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环形缝扎治疗产后出血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8月共38例剖宫产术中发生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的产妇,行子宫环形缝扎术止血。结果:38例患者均有效止血,可保留子宫。结论:对剖宫产术中因子宫收缩乏力性导致产后出血的产妇行子宫环形缝扎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措施。
【关健词】剖宫产;产后出血;子宫缝扎
【中图分类号】R7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6-149-1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疾病,流血多时直接危及产妇,产后大出血时,即便幸免于死亡,也大大削弱了产妇的抵抗力,成为产褥感染的诱因,或导致脑垂体缺血坏死,遗留下席汉氏综合征,继发闭经、垂体功能、甲状腺功能及肾上腺功能低下。在各种止血措施治疗剖宫产中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无效时,子宫切除术是抢救孕产妇生命的一项重要措施和治疗手段。但产科子宫切除者,绝大多数都比较年轻,切除子宫会给患者造成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为减少子宫切除的发生,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8月共38例剖宫产术中发生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的产妇,进行了子宫环形缝扎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8例孕产妇,年龄为21-40岁,平均年龄29.5岁,孕周38-41周,15例为初产妇,3例为经产妇,4例为疤痕子宫,5例为ICP,3例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6例为前置胎盘,2例为双胎妊娠。
1.2子宫环形缝扎方法
胎儿娩出后,给予缩宫素(肌注20单位,静滴20单位维持)及按摩子宫,若子宫收缩差,呈口袋状,且出血量多,则迅速将子宫托出腹腔,且两把卵圆钳在钳夹两侧子宫切口的同时钳夹子宫动脉,迅速缝合子宫切口,以保存子宫完整性,从而减少出血。经上述处理子宫收缩仍差,则行子宫环形缝扎术。手术步骤:用1号可吸收线于从宫角部稍上方进针,穿透浆肌层(勿穿透宫腔,避开输卵管),在子宫体表面缓慢、均匀、渐进性拉紧可吸收线,环形绕过子宫后壁与前壁出针处相应部位打结,此外在子宫体部阔韧带中部勿穿透血管,平行同上法缝扎子宫,必要时在子宫切缘上方环扎一次,可以缝合两至三周,缝合后子宫呈葫芦状。若出血量多,可进行子宫动脉结扎,然后再行环形浆肌层缝合,并一直按压子宫至缝合完毕。
1.3术后随诊
观察术后阴道流血量,月经恢复时间,42天后经阴道彩超多普勒超声观察子宫动脉血流情况。
2结果
38例经子宫环形缝扎术治疗均有效,无一例止血无效或切除子宫,无一例晚期产后出血。术后及术中12例接受输血治疗,输血量为400-1200ml,输血量和有无输血与采用此术式时的已出血量正相关,出血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19例,宮腔过大8例,血窦开放出血5例,胎盘粘连及胎盘植入后继发性乏力各3例。
本组38例产后出血行子宫环形缝扎术患者,术后予以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均未出现产褥感染,患者均健康出院,平均住院天数8.5天。
本组中8例患者产后50+天恢复月经,6例3个月恢复月经,2例4个月恢复月经,14例5月后恢复月经,8例失调,产后42天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子宫动脉血流,结果23例子宫形态正常,子宫肌层回声均匀,子宫动脉血流正常,2例子宫动脉血流有阻力,3个月后复查子宫动脉血流恢复正常,余患者未行彩超复查,2例分别于术后7个月及15个月再次妊娠行人流术,手术顺利。
3讨论
3.1产后出血原因
子宫收缩乏力为本组38例患者产后出血的首位原因,其次为胎盘因素,还有精神因素。其中活跃期停滞3例,第二产程停滞1例,双胎妊娠2例,巨大儿1例,对新生儿性别不满意1例。由于试产时间过长,产妇精神差,腹痛,进食少,子宫肌层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宫壁水肿,影响子宫的收缩力,在术中子宫下段呈袖口状,无缩复力,胎盘附着处的血窦不能关闭,增加了出血量,双胎妊娠、巨大儿使子宫肌纤维过度拉长,导致肌纤维受,子宫不能尽快收缩、止血,产妇抑郁。
孕妇产次增加,多次妊娠使子宫肌纤维被拉长,弹性降低,导致再次妊娠时子宫收缩强度受影响,导致产后大出血;人工流产、剖宫产引起子宫内膜受损,炎症、出血,宫腔感染,子宫肌水肿使子宫收缩乏力。因此应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及时发现并纠正难产因素,做好孕产妇的心理疏导,做好计划生育及避孕措施宣传。
3.2子宫环形缝扎术
分娩后产后出血主要依靠子宫肌肉的缩复作用及血液的凝固作用。此外,孕产妇的血液呈高凝状态,纤维蛋白凝血酶活性降低,前列腺素可加速血小板凝集,促进血栓形成,并堵塞胎盘剥离面暴露血管,达到止血目的。
妊娠期间子宫90%的血液供应来自子宫动脉,其余来自卵巢、宫颈、阴道等处的血管。在子宫动脉进入子宫前,于子宫峡部分成上下两支,上行支为子宫体支,较粗,主要供应体部,下行支为宫颈、阴道支,较细,供应宫颈及阴道上部。子宫动脉上行支迂曲上行至子宫角部,又分出子宫底、输卵管、卵巢支。当上行支进入子宫壁后再分支上行于子宫肌层的血管,之后再发出分支垂直进入子宫内膜,子宫动脉起始于子宫壁中海绵状静脉间隙,大部分汇集于宫颈处。
3.3环形缝扎需注意的问题
在缝合的过程中,勿缝扎输卵管及阔韧带血管,助手在打结前拉线过程中,务必小心谨慎,应缓慢均匀。此术重在预防,对于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剖宫产患者,应及早进行子宫环形缝扎术,避免出血多,延误抢救时机而切除子宫,甚至引起产妇死亡,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不必要的精神、心理、生理及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799-804.
[2] 丁惠群,杨宾烈,林其德,等.改良B-Lynch缝扎术处理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4例报告[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4,13(5):383.
[3] 刘新民,等.妇产科手术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66-968.
【关健词】剖宫产;产后出血;子宫缝扎
【中图分类号】R7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6-149-1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疾病,流血多时直接危及产妇,产后大出血时,即便幸免于死亡,也大大削弱了产妇的抵抗力,成为产褥感染的诱因,或导致脑垂体缺血坏死,遗留下席汉氏综合征,继发闭经、垂体功能、甲状腺功能及肾上腺功能低下。在各种止血措施治疗剖宫产中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无效时,子宫切除术是抢救孕产妇生命的一项重要措施和治疗手段。但产科子宫切除者,绝大多数都比较年轻,切除子宫会给患者造成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为减少子宫切除的发生,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8月共38例剖宫产术中发生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的产妇,进行了子宫环形缝扎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8例孕产妇,年龄为21-40岁,平均年龄29.5岁,孕周38-41周,15例为初产妇,3例为经产妇,4例为疤痕子宫,5例为ICP,3例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6例为前置胎盘,2例为双胎妊娠。
1.2子宫环形缝扎方法
胎儿娩出后,给予缩宫素(肌注20单位,静滴20单位维持)及按摩子宫,若子宫收缩差,呈口袋状,且出血量多,则迅速将子宫托出腹腔,且两把卵圆钳在钳夹两侧子宫切口的同时钳夹子宫动脉,迅速缝合子宫切口,以保存子宫完整性,从而减少出血。经上述处理子宫收缩仍差,则行子宫环形缝扎术。手术步骤:用1号可吸收线于从宫角部稍上方进针,穿透浆肌层(勿穿透宫腔,避开输卵管),在子宫体表面缓慢、均匀、渐进性拉紧可吸收线,环形绕过子宫后壁与前壁出针处相应部位打结,此外在子宫体部阔韧带中部勿穿透血管,平行同上法缝扎子宫,必要时在子宫切缘上方环扎一次,可以缝合两至三周,缝合后子宫呈葫芦状。若出血量多,可进行子宫动脉结扎,然后再行环形浆肌层缝合,并一直按压子宫至缝合完毕。
1.3术后随诊
观察术后阴道流血量,月经恢复时间,42天后经阴道彩超多普勒超声观察子宫动脉血流情况。
2结果
38例经子宫环形缝扎术治疗均有效,无一例止血无效或切除子宫,无一例晚期产后出血。术后及术中12例接受输血治疗,输血量为400-1200ml,输血量和有无输血与采用此术式时的已出血量正相关,出血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19例,宮腔过大8例,血窦开放出血5例,胎盘粘连及胎盘植入后继发性乏力各3例。
本组38例产后出血行子宫环形缝扎术患者,术后予以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均未出现产褥感染,患者均健康出院,平均住院天数8.5天。
本组中8例患者产后50+天恢复月经,6例3个月恢复月经,2例4个月恢复月经,14例5月后恢复月经,8例失调,产后42天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子宫动脉血流,结果23例子宫形态正常,子宫肌层回声均匀,子宫动脉血流正常,2例子宫动脉血流有阻力,3个月后复查子宫动脉血流恢复正常,余患者未行彩超复查,2例分别于术后7个月及15个月再次妊娠行人流术,手术顺利。
3讨论
3.1产后出血原因
子宫收缩乏力为本组38例患者产后出血的首位原因,其次为胎盘因素,还有精神因素。其中活跃期停滞3例,第二产程停滞1例,双胎妊娠2例,巨大儿1例,对新生儿性别不满意1例。由于试产时间过长,产妇精神差,腹痛,进食少,子宫肌层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宫壁水肿,影响子宫的收缩力,在术中子宫下段呈袖口状,无缩复力,胎盘附着处的血窦不能关闭,增加了出血量,双胎妊娠、巨大儿使子宫肌纤维过度拉长,导致肌纤维受,子宫不能尽快收缩、止血,产妇抑郁。
孕妇产次增加,多次妊娠使子宫肌纤维被拉长,弹性降低,导致再次妊娠时子宫收缩强度受影响,导致产后大出血;人工流产、剖宫产引起子宫内膜受损,炎症、出血,宫腔感染,子宫肌水肿使子宫收缩乏力。因此应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及时发现并纠正难产因素,做好孕产妇的心理疏导,做好计划生育及避孕措施宣传。
3.2子宫环形缝扎术
分娩后产后出血主要依靠子宫肌肉的缩复作用及血液的凝固作用。此外,孕产妇的血液呈高凝状态,纤维蛋白凝血酶活性降低,前列腺素可加速血小板凝集,促进血栓形成,并堵塞胎盘剥离面暴露血管,达到止血目的。
妊娠期间子宫90%的血液供应来自子宫动脉,其余来自卵巢、宫颈、阴道等处的血管。在子宫动脉进入子宫前,于子宫峡部分成上下两支,上行支为子宫体支,较粗,主要供应体部,下行支为宫颈、阴道支,较细,供应宫颈及阴道上部。子宫动脉上行支迂曲上行至子宫角部,又分出子宫底、输卵管、卵巢支。当上行支进入子宫壁后再分支上行于子宫肌层的血管,之后再发出分支垂直进入子宫内膜,子宫动脉起始于子宫壁中海绵状静脉间隙,大部分汇集于宫颈处。
3.3环形缝扎需注意的问题
在缝合的过程中,勿缝扎输卵管及阔韧带血管,助手在打结前拉线过程中,务必小心谨慎,应缓慢均匀。此术重在预防,对于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剖宫产患者,应及早进行子宫环形缝扎术,避免出血多,延误抢救时机而切除子宫,甚至引起产妇死亡,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不必要的精神、心理、生理及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799-804.
[2] 丁惠群,杨宾烈,林其德,等.改良B-Lynch缝扎术处理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4例报告[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4,13(5):383.
[3] 刘新民,等.妇产科手术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66-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