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暴露下实验用鼠体重与电磁能量吸收关系研究

来源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32018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实验用鼠暴露于3 GHz微波时,其体重与全身平均比吸收率以及电磁能量吸收之间的关系.方法 首先基于鼠核磁共振三维解剖图像,建立了包含45种生物组织的鼠电磁模型,再通过改变模型的单元尺寸来改变模型的大小与体重,得到长度9~24 cm,相应体重16~334 g共16个鼠电磁模型;然后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计算3 GHz微波照射下各个鼠模型体内的感生电场分布,进而得到鼠模型吸收的电磁能量与比吸收率.结果 在3 GHz微波照射下,鼠体重与全身平均比吸收率的关系可分为3个区域,每个区域均可拟合成一条直线;其中,小鼠区域全身平均比吸收率变化剧烈,中等鼠区域变化趋于平缓,大鼠区域变化更为平缓.鼠体重与电磁能量吸收的关系可以拟合成一条二次曲线,当鼠模型较小时,吸收的电磁能量大致相同,当鼠模型逐渐增大时,鼠吸收的电磁功率也逐渐增大,但增大的幅度小于体重增加的幅度.结论 动物越大,其在电磁场中吸收的电磁功率也越大,但其全身平均比吸收率却越小.在相同的照射条件下,大鼠因体重变化而产生的受照剂量差异比小鼠小很多,因此建议使用大鼠作为电磁生物效应实验用鼠。

其他文献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核能技术在科学研究、国防建设、工农业生产、疾病诊治和国家安全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从偶然事件的发生概率来看,这些核设施和放射性装置确实具有安全的运行记录.然而,从事故的严重程度来说。
截至2002年,河南省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总数已达12 093人.笔者采用国家标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方法>(GB 5294-85)和<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标准>(GB 16387-1996),对河南省1996~2002年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和健康体检,并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是整个核应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对受照射人员进行及时、正确的医学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远期危害,有效地保护公众的安全与健康.为解决核与放射事故后的医学救援问题,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推荐了医学应急处理原则和一般程序[1-3].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建立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的体制机构方面积累了不少先进经验[4-5].我国也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
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是决定放射治疗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临床上肿瘤的放射敏感性主要取决于肿瘤的组织来源、分化程度、遗传背景、大体类型以及患者的一般状况,如是否存在严重贫血和糖尿病等.而放射生物学研究提示肿瘤细胞的内在敏感性、细胞周期、增殖情况以及肿瘤细胞所处的微环境,如乏氧等是影响肿瘤放射敏感性的重要因素.随着肿瘤基础研究的深入,现在认为恶性肿瘤是一种干细胞疾病,即肿瘤来源于肿瘤干细胞
(续)  三、放射医学临床诊治领域的展望  1.神经血管、造血、皮肤和胃肠四系统的分级评估与综合评估:外照射急性放射病根据其临床特点和基本病理改变,分为骨髓型、肠型和脑型3种类型.近年欧盟学者Gourmelon P(法)、Fliedner TM(德)、Hopewell JW(英)和GrifiqthNM(法)等多人,分别根据各系统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和预后,提出神经血管(N1-4)、造血(H1-4)
近几年,随着计算机和图像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双能量减影(dual-energy subtraction radiography,DESR)技术的优越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均有所报道,但使用该技术下辐射剂量的问题少有探讨。
辐射损伤后准确的生物剂量估算与重建是进行科学、快速医学诊断和救治的关键,也是目前放射防护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微核分析是辐射损伤特异性的指标,在大剂量照射时可作为"生物剂量计"。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80%~85%.随着新的药物不断出现、各种综合治疗的广泛开展,全身及局部控制率明显提高.然而,这些治疗上的进步却增加了总的脑转移发生率,脑作为首发转移部位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最早提出预防性全脑照射(prophylactic cranial irradiation,PCI)是因为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脑转移多见.为了解决脑转移
管电流(毫安值)是影响CT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主要扫描参数.自动毫安技术利用定位扫描所获得的X射线衰减信息,在扫描过程中自动调整不同部位和层面的管电流值,既保证了系列CT图像的质量及其一致性,又有效减少了不必要的辐射剂量.是常用的CT剂量与质量自动优化技术.它一般设置了几种不同的剂量模式,以供不同需要时选择使用.笔者尝试对自动毫安技术不同剂量模式进行比较,以探讨其在常规CT检查中的合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