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159例不同亚型生命质量和精神心理因素研究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ping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精神心理因素。

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6年9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消化内科的rGERD患者159例,根据胃镜下有无远端食管黏膜损伤,将患者分成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RE)组(58例)和难治性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组(101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24 h食管阻抗-pH值测定结果、食管高分辨率测压(HRM)结果、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评分、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腹围、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难治性NERD组食管外症状发生率高于难治性RE组[45.5%(46/101)比24.1%(1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85,P=0.010)。难治性NERD组患者气体反流、弱酸反流、非酸反流次数均多于难治性RE组[分别为66.20次(45.20次,111.60次)比38.40次(23.50次,59.63次)、34.70次(9.05次,52.75次)比6.35次(3.10次,24.00次)、12.60次(2.15次,24.20次)比2.15次(0次,10.30次)],GerdQ评分高于难治性RE组[(8.9±2.5)分比(7.8±2.3)分],DeMeester评分、症状指数和症状相关可能性均低于难治性RE组[分别为5.16分(1.75分,14.48分)比15.19分(2.78分,45.96分)、33.3%(0,60.0%)比57.5%(40.5%,78.0%)、87.8%(0,97.8%)比94.0%(82.7%,9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548、-5.384、-4.338,t=3.306,Z=-2.607、-4.313、-2.468;P均<0.05)。难治性NERD组食管远端收缩积分低于难治性RE组[334.0 mmHg·s·cm(182.5 mmHg·s·cm,492.0 mmHg·s·cm)比399.0 mmHg·s·cm(216.5 mmHg·s·cm,756.3 mmHg·s·cm)(1 mmHg=0.133 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04,P=0.030),两组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和蠕动中断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健康变化9个维度的SF-36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59例rGERD患者中,焦虑患者98例(61.6%),抑郁患者55例(34.6%)。难治性NERD组的SAS评分高于难治性RE组[(52.6±5.8)分比(47.0±8.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94,P<0.05),但两组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GERD患者的GerdQ评分与DeMeester评分、气体反流、弱酸反流、SAS评分、SDS评分均呈正相关(r=0.201、0.228、0.171、0.229、0.276,P均<0.05)。

结论

rGERD患者中,难治性NERD患者的反流症状更严重,可能与非酸反流、气体反流、食管运动障碍、心理障碍(尤其是焦虑)有关。

其他文献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不同阶段胃癌、胃癌前病变患者组织标本和胃癌细胞株中长链非编码RNA尿路上皮癌抗原1(UCA1)的表达水平,并通过体外功能实验观察UCA1对胃癌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结果发现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组织标本和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株相比,UCA1在各阶段胃癌、胃癌前病变患者的组织标本和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均升高。UCA1可能通过影响细胞膜功能、膜表面糖蛋白合成、细
狼疮肠系膜血管炎(LMV)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少见、严重的并发症,其虽对糖皮质激素反应良好,但其起病隐匿,易被误诊、误治,一旦发病若未及时诊治易并发肠梗阻和肠穿孔。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44例合并LMV患者和88例未合并LMV的SL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LMV首诊误诊率达72.7%(32/44),口腔溃疡、脱发、疲乏、体质量下降、合并尿路刺激症状、尿蛋白阳性、抗干燥综合征A阳性、低C3血症、
初步探讨内镜下OverStitch缝合术治疗食管气管瘘的可行性,使用OverStitch缝合装置成功闭合3例上消化道瘘,手术过程均顺利,术中和术后均无并发症。术后1个月复查胃镜和上消化道造影均提示瘘口闭合良好,患者症状缓解。
主动脉消化道瘘发生率低,临床经过凶险,死亡率高。现报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以消化道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原发性主动脉消化道瘘2例患者,经详细的病史采集、实验室检查、腹部CT等检查,诊断为原发性主动脉消化道瘘,并在急诊手术中得以确诊。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我国慢性肝病和健康体格检查时肝功能异常的首要原因。鉴于大多数NAFLD患者为亚临床的单纯性脂肪肝,且缺乏治疗NAFLD的有效药物,通过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等非药物治疗方法减轻体质量是目前治疗NAFLD及其并发症最重要的措施。现就近年来NAFLD的非药物治疗进展作一概述和评价。
目的探讨CD患者发生消化道狭窄的危险因素,并总结分析其治疗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CD确诊患者122例,其中消化道狭窄组72例,无消化道狭窄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发病年龄、病程、病变累及部位(蒙特利尔分型)、疾病活动程度、肠外表现、药物治疗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发生消化道狭窄CD患者的治疗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最常见的肝病之一,包括单纯肝脂肪变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NASH相关肝硬化和极少数肝细胞肝癌。NAFLD诊断和评估近年来有些许进展,肝组织病理学仍是诊断的金标准,无创性诊断和评估是未来发展的方向。NAFLD的诊断和评估包括肝脂肪变性、炎症(气球样变和小叶内炎症)和纤维化的有无及其程度。对肝脂肪变性,影像学检查可采用常规超声、受控衰减参数和磁共振质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该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化,有时易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混淆,合并存在时更加复杂。本例患儿以脂肪肝为首发症状,外院初步诊断考虑"脂肪性肝炎",后考虑"肝豆状核变性",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就诊,予以对症处理后疗效不佳。后经多学科讨论后,患儿最终被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合并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以及饮食、运动指导后,该患儿病情明显好转
目的探讨内蒙古地区急性胰腺炎(AP)的病因,以及与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6家大型三级综合医院收治的4 168例AP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AP病因,并对不同性别、年龄、AP严重程度的病因进行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和校正卡方检验。结果4 168例AP患者病因包括胆源性2 060例(49.4%),高三酰甘油血症608例(14.6
期刊