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条件性预测思维法
1.什么是条件性预测思维法
用西方哲学家波普尔的话来概括就是“在条件C下,有E”。用我们的话语来说就是“如果有C,那么就会有E”。“C”就是设想的事物存在的一个条件,如它存在,就可以预测相关事情会有“E”结果发生。关于对这一思维方法的理解,对于中学生来说,比较简单的例子就是杜牧《赤壁》一诗了。诗云: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在这首诗中,杜牧作时空穿越,想象老天爷如果不给周郎方便,即不刮东风会怎么样,毕竟天有不测风云。那么,东吴火船攻曹就难以奏效。这就是条件“C”,那么,就可以推测曹操可能会获胜,东吴美女大乔小乔就会成为曹操铜雀台金屋所藏之尤物了,这就是结果“E”。杜牧写此诗感叹世事之偶然,他认为周瑜抗曹应该想到“如果东风不与方便会怎样”,要有预备方案。不能孤注一掷,把希望只是寄希望于老天爷。
这是人生智慧,处理任何事情都应该有这种思维。多想几种“如果……,就会……”,做好相应预案准备,我们就会有更多的主动权。比如地铁,“如果电线出现短路,那么照明设施就会失效,引起乘客恐慌”。所以,地铁管理部门都会有相应措施,防止乘客恐慌。
同样,在“两虎换位”寓言故事中,两虎之所以死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两虎在换位之前缺少条件性预测思维,没有根据相关预测做好行动预案。
2.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篇学生运用条件预测思维法写出来的文章,看它究竟好在哪儿。
三思而行,不能“二儿虎”
◎史雪健
生活在这个物质横流的社会,总有许多诱惑需要我们面对,而有些诱惑对我们是非常有害的。面对诱惑,我们要做到冷静思考和严谨行事,做到三思而后行。
寓言故事《两虎换位》中的两虎缺的就是这种三思而后行的精神。
故事大意是有一只人工饲养的笼中虎与一只自由自在的林中虎,它俩因互羡对方的生活而换位生活。笼中虎为了追求自由而进入山林,林中虎为了三餐无忧而进了笼子。结果,原来的林中虎在笼子内虽不缺食物,但得了忧郁症,憋闷而死;而原来的笼中虎则因在笼中长大,不会捕食而饿死了。
那么,两虎之死到底是为什么呢?它俩之死就在于只有第一思而缺第二思和第三思。
它俩只憧憬于各自与对方换位会怎么好:原来的笼中虎可以自由奔跑跳跃于山谷原野,长啸一声,百兽闻之丧胆,好不威风;原来的林中虎可以在笼中大快朵颐,吃饱喝足,美美睡上一大觉,再也不用为食物操劳,真惬意也。
但是,它俩各自没有想第二思:原来的笼中虎没有想“如果出去后,我捕不到食物结果会怎么样”;原来的林中虎没有想“如果我进去后无聊时会怎样”。
它俩更没有想第三想:“如果我俩都不适应,各自生命都受到威胁时,能否再退回原位呢?”
很明显,两只老虎的脑子用我们唐山话来讲就是“二儿虎”,即人们常说的又“二”又“莽撞”。
假如这两只老虎在事前能够多加思考,便不难想到它们未来的命运。它们也许不会互换,结果也就截然不同了;或者一看换位不行,事前有约再换回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这样的事并不仅仅存在于寓言故事中。在人们的生活中因有三思而得福和因缺三思而得祸的事是不胜枚举的。比较典型的当属西汉淮阴侯韩信的经历了。
韩信当年游于市井,无赖欺他,让他从其胯下鉆过,韩信宁可受胯下之辱也没有反抗,我想他在钻胯之前肯定做了权衡:如果我杀了他,可以解一时之气,但是我也会因此获罪坐牢,那么我的前途便要毁于一旦,在这样的权衡之后才有了后来的永载史册的韩信;但是在他助刘邦灭掉项羽之后却被吕后设计杀害,这就是他在正确认识刘邦其人的问题上犯了糊涂,当年蒯通曾经这样劝过他“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项羽气数尽之时,就是韩信末期来临之际。当时的韩信却没有认真想这个问题——假如我韩信助刘灭项之后,刘邦会不会藏弓烹狗。正因为他那时少了这样的思考,不听蒯通之言,他这个长于治兵却短于治身的人,最终被蒯通说中,没有逃脱被害的命运。
可见,三思而后行对人们有很大的影响,遵从它能成就人们,违背它能毁灭人们,所以从现在起大家都学会三思而后行吧。
点评
本文作者从题目中“三思而行”的“三”字入手,层层分析,句句入理。“两虎之死到底是为什么呢”,直击中心论点,然后点明自己要论述的内容“它俩之死就在于只有第一思而缺第二思和第三思”,这一句很是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一思”容易想到,比如“不珍惜自己拥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努力适应环境,要拥有良好心态”等等,可是等到读完全文,才明白老虎是死在了交换之前没有做“二思”和“三思”这样的准备上,不禁为作者有如此深入的分析叫好。其实“二思”和“三思”不正是我们大多数人做事缺少的一种思维智慧吗?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事情,如何成功地解决呢?成功解决的办法就是如文中所讲的道理那样:事前多做一些可能的设想,真正地做到三思而后行。
1.什么是条件性预测思维法
用西方哲学家波普尔的话来概括就是“在条件C下,有E”。用我们的话语来说就是“如果有C,那么就会有E”。“C”就是设想的事物存在的一个条件,如它存在,就可以预测相关事情会有“E”结果发生。关于对这一思维方法的理解,对于中学生来说,比较简单的例子就是杜牧《赤壁》一诗了。诗云: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在这首诗中,杜牧作时空穿越,想象老天爷如果不给周郎方便,即不刮东风会怎么样,毕竟天有不测风云。那么,东吴火船攻曹就难以奏效。这就是条件“C”,那么,就可以推测曹操可能会获胜,东吴美女大乔小乔就会成为曹操铜雀台金屋所藏之尤物了,这就是结果“E”。杜牧写此诗感叹世事之偶然,他认为周瑜抗曹应该想到“如果东风不与方便会怎样”,要有预备方案。不能孤注一掷,把希望只是寄希望于老天爷。
这是人生智慧,处理任何事情都应该有这种思维。多想几种“如果……,就会……”,做好相应预案准备,我们就会有更多的主动权。比如地铁,“如果电线出现短路,那么照明设施就会失效,引起乘客恐慌”。所以,地铁管理部门都会有相应措施,防止乘客恐慌。
同样,在“两虎换位”寓言故事中,两虎之所以死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两虎在换位之前缺少条件性预测思维,没有根据相关预测做好行动预案。
2.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篇学生运用条件预测思维法写出来的文章,看它究竟好在哪儿。
三思而行,不能“二儿虎”
◎史雪健
生活在这个物质横流的社会,总有许多诱惑需要我们面对,而有些诱惑对我们是非常有害的。面对诱惑,我们要做到冷静思考和严谨行事,做到三思而后行。
寓言故事《两虎换位》中的两虎缺的就是这种三思而后行的精神。
故事大意是有一只人工饲养的笼中虎与一只自由自在的林中虎,它俩因互羡对方的生活而换位生活。笼中虎为了追求自由而进入山林,林中虎为了三餐无忧而进了笼子。结果,原来的林中虎在笼子内虽不缺食物,但得了忧郁症,憋闷而死;而原来的笼中虎则因在笼中长大,不会捕食而饿死了。
那么,两虎之死到底是为什么呢?它俩之死就在于只有第一思而缺第二思和第三思。
它俩只憧憬于各自与对方换位会怎么好:原来的笼中虎可以自由奔跑跳跃于山谷原野,长啸一声,百兽闻之丧胆,好不威风;原来的林中虎可以在笼中大快朵颐,吃饱喝足,美美睡上一大觉,再也不用为食物操劳,真惬意也。
但是,它俩各自没有想第二思:原来的笼中虎没有想“如果出去后,我捕不到食物结果会怎么样”;原来的林中虎没有想“如果我进去后无聊时会怎样”。
它俩更没有想第三想:“如果我俩都不适应,各自生命都受到威胁时,能否再退回原位呢?”
很明显,两只老虎的脑子用我们唐山话来讲就是“二儿虎”,即人们常说的又“二”又“莽撞”。
假如这两只老虎在事前能够多加思考,便不难想到它们未来的命运。它们也许不会互换,结果也就截然不同了;或者一看换位不行,事前有约再换回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这样的事并不仅仅存在于寓言故事中。在人们的生活中因有三思而得福和因缺三思而得祸的事是不胜枚举的。比较典型的当属西汉淮阴侯韩信的经历了。
韩信当年游于市井,无赖欺他,让他从其胯下鉆过,韩信宁可受胯下之辱也没有反抗,我想他在钻胯之前肯定做了权衡:如果我杀了他,可以解一时之气,但是我也会因此获罪坐牢,那么我的前途便要毁于一旦,在这样的权衡之后才有了后来的永载史册的韩信;但是在他助刘邦灭掉项羽之后却被吕后设计杀害,这就是他在正确认识刘邦其人的问题上犯了糊涂,当年蒯通曾经这样劝过他“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项羽气数尽之时,就是韩信末期来临之际。当时的韩信却没有认真想这个问题——假如我韩信助刘灭项之后,刘邦会不会藏弓烹狗。正因为他那时少了这样的思考,不听蒯通之言,他这个长于治兵却短于治身的人,最终被蒯通说中,没有逃脱被害的命运。
可见,三思而后行对人们有很大的影响,遵从它能成就人们,违背它能毁灭人们,所以从现在起大家都学会三思而后行吧。
点评
本文作者从题目中“三思而行”的“三”字入手,层层分析,句句入理。“两虎之死到底是为什么呢”,直击中心论点,然后点明自己要论述的内容“它俩之死就在于只有第一思而缺第二思和第三思”,这一句很是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一思”容易想到,比如“不珍惜自己拥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努力适应环境,要拥有良好心态”等等,可是等到读完全文,才明白老虎是死在了交换之前没有做“二思”和“三思”这样的准备上,不禁为作者有如此深入的分析叫好。其实“二思”和“三思”不正是我们大多数人做事缺少的一种思维智慧吗?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事情,如何成功地解决呢?成功解决的办法就是如文中所讲的道理那样:事前多做一些可能的设想,真正地做到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