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柯林武德与历史的观念的新探

来源 :文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柯林武德是英国历史哲学家,代表作《历史的观念》一书被西方哲学界誉为“英国人对现代历史哲学的唯一贡献。”柯林武德的哲学中心论点为“哲学是反思的”,在逻辑学方面提出了“问答逻辑哲学”。他认为历史学的价值在于认识人类自己;其次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在于性质和根本目的上的不同;进而推断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柯林武德认为历史过程中的过去在某种意义上依然活着,所以史学家需要在心灵中重演活着的过去。最后,得出了历史学的任务在于使人类能够真正的理解和驾驭人事,并且希望他的理论体系能给当今中国社会以启示。
  关键词:柯林武德;历史哲学;历史学与自然科学;思想史;活着的过去
  一、柯林武德生平及哲学观点简介
  罗宾·乔治·柯林武德,英国哲学家,历史哲学家,美学家,同时也有很深的美术学功底和考古学造诣,这得益于他的父亲是一名画家兼考古学家。柯林武德1889年出生于兰开郡,1908年入牛津大学,1912年被選为牛津大学导师,一战时被征从事战时工作,战后重返牛津任彭布鲁克学院研究员,1934年被选入英国皇家学会,1935年任牛津温弗莱特形而上学教授,1941年退休,1943年在柯尼斯顿逝世,享年54岁。柯林武德学术生涯初期主要学术活动在纯哲学方面,而立之年以后,兴趣转向历史哲学。20世纪20年代起,写过大量有关历史哲学的文章,他的代表作《历史的观念》是他的历史哲学遗文的汇总,于他去世三年后的1946年,由他的友人诺克斯编辑整理出版。《历史的观念》一书被西方哲学界誉为“英国人对现代历史哲学的唯一贡献。”
  柯林武德毕生致力于历史学与哲学的沟通与融合。他一生的学术中心论点为:“哲学是反思的”。所以,他认为哲学的任务不仅是思维某种客体,而且也要思维这一思维着某种客体的思维,“因此哲学也可以叫做第二级的思想,即对思想的思想。”柯林武德在逻辑学方面提出了“问答逻辑哲学”,他认为知识来自于回答问题——历史知识即是对人们提出的历史问题的回答——问题必须是正当的并出之以正当的次序。要了解一个命题的意义,就必须了解这个命题中的问题是什么,而它所叙述的就意味着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果一个命题为真,那么意味着命题属于一组问答的综合体,而这个综合体作为一个整体是真的;在这个综合体中有对某个问题的答案;问题是明晰的,命题是对该明晰问题的正当回答。至此,柯林武德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除非我们知道它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否则我们就不可能说某一命题为真为假。”“一个命题之为真为假、有意义或无意义,完全取决于它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柯林武德认为他的“问答逻辑”必将取代传统的“命题逻辑”。
  正是由于“哲学是反思的”与“问答逻辑”的哲学论点应用于历史学之中,使得柯林武德得出这样的关于历史学特点的答案:“(历史学)是科学的,或者说是由提问题而开始的;它是人文主义的,或者说提出有关人们在过去的确切的时间里所做的事情的问题;它是合理的,或者说对它的问题所作的回答是有根据的,也就是诉之于证据;它是自我显示的,或者说它的存在是通过讲述人类已经做了什么而告诉人类是什么。”
  二、柯林武德的主要的史学观点
  1、历史的意义
  自古以来,人们对历史的探究就有着浓厚的兴趣。人类为什么总是喜欢探索先人的事迹呢?沉默的过去对我们有何意义呢?如果答案只是对祖先的好奇和崇敬,显然是不全面的。柯林武德的回答是:“‘为了’人类的自我认识。”人类是最高等的生物,人的天性使得我们想认识世间的一切。我们不仅好奇天上的太阳、月亮为什么不会坠落——这一探讨交给了自然科学;也好奇当今人类的思维方式是如何形成的、政治制度是如何产生的——这一探讨就成了历史学的任务。我们不仅想认识自然界,也想认识我们自己,当然不仅仅是从生理上认识自己,更想认识的是人类复杂的心灵,想知道人事是否能够被真正的驾驭。因此,柯林武德认为,我们若想知道人到底是什么,就需要了解人能做什么,只有探究人们过去做了什么才能知道人能做什么。“因而历史学的价值就在于,它告诉了我们人已经做过什么,因此就能告诉我们人是什么。”这就是柯林武德所认为的历史的意义。
  柯林武德认为探究历史是为了认识我们自己,然而他却否认了探究历史可以预见未来。他说:“真正的历史学家是从来不作预言的。”“因为历史总是在创造着新的事物,所以周期性的规律便不容我们预示未来。”我们可以对为神学服务的中世纪史学家和为政治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理想中的千年王国和共产主义打一个问号;但关于人事,就丝毫不能预知未来吗?我们知道“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从历史上吸取经验教训,改正今天的错误,至少可以把握可预见的明天。如果人们对未来束手无策,那么就不存在情报和计划了。因此,笔者认为:虽然我们无法精确的、无限的预知未来,但通过对历史的探究,完全可以预见短期的未来,尽管不是精确的,却是十分有意义的。
  2、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
  谈及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19世纪有许多历史哲学家就提出过他们的观点,认为史学与自然科学是根本不同的,目的在于使历史学脱离自然科学的束缚,从而成为独立的学科。西南学派认为“自然科学是一门运用普遍的方法探讨普遍规律的科学,而文化科学是运用特殊方法描述个别现象的科学。”文德尔班认为自然科学是自然规律形势下的普遍,历史学是历史规定形态下的特殊,自然科学是“制定法则的”,文化科学是“描述特征的”。意大利历史哲学家克罗齐认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是外在的,即对现象资料进行归纳整理的、分门别类的研究,而历史研究是内在的,即历史的认识是从认识主体的心灵或精神出发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柯林武德是克罗齐思想的继承者。柯林武德与克罗齐同样认为历史学是关于人性的科学,而研究人性的唯一方法是历史学方法,而不是自然科学的方法。柯林武德指出,17世纪以来,众多哲学家、思想家企图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人性,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然而到了1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造成了实证主义思潮风靡西方世界。这一思潮极大地影响了西方史学思想与方法,历史学成为自然科学掌控之下的历史编纂学。正如柯林武德所说“近代史学研究方法是在它们的长姊自然科学掌控之下成长起来的”,这样就使得历史学家有意无意之间使历史学向自然科学靠拢,甚至有的历史学家将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看齐,即实证主义史学家。柯林武德与李凯尔特、狄尔泰、克罗齐等,同样是反实证主义史学观的批判的历史哲学家。   柯林武德认为“一切科学都基于事实。自然科学是基于由于观察与实验所肯定的自然事实;心灵科学则是由于反思所肯定的心灵事实。”他将历史事件分为外部方面和内部方面。“所谓事件的外部,我是指属于可以用身体和它们的运动来加以描述的一切事物”——笔者把其称之为可体验的方面。“所谓事件的内部,我是指其中只能用思想来加以描述的东西”——笔者将其称之为须思想的方面。柯林武德指出,历史学家同时关心事件的外部、内部两个方面。他认为历史学家的工作是由发现事件外部而开始,而不是在那里结束,而史学家的任务则是把自己放在由事件外部而得出的内部中去思考、去辨识事件行动者的思想。然而对自然界来说,一个事件并没有内部和外部的区别,“对科学家来说,自然界总是并且仅仅是‘现象’”,科学家要超出事件之外,观察它与另外事件的关系,从而把它纳入一般的自然公式或自然规律。但对历史学家来说,历史事件并不仅仅是现象和观察的对象,“而是要求史学家必须看透它并且辨析出其中的思想来。”
  柯林武德与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等人不同的是,他并不认为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在于两者的证实方法上,而在于两者所要证实的假说的性质根本不同。柯林武德跳出了从方法上和表面上对历史学与自然科学进行区分,同时他也承认历史学与自然科学可以用同样的研究方法,例如统计学,去研究外部事件;但两者的性质和目的是根本不同的:历史学探究表象是研究历史人物内心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而自然科学所探究出来的表象即是它的目的。因此,通过分析历史与自然科学的区别,笔者赞成这样的结论:“自然科学并不要求科学家认识自然事件背后的思想,而史学则要求史家吃透历史事件背后的思想;唯有历史事件背后的思想——可以这样说——才是历史的生命和灵魂。”
  3、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知柯林武德认为自然界仅仅存在现象,但是历史事件并非仅仅是现象或观察的对象,它背后还有思想,正是人的思想控制着他的行动,人们的行动才构成了历史事件。柯林武德认为思想是人们行为的动因,也是历史发展的动因,如果想要研究布鲁塔斯为什么要刺杀凯撒,就需要弄清楚布鲁塔斯是怎么想的,答案就在他的思想之中。再例如2011年的日本海啸,这仅仅是自然现象,地震和海啸并没有什么思想可言;而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这是历史事件,这个事件从头到尾无不贯穿着人们的思想。因此,柯林武德认为历史事件就是人类心灵活动的表现,所以在研究历史事件时,必须研究和重视人是怎样想的。“自然界只有‘外表’,而人事却还有‘内心’;史家的职责就在于了解这种‘内心’及其活动。”而且他认为认识人事表象的最终目的即是要认识人是的内心。所以,与其说“史学所研究的对象是历史事实,倒不如说是事实背后的思想,他(历史学家)关心的只是思想而已”,历史事件背后的思想才是真正的历史。归根结蒂,历史事件之所以是历史事件,就是由于它是有思想的。所以柯林武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让我们跳出柯林武德的思维体系,站在今天的视角重新思考:真的“除了思想以外,任何别的东西都不可能有历史”吗?很明显,历史不只是思想史,柯林武德的论断不免过于偏激。即使我们承认思想史是历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但也不能得出思想就是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因和历史研究的唯一要素的结论。“柯林武德在强调历史的思想内容时,对于历史上非个人的力量几乎不着一词,完全无视于起巨大历史作用的非思想的物质力量。”他只看到了人的行为表现了人的思想,一个人如此做是因为如此想,所以他认为思想是人行为的动因,也是历史发展的动因;然而他却没有看到人的思想是如何产生的。正是由于非思想的物质力量才造就了人的思想,一个人有如此的思维模式是因为他经历过如此的客观环境,如果将拿破仑放置在当代的生活环境,那么这个拿破仑就不再是我们熟悉的历史中的拿破仑了。因此,归根到底,是非思想的物质力量决定了人的思想,进而决定了人的行为;思想的动因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而物质上的动因却是海水之下的冰山。历史的进程是不以人的思想为转移的,所以我们不能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4、在心灵中重演活着的过去
  我们得知柯林武德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因此他推导出:“历史知识就是历史学家正在研究的那些思想在他自己的心灵里的重演。”他认为,史学的任务就是要发现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思想,而认识它们就需要设身处地的思想那些过往的思想。然而过往的思想为什么可以在史学家的心灵中进行再思与重演呢?柯林武德认为,因为史家所研究的过去并非死掉的过去,而是活着的过去,至少过去的思想依然活着,而历史就是思想史,所以过去依然活着,历史依然活着,进而得出历史可以在心灵中重演。柯林武德举例说,志留纪的三叶虫是所有动物(包括人类)的祖先,但当今的人类并不能说就是一种土鳖,所以“在自然过程中,过去乃是一种被取代的和死去的过去”。然而在历史过程中,“过去只要它在历史上是已知的,就存活在现在之中”。我们之所以能够理解古希腊数学(只要我们对它有足够的兴趣),是因为它并不是死掉的过去,而是我们现代数学的基础,“是一种我们仍然作为一种实际的财富而在享受着的过去”。所以,柯林武德认为历史学家研究的过去,在某种意义上,是依然在现实世界活着的过去。
  柯林武德的思想重演理论是对实证主义史学和兰克学派的有力冲击,但其自身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柯林武德认为,史家在研究历史时须在自己的心灵中重演古人的思想,这一苛刻要求明显超出了史学家的活动能力。任何一位史学家都不可能准确地重现出复杂的历史过程,历史不是靠史学家设身处地、一厢情愿地思考就能得出的知识,况且他也不可能真正的设身处地。对此,波普尔也指出:“我们不能(像柯林武德)要求历史学家兼有凯撒、西塞罗、卡图鲁斯和狄奥西多的才能。”而且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思想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即使同一个人的思想在不同阶段也不尽相同。所以,笔者认为柯林武德的重演理论过分依赖于史学家的主观思维,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
  三、總结与启示   前面我们简单分析了柯林武德的主要史学观点,柯林武德的史学理论的确给实证主义史学和兰克学派以有力地冲击,他的《历史的观念》一书使得分析的历史哲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思想史理论和重演过去理论在20世纪史学史上独具一格。然而,柯林武德的史学理论终究未能回答(他也不可能回答)史学基本问题,即客观历史究竟有没有规律,如果有,那么规律是什么。柯林武德的史学理论和赫尔德、狄尔泰等人一样都属于释义学原则,只不过与前人相比,他的理论体系更为缜密和具体。人在认识客观事物之前,认识人的认识能力固然重要;但过分强调分析人的认识能力而荒废了对客观历史过程的认识,似乎是得不偿失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每一个思想家的理论体系都会不断暴露出不完善的地方,当然柯林武德也不例外,但若将他还原回20世纪上半叶那個特殊的历史时期,他的确不失为一位伟大的历史哲学家。柯林武德一生致力于史学与哲学的沟通,他坚信历史学是给人以真知的科学,他认为“历史学的目的在于实现对人类的自我认识,所以历史学家的知识也就是他对人事世界的知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世界历史面貌,但人类控制和认识自身的局势的能力却未明显增长。因此,柯林武德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务之急在于人应该能真正的理解认识并驾驭人事。而只有通过研究关于心灵的、人性的科学即历史学,才能达到理解和驾驭人事。这正是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罗宾·乔治·柯林武德先生得出的人生启示。希望柯林武德的理论体系也能给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社会面貌深刻变革而精神文明却发展缓慢的当今中国社会以启示。
  参考文献:
  1.(英)柯林武德著,何兆武、张文杰译,《历史的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何兆武、陈啟能著,《当代西方史学理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英)波普尔著,舒炜光译,《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4. 张广智、张广勇著,《史学:文化中的文化:西方史学文化的历程》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
  5.韩震著,《西方历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英)沃尔什著,何兆武、张文杰译,《历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一口气读完《叫魂》首先的感觉就是震撼,一个外国人利用史料竟如此深刻地分析了当时中国内部的政治关系,康乾盛世浮华背后的历史是我不曾想到的,这一点给我很深的印象,此外这本书融故事性与学术性于一炉,可读性非常强。下面就具体谈谈自己的感受。  此书全名叫《叫魂·1768年妖术大恐慌》,作者是美国著名的汉学研究大师、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的学生孔飞力,这个人的名字,在历史研究界,也算是非常显赫了。从第一章的标
期刊
摘 要:海男是诗人,也是先锋作家和女性主义的实践者;她以大胆前卫的风格和执着的写作态度始终行进在文学的路上,曾被评论界称为“最有争议的女性主义作家。”文章从小说主题研究、创作研究、与其他作家的比较研究等方面,考量海男小说研究的现状和不足,并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词:海男;女性 ;身体 ;灵魂  海男(原名苏丽华),1988年以诗人身份登上文坛开始诗歌创作。1989年受博尔赫斯作品影响,写作第一部小
期刊
摘要:关于“腋下生子”的神话传说,在古今中外是广为流传的。在我国,不仅以文字形态保留于文献典籍中,同时,也以活形态口头流传的形式存在于一些少数民族中。本文试图在整理口头神话传说以及梳理文献的基础上,对其在古今流传过程中的传承演变情况进行一些分析,探讨其文化内涵的演变。  关键词:腋下生子母题 文化内涵 演变  中国关于胁生的神话流传已久,直到现在关于腋下生子(即孩子是从胳肢窝里生出来的)的说法还在
期刊
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时期的西府地区(核心位置为今宝鸡市的凤翔与岐山,称“西秦腔”)。成熟于秦。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在2006年经国务院审批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调查“广场秦腔”这一西安市区内艺术活动,它具有自身显著的地域性,虽然只是老百姓文化艺术中的常态,却不难表现出这个地区的文艺走向,比如我们到了东北,广场文艺活动自然少不
期刊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对西方美學史所划分的“希腊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当代悲剧”进行分析,说明一切悲剧都是悲剧命运带来的命运悲剧,西方悲剧都带有“命运悲剧”的结局模式。通过对导致这一结局模式的原因进行探析,说明西方悲剧具有超越和创造的悲剧之美。  关键字 西方悲剧 命运悲剧 悲剧之美  引言  西方美学史一般把悲剧分为四种类型:希腊命运悲剧,文艺复兴时期性格悲剧,十九世纪社会悲剧,二十世纪
期刊
【摘要】自从国内著名的微课实践研究者——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教师胡铁生先生推广微课教学起,掀起了微课的热潮,各种微课大赛层出不穷。但是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如何进行有效的创新,如何吸引学生在视听觉上面得到关注,在微课的设计思路上都是值得当代教育者思考的。  关键词:微课设计思路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微课的本质特点。“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5到10分钟以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老年化程度的进一步加剧,社会上的空巢老人人数呈上升趋势。医学生紧密结合当前我国的形势与政策,依托专业优势创业,既有助解决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又能缓解就业压力。  一、可行性和必要性。  1、我国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亟待解决。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空巢老人的数量也居世界第一。我国老年人群需要社会的关注和照顾,妥善地安排老年人的生活,不仅符合我国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而且
期刊
摘要:“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发展离不开消费文化的社會背景,本文从世界、审美创造者、审美对象、欣赏者四个方面分析其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消费文化;消费社会  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消费文化。“消费文化,顾名思义,即指消费社会的文化。”[1]这表明,“消费世界及其结构化原则对理解当代社会来说具有核心地位”[2]。参照美国学者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
期刊
摘 要:消防部队参与处置的易燃易爆危险品事故十分复杂,在处置过程单一使用某类灭火剂或工具往往难以达到消除险情的效果,而利用生产、运输、储存过程中本身的设备工艺处置却能事半功倍。本文总结此类事故的特点、处置应当采取的工艺措施,及灭火指挥的要点,以期对消防部队的事故处置方法有所借鉴。  关键词:工艺措施;灭火救援;应用。  Abstract: the fire forces involved in t
期刊
摘要:埃里希·弗洛姆作为20世纪重要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之一,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其中,他对马克思人学理论的解读,对后世研究马克思主义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他利用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补充马克思的人学理论,并认为马克思并没有否认“情欲”和“需要”的作用,在笔者认为这是弗洛姆对马克思人学理论的过度解读和延伸。  关键词:人学理论;补充;过度解读  埃里希·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