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高校毕业生是国家重要的人力资源,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其就业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鼓励扩大就业的政策。2010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意义重大而深远。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中发挥着引导、平衡和保障的重要作用。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现状
据陈晓云的《就业行为管理》一书中认为,政府制定的就业政策,是国家关于劳动就业管理的方针、原则和方式方法的总称,是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劳动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和手段。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是指高校毕业生从求职到试用期结束,得到职业岗位过程中的一系列国家原则、方针、依据,体现了国家行为和公共权力导向。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是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末,我国高校毕业生政策在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逐步建立,形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度和政策框架体系,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重大变革。自2002年以來,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累计发出了40多个文件,明确了100多项具体政策,涉及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就业指导、自主创业、就业见习、就业援助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现在这些政策的效应正在逐步体现。虽然有《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指导高校的就业实际,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方面仍然以政策文件为主,在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时主要依赖政府的介入,特别是政策手段的应用和运行,社会保障特点突出。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來看,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的文献数量比较多,集中在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就业难的原因和解决就业问题的举措等方面。但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深度研究极其缺乏,更多的仅停留在现状描述上,从实践看,就业部门对大学生就业政策和一般就业政策的差异认识还不很深刻,有的政策在实行后制定相应的补救措施,缺少过程中的完善机制。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积极实践和就业工作机制体制的形成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劳动人事和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而逐渐建立和发展起來的。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积极实践的同时,也促进了就业工作机制体制的形成。
1.提出“双向选择”的就业改革制度和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80年代中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是从招生到就业的“统包统分”模式。1985年5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对于国家招生计划内的学生,其“毕业分配,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制度”。1989年3月,《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提出了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
2.毕业生从“双向选择”到“自主择业”的过渡阶段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高校毕业生由国家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统包统分,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转为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1997年3月,原国家教委颁发了《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和完善提出了具体要求。2000年教育部将《高校毕业生和研究生就业派遣证》改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标志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确立。
3.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进入新阶段
2002年3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市场导向就业的方针,指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就业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改革方向和工作重点,初步形成了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框架。200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就做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通知进一步规定,各级政府健全省市县三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机构和协调机制。这些政策文件和管理体制的形成都预示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入崭新的阶段。
积极的就业政策和扶持措施
1.就业政策
一是宏观调控政策。如2002年,引导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的政策;2005年以來的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政策。
二是招录选调政策。如2006年开始,逐步实行省级以上党政机关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和加大选调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的规模,每年都要选拔一定数量的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从中择优选拔部分人员担任乡镇、街道领导岗位。
三是编制准入政策。为缓解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急需人才与编制紧缺的矛盾,从2006年起连续3年,采取先进后出的办法,每年给这些地区的乡镇下达一部分周转编制,用于接收应届或往届高校毕业生。
四是定向招生政策。面向中西部地区生源实行定向招生,毕业后到中西部地区基层和艰苦行业就业。如现在实行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
五是奖励支持政策。如提倡高校奖学金适当用于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贫困地区就业。
2.扶持措施
一是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服务期满的毕业生,享受优惠的政策有:公务员招录优惠;事业单位招聘优惠;考学升学优惠;国家补偿学费和代偿助学贷款政策;服务期满自主创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等;基层就业项目服务年限计算工龄。
二是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服务外包企业就业,为到中小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户籍与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
三是鼓励自主创业。包括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支持;免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享受培训补贴;免费创业服务。包括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内容。
四是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可以向学校申请求职补贴,对已成功就业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给予奖励。
五是免费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补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后,可免费享受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政策法规咨询;参加职业培训的,可以按规定申请职业培训补贴等就业服务;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还可以按规定申请职业鉴定补贴。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服务功能
1.引导的功能
国家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的政策,目前如实施大学生下基层项目、“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等计划,对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西部就业起着重要的作用。
2.补偿的功能
参加各基层就业项目的毕业生,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享受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
3.平衡的功能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针对弱势大学生就业群体,如经济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残疾毕业生由学校负责推荐,各级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和民政部门共同协助他们就业的政策。
4.提升的功能
“三年百万”就业见习计划、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等3个政策规定,都旨在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为他们今后求职、就业做准备。
5.援助的功能
重点帮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落实就业;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登记、帮扶工作和“三年百万”就业见习计划。
现阶段我国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定了非常充实而具体的政策,形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标志着就业工作迈入了制度化、法制化的新阶段,也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发展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研究室)
[责任编辑:常 晶]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现状
据陈晓云的《就业行为管理》一书中认为,政府制定的就业政策,是国家关于劳动就业管理的方针、原则和方式方法的总称,是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劳动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和手段。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是指高校毕业生从求职到试用期结束,得到职业岗位过程中的一系列国家原则、方针、依据,体现了国家行为和公共权力导向。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是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末,我国高校毕业生政策在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逐步建立,形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度和政策框架体系,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重大变革。自2002年以來,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累计发出了40多个文件,明确了100多项具体政策,涉及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就业指导、自主创业、就业见习、就业援助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现在这些政策的效应正在逐步体现。虽然有《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指导高校的就业实际,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方面仍然以政策文件为主,在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时主要依赖政府的介入,特别是政策手段的应用和运行,社会保障特点突出。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來看,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的文献数量比较多,集中在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就业难的原因和解决就业问题的举措等方面。但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深度研究极其缺乏,更多的仅停留在现状描述上,从实践看,就业部门对大学生就业政策和一般就业政策的差异认识还不很深刻,有的政策在实行后制定相应的补救措施,缺少过程中的完善机制。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积极实践和就业工作机制体制的形成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劳动人事和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而逐渐建立和发展起來的。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积极实践的同时,也促进了就业工作机制体制的形成。
1.提出“双向选择”的就业改革制度和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80年代中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是从招生到就业的“统包统分”模式。1985年5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对于国家招生计划内的学生,其“毕业分配,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制度”。1989年3月,《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提出了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
2.毕业生从“双向选择”到“自主择业”的过渡阶段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高校毕业生由国家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统包统分,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转为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1997年3月,原国家教委颁发了《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和完善提出了具体要求。2000年教育部将《高校毕业生和研究生就业派遣证》改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标志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确立。
3.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进入新阶段
2002年3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市场导向就业的方针,指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就业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改革方向和工作重点,初步形成了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框架。200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就做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通知进一步规定,各级政府健全省市县三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机构和协调机制。这些政策文件和管理体制的形成都预示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入崭新的阶段。
积极的就业政策和扶持措施
1.就业政策
一是宏观调控政策。如2002年,引导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的政策;2005年以來的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政策。
二是招录选调政策。如2006年开始,逐步实行省级以上党政机关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和加大选调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的规模,每年都要选拔一定数量的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从中择优选拔部分人员担任乡镇、街道领导岗位。
三是编制准入政策。为缓解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急需人才与编制紧缺的矛盾,从2006年起连续3年,采取先进后出的办法,每年给这些地区的乡镇下达一部分周转编制,用于接收应届或往届高校毕业生。
四是定向招生政策。面向中西部地区生源实行定向招生,毕业后到中西部地区基层和艰苦行业就业。如现在实行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
五是奖励支持政策。如提倡高校奖学金适当用于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贫困地区就业。
2.扶持措施
一是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服务期满的毕业生,享受优惠的政策有:公务员招录优惠;事业单位招聘优惠;考学升学优惠;国家补偿学费和代偿助学贷款政策;服务期满自主创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等;基层就业项目服务年限计算工龄。
二是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服务外包企业就业,为到中小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户籍与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
三是鼓励自主创业。包括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支持;免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享受培训补贴;免费创业服务。包括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内容。
四是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可以向学校申请求职补贴,对已成功就业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给予奖励。
五是免费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补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后,可免费享受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政策法规咨询;参加职业培训的,可以按规定申请职业培训补贴等就业服务;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还可以按规定申请职业鉴定补贴。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服务功能
1.引导的功能
国家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的政策,目前如实施大学生下基层项目、“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等计划,对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西部就业起着重要的作用。
2.补偿的功能
参加各基层就业项目的毕业生,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享受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
3.平衡的功能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针对弱势大学生就业群体,如经济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残疾毕业生由学校负责推荐,各级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和民政部门共同协助他们就业的政策。
4.提升的功能
“三年百万”就业见习计划、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等3个政策规定,都旨在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为他们今后求职、就业做准备。
5.援助的功能
重点帮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落实就业;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登记、帮扶工作和“三年百万”就业见习计划。
现阶段我国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定了非常充实而具体的政策,形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标志着就业工作迈入了制度化、法制化的新阶段,也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发展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研究室)
[责任编辑:常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