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地下盐矿有风格,那么波兰的维利奇卡盐矿就是交响乐,罗马尼亚的图尔达盐矿则是摇滚乐,二者截然不同。
维利奇卡使我震撼是因为信仰的力量。虔诚的波兰人在地底深处开采盐矿的同时,修建了40座教堂,其中最大的圣金嘉公主礼拜堂位于地下百米深处,大厅高10米,长54米,最宽处达18米,盐矿雕成的巨型水晶灯和雕像绝美无比,诠释了信仰的奇迹。
图尔达盐矿则是以脑洞大开令我震撼。走过笔直但平平无奇的盐矿隧道,看过地下盐矿必有的采矿设备展示,我正嘀咕着“难道就这样”,路标就适时把我带到了一个狭窄的入口处。沿阶梯而下,是一个悬空的木梁平台,站在上面向下望,任谁都会张大嘴巴惊呼一声。
这是一个长一百多米、宽六十多米的超大矿洞,高度更达112米。盐矿颗粒密布的粗砺墙面如刀切斧凿,极具奇幻效果。站在悬空平台上往下望,下面的人仅比蚂蚁略大。地底灯火通明,偌大的场地分成不同的游乐区,有小剧场、乒乓球場、小高尔夫球场、儿童滑梯区,甚至还有一架摩天轮。
下往游乐场的路有两条,一是电梯,一是楼梯。虽然来回需要走一千五百多级台阶,我们仍坚决选择了后者。因为楼梯的每一层都是一个天然观景台,每个角度都有不同的震撼。
矿洞顶端安装了一串串LED灯,灯光打在岩壁之上,让每一次抬头都惊心动魄。岁月累积的盐粒凝结,根根垂下,仿若千千万万条钟乳。这粗糙嶙峋的密集场面,很容易让人想起各种科幻电影。当年开采技术有限,炸药也未曾运用,整个地下盐矿都是工人们在几个世纪中以原始工具挖掘而成。你无法想象,一代代人要花费多少力气,才能挖出如此之大的洞穴。
早在1075年,图尔达盐矿就已见诸文字记载,曾是全地区的财政支撑。直至1932年,这里才宣告停产。资料显示,这里的盐矿纯度高达80%。
停产后的图尔达盐矿命运跌宕。“二战”期间,它成了储备战略物资的仓库,也兼做掩体之用。后来这里曾用作芝士仓库,储藏当地出产的芝士。地底深处的盐矿坑一度被废弃,直到人们发现这里稳定的温度与湿度有利于人体,命运才得以扭转。这个封闭盐洞恒温12℃左右,湿度基本保持在80%,几乎没有任何过敏原,含盐的湿润空气也利于治疗某些疾病。与维利奇卡等其他盐矿一样,图尔达盐矿也有水疗中心。
图尔达盐矿的新生工程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1992年向公众开放。真正的重生源自2005年,那年欧盟首批资助计划启动,图尔达盐矿幸运被列入,改造投入费用高达六百多万美元。改造历时五年多,2010年,就变成了如今的样子,成为集博物馆、游乐场和疗养院于一体的去处。
被改造为游乐场的矿洞其实是整个图尔达盐矿里最后被开采的一个,名为鲁道夫矿坑。矿坑旁有一个深达8米的地底湖,湖心还有一个小岛。小岛其实是另一个矿坑,名为特雷齐亚矿坑,地势比鲁道夫矿坑更低,被设计成UFO造型,又如机械齿轮一般相咬合。地底湖上还可泛舟,不过在这个完全无风的矿洞里,想让船前行,就只有靠自己划桨。当然,也无需担心翻船落水,因为湖水含盐量极高,浮力很大,你想沉下去也难。
鲁道夫矿坑里最吸引人的当然是那座65米高的摩天轮。若是在地面之上,这样的摩天轮不足为奇,但在地底深处,它的震撼力无需形容。与地面上那些色彩鲜艳的摩天轮不同,这座地底摩天轮色调暗沉,远看甚至会误以为它锈迹斑斑,充满着工业时代的粗糙质感,倒是与矿洞的嶙峋背景相得益彰。金属摩擦的“吱呀声”中,摩天轮缓缓升空。它转一圈需要8分钟,可能是我坐过的速度最慢的摩天轮了。
摩天轮旁是一座露天剧场,有180个座位,小舞台的场地足够一场话剧演出了。另一侧则是各种游乐设施,有孩子们喜欢的滑梯、秋千和攀岩设施。更小的孩子们则喜欢坐在小桌子前画画。据说中国游客在乒乓球场里常被搭讪,因为就像许多老外以为中国人个个会功夫一样,罗马尼亚人见到中国人就觉得肯定是乒乓球高手。
站在游乐场中央,抬头望向顶端岩壁,那被视为工程学和美学典范之作的灯光,洒满整个矿洞,璀璨瑰丽,宛若宫殿。这让人很容易产生超现实之感,即使身边人声鼎沸,欢声笑语。
在这个地球上,有无数被废弃的工业遗迹,它们丑陋、凋零,甚至被视为地球的伤疤。很少有人会想到,它们也能够涅槃重生。
图尔达盐矿并未彻底废弃旧时的矿业设施,那些庞大粗重的机械、开采过的痕迹仍然是矿洞中的一部分。这一切与现代化的游乐场、充满迷离科幻美学意味的灯光和谐统一,构成这座无与伦比的地下乐园。
得益于欧盟对历史遗产的资助与改造,也得益于欧洲人从小浸淫的美学修养,才让一个地下矿洞变得如此奇绝,让来自中国的我们明白了,所谓工业旅游,不只是生产线参观和孩子手作,它需要创意;所谓工业遗迹保护,也不是做几个假人模拟旧时场景那么简单,它需要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