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离我们并不远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ah1234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确认自己的生命逐渐进入秋天了。秋高气爽,在距离城市很远的那些村庄,金黄的麦垛构筑起人间天堂,叼着谷穗一掠而过的麻雀是幸福的使者,而我像旗帜一样被风劫持了。我想象着它们,就看见了它们:低矮的农舍、镰刀、村姑的手、青铜油灯、褪色的标语……然而一缕炊烟就足以混淆我的视线。蒙面的风,盲目的旗帜,恰恰是我与这个狂欢的季节之间的关系。为与狂欢相区别,这个季节的另一半是清醒:在刈割后荡然无存的原野,稻草人保持着哲学家的沉默,手握蒲扇,眺望远方。我想起了一个叫陶渊明的人和他采菊的诗话。那朵古典主义的菊花,人间的黄金也无法兑换,因为心灵不是银行。秋天,我是爱你的,爱是一种坦白,正如收获是时间的一次摊牌:我目击到一辆忧郁的马车正行驶在雨季的村路上,流泪的马车,一点点掏空了我内心的谷仓。
  我为什么要在城市里怀念乡村呢?我为什么要在黄昏写许多封信,然后一一塞进锁紧的抽屉?在梦中我翻身坐起,穿上巴尔扎克的睡袍,拧亮台灯,开始浏览这些来自外省的无名诗人的即兴之作。这说明心灵需要读者,真实的心灵,只能依靠假设的读者来分担它那份无法承受的轻与重。于是我相信了艺术是一次自我的收割,具有象征意义的镰刀,正悬挂在空中。每写完一首诗,我便会下意识地深呼吸,以至无法辨别那被割裂的疼痛,究竟是痛苦,还是欢乐?
  月亮从村庄的上空升起,就像村姑佩戴的耳环。一位大眼睛长辫子的村姑,佩戴着白银打制的耳环,越过茅草的屋顶和砖木结构的墙壁,一位姓氏不详的采桑村姑摇晃着泉水与鹅卵石的音乐向我走来。她告诉我,已经赤脚走了好远的路,脚踝上沾满辛酸的草汁。她双手捧着一颗心,捧着乡村的礼物,终于抵达这有红绿灯、斑马线的十字路口,以回报那些热爱她的人们。这枚月亮,我最初在叶赛宁的诗里见过。
  我作为一个微服私访的采诗官在乡村迷路,沿途的农夫习惯于用手势而不是语言来回答。一位正忙于吹短笛的牧童在牛背上扬起鞭子,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杏花村啊,往那边走就是!”杜牧能听懂,我也能听懂。乡村不会欺骗我的,我如愿以偿地接近了酒旗、石拱桥、苔痕斑驳的渡口、乌篷船乃至民间祭祀的集市。我一路回想着,那些在田埂上小憩的农夫,没有表情的脸和粗犷的动作,总结出这样一个道理:在万能的大自然面前,再聪明的人也会变成哑巴,语言是徒劳的,因而又是多余的,大自然本身才是雄辩的,你说服不了它。第一次面对风景如画的乡村,我在“啊”了一声之后,便无言以对;甚至我以乡村为抒情对象的第一首诗,都是多年后在一座城市里的塔楼写下的。这注定我无法以演讲家的姿态,来面对海枯石烂的爱情。乡村是属于回忆的,原始的乡村(譬如伊甸园)是人类最重要的一个回忆。
  我们的祈祷永远从粮食开始,穿越农谚、旱季、精神的器皿,通过粮食得以结束。中间的道路由爱情构成,手臂缠绕如炊烟袅袅,当年刈割的场景比一片鸟群更为久远,你几乎寻求不到足以返回的马车。仰起面孔,承接圣洁的雨水,我们的心模仿池塘展开了波动,往事是游泳于其中的鱼,忽明忽暗,更改着天空的表情。你一转身,就泼洒了积攒于空巢的鸟鸣,这是灵魂的音乐冉冉升起的原因。乡村不是一个概念化的名词,它是不穿制服的土地的象征,是粮食的起源,而粮食本身就是人类最悠久的历史,它没有印在纸上,却写在每个人的血液里。我不敢浪费一粒粮食,我把它当作朴素的《圣经》来看待。对粮食的浪费可以视若幼稚的过错。对乡村的蔑视,则构成不可原谅的心灵的罪过。
  最古老的村庄是由两个人组成的,一个叫亚当,一个叫夏娃。或者,一个叫牛郎,一个叫织女。最古老的村庄诞生了最美丽的传说:男耕女织,开花结果。用今天的眼光看,它仅仅相当于一个使用石器的家庭。在青铜与铁被发现之前,战争甚至无法构成人类的幻想。两个和平主义者的家庭,爱是唯一的法律,而法官是虚拟的上帝。于是我想,今天的家庭呢,是否可比喻为两个人的村庄、小农经济的村庄?我们都是第一代村民的后裔,即使我们没有继承土地、房屋、农具与财产,但我们继承了他们的爱,继承了他们的血统。
  乡村是现实无法取缔的原始家园,穿着草鞋的乡村,说着方言的乡村,是人类信仰中的家长,契诃夫有篇小说记述了一位搬到城里的孤儿,给远方的爷爷写信,信封上只写了“寄乡下爷爷收”即投进邮筒,我不知道邮递员该如何处理这封没有确切地址的家信。对于那个充满思念的孩子来说,乡村是不需要邮政编码的,正如他不记得爷爷的名字,但爷爷依然是爷爷。这封地址不详的信,乡村会听见的,乡村永远在给予雾都孤儿以灵魂的抚慰。长胡子的乡村,慈祥的乡村,并不是爱的失主,而是永恒的收信人。在一灯如豆的黄昏,在今天,我在大大小小的纸片上涂写着和乡村有关的文字,我甚至怀疑自己都是在模仿契诃夫小说里的主人公,给千里之外的乡村写着潦草的家信。正如思念并不需要邮差,乡村是我这篇札记的第一读者,哪怕文字仅仅是我刻骨铭心的思念的赝品。
  我一生中遇见过许多荆钗布裙的村姑,但理想主义的村姑只有一位,她叫罗敷。罗敷是这个世界上所有村姑美丽的总和。因此,我一生中看见的树只有一棵,叫陌上桑。我一生中的爱情有许多种,但最忧伤最美丽的一种叫乡愁。如果把爱情比喻为人与人之间的乡愁恐怕不太准确,但把乡愁作为一种博大的爱情来看待,再恰当不过了。
  乡村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充其量借助一张火车票就能达到了。它甚至更近,如果你擅长把每天餐桌上的面包,都视若来自乡村的礼物。那么你便会把乡村的赐予视若一种恩情,并且回报以终生的感激。
  我翻身坐起,换上一双带有浓厚民俗色彩的草鞋,我的影子贴着水面行走,在走出城门的神圣时刻,我特意弯下腰系紧鞋带,这个动作足以证明我把还乡的计划作为一次朝拜式的出发。这是我做过的一个梦。在日常生活中,哪怕是因公差坐火车路过乡村,我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眼前的景物熟悉如前世的画面,这说明我不是一个坐在世俗的三等车厢里的匆匆过客。而城市呢,城市仅仅是人类的别墅。
  (编辑/张金余)
其他文献
“每一个男孩,都必须将自己的父亲打败,才能成为真正的男人。”这句话是谁说的已无从考证,但它却像真理一样映照我的人生。  我小时候,父亲脾气特别暴躁,稍不如意就辱骂母亲或者拳脚相加,我和哥哥都痛恨他。在家暴之下,母子三人惶惶不可终日。因为这个原因,我和哥哥过早地走上社会。后来,我读到了哥哥写给母亲的长信《与你同步,与命运抗争——献给母亲的生日礼物》,信中把我们成长的辛酸描写得淋漓尽致。现在重读,依然
面对女儿的出格行为,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的母亲史塔克斯,没有采用文明的劝导方式,而是将其声色俱厉的教女过程全程录像,并且上传互联网。  早在去年4月,她发现12岁的女儿沉湎于玩手机而不愿意学习,于是没收手机,期待女儿有所改进。谁知女儿竟然偷偷注册了一个“脸书”账号,谎称已经19岁,并用了一张穿着内衣的照片作为图像,其好友列表里大都是成年男子。史塔克斯获知后,震怒之中将女儿拉到院子内,架好摄像机之后
2001年,香港导演杨凡执導电影《游园惊梦》,请上影厂娄中国做该片的美术师。有一场戏是给老爷祝寿,除了30斤重的一对黄蜡烛,供桌上还要摆放一排糕团,寿桃、寿糕之类很容易制作,唯有佛手糕没法做,因为没见过。为此,娄中国专程赶到苏州老字号黄天源请求帮忙。黄天源的糕团师对娄中国说:“只要拿样子来,我们就能做。”哪里有什么样子?娄中国这一趟白跑了。  娄中国到处打听,得知当年给慈禧祝寿时用过佛手糕。于是,
去日本旅游,我顺便看望了住在大阪的姨妈。姨妈见到我非常高兴,拉着我的手亲切地说个没完。不知不觉,天色近晚,到了吃晚饭的时间。这时,门铃响了,姨夫前去开门,回来时手上多了一个大大的食盒。姨夫把食盒里的饭菜一一摆到餐桌上,然后招呼我和姨妈上桌吃饭。    看着桌上丰盛的菜肴,我对姨妈说:“在家里随便做点什么就好了,没必要在外面的餐厅点餐。”姨妈歉意地说:“家里什么食材都没有,我和你姨夫平常在家里根本不
电视剧《黄炎培》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晚饭后,女儿叫哥哥和弟弟帮助收拾饭桌,哥哥说:“我是做大事的、做学问的,怎么能做这种小事。”黄炎培在楼上听到后,叫孩子们都上来,并把一鸡毛弹子放到了门中的地上,女儿上来绕着走过了,哥哥从上面迈了过去,弟弟进来时还踢了一下。黄炎培让孩子们面朝门口等着他们的妈妈上来,怀孕的妈妈进门时笨重地先把弹子捡了起来。  黄炎培:“你们看到地上弹子了吗?”  孩子回答:“看到
冯雷是出了名的戏痴。在国庆热映的电影《黄金时代》中,冯雷饰演的胡风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来在接到这个角色后,冯雷就通过朋友找来大量有关胡风及当时社会的文史资料、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并阅读了胡风的大量作品及重要的文学评论,为演绎胡风可谓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冯雷所饰演的耿直文青胡风,其精湛演技获得胡风后人、影评人以及影迷的一致好评:“形似、神似,堪称神还原!”他因这一角色而被称为“黄金配角”。  在
她初中毕业后,来到重庆一家小旅馆做服务员。1994年底,她在报上看到东莞市宝石大酒店招工,就去报了名,到大酒店工作是她的愿望。  当时,应聘者大多数是大中专女生。第一天初选,她就因文化低、身高不够没有过关。她很失望。但她立即想:能当一名清洁工也好。这一夜,她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第二天一大早,她来到废品收购站,指着一个布满灰尘的旧马桶对收购站的人说,我买一个旧马桶。  在众目睽睽之下。她把脏马桶扛
我和姚扬生活在这个风沙很大的西部城市。我们还是一无所有,无依无靠。但我们的生活始终处于甜蜜的状态,因为我们发现美好的生活是自己创造的,就如新婚那天,我们遭遇的那场出其不意的幸福袭击——要知道,新婚的美好记忆,关乎两个人一生的幸福。    我和姚扬,一个来自于江南水乡绍兴,一个来自于中南名城长沙,我们的大学时光是在南京度过的。在大学三年级结束的暑假,我们一同去敦煌旅游。在那千里万里都看不到生命
《西游記》这本书,我百看不厌。先是喜欢里面的故事情节,后来爱看孙悟空大战妖精的打斗场面。再后来,由于我的吃货属性,关注起唐僧师徒的饮食来。  话说师徒四人由东土大唐一路向西,由于八戒贪嘴食量大,孙悟空又有些本领,4人便有机会经常吃到别人招待的“宴会菜 ”。宴会菜一般是这样出现的:1.大国国君招待接风宴;2.降妖除魔感恩宴;3.妖精成亲(与唐僧)宴;4.寺中素斋。书中描写各类宴会饮食,分外精彩,譬如
随着《梅兰芳》的上映,被公认为片中最出彩的演员不是黎明、章子怡等大牌明星,而是首度亮相大银幕的青年越剧小生余少群。扮演青年梅兰芳的他在片中的戏份几乎占了一半,举首投足间那浑然天成的气质及神韵令不少观众为之折服。    倔强少年,成了一颗冉冉升起的戏曲人才    也许余少群和周围的人从来没有想过,父母都是工程师的他竟然去学戏。在父母的坚决反对声中,这个倔强的少年选择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余少群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