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本资源 提高课堂效率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13087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闲暇,上网搜索《荆轲刺秦王》一课的教学设计。网上资源还真是丰富,仅“导入新课”环节,就各出机杼,争奇斗妍。
  试举三例:
  【导入一】出示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问:诗中的“壮士”指的是谁?教师分析诗的意思,引出课题——“荆轲刺秦王”。
  【导入二】“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对方最高军事指挥首脑。在2003年对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殊不知,在2200多年前的中国,早就有人使用过这一“现代化战争手段”了,只不过它完全靠个人的力量。这就是发生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末期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一方是势单力孤的燕国刺客荆轲,一方是势力强大的秦国皇帝秦始皇。大家想知道这场实力悬殊的斗争是如何展开的吗?想知道这个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故事的结局吗?想去亲历这一惊雷乍起、剑拔弩张的扣人心弦的历史场面吗?那就让我们随着汉代司马迁的笔触,走进两千年前的秦国吧!
  【导入三】今天,我们来上新课《荆轲刺秦王》,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宋苏洵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相信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会对荆轲有更深入的了解。
  如何评价上述三种导入方法?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诗题为送人,却纯是抒怀咏志”,“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种难以遏止的激愤之情”(《唐诗鉴赏辞典》),“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苦闷”(《唐诗名篇赏析》)。可以说,在仕途上极不得志的骆宾王是借古人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有如此内涵的作品,仅仅用于引出课题,实在有点牛鼎烹鸡。
  将历史故事荆轲刺秦王与现代战争中“斩首行动”联系起来,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过,我有一个担忧,这样会不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注意’是我们心灵的惟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 荆轲刺秦王与伊战“斩首行动”是否具有可比性,本身就是个问题。此外,导语中有两处文字硬伤:嬴政自称“皇帝”始于秦统一六国之后,此时,他只是“秦王”;要想了解刺秦故事的来龙去脉,恐怕只走进“秦国”是不够的,因为很多情节发生在燕国。
  古往今来,人们对荆轲刺秦之举褒贬不一。不同的评价,与评论者的生活境遇、性格特质、精神境界等息息相关。只有搞清各自相关的背景资料,我们的认识才不失客观、公正。在学生还不了解故事梗概的情形之下,教师就和盘托出各种结论,让学生形成初始印象,似乎为时过早。是先入为主还是水到渠成,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走向。本人认为还是后者比较自然,符合人们的认知过程。
  以上看法,只是本人的一孔之见。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参考了别人的教学设计之后,我脑海里灵光一现,突然想到了一种全新的导入方法,即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汉画像砖《荆轲刺秦王》。不仅如此,这幅课本插图甚至可以作为贯穿《荆轲刺秦王》整个课堂教学的线索。
  先说导入新课。汉画像砖是一种表面有模印、彩绘或雕刻图像的建筑用砖,它形制多样、图案精彩、主题丰富,深刻反映了汉代的社会风情和审美风格,是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请大家打开课本,仔细观察课本插图——汉画像砖《荆轲刺秦》。哪位同学能简明扼要地说明这幅画?(要点是弄清四个人物——荆轲、秦王、樊於期、秦舞阳,识别两个重点词——头、卜)
  次说梳理情节。可以提问:(1)荆轲刺秦发生在什么背景之下?(2)樊於期是何许人也?他的头怎么成了荆轲敬献秦王的礼物?(3)荆轲见秦王,除了樊於期的头,还需要什么条件?这些条件都满足了吗?(4)除了画面上的四个人,课本中还提到了哪些人物?(5)秦舞阳为什么会在秦王面前“卜”?“卜”是何意?(“卜”似为“仆”的通假字,仆者,顿也。朱骏声曰:“前覆曰仆,后仰曰偃。”)(6)汉画像砖《荆轲刺秦》反映的是惊心动魄的历史剧的高潮部分,其结局是什么?诸如此类。
  再说写作手法。画像砖中四个人物,他们构成了有趣的对照关系。弄清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就明白了《荆轲刺秦王》的写作特点。樊於期为什么能献出自己的头颅,除了报仇心切,也有一份对荆轲的信任。樊於期这一形象是对舍身报主的荆轲的补充,他们之间构成正面衬托关系。“血勇”的秦舞阳在秦国朝堂之上成了磕头如捣蒜的懦夫,这与镇定自若、大义凛然的荆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比中更反衬出荆轲遇事冷静的“神勇”性格。秦王威风八面,可是,在荆轲的刺杀面前,狼狈到了极致。这又是反衬。以上关系,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得来。当然,汉画像砖还运用了夸张手法,这一点从课文中也有体现。
  后说感情倾向。毋庸置疑,荆轲是汉画像砖《荆轲刺秦》的中心人物,也是绘画者心目中的正面人物。在挺拔伟岸的荆轲面前,不可一世的秦王只有两股战战、面无人色。追根溯源,这是因为,汉取秦而立,在汉人心中,荆轲是反抗暴政的英雄。出自西汉王室贵胄刘向之手的《战国策》同样秉持这种观点。“士为知己者死”也罢,“有道伐无道,解民于倒悬”也罢,荆轲是汉人心中一座不倒的丰碑。至于北宋的苏洵、南宋的朱熹对荆轲颇有微词,那是因为他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有不同的思想观点。抛开历史的是是非非,但就一点而论,面对暴政,面对强权,有信仰、敢作为总比束手待毙或摇尾乞怜高尚。
  近年来,语文界围绕“语文课教什么”展开讨论。我以为,应当紧扣文本,用“四文”照亮语文课堂。“四文”者,文字、文学、文章、文化也。语文课不能不评析语言文字,这是语文教师立足之本;文学的要义是情感,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陶冶情操、升华情感;为文者,必讲章法,诗歌有诗眼警句、起承转合,小说有草蛇灰线、背面敷粉,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教师要通过教材举一反三,让学生明了作文技法;课本是人类文化的有效载体,从文本中汲取文化的精华,这是语文教学的终极任务。小小一幅汉画像砖,集文字、文学、文章、文化于一体,它简直就是课文的浓缩与精华。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此之谓也。
  古人云:“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就地取材、创造性地利用课本资源,堪称提高课堂效率的一条捷径。
  (工作单位:桐城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语言运用与建构是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一,要求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有效建立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提升语言感知和语言运用的能力。结合2021年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题,从文体意识、有效梳理、多维探究等角度探讨语文学习从语感培养到语理形成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中考语文;语感;语理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各地的中考试题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综观2021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题,主要呈现出
●浙江实践  【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16年来,浙江省以实施“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聚焦目标,突出重点,持续用力,先后经历了示范引领、整体推进、深化提升、转型升级四个阶段,不断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步。总结浙江省16年推动“千万工程”的坚守与实践,主要有以下七
初语教材文言文中的“相”字出现比较频繁,由于其词性变化大,用法复杂,加之教材对此大多没有注解,学生在阅读理解上存在困难,就连教师在教学时也觉得比较麻烦,经常有似是而非的感觉。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出自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陈涉世家》。其中“苟富贵,无相忘”中的“相”应如何理解?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是这样翻译的:“假如有一天谁
摘要: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是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推动者,应努力构建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策略。作为课程范畴的整本书阅读应该以单篇教学为支架,制订并落实阅读计划,以语文任务为导引,强化自读与分享相结合等具体措施持续推进,使学生真正“走进”整本书阅读,以改变有“学”没“读”、为“考”而“读”或者“放羊式”阅读的状态,以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推进;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培养
摘要:今年的全国Ⅲ卷作文题不回避时政热点,材料中无论是新式花茶的研发、维权方式的转化,还是率领自己的团队不断创新,小羽都不乏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或创新作为。同时,全国Ⅲ卷作文题还融入了其他比较深刻而丰富的内涵。这就启发考生要融自己的思考于时代前进的洪流之中,以便提升思想、开阔视野、丰富情感、丰厚积累。  关键词:全国Ⅲ卷;作文题;创新;思考热点  “创新”,是近几年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热门话题之一
最近听了“新基础”的两堂课,引发了我对关注学生的“学”的进一步思考。这两节课均可圈可点,但在教学时间上,却呈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第一堂课按照教学设计上呈现的内容和流程“只上了一半”;第二堂课则是完成教案上的教学内容和流程后还足足多了十余分钟。当然,评判一堂课是否为“好课”有诸多标准,但就课堂教学是否高效而言,显然这两堂课均有不足之处。其实,这两节“公开课”,也是我们平时“家常课”的缩影,我们在
摘要:2020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材料延续了2018年和2019年的命题特点,贴近生活实际,注重生活体验和思考;但又不太相同,规避了明显的主题规限,淡化了一定的政治色彩,没有了被动的观点阐释,是一个连接真实情境、聚焦独特自我的写作任务,减轻了考生作文难、难作文的畏难情绪,能让考生“我手写我心”。启发教师在教学中,营造具体真实或模拟真实的写作任务场景,让写作不但成为认知训练,思维训练,更是一种生活训练
郁达夫《江南的冬景》与高建群《西地平线上》是安排在苏教版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中的两篇课文,为写景散文的典范。如果分别被当作纯粹的写景文本来解读,景物特征、写景技巧、语言特色等方面几乎被言尽。而如果将二者进行比较阅读,从“大与小”的角度切入,则别是一番天地。下面从三个方面试析:一是景物与人物的大与小,二是审美过程的大与小,三是艺术风格的大与小。  首先,景物与人物的大与小。《江南的冬景》中景物
摘 要:任务驱动型作文增加了任务指令,增强了写作的针对性。写作时应在明辨题意的基础上紧扣任务指令确立论点,展开论证,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  关键词:任务驱动;选定角度;一以贯之  在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Ⅰ卷和Ⅱ卷的引领之下,新材料驱动型作文开始崭露头角。本文主要以2016年1月福建省单科质检作文题为例说说我们目前作文训练上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拿出解决的措施,以就
摘要:近期,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的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将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和诗以歌”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好评。诗乐本一体,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借助歌来领悟诗,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使其感悟古诗词美学教育的力量。  关键词:《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美学教育;古诗词教学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中小学生了解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就当今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