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是通过节奏、旋律、节拍、速度、力度、音色、和声、复调等手段来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和抒发内在情感的。动听的歌声和传神的表演,可以使观众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声乐艺术是通过声音语言和形体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声乐的语言是有曲调,是赋予音乐符号的。歌曲作为声乐作品的体裁,它是声乐表演最为广泛的表演内容,通过人声的演唱来抒发歌曲的内容,把作品的思想内容或角色的性格特征再创造地表现出来,使无声的作品变成有声的形象。
关键词:歌唱形态;听觉美感;视觉美感
中图分类号:J60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154-02
声乐是表演的艺术,它在有限的时空内,通过歌词和旋律的变化,运用优美的嗓音,通过生动的表演以塑造声情并茂的艺术想象,表现出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思想感情。声乐表演和其他表演艺术一样,是以语言和形体动作来进行表演的。就声乐来说,它是以音乐化的语言与形体动作来进行表演的。有了声的技巧与表现技能,掌握了情的体验与感受,还要通过声情结合的表演实践来完成它的创造。而不同形态的表演在唱法上有不同的风格,如美声唱法,由于要求喉头较低,因而有明亮、丰满、圆润的效果,并富于共鸣的音质;注重句法连贯、声音灵活、刚柔兼备的演唱风格。而民族唱法则注重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神形兼备、唱表结合的抒情原则,具有浓郁的民族语言韵味。而通俗唱法则面对相对短小精悍的作品,演唱自如潇洒、唱做兼备、音域不宽、表演自然,演绎的非常精到,产生独具一格的表演效果。这些唱法虽然不同,音色也各具特色,但都要求能抒情达意。
一、听觉美感
苏联声乐专家捷米采娃曾说过“姿势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声音的源泉”。身体姿态在演员的表演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形体表演中基础的一环,而且对演员的发声和歌唱都有很大的影响。从审美的角度讲,歌唱者的姿态应该力求端庄、大方、朴素、自如。我们常说正确的歌唱姿势是:唱前身体直立,两脚稍向两侧或前后分开,腰部稳定,不要紧张,保持自然放松和积极的状态。脸部肌肉放松,表情自然;头部保持与眼睛向前平视稍高的位置;胸部自然挺起,两肩略后一点,小腹收缩,向四周扩张,任何时候都不要夹肩、缩脖,全身保持一种积极运动的状态,不能松松垮垮或者僵硬拘谨,要处在“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最佳状态之中。头部应垂直但不能紧张,下巴应自如地放下,既不前伸也不拉向胸部。身体的重心应落在两脚前脚掌的部位上,不要落在脚尖上。歌唱的姿势直接关系到呼吸的状态、气息的运用、喉头的位置、声带的运动和腔体的共鸣,影响整个发声器官的协调和配合,决定身体的着力点。如果下巴前伸,喉头就不能保持在适当的位置上,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颤抖;低头唱歌则容易压迫喉头,使喉头及颈部肌肉紧张,影响声音流畅。驼背、凹胸则会压迫共鸣腔体,使得声音得不到气息的正确支撑,从而影响到歌声的丰满与圆润。歌唱姿势正确了,就能体现出歌唱者在舞台上的气质和美感,发声的各个器官就能正常运作。总而言之,歌唱发声取决于身体的姿势,不能保持正确的姿势,就不能获得有力的深呼吸的支持。歌唱者在演唱声乐作品是要有内心视觉,它是指演唱时根据歌词和旋律所提供的意境,在脑海中闪现的一种图像。分析和理解歌唱,并根据歌词和旋律的感受、联想和内心视觉,通过歌唱语言,把歌曲的思想感情、内在含义,充分、确切、有效、清晰地送给观众,使听众也能体验到这种感受。格瑞斯在他的《歌曲的解释》一书中说:作为一位歌唱者,要使自己处于“有一些东西要说,并知道如何去说”的状态才行。内心视觉一旦形成,会大大提高歌唱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也是演唱时表情展现和手势、身段运用是否得体的重要依据。
二、视觉美感
如果说“听”是引导观众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为具体形象。声乐学习不仅要学会演唱,而且要通过演唱给人以完美的情感交流和艺术的享受。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歌唱时要有意识地睁开眼睛,像黑宝石一样发出光芒。不同的眼光、眼神,反映着不同的心态与感情。京剧大师候喜瑞曾说过“眼是心中的苗”。这虽然是一句俗语,但可以说明眼睛对表演的重要性,因为人物的一切感情都要通过它看出来。古人也说“万物风中起,千情眼里生”。眼神的变化和表演都应该从作品内容和任务情感出发,做到真情流露,才能正确地表现艺术。声乐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要懂得用眼神与观众交流,通过各种“眼法”表演,把歌唱活了,唱出“精、气、神”来,这样才能抓住观众,才能感人。如果“眼到心未到”,那么就算是再灵动的眼神也不过是表面文章,不是内心所想,这种眼神是不真实的,缺乏生命力的。这就要求演唱者本人首先被作品中美的情感所震动,要有一种把自己美的情感非表达出来不可的强烈愿望,这样的演唱才能具有美的感染力。形体动作是声乐表演创造的重要手段,形体动作可以说是无声的体态语言,它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在辅助与烘托声情的艺术创造,在声乐艺术美的创造中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声乐演员绝不能把生活中那种懒懒散散、随随便便的作风带到舞台上,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体动作表演和情感表达、塑造人物形象的密切关系,努力使自己的舞台艺术表演达到“神形兼备”的境界。一般来说,形体包括体形与体态。作为独唱等形式的表演者,体形的优美在视觉美的感观上不可能不对听觉美产生辅助效应。其次是体态美,体态是身体姿势的静态与动态的有机结合,作为表演艺术来说,它是人体造型美的创造。所以,声乐演员一出场,首先就要“精神抖擞”,人有了“精、神、气”,一上台的“台步”和“身段”就透着一种振奋的感觉,有了“精、神、气”,神经系统就能协调全身松与紧的控制力和“台步”的节奏,使观众马上产生潇洒、英俊、漂亮的感触,声乐演员就是艺术的表现者,一举手、一投足都要体现艺术的风度,就应该让观众感觉到艺术的美。声乐演员站在舞台上演唱,自然离不开手势的表演。因为手势是人类的一种“无声的语言”,它不仅能帮助感情表达,渲染气势,而且能够为形体造型。声乐演员站在舞台上必须有一种控制力,并且要按歌唱的正确姿势来进行歌唱艺术的表演,因此是需要一定的“架势”的,但这种“架势”要摆到恰到好处。在歌唱艺术表演中,应该以歌唱为主,手势动作为辅,不可喧宾夺主,分散观众的注意力。手势动作应该是千姿百态的,根据歌曲的内容需要,灵活自如地做一些手势表演,双手动作自然、协调,做到随情而动,把手势动作放在有意无意之间。如果为了做动作故意摆弄手势,动作久显得生硬、做作,失去了手势的辅助意义。要把手势动作作为表现感情的一部分,形成辅助歌唱的“无声的语言”,使歌声、手势与感情完全融会在一起。
综上所述,声乐演员在舞台上不仅要唱歌,同时又要进行“神型兼备”的舞台艺术表演相结合。如果一个歌唱者站在舞台上从头到尾一动不动地只唱不做动作,这种演唱就显得呆板而缺乏生动感。而美好的歌声与“神型兼备”的舞台艺术表演相结合,就能使表演更加形象化,所谓“动情即動气,情动而气生”、“声为情役,腔为情设”、“情之所至,音之所生”,说明气随情生、情随气转。歌声自然含蓄、韵律呈现、节奏盎然,令人悠然神会,但觉绵绵不断、余味无穷的审美境界。创造出“动人的声韵,醉人的音”的声腔美来,这就是歌声与形象完美统一的结果。
关键词:歌唱形态;听觉美感;视觉美感
中图分类号:J60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154-02
声乐是表演的艺术,它在有限的时空内,通过歌词和旋律的变化,运用优美的嗓音,通过生动的表演以塑造声情并茂的艺术想象,表现出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思想感情。声乐表演和其他表演艺术一样,是以语言和形体动作来进行表演的。就声乐来说,它是以音乐化的语言与形体动作来进行表演的。有了声的技巧与表现技能,掌握了情的体验与感受,还要通过声情结合的表演实践来完成它的创造。而不同形态的表演在唱法上有不同的风格,如美声唱法,由于要求喉头较低,因而有明亮、丰满、圆润的效果,并富于共鸣的音质;注重句法连贯、声音灵活、刚柔兼备的演唱风格。而民族唱法则注重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神形兼备、唱表结合的抒情原则,具有浓郁的民族语言韵味。而通俗唱法则面对相对短小精悍的作品,演唱自如潇洒、唱做兼备、音域不宽、表演自然,演绎的非常精到,产生独具一格的表演效果。这些唱法虽然不同,音色也各具特色,但都要求能抒情达意。
一、听觉美感
苏联声乐专家捷米采娃曾说过“姿势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声音的源泉”。身体姿态在演员的表演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形体表演中基础的一环,而且对演员的发声和歌唱都有很大的影响。从审美的角度讲,歌唱者的姿态应该力求端庄、大方、朴素、自如。我们常说正确的歌唱姿势是:唱前身体直立,两脚稍向两侧或前后分开,腰部稳定,不要紧张,保持自然放松和积极的状态。脸部肌肉放松,表情自然;头部保持与眼睛向前平视稍高的位置;胸部自然挺起,两肩略后一点,小腹收缩,向四周扩张,任何时候都不要夹肩、缩脖,全身保持一种积极运动的状态,不能松松垮垮或者僵硬拘谨,要处在“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最佳状态之中。头部应垂直但不能紧张,下巴应自如地放下,既不前伸也不拉向胸部。身体的重心应落在两脚前脚掌的部位上,不要落在脚尖上。歌唱的姿势直接关系到呼吸的状态、气息的运用、喉头的位置、声带的运动和腔体的共鸣,影响整个发声器官的协调和配合,决定身体的着力点。如果下巴前伸,喉头就不能保持在适当的位置上,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颤抖;低头唱歌则容易压迫喉头,使喉头及颈部肌肉紧张,影响声音流畅。驼背、凹胸则会压迫共鸣腔体,使得声音得不到气息的正确支撑,从而影响到歌声的丰满与圆润。歌唱姿势正确了,就能体现出歌唱者在舞台上的气质和美感,发声的各个器官就能正常运作。总而言之,歌唱发声取决于身体的姿势,不能保持正确的姿势,就不能获得有力的深呼吸的支持。歌唱者在演唱声乐作品是要有内心视觉,它是指演唱时根据歌词和旋律所提供的意境,在脑海中闪现的一种图像。分析和理解歌唱,并根据歌词和旋律的感受、联想和内心视觉,通过歌唱语言,把歌曲的思想感情、内在含义,充分、确切、有效、清晰地送给观众,使听众也能体验到这种感受。格瑞斯在他的《歌曲的解释》一书中说:作为一位歌唱者,要使自己处于“有一些东西要说,并知道如何去说”的状态才行。内心视觉一旦形成,会大大提高歌唱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也是演唱时表情展现和手势、身段运用是否得体的重要依据。
二、视觉美感
如果说“听”是引导观众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为具体形象。声乐学习不仅要学会演唱,而且要通过演唱给人以完美的情感交流和艺术的享受。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歌唱时要有意识地睁开眼睛,像黑宝石一样发出光芒。不同的眼光、眼神,反映着不同的心态与感情。京剧大师候喜瑞曾说过“眼是心中的苗”。这虽然是一句俗语,但可以说明眼睛对表演的重要性,因为人物的一切感情都要通过它看出来。古人也说“万物风中起,千情眼里生”。眼神的变化和表演都应该从作品内容和任务情感出发,做到真情流露,才能正确地表现艺术。声乐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要懂得用眼神与观众交流,通过各种“眼法”表演,把歌唱活了,唱出“精、气、神”来,这样才能抓住观众,才能感人。如果“眼到心未到”,那么就算是再灵动的眼神也不过是表面文章,不是内心所想,这种眼神是不真实的,缺乏生命力的。这就要求演唱者本人首先被作品中美的情感所震动,要有一种把自己美的情感非表达出来不可的强烈愿望,这样的演唱才能具有美的感染力。形体动作是声乐表演创造的重要手段,形体动作可以说是无声的体态语言,它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在辅助与烘托声情的艺术创造,在声乐艺术美的创造中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声乐演员绝不能把生活中那种懒懒散散、随随便便的作风带到舞台上,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体动作表演和情感表达、塑造人物形象的密切关系,努力使自己的舞台艺术表演达到“神形兼备”的境界。一般来说,形体包括体形与体态。作为独唱等形式的表演者,体形的优美在视觉美的感观上不可能不对听觉美产生辅助效应。其次是体态美,体态是身体姿势的静态与动态的有机结合,作为表演艺术来说,它是人体造型美的创造。所以,声乐演员一出场,首先就要“精神抖擞”,人有了“精、神、气”,一上台的“台步”和“身段”就透着一种振奋的感觉,有了“精、神、气”,神经系统就能协调全身松与紧的控制力和“台步”的节奏,使观众马上产生潇洒、英俊、漂亮的感触,声乐演员就是艺术的表现者,一举手、一投足都要体现艺术的风度,就应该让观众感觉到艺术的美。声乐演员站在舞台上演唱,自然离不开手势的表演。因为手势是人类的一种“无声的语言”,它不仅能帮助感情表达,渲染气势,而且能够为形体造型。声乐演员站在舞台上必须有一种控制力,并且要按歌唱的正确姿势来进行歌唱艺术的表演,因此是需要一定的“架势”的,但这种“架势”要摆到恰到好处。在歌唱艺术表演中,应该以歌唱为主,手势动作为辅,不可喧宾夺主,分散观众的注意力。手势动作应该是千姿百态的,根据歌曲的内容需要,灵活自如地做一些手势表演,双手动作自然、协调,做到随情而动,把手势动作放在有意无意之间。如果为了做动作故意摆弄手势,动作久显得生硬、做作,失去了手势的辅助意义。要把手势动作作为表现感情的一部分,形成辅助歌唱的“无声的语言”,使歌声、手势与感情完全融会在一起。
综上所述,声乐演员在舞台上不仅要唱歌,同时又要进行“神型兼备”的舞台艺术表演相结合。如果一个歌唱者站在舞台上从头到尾一动不动地只唱不做动作,这种演唱就显得呆板而缺乏生动感。而美好的歌声与“神型兼备”的舞台艺术表演相结合,就能使表演更加形象化,所谓“动情即動气,情动而气生”、“声为情役,腔为情设”、“情之所至,音之所生”,说明气随情生、情随气转。歌声自然含蓄、韵律呈现、节奏盎然,令人悠然神会,但觉绵绵不断、余味无穷的审美境界。创造出“动人的声韵,醉人的音”的声腔美来,这就是歌声与形象完美统一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