教育资源配置
对于中西部不发达地区,教育资源获取上的困难已经使他们处于不利之地,政府教育资源投入的不足极大地削弱了考生在高考中的竞争力。国家出台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优惠”政策,无疑会为考生增加竞争力,缩小教育水平差异,实现最终的教育公平。然而,“高考移民”让这一政策并没能从根本上实现缩小地区教育差异的初衷,反而加剧了不发达地区高考的竞争激烈程度。高考录取分数线“优惠”政策治标不治本,国家应该加大对不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在全国范围内均衡教育资源配置,使各地区的教育发展实现相对平衡,那么“高考移民”将会最终销声匿迹。
参考文献:
[1]邹东升,耿俊峰.“高考移民”现象的政策学审思与对策[J].社会科学家,2008(1).
[2]杨卫军.教育公平视阈下之“高考移民”现象透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0(8):87-89.
[3]张蓓,李芬.高考移民的失规和规范[J].青年事务,2004(9).
[4]姜传松.高考供求平衡问题探析--“高考移民”的视角[J].高教探索,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