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高考出现的话题作文呈现出这样一种特点,就是大大淡化了审题。试题只规定写作范围,考生写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样的思想,一般没有太多的限制,只要符合话题就行。
但是,淡化审题并不等于不要审题,更不意味着写作时可以天马行空,随心所欲。事实上,近年来还是有不少考生在作文的审题上出了差错。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意识:任何类型、模式的作文,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审题这一关,我们应该主动带上无形的“镣铐”去“跳舞”。
反思一:不要轻视话题的材料
材料是引出话题的由头,这就意味着材料与话题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审题时尤其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因为关键词句往往就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载体,抓住了它,审题就有了依托。
如2002年的高考作文,话题是“心灵的选择”,由于话题多了“心灵”这一修饰语,同学们在写作时,内容就不能仅仅停留在“选择”这一表见层面,而要把重点放在有关“心灵”这部分的“选择”上。即:你所写的“选择”事件,它在选择的时候,都必须有内心的活动,思想的参与和精神的指示,这样的“选择”才算完全符合题意。
2004年高考江苏卷作文的材料是: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情——沉稳。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这个材料告诉人们,事物具有多面性,应全面地看问题;事物处在动与不动的对立统一之中,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事物往往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应保持并张扬个性。读懂了材料,明白了这样的中心,写作时才不至于走题。如果选择写议论文,在分析材料和话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应果断地确立主旨,然后围绕这一中心,摆事实,讲道理。如果选择写记叙文,则可以确立“灵动”、“沉稳”、“张扬个性”等中心思想,然后通过叙写故事、观照景物、回顾历史等手法,引出文章的中心。当然,也可以写成杂感之类的文章,漫谈“动”与“不动”的辩证关系,抒写自己独特的感悟。
反思二:不要忽视话题的提示语
自高考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以来,基本上都有一段提示性的文字。考生一定要注意这些提示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加以巧妙地利用。利用好这些提示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理解话题,迅速准确地把握材料及话题的内涵,从而写出切合题意的作文来。
2003年的高考作文话题是“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一话题字数多,结构复杂,审题的难度较大。但如果我们认真审读提示语,审题的难度就会大为降低。该提示语是:“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按照这一提示语,考生可写“现实生活中”与材料相“类似”的事例,也可写与材料“相反”的事例。所谓“类似”的事例,就是像材料中的富人那样,因受了感情亲疏的影响而错误地认识事物;所谓“相反”的事例,就是指人不受感情亲疏的影响,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样,考生就能迅速准确地把握话题的内涵。相反,我们如果不懂得借助提示语去理解材料和话题,不但浪费掉自己的宝贵时间,而且极有可能偏离话题的内涵,造成作文离题。
2006年高考浙江卷的作文话题是:“生无所息/生有所息”。考生乍一看可能不知从何入手,但只要我们认真阅读了材料并仔细审读了提示语,其难度就会大大降低。该提示语是: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这就告诉考生可以通过写自己或是身边故事的方式来阐明观点,表达文章中心。同学们再去联系文章的材料,很快就会找到写作思路。
反思三:不要紧紧抱住话题作文的材料来立意
材料只是作为启发考生如何使自己的作文完全符合题意,使自己的作文如何更好地选取角度、确定立意、选择材料、选用文体形式的一个例子而已。考生阅读和参考话题作文中的材料,可以用求同思维,也可以用求异思维。
2003年的高考作文,材料是韩非子的《智子疑邻》的寓言。同样,也有些考生抛开“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一话题和作文要求来立意,写出“要亡羊补牢”、“不要捕风捉影”和“理解万岁”等为中心的作文,其结果自然偏离了主题。由此可见,话题作文的审题,只能把材料作为引子,不可紧紧地抱住材料来立意。要补充说明的是,如果是写材料作文,以上所说的许多的观点并不离题,反而是好的立意,它们只是不适合于话题作文罢了。
反思四:不要忽视“注意”
话题作文在引出话题之后,都有一个“注意”(有时是写作“要求”),对写作的范围、角度、文体、篇幅等作一些限制。对于这些内容,我们自然不能忽视。
如2000年高考作文的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注意”中说: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如果你仅仅抱住“四个图形”不放,或者以图形类比不同性格的人,或者以图形类比国家与民族,甚至只是对原来材料进行简单地扩写,都是不切合题意的。有一名考生的作文《图形人生》,就是由四个图形联想到四类人,说什么圆形代表“滑头滑脑”之人,三角形“代表削尖了脑袋钻的人”,半圆形“代表那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一生踏实做人的人”,第四种图形“代表了那种令人捉摸不透的人”,不但联想本身牵强,而且其内容“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相背离,严重跑题。
又如2006年高考湖南卷的作文题结尾有这样一句话:“结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写一篇谈意气的议论文,不少于800字。”这就要求考生在行文过程中一定要联系到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并且文体一定要是议论文,字数就更不用说要达到800字以上才行。
总之,话题作文虽然淡化了审题,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但不是不要审题。写作时,我们一定要认真揣摩题意,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但是,淡化审题并不等于不要审题,更不意味着写作时可以天马行空,随心所欲。事实上,近年来还是有不少考生在作文的审题上出了差错。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意识:任何类型、模式的作文,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审题这一关,我们应该主动带上无形的“镣铐”去“跳舞”。
反思一:不要轻视话题的材料
材料是引出话题的由头,这就意味着材料与话题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审题时尤其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因为关键词句往往就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载体,抓住了它,审题就有了依托。
如2002年的高考作文,话题是“心灵的选择”,由于话题多了“心灵”这一修饰语,同学们在写作时,内容就不能仅仅停留在“选择”这一表见层面,而要把重点放在有关“心灵”这部分的“选择”上。即:你所写的“选择”事件,它在选择的时候,都必须有内心的活动,思想的参与和精神的指示,这样的“选择”才算完全符合题意。
2004年高考江苏卷作文的材料是: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情——沉稳。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这个材料告诉人们,事物具有多面性,应全面地看问题;事物处在动与不动的对立统一之中,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事物往往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应保持并张扬个性。读懂了材料,明白了这样的中心,写作时才不至于走题。如果选择写议论文,在分析材料和话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应果断地确立主旨,然后围绕这一中心,摆事实,讲道理。如果选择写记叙文,则可以确立“灵动”、“沉稳”、“张扬个性”等中心思想,然后通过叙写故事、观照景物、回顾历史等手法,引出文章的中心。当然,也可以写成杂感之类的文章,漫谈“动”与“不动”的辩证关系,抒写自己独特的感悟。
反思二:不要忽视话题的提示语
自高考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以来,基本上都有一段提示性的文字。考生一定要注意这些提示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加以巧妙地利用。利用好这些提示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理解话题,迅速准确地把握材料及话题的内涵,从而写出切合题意的作文来。
2003年的高考作文话题是“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一话题字数多,结构复杂,审题的难度较大。但如果我们认真审读提示语,审题的难度就会大为降低。该提示语是:“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按照这一提示语,考生可写“现实生活中”与材料相“类似”的事例,也可写与材料“相反”的事例。所谓“类似”的事例,就是像材料中的富人那样,因受了感情亲疏的影响而错误地认识事物;所谓“相反”的事例,就是指人不受感情亲疏的影响,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样,考生就能迅速准确地把握话题的内涵。相反,我们如果不懂得借助提示语去理解材料和话题,不但浪费掉自己的宝贵时间,而且极有可能偏离话题的内涵,造成作文离题。
2006年高考浙江卷的作文话题是:“生无所息/生有所息”。考生乍一看可能不知从何入手,但只要我们认真阅读了材料并仔细审读了提示语,其难度就会大大降低。该提示语是: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这就告诉考生可以通过写自己或是身边故事的方式来阐明观点,表达文章中心。同学们再去联系文章的材料,很快就会找到写作思路。
反思三:不要紧紧抱住话题作文的材料来立意
材料只是作为启发考生如何使自己的作文完全符合题意,使自己的作文如何更好地选取角度、确定立意、选择材料、选用文体形式的一个例子而已。考生阅读和参考话题作文中的材料,可以用求同思维,也可以用求异思维。
2003年的高考作文,材料是韩非子的《智子疑邻》的寓言。同样,也有些考生抛开“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一话题和作文要求来立意,写出“要亡羊补牢”、“不要捕风捉影”和“理解万岁”等为中心的作文,其结果自然偏离了主题。由此可见,话题作文的审题,只能把材料作为引子,不可紧紧地抱住材料来立意。要补充说明的是,如果是写材料作文,以上所说的许多的观点并不离题,反而是好的立意,它们只是不适合于话题作文罢了。
反思四:不要忽视“注意”
话题作文在引出话题之后,都有一个“注意”(有时是写作“要求”),对写作的范围、角度、文体、篇幅等作一些限制。对于这些内容,我们自然不能忽视。
如2000年高考作文的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注意”中说: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如果你仅仅抱住“四个图形”不放,或者以图形类比不同性格的人,或者以图形类比国家与民族,甚至只是对原来材料进行简单地扩写,都是不切合题意的。有一名考生的作文《图形人生》,就是由四个图形联想到四类人,说什么圆形代表“滑头滑脑”之人,三角形“代表削尖了脑袋钻的人”,半圆形“代表那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一生踏实做人的人”,第四种图形“代表了那种令人捉摸不透的人”,不但联想本身牵强,而且其内容“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相背离,严重跑题。
又如2006年高考湖南卷的作文题结尾有这样一句话:“结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写一篇谈意气的议论文,不少于800字。”这就要求考生在行文过程中一定要联系到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并且文体一定要是议论文,字数就更不用说要达到800字以上才行。
总之,话题作文虽然淡化了审题,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但不是不要审题。写作时,我们一定要认真揣摩题意,千万不能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