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飞翔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靓女俊男试金鞋  2004年9月5日上午,一群靓女俊男沐着秋风细雨,在西安解放路某银楼举办的大型首饰博览会上,向古城人展示今秋最新流行的铂金、钻戒、黄金、银饰等时尚款式。此次活动最引人注目的是展示的价值880万元的钻戒和10多万元的黄金鞋,许多中青年女士登上T型台试穿黄金鞋。    男扮女装颁奖晚会难辨“雌雄”  2004年8月23日,悉尼第14届男扮女装行业联合多元化颁奖典礼(DIVAs)举行。
期刊
2004年5月1日,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开始实施,同时社会上广泛传言驾驶执照考试的内容和难度也将改变和增加,至于如何改变和如何增加,众说纷纭。但这一并不明朗的传言在民间立刻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蜂涌进各驾驶学校,想赶在10月1日之前参加传统考试拿到驾照。这样的行为背后的心态,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那就是“末班车”心理。  其实“末班车”心理在社会生活中到处可见,例如走在大街上,随时随地可以看到
期刊
关于“赵饶案”的聒噪,不少媒体已经做足文章,立体荧屏和平面纸质敞开大门尽显其能,让当事双方的一切言辞纤毫毕露通透亮相。本来已够脸熟的赵大叔更加脸熟,本来无人知晓的饶阿姨也因此出名。可是在这熙熙攘攘中,在下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媒体好像为了保持某种公正,皆小心翼翼地对双方的人格人品性情个性不予置喙,似乎生怕得罪了哪方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这就很没劲,明明对这件事每个人都有一个基本判断和基本立场,为何不能痛痛
期刊
女博士集中了男人生命中最恐惧的全部?  日前,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女博士遇辉成为西班牙一公司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品牌形象代言人,引起人们的关注和争议。有人担心她是否会因此而影响学业,但更多的争议焦点则是对“女博士”是否能胜任“形象代言人”的质疑,人们很难把这两个角色联系在一起。  “女博士”的形象似乎一直都不怎么好。不少人将“人"分三种性别:男人、女人和女博士,而人们对“形象代言人”的印象就截然不同
期刊
在探究“末班车”心理之初,记者先在民间进行了调查,既然是病态的症候群,它必然有“轻症”和“重症”之分,而“轻症”往往会成为一种思维惯性,一旦遇见“合适”的机会,则立刻会发展为“重症”。    人嘛,都是经不起诱惑    小范是记者的朋友,35岁,从事贸易工作,为了一张价值2000元的国际长途“吉通卡”心烦意乱。  一年前他购买了价值2000元的国际长途“吉通卡”,在剩20余天就要到期时还剩下170
期刊
在我心目中,赵忠祥是非常值得尊敬的,虽然他自己用“民族偶像”自诩不太恰当,但是在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中老年人)的心中,“偶像”是绝对没有疑义的。如今赵忠祥为此类“二奶案”(或“疑似二奶案”)声败名裂,真是值得深切同情。  同情理由之一,赵忠祥的缺点错误和他为之所付的代价太过失衡。撇开“赵饶案”扑朔迷离的真真假假的细节考证,就算一切如饶颖所言,赵忠祥确实与饶颖“好过”,难道这样的婚外情就足以对赵忠祥
期刊
上海人爱猜心。  猜心作为上海人生活的一种基调,谁也无法逃避,它根植于上海人心灵的角落,令你猜也得猜,不猜也得猜,凡是有人际,必然就有它。  如果你将它看成一种负担,那它就是压力,如果你将它看成一种情趣,那它就是游戏。看看这些猜心的经历,你是否也有过呢?    上海人的委婉心计  文/何菲    上海人含蓄,这是毫无疑问的。我的一个广州朋友曾在刀郎最火的时候问我喜不喜欢刀郎,我说:刀郎是谁?他惊讶
期刊
2004年10月1日,又一部新的法规在中国推出并正式实施,而这部法规针对的对象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不会缺少但却从不重视的——玩具!这部全新的《儿童玩具国家强制性标准》规定玩具必须按照年龄进行等级划分,并且要贴上年龄警告图标。新标准不仅对于儿童玩具的安全等各个方面具有严格的要求,还针对目前玩具市场上的种种问题,进行了详细规定。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一个万花筒、一只铁皮狗、一把小风车,都是快乐和纯真的代名
期刊
离 婚  丈夫到法院要求和妻子离婚。他说:“我们之间不和已经有三年了。”  法官问:“你们结婚多久了?”  丈夫回答:“两年。”    小偷和猪  小偷顺利地撬门入室,正翻箱倒柜,忽见墙上挂一张纸条,上写“小偷是猪!”小偷大怒,一把撕掉了墙上的纸条,顿时警铃大作。  小偷吓得面如土色,还没来得及逃跑,就被闻声而至的主人抓住了。此时小偷才发现原来在这张纸条的后面还写着另外一句话:“原来还是头笨猪!
期刊
出差损失  文/霍寿喜    上午刚上班,局长老秦就通知我到合肥出趟差。老秦走后,我便关了门,开始用办公桌上的电话,陆续通知那些经常打我手机的亲戚朋友。我打电话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避免亲朋好友在出差期间打我的手机。上次去合肥开了两天会,我一共接了二十多次手机,其中多半是朋友们打过来的,都没什么大事。回来一“盘点”:每天十块钱的出差补助,还抵不上手机的长途漫游费用。所以,这回我来个“提前通知”,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