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小学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势在必行。本文紧扣课堂内外,对有效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全面的阐述,从而让小学生能够快乐阅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初读课文、精读课文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另外教师还可以寻找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来指导学生阅读。
[关键词]阅读;有效;方法;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3
阅读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小学生应该
具备的的一个重要素质。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
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
逐步精读、略读和浏览”。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
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同时也
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应
该结合课堂内外,通过多种途径,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使学生在快乐的阅读中
获取更多的知识,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阅读能力的目的。
一、立足课堂,授之阅读方法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主阵地,为了在教学中少走弯路,提高学生阅读效率,我主要运用激趣、导读、促悟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阅读活动。“趣”就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能使学生产生想读下去的欲望;“读”就是通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大意,能记住主要情节、人物等;“悟”就是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走进文本,理清文章思路,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价值。
1.以“趣”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原始动力,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能力。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如果不能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读中感悟就会流于形式。因此在语文阅读课教学中,我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与学生一起探索阅读课文。如教学《会走路的树》一课时,情景导入中,我声情并茂朗读:“春天的早晨,一棵金色的小树在树林里走来走去,树林显得更美了。”在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老师进入文本以后,我接着提问:“听了刚才那句话,你有什么疑惑的?”“树林里的小树怎么会走来走去呢?”我适时引导:“是啊,你和小鸟一样充满疑惑,感到奇怪,你能替小鸟好奇地问一下吗?”此时同学们情绪高涨,都愿做只小鸟,满怀好奇地来问:“你能让我到你身上坐一坐吗?”同时我也不忘给学生总结朗读方法:你们的表情、声音都告诉我,你们都把自己当成了小鸟,读书就应该这样,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角色。这样的导入,能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引入文本当中,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充分发挥。
2.以“读”感知,初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通过“读”来感知课文了解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整体感知就是首先要对课文有一个总的了解,全面的印象。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先于部分,并决定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一篇课文在讲解之前,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才能便于阅读教学有效地展开。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要想每次初读课文都以教师范读,学生默读的传统阅读方法进行,学生必然觉得枯燥无味,更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给熄灭。为此可以利用电教媒体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①试听录音——初步感知。直观、生动、逼真的画面,悦耳的音响,能给学生带来新异感,正是这种新异的刺激,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学《绝句》这首诗时,我考虑到要让学生真正欣赏古诗,就不能让学生被动地去读背古诗,必须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主动去感受诗的意蕴,用心灵去诠释古诗。于是,我首先在大屏幕上出示教学插图,然后播放录音作示范读,伴随着背景音乐,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带着感情去读,大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效果。
②个性朗读——整体感知。了解大意,初知内容是初读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师应当着意训练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白课文的粗知大意,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教学《爱之链》一文,一位教师的初读训练思路别具匠心:今天我们学习第7课《爱之链》(板书)。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是一种怎样的爱?这“爱”发生在谁与谁之间?这“爱”又是怎样被链接起来的?)让我们一起来在课文中寻找答案。现在请大家初读课文,注意按照以下要求来读:A读通课文,读准字音,画出难理解的词语或句子。B这件事中有三方面的人,请你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并用箭头表示他们之间的联系。C按照课文说说这些人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这位教师采用抓故事中三个主要人物,并分析其中如何联系的方法,为学生撷取课文大意提供帮助,确实思路别具。也正是有了多样的“粗知大意”的精心设计,才使学生能富有情趣地去初读课文,主动地整体感悟课文。
3.以“悟”体会,深入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在学生掌握了初读课文方法以后,还要比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学会精读文章的方法。
①抓关键词句来理解文本。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一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容易把握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首先引导学生找出能直接反应课文主旨的中心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接着让学生想一想课文从哪些地方是描写海底景色奇异,哪些地方是介绍海底物产丰富的。这样准确指导学生在把握课文的整体思路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分析层次结构,同时能够借鉴作者的写作手法,达到读以致用的效果。如《九寨沟》一课,应抓住“神奇”、“童话世界”这两个关键词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让学生围绕这两个词语来质疑:《九寨沟》究竟神奇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说它像一个童话世界?让学生了解文本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能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更好地理解、把握文本。 ②展开想象来体会文本。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思维有如下建议:“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精读重点段落时,教师就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阅读能力。教师指导下的读书、思考、交流、练习应当成为教学的基本环节,又如《九寨沟》一课,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语句表述的意思,其中一些比喻句更应指导学生理解。如:让学生从内容上体会“宝石”指什么?“五彩缤纷的图画”指什么?其次还要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启发学生想像语句所描述的情景,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是什么样子?“人间仙境”是怎样一幅画面?要让学生眼前浮现出一幅幅图画。
③迁移练习感悟文本。语文教学的最高价值在认识文本,感悟文本。新课程观认为,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实施者。像《花瓣飘香》一文,人物对话是课文的主体,这时就可仿照课文中的对话形式进行人物对话的练习。
二、延伸课外,拓展阅读途径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小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努力做到课堂向课后延伸。课堂是小学阅读教学的主阵地,为了让学生能自然的读,有目的的读,就要以课文为本,阅读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资料,通过让他们去多接触一些,多感悟一些,开阔孩子们的眼界和胸襟,丰富他们的体验和阅历。
1.根据课文内涵,指导阅读背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点,这时我们适时适当地利用拓展阅读资料,让学生自主阅读,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自学习。如学习《绝句》古诗时,学生会质疑:作者当时的心情为什么会如此快慰喜悦?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出示了这样的一份写作背景: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的一生是在穷困与战乱中度过的。晚年时,他漂泊到了四川,靠亲戚朋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营建了杜甫草堂。
2.根据课文主人公,指导阅读相关作品。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文质兼美,学生正是在品味语文魅力的同时,不乏与名人有了进一步的接触。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课文是一篇叙事性的记叙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的喀普里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高尔基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第一个伟大代表,其著名作品《海燕之歌》、《母亲》有必要让学生简单地了解,可推荐他们阅读相关作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根据课文内容,指导阅读原著。读整本的书有利于扩充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例如《林冲棒打洪教头》,详尽叙写了林冲由忠心服务于朝廷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到沦为囚犯,再到被逼上梁山的曲折经历。如果学生要想深入了解梁山英雄的命运,就可以推荐他们去看《水浒传》,从而全面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梁山英雄“逼上梁山”的全部过程。通过阅读原著,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4.根据体裁,指导阅读同类型的文章。教师在教学某种文体的课文时,向学生推荐同类体裁的读物,指导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以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效果。如学习了《日月潭的传说》后,向学生推荐《嫦娥奔月》、《牛郎织女》;学习了《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后可介绍《三国演义》让学生阅读。
总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创设有趣的情境,尽量寻找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来指导学生阅读,让语文的训练从课堂走向课外,调动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从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体验快乐阅读。
参考文献:
[1]姜贞安.《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2007.11
[2]顾春丽.《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之探讨》.2007.1
[关键词]阅读;有效;方法;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3
阅读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小学生应该
具备的的一个重要素质。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
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
逐步精读、略读和浏览”。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
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同时也
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应
该结合课堂内外,通过多种途径,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使学生在快乐的阅读中
获取更多的知识,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阅读能力的目的。
一、立足课堂,授之阅读方法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主阵地,为了在教学中少走弯路,提高学生阅读效率,我主要运用激趣、导读、促悟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阅读活动。“趣”就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能使学生产生想读下去的欲望;“读”就是通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大意,能记住主要情节、人物等;“悟”就是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走进文本,理清文章思路,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价值。
1.以“趣”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原始动力,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能力。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如果不能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读中感悟就会流于形式。因此在语文阅读课教学中,我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与学生一起探索阅读课文。如教学《会走路的树》一课时,情景导入中,我声情并茂朗读:“春天的早晨,一棵金色的小树在树林里走来走去,树林显得更美了。”在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老师进入文本以后,我接着提问:“听了刚才那句话,你有什么疑惑的?”“树林里的小树怎么会走来走去呢?”我适时引导:“是啊,你和小鸟一样充满疑惑,感到奇怪,你能替小鸟好奇地问一下吗?”此时同学们情绪高涨,都愿做只小鸟,满怀好奇地来问:“你能让我到你身上坐一坐吗?”同时我也不忘给学生总结朗读方法:你们的表情、声音都告诉我,你们都把自己当成了小鸟,读书就应该这样,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角色。这样的导入,能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引入文本当中,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充分发挥。
2.以“读”感知,初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通过“读”来感知课文了解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整体感知就是首先要对课文有一个总的了解,全面的印象。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先于部分,并决定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一篇课文在讲解之前,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才能便于阅读教学有效地展开。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要想每次初读课文都以教师范读,学生默读的传统阅读方法进行,学生必然觉得枯燥无味,更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给熄灭。为此可以利用电教媒体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①试听录音——初步感知。直观、生动、逼真的画面,悦耳的音响,能给学生带来新异感,正是这种新异的刺激,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学《绝句》这首诗时,我考虑到要让学生真正欣赏古诗,就不能让学生被动地去读背古诗,必须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主动去感受诗的意蕴,用心灵去诠释古诗。于是,我首先在大屏幕上出示教学插图,然后播放录音作示范读,伴随着背景音乐,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带着感情去读,大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效果。
②个性朗读——整体感知。了解大意,初知内容是初读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师应当着意训练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白课文的粗知大意,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教学《爱之链》一文,一位教师的初读训练思路别具匠心:今天我们学习第7课《爱之链》(板书)。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是一种怎样的爱?这“爱”发生在谁与谁之间?这“爱”又是怎样被链接起来的?)让我们一起来在课文中寻找答案。现在请大家初读课文,注意按照以下要求来读:A读通课文,读准字音,画出难理解的词语或句子。B这件事中有三方面的人,请你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并用箭头表示他们之间的联系。C按照课文说说这些人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这位教师采用抓故事中三个主要人物,并分析其中如何联系的方法,为学生撷取课文大意提供帮助,确实思路别具。也正是有了多样的“粗知大意”的精心设计,才使学生能富有情趣地去初读课文,主动地整体感悟课文。
3.以“悟”体会,深入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在学生掌握了初读课文方法以后,还要比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学会精读文章的方法。
①抓关键词句来理解文本。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一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容易把握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首先引导学生找出能直接反应课文主旨的中心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接着让学生想一想课文从哪些地方是描写海底景色奇异,哪些地方是介绍海底物产丰富的。这样准确指导学生在把握课文的整体思路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分析层次结构,同时能够借鉴作者的写作手法,达到读以致用的效果。如《九寨沟》一课,应抓住“神奇”、“童话世界”这两个关键词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让学生围绕这两个词语来质疑:《九寨沟》究竟神奇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说它像一个童话世界?让学生了解文本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能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更好地理解、把握文本。 ②展开想象来体会文本。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思维有如下建议:“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精读重点段落时,教师就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阅读能力。教师指导下的读书、思考、交流、练习应当成为教学的基本环节,又如《九寨沟》一课,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语句表述的意思,其中一些比喻句更应指导学生理解。如:让学生从内容上体会“宝石”指什么?“五彩缤纷的图画”指什么?其次还要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启发学生想像语句所描述的情景,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是什么样子?“人间仙境”是怎样一幅画面?要让学生眼前浮现出一幅幅图画。
③迁移练习感悟文本。语文教学的最高价值在认识文本,感悟文本。新课程观认为,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实施者。像《花瓣飘香》一文,人物对话是课文的主体,这时就可仿照课文中的对话形式进行人物对话的练习。
二、延伸课外,拓展阅读途径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小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努力做到课堂向课后延伸。课堂是小学阅读教学的主阵地,为了让学生能自然的读,有目的的读,就要以课文为本,阅读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资料,通过让他们去多接触一些,多感悟一些,开阔孩子们的眼界和胸襟,丰富他们的体验和阅历。
1.根据课文内涵,指导阅读背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点,这时我们适时适当地利用拓展阅读资料,让学生自主阅读,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自学习。如学习《绝句》古诗时,学生会质疑:作者当时的心情为什么会如此快慰喜悦?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出示了这样的一份写作背景: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的一生是在穷困与战乱中度过的。晚年时,他漂泊到了四川,靠亲戚朋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营建了杜甫草堂。
2.根据课文主人公,指导阅读相关作品。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文质兼美,学生正是在品味语文魅力的同时,不乏与名人有了进一步的接触。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课文是一篇叙事性的记叙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的喀普里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高尔基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第一个伟大代表,其著名作品《海燕之歌》、《母亲》有必要让学生简单地了解,可推荐他们阅读相关作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根据课文内容,指导阅读原著。读整本的书有利于扩充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例如《林冲棒打洪教头》,详尽叙写了林冲由忠心服务于朝廷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到沦为囚犯,再到被逼上梁山的曲折经历。如果学生要想深入了解梁山英雄的命运,就可以推荐他们去看《水浒传》,从而全面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梁山英雄“逼上梁山”的全部过程。通过阅读原著,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4.根据体裁,指导阅读同类型的文章。教师在教学某种文体的课文时,向学生推荐同类体裁的读物,指导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以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效果。如学习了《日月潭的传说》后,向学生推荐《嫦娥奔月》、《牛郎织女》;学习了《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后可介绍《三国演义》让学生阅读。
总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创设有趣的情境,尽量寻找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来指导学生阅读,让语文的训练从课堂走向课外,调动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从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体验快乐阅读。
参考文献:
[1]姜贞安.《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2007.11
[2]顾春丽.《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之探讨》.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